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小学语文评课稿

作者:2022-06-20 10:15:230

小学语文评课稿1


小学语文评课稿:《荷花》评课由范文网会员“薇伊婚庆”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如何评课和如何写评课稿?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荷花》评课稿吧。

《荷花》第一课时

一、书写荷的笔顺。

二、描写荷花的诗句

三、跟着清香追寻,学习第二段。

1、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荷花美丽的词语、句子。

A 挨挨挤挤。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公交车、节假日的景点。

B 碧绿的大圆盘 。简笔画。

C 冒。替换

四、小结

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生字,所以要突出生字教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不理解的词语,所以中年级要特别重视词义的教学。这篇文章值得玩味的词语比较多:挨挨挤挤、冒等等,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领会用词的妙处,所以词义教学的任务很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执教老师使用联系实际、勾勒形象画面、替换等方法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但要注意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也不能完全脱离课文的语境,在理解之后要返回到课文里,可以促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理解词语之后再把词语放回文本中,进行朗读指导。也就是:教学指向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完成。

还有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提炼和指导,最好能提供情境,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积极主动用到新学到的词语。词语教学经历: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的环节。

《荷花》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范读

三、学习第四段

1、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2、朗读指导:轻重,理解“翩翩起舞”

3、男女分读,蜻蜓、小鱼

4、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入,想象蜻蜓干什么,小鱼干什么?

5、句式练习:——告诉我——

6、把自己想象成菊花——告诉我——

7、体会“忘记了”

四、如果你是小动物……

能有意识地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这个基础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这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语言的理解,二是语言的运用。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然而运用应该是使孩子的“言语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一个授课前后“获得”的梯度。而且句式训练应该与作文训练有机融合,或者说每个环节的设计之间都应该前后呼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琐碎与不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原创:杨美云

公众号:益起学堂和孩子一起出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小学语文评课稿2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自然之道》评课

和静

汪老师执教的《自然之道》一课,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拯救了一只被嘲鸫咬啄的海龟“侦察兵”,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课文内容较浅显易懂,关键在于让学生懂得道理即可,因此马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采用了“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自学课文,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挺浓的。由于课一开始是学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因此,接下来老师让读书并讨论所质疑的问题时,学生讨论的挺激烈,在汇报交流时更是争先恐后的发言,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听课的教师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感叹到:“如果学生节节都这样该多好呀!我们再也不用为大部分学生不发言而着急,再也不用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犯愁,再也不用为讲过的内容,考试时仍旧不会而恼火……”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石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之道。汪老师作为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很好的按教材主旨、编者意图来设计教学。她的课堂教学目标准确,教学重难点突出,且采用了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活动,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下面就课堂表现谈谈初浅看法: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还通过说话写话,感悟生活中应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用小练笔揭示故事结尾,升华主题。

三、从教学过程上看

1、用两个故事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两个故事背后的道理给学生学习本文道理埋下了一个伏笔。

2、整堂课,老师都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自问自答自学。从开始的故事导入,学生讲出故事道理,到新课小组自议,“自然之道”的道理,然后学生质疑探讨,为什么要救幼龟?又为什么说救一只海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四、不足之处:

1、故事导入中,如果第二个故事转变一种教学方式,也许会感觉更有特色。第一个故事是由老师亲自讲的,那么第二个故事如果能由学生自学,或者请学生来讲,也许更好。

2、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没能调动起来。

五、给我的启示:

1、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行为我们是否足够关注?

我们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去文章当中去寻找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然后来承接和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意识很好,汪老师也做到了。如果我们再仔细点,会发现只有部分学能做到真正得法地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也就是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很空泛的,很模糊的,甚至很不准确的,乃至根本无法表达,因此他们的思维始终是跟着别人的。有的甚至连笔记、横线、记号也没有做,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也需要培养这种阅读的习惯,既然老师已经有强烈的意识,那么也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意识,不仅要找到段落和句子,还要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在旁边写上小小的批注等等。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最简单的就是考试阅读题,连最基本的找文中的词语,居然许多学生找不出来,有的问题回答是不着边际,都与此有关吧。

2、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时讲课中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为什么老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新知识,他们不领情?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认真听讲,他们仍旧我行我素……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也曾发现过一说让学生“质疑”,学生便争着问,争着解答,这可能是学生终于得到了发挥主体性的机会了吧?他们不愿意听老师唠叨那么多,也许老师讲的他们会,而他们不会的地方老师没有讲到。所以他们才没兴趣,所以他们才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他们才不领情。于是,我又想到了教学中的“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然不会的不讲。原则倒是晓得,但要如何把握学生的会与不会,才能掌握到老师的讲与不讲,这是我做不到或者说做的差的地方。


小学语文评课稿3


高坎中学张荣老师的《想象与创造》一节美术课,从最初的教学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到最后的课程录制,我一直参与其中。几次马鉴非老师来听课、导课,我也一直在学习,弥补自己在处理相应的课堂上所出现的不足。

整节课,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在她自己的梳理下,马老师的指导和我小小的协助下,从教学设计(从哪个环节开始,哪个环节插入微课等等)到课件的制作,到一个个班级实践,再到修改设计,再到把我当成她的学生试讲,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改,最后熟练掌握课堂每个环节、步骤,再次进入班级完成最后的录制。整节课组织合理、信息完整,语言规范,链接准确,充分体现地方教材与课本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技术的深度结合。

这节课运用微课,对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指导,直观易懂易操作。

课堂上,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结合学科特点渗透育人目标。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集体创作的乐趣,享受集体创作的成果。

在搜集素材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本地资源——稻草来展现家乡美;在教学知识讲解方面,教学知识衔接连贯,重点突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效果出奇好。

    不足的地方就是但是由于使用稻草,完成作品时,需要挑选处理,很容易桌面、地面杂物太多,要注意清洁卫生。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材料比较受地区限制。


小学语文评课稿4


《倍的认识》评课稿

陈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倍的认识》。陈老师的课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处处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上表现出了新、趣、序、活。

课前导入 新铃声一响陈老师就从袋子里拿出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并给学生们介绍它们的命名。几根萝卜就带着孩子们走进轻松的数学课堂。

课堂有序 整节课非常有序,孩子的思路有序,老师的指导有序,课堂的常规有序,处处体现出很好的专业素养。

课堂有趣 课中简单的拍手游戏,隐藏着老师精心设计的“倍”的知识,孩子们在拍手游戏中愉快的巩固了倍的认识。

课堂灵活 在探究新知部分,陈老师让学生观察有趣的兔子拔萝卜主体图,把抽象的萝卜变成具体的萝卜,再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学生理解了“倍”的概念,又通过标准量不变,变化比较量,比较量不变,变化标准量,感受倍的本质含义。课堂上陈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课堂上灵活变通教学的尺度是陈老师上课的特点也是亮点。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加深了学生对倍的理解。

听课过程中,我也有设想:假如在主题图的后面加一张幻灯片,胡萝卜有()根,红萝卜有()个2根,那么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倍。开始用填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准确表达,是不是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


小学语文评课稿5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听了徐瑛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从中看到了年轻老师的风采和迅速成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概念性的教学,在上一学年的凤彩杯上,我记得诸书记做了关于概念性教学的专题分享,提到了概念教学的四个主要环节:激趣导入、引出概念;互动交流、理解概念;巩固练习、运用概念;建立联系、发展概念。我觉得徐老师的课堂就做到了引出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而发展概念应该就是在后续的教学中会涉及到的。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一概念,势必会觉得抽象、陌生,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之前学过的整数就起到了非常棒的过渡作用。在这节课导入的时候,徐老师创设了分月饼这一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分4个月饼,到分2个月饼,平均分得的结果都是整数,当饼只有一个的时候,再让学生平均分,由此得到每人分得一半,引发学生思考后得出:这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揭示课题。然后自然而然地揭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学习循序渐进,一步步通过自主探索初识分数,恰恰是这样有实际需要性出现的分数凸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以学生为主导

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教学中,徐老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在学生认识了1/2、纸上折了1/2后让学生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并动手折一折,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从而训练学生的操作协作能力。

同时,徐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导还体现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现在的教研课、公开课比较少用到课本的,徐老师的处理既尊重了教材,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好的突出概念性知识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多样。

三、练习由浅到难,体现了层次性

最后是练习部分,题型多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在每个新知之后,都有强化练习,巩固知识。

四、不成熟的建议:

1.教学知识点的设计较多,一堂课容纳起来感觉时间很紧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思考在哪些地方进行删减和整合。比如第二次小组合作可以和第一次同桌合作融为一个,既节省时间又让课堂结构更合理。

2.尽量让孩子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思想,老师不要急于去说出答案。

3.在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学生的体会不多,理解得不够。

4.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感觉整堂课中学生对 “平均分”这一关键点强调的还不太够,建议要让学生多完整表达、多迁移运用,同时在练习中设计适当的反例,加深理解。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语文评课稿》,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学生期末评语班主任工作计划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环保作文1500字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