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怀念母亲教案(实用14篇)

作者:edditor12022-12-16 21:00:06540

作为人民教师,经常要进行教案的编写,因为教案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

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

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怀念母亲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教案 第4篇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母亲。

祖国母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高尚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倾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随同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身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随同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小朋友,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身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哀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同学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经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论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同学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局部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同学自身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同学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同学一起朗读、一起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身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送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同学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身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同学想象,再写一写。

3.同学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终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身的祖国,不忘自身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高尚的敬意 真挚倾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 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一则日记(1935年11月16日)

⑴ 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 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 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 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 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同伴互评】

此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没有单纯以文教文,注重了以课文为点,用点辐射出一个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了《永久的悔》,听了《我的中国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效利用了课外知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清晰明了,开题清楚,两个母亲,作者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如何怀念着生母与祖国的,引导学生读文解文,体会感情。对句子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及反复朗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怀念母亲教案 第8篇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创设情境

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

(预设:孩子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

2、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我们的以上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看老师书写课题:怀念母亲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出示:季羡林季老的成长经历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初步了解大师。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下一步的揭示课题埋下伏笔。此外,季老的成长经历,为孩子们空白的头脑注入有形的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及对下节课课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节号,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预设: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文。2、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3、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学习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重点指导:“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是孩子学习的积淀。运用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有助于孩子们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四、勾出关键,补充资料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阅读,适时导入补充资料,为孩子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为孩子们阅读课文、探究课文、感悟课文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在读中增强探究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质疑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回顾中心

(预设: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中心句段,认真阅读)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思母之情

1、快速浏览,把作者怀念生母的有关语句画出来。

2、指名说说都画了哪些句子。

3、重点研读,体会感情。

(1)幻灯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你觉得真正让作者感到痛苦的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说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呢?你能联系上下文或是你之前预习搜索到相关的资料理解一下吗?(指名说)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吗?(悔恨,他为什么悔,又为何恨?)

出示文字资料①: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从见过母亲笑,她好像一辈子都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读了这则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文字资料②: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师:这就是作者在大学时的愿望,当作者即将毕业,即将有能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时,母亲却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尽一点儿孝,没来得及让苦命的母亲享受一点儿人间的幸福,她就这么走,临死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儿子怎么能不悔恨不痛哭,怎么能不抱恨终身呢?(这段话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幻灯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看着她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他可能会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是指什么?)

(指名说,他可能会到什么?)

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师:孩子们,是啊!简短的一句话不知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倚在门前,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作者看着房东沮丧的神情,他想到了他母亲,想到他的母亲也曾经像房东太太一样等着他,也曾经怀着同样的心情等着盼着儿子回来啊!所以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一样的思念和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一样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回来!(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幻灯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母亲的面影呢?)

问: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作者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出示文字资料① :“由于作者六岁时便随叔父在济南读私塾,并且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并不深。”

出示文字资料②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那长长的恨。

师:由于作者留在母亲的身边并不多,加上母亲临死前作者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尽管作者很努力地去回想母亲的样子,但由于对母亲生前样子记忆不深,所以泪光中只能幻想母亲模糊的面影。母亲走了,连一个清晰的面容都不留给他,你说这能不让作者感到悲痛和遗憾吗?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配乐朗读。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齐读)

5、播放歌曲,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首歌颂母亲的歌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6、总结,拓展阅读。

同学们,母亲走了,留给作者的是永远的愧疚和悔恨,回去后有时间读读作者的作品《永久的悔》,相信会给你更多的感触,那么在这里老师想要对同学们说,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辛苦,一样的爱和牵挂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拓展资料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创设音乐情境,及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及对生母的怀念的情感。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导入: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2、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②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③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④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⑤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3、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理解了作者的心境,还达到读与悟的融合。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像,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突破难点。

三、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2、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预设:学生齐读,在观察、倾听中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材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写作。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请写一写。

2、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预设: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思考,下笔成文。)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附: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 真挚的爱慕 崇高的敬意

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态度与情感: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引题,了解文章背景

1、同学们,还记得这句句子吗?

(出示,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1980年访问德国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在讨论这句话时,很多同学对“思乡的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在这篇文章之后,时隔8年,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完成了一本集子《留德十年》(出示),里面有一篇文章,相信大家读了之后对这个“思乡的`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怀念母亲》(出示)

二、自读,了解文章大意

1、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

(出示)自读提示: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2、反馈第一项。

3、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

朦胧、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句。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边上的同学一起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

5、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

6、反馈(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三、研读,体会爱母之情

1、请你把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自己读过了,我们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就不能再出错了,对吧?来,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⑶ 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你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注上一笔,你还可以结合刚才发给你的材料,这样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① 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 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小结:

⑴ 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⑵ 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四、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前面我们在谈到“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还说梦到了祖国。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机动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已经在课文中读过了,中间部分还没读,这篇文章就是《寻梦》。感兴趣吗?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怀念母亲教案 第10篇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创设情境

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

(预设:孩子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

2、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我们的以上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看老师书写课题:怀念母亲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出示:季羡林季老的成长经历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初步了解大师。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下一步的揭示课题埋下伏笔。此外,季老的成长经历,为孩子们空白的头脑注入有形的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及对下节课课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节号,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预设: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文。2、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3、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学习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重点指导:“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是孩子学习的积淀。运用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有助于孩子们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四、勾出关键,补充资料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阅读,适时导入补充资料,为孩子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为孩子们阅读课文、探究课文、感悟课文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在读中增强探究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质疑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回顾中心

(预设: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中心句段,认真阅读)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思母之情

1、快速浏览,把作者怀念生母的有关语句画出来。

2、指名说说都画了哪些句子。

3、重点研读,体会感情。

(1)幻灯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你觉得真正让作者感到痛苦的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说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呢?你能联系上下文或是你之前预习搜索到相关的资料理解一下吗?(指名说)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吗?(悔恨,他为什么悔,又为何恨?)

出示文字资料①: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从见过母亲笑,她好像一辈子都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读了这则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文字资料②: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师:这就是作者在大学时的愿望,当作者即将毕业,即将有能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时,母亲却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尽一点儿孝,没来得及让苦命的母亲享受一点儿人间的幸福,她就这么走,临死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儿子怎么能不悔恨不痛哭,怎么能不抱恨终身呢?(这段话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幻灯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看着她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他可能会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是指什么?)

(指名说,他可能会到什么?)

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师:孩子们,是啊!简短的一句话不知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倚在门前,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作者看着房东沮丧的神情,他想到了他母亲,想到他的母亲也曾经像房东太太一样等着他,也曾经怀着同样的心情等着盼着儿子回来啊!所以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一样的思念和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一样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回来!(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幻灯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母亲的面影呢?)

问: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作者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出示文字资料① :“由于作者六岁时便随叔父在济南读私塾,并且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并不深。”

出示文字资料②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那长长的恨。

师:由于作者留在母亲的身边并不多,加上母亲临死前作者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尽管作者很努力地去回想母亲的样子,但由于对母亲生前样子记忆不深,所以泪光中只能幻想母亲模糊的面影。母亲走了,连一个清晰的面容都不留给他,你说这能不让作者感到悲痛和遗憾吗?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配乐朗读。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齐读)

5、播放歌曲,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首歌颂母亲的歌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6、总结,拓展阅读。

同学们,母亲走了,留给作者的是永远的愧疚和悔恨,回去后有时间读读作者的作品《永久的悔》,相信会给你更多的感触,那么在这里老师想要对同学们说,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辛苦,一样的爱和牵挂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拓展资料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创设音乐情境,及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及对生母的怀念的情感。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导入: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2、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②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③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④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⑤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3、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理解了作者的心境,还达到读与悟的融合。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像,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突破难点。

三、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2、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预设:学生齐读,在观察、倾听中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材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写作。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请写一写。

2、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预设: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思考,下笔成文。)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附: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 真挚的爱慕 崇高的敬意

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案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xx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教案 第12篇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母亲。

祖国母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简介季羡林。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怀念母亲》。首先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中的几个片段。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旧知入手,直接引入,贴近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开篇方法。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与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我给学生介绍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为理解本课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组词(重点指导寝、聘、朦、凄的写法)

(2)认读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丧的写法,理解寝不安席思潮起伏、频来入梦、可见一斑的意思)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弃养、终天之恨、薄暗、怅望灰天等不常用词语的意思,有些词语最好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留下悬念在品读课文时理解)。

3、教:

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把引用内容和提示语看成一个自然段)

4、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预设:、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追问: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指名读最后一段,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哪部分集中写怀念生身母亲?哪部分是写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怀念母亲教案 第1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怀念母亲教案(实用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篮球运球说课稿五年级班级安全工作计划法制建设年工作总结2022脱贫攻坚宣传标语行政中心工作总结集资修路倡议书小小建筑师教案协警工作总结信仰观后感心得体会营养餐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