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集锦9篇)

作者:edditor12023-04-24 16:40:46313

基本不等式是一类不等式,它主要用于确定函数的极值和证明。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基本不等式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1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近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习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近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学习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1、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导学习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习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2、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习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3、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习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习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4、学习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习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习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2篇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本不等式》。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我认为要真正的教好一节课,首先就是要对教材熟悉,那么我就先来说一说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基本不等式》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和证明过程。本章一直在研究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之后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必要基础。

二、说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及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并且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而作为高中内容,命题的严谨性是必要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以及证明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那么想要很好的呈现以上的想法,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认为应该选择讲授法,练习法,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而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试图通过我的教学过程,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一)新课导入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新课导入环节。

我先PPT出示的是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

提问: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到不等关系么?

引出课题。

通过展示会标并提问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直入课题,可以很好的过渡到今天的主题内容:推导基本不等式。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

(1)通过导入的问题,学生思考:通过赵爽弦图推可以发现哪些不等关系呢?

学生小组探究:利用赵爽弦图推导出基本不等式。

之后请学生把证明过程进行板书:

(2)“探究”,几何证明。

分析法是从结果入手,由果索因;几何法是由几何中的不等关系,进行证明。此类不等式的证明分析法理解简单,几何法稍难。学生通过两种证明过程,加深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还练习了证明方法。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学生在我层次性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基本不等式,通过不同的方法证明了基本不等式。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三)课堂练习

当然一节课只得出结论还是不够的,作为一节数学课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如下两道课堂练习: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这样的问题能够兼顾到本节课的所有主要内容,并且问题具有层次性,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基本不等式应用中“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的规律,为后续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开放性问题:思考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证明基本不等式?可以利用书本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这样的作业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3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ZHIJIAOZIYUAN,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恳请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第九章第2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经历把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体验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意识,体会算式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意义,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决策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号化,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解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在解决困难时,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2、教学手段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课题引入: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相等关系用数学符号抽象后所得到的“方程”确实是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和简明!

但是,生活中除了相等的数量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基本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带有选择“决策”意义的实际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实际情景1:在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选定营养餐的过程中选中了有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某种适合初一学生的营养餐的报价均是是6.5元/份,营养含量和服务承诺也均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

结合新课标对本小节的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是从数量关系上与教材例题类似的收费问题,并且真实数值与所在年级事情相一致,比书上的例题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特别的,通常此类题目是不给出具体单价的,因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抽象仍以识别数量的具体含义为主,所以我在此处添加了单价,并增设了问题一,用以降低抽象思维的梯度,为后续的设未知数的“代数化抽象”作适当的铺垫。

问题(1)请你判断,我们年级580人用餐,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呢?

预案一: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认清“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所对应的数量意义,将之转化为“付给公司的总金额少”。在此处不排除学生因生活经历的缺乏,而对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抽象能力弱。应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感受,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交流,扩大参与思考的广度,获得基本抽象思维的生长点。

预案二:在进行甲乙公司所需费用的计算时,会有分部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计算形式,对于那些列综合算式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展示机会,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整理思路,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为后续的字母抽象做好铺垫。具体计算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速度。

预案三:学生还有可能不通过计算,直接猜测甲公司合算或者乙公司合算,对于这种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教师应从估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在580人的前提下,超过100人部分(480人)的甲公司是九折乙公司是八折,10%的差距,;100人以内(少于100人)甲公司九折,乙公司不打折10%的差距,480的10%明显大于100的10%,所以选乙合算,并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列式:

选甲公司所需费用:(元)

选乙公司所需费用:(元)

结论:580人时选择乙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

问题(2)你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在不知道具体人数的前提下制定一套方案,当其他学校的初一年级也想在这两家公司之间进行选择时,不用重复第一题的计算过程,只要知道人数就马上能根据你方案的结论作出决策呢?

结合以前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符号表达,将非常关键而题目中并未给出的学生人数设为未知数。由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过程仍然是由学生分析讨论完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预案一: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根据实际意义直接列出综合算式:或此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在化简不等式的过程中单价并未影响结果(利用不等式性质二将其作为公倍数约去),即:题目中没有具体的单价也不会影响本题的决策。

还可以结合小学单位一的思想化简不等式,引导学生体会并不是题目中出现的所有数量都会影响不等关系,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关于数量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预案二: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少的关系,综合思考能力弱,无法快速的理清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思考受阻,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在第一题的算式意义的提示下,如何分别列出表达甲乙公司所需总费用的过程量代数式。然后在通过将之用不等号连接的方式,来表达两笔费用的大小,降低因综合性所引起的思维梯度,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步建模”的思维的条理性。

具体过程如下:(略)

问题(1)如果你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请你设计该企业在购买设备时两种型号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问题(2)若按固定产量预算企业每月产生的污水量约为2040吨,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购买方案?

实际情景2的选择除涉及“角色扮演”和“环保”等人文因素的考虑以外,在在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上还有如下考虑,

1、本题取材于真实的实际生活问题,情景中的符号和数量关系较多,不等关系在文字语言的叙述中显得比第一题更加隐蔽,需要学生更深化的思考才能列出算式,是在第一个情景的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

2、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图表表示的数字信息比文字表达更便于观察和有序思考,感受“有序表达”在实际中的价值。

3、结合本题每一个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必须要从表格中分析筛选相关的有用数据,(例如:在第一问设计方案时未用到“处理污水量”和“年消耗费”,在第二问中未用到“价格”和“年消耗费”)这种分析和筛选的思考经历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以前的训练,在思考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A型或B型设备的

台数为未知数的方法顺利的进入用符号表达实际含义阶段

例如:(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台,由题意知:

12+10(10–)≤105

在此处,将“限额为105万元”转化为“≤105”是学生要突破的第一关,教师应在次处多展示同学的对“限额为105万元”语言解释,尽可能多的在具有不同经历基础的同学心中将这个抽象过程生活化、自然化。

12+10(10–)≤105

解之得≤2.5

因为在实际情景中往往要根据未知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为未知数的加一个取值范围的限定,而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往往是学生中所不容易考虑到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问题,

例如:本题中的是设备的台数,应用非负整数的限制,所以可取0、1、2,因此有三种购买方案:

①购A型0台,B型10台;

②购A型1台,B型9台;

③购A型2台,B型8台.

此处细节性的思考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全面的考虑数值的实际意义,促进抽象符号与具体意义在头脑中的融合。

特别的,此处的“0”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和丢掉的,教师在此处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当“x”时,往往是企业最可能选的方案,因为不同的设备涉及到不同的维护问题,单一品种的设备往往更便于管理,这种思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结合实际作更全面的思考。

问题(2)的思维梯度较前几个问题进一步加大,学生必须理解“节约资金”这个目的的达成一定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的,要先通过对(1)中所得的三套方案是否能完成任务加以讨论和验证,然后再涉及计算哪个方案费用更低的问题

在验证三套方案的可行性时,收思维方式的局限,学生往往会选择逐一列举计算的讨论方式,并且由于数量少,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满足(1)的方案不是三种,而是三十种呢?三百种呢?除了逐一讨论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迅速缩小范围呢?引导学生将所买设备能否完成任务量转化为如下不等关系:

(2)同(1)所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台,240+200(10–)≥2040;

解之得≥1

所以在三种取值中确定的值为1或2

当=1时,购买资金为:12×1+10×9=102(万元)

当=2时,购买资金为:12×2+10×8=104(万元)

因此为了节约资金,应选购A型1台,B型9台。

此处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学生体会不等式在有效缩小讨论范围时的实际价值。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有了进一部的认识,并感受到不等式确实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明确的帮助有效数学工具。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技能、方法,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4篇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教材分析

★教法说明

★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__,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_

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从图形中易得,s≥s’,即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数学《基本不等式》说课稿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

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

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

设计意图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5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2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的概念,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不等式的应用、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会运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由于例2的步骤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是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为了整体把握教材,构建高效课堂,我设计科一下流程:

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新知—目标检测—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总共7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解下列不等式:(1)3-3x>2-4x;(2)3+3x≤4x+8。这两道题是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我估计学生能够解决。于是我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行完成,同时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对照学生的解题过程,教师提问:“解这样的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移项、合并同类项、两边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注:遇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与方程的不同之处)现在再看以下两道题:

1.合作学习,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你能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1)5x>3(x-2)+2(2)2m-3<(7m+3)/2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和根据如下:

步骤根据

1去分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2去括号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3移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4合并同类项,得ax>b,或ax

5两边同除以a(或乘1/a)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3.例1.解不等式3(1-x)>2(1-2x)

解:去括号,得3-3x>2-4x

移项,得-3x+4x>2-3

合并同类项,得x>-1

4.例2.解不等式(1+x)/2≤(1+2x)/3+1

解:去分母,得3(1+x)≤2(1+2x)+6

去括号,得3+3x≤2+4x+6

移项,得3x-4x≤2+6-3

合并同类项,得-x≤5

两边同除以-1.得x≥-5

注:1.五个步骤要求当堂背出,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核对。

2.要求作业严格按照上述步骤进行。

3、课内练习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解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5x-3<1-3x

(2)3(1-3x)-2(4-2x)≤0

(3)(2x-1)/4-(1+x)/6≥1

4、小结: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现对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结构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在数轴上表示解集开始引入新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新问题的讨论、交流与研究,明确了方法与注意事项,并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作了铺垫。这样的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适时地由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归纳出一般性的方法,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以及养成总结的习惯是大有帮助的。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反思

复习旧知识的提问,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能更好地巩固前面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问过程中可以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教学提问中,比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概念是什么?不等式的解是什么?学生在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基础上,类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课堂教学提问中,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尽可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会做。

三、有效的课堂参与反思

本节课我从复习旧知识,提问,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过渡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更一般的情况。在课堂活动中经历、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重在学生参与完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板书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本节课较好的方面:

1.本节课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注意分层教学的开展;

2.课程内容前后呼应,前面练习能够为后面的例题作准备。

3.及时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

4.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如:去括号时出现符号错误,去分母是漏乘,系数花1时分子与分母倒了等等问题,在课堂巡视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学生在典型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足方面:课容量少,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讨论的时间较少。课堂上没有发挥学生的力量,开展“生帮生”的活动。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尝试着少说,给学生留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多思考一些学生的所想所做,真正做好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导者。本课在现场操作与反馈中,与教学设想仍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形态,师生都还未能很习惯地进入角色。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6篇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等于零的不得分,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若用x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表示计算的结果,你能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解不等式2x-4>0

(2)观察函数y=2x-4图象,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完成3个任务:教会学生看图、建立数形关系、归纳总结图像法解不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把图像上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下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找出y>0时相应的x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

(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3)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上x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随堂练习

1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2)y=-7;

(3)y>0;(4)y<2.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1)6x-4=3x-2;(2)6x-4<3x-2.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归纳反思

2.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1=-x+3,y2=3x-4,求x取得何值时y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7篇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应聘高中数学的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基本不等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简单应用。它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等知识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写出基本不等式,会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推导、证明等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领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本质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一下简要分析。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不等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运用能力不足。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总结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这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育学的和谐完美与统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结合本节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战士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让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图上有哪些相等或不等关系?通过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新授环节。

我将会标抽象成几何图形,正方形ABCD 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三角形面积之和与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从而让学生自主推导出不等式a 2+b 2>2ab,再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将结论补充完整。接下来,我会提问:你们能给出它的证明吗?给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用讲授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常用形式ab≤a+b(a>0,b>0),并给出具体的证明过程,强调等号成立的条件。

基本不2等式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再通过我的讲授,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接下来是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先由学生自主思考两分钟的时间,然后通过我的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最后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这样就突破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这一难点。接下来是巩固练习环节。

这个环节,我将利用两个例题对刚才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例1:证明(1)x +1≥2(x >0) x

(2)a +1≥2a (a ≥0)

例2:(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的矩形菜园。问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第一个例题不是课本例题,它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此处a、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可以是具体数字,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对于这个例题,多数学生会仿照课本上的思路用分析法进行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而且例题包含了公式的正向应用和逆向应用,锻炼了学生的灵活使用能力。

下面是小结环节。我将让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自己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点。这样不但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然后是布置作业。为了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我将布置课后习题第2题,第4题作为练习题。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8篇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通过问题四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第9篇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__,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_

从图形中易得,s≥s’,即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

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

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

设计意图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2、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如果 a>0,b>0 ,

用 和 分别代替a,b.可以得到

也可写成

(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正")(演绎推理)

问题4: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吗?

要证 ①

只要证 ②

要证② ,只要证 ③

要证③ ,只要证 ④

显然, ④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

(强调基本不等式取等的条件"等")

设计意图

(1)证明过程课本上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课改精神;

(2)证明过程印证了不等式的正确性,并能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3)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一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如图,AB是圆的直径,C是AB上任一点,AC=a,CB=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AD,BD,则CD= ,半径为

问题5: 你能用这个图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例1.证明

(学生自己证明)

设计意图

(1)这道例题很简单,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能够练习"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

(2)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a和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它们可以是a、b,也可以是x、y,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此例不是课本例题,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

例2:(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

(1)此题目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包含正用,逆用,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强调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练习 :(1)若a,b同号,则

(2)P113 练习1.2

设计意图

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学会应用。

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业: 必做题:P 113 A组3、4

选做题:

设计意图

(1)必做题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公式应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

(2)选做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时间安排:引入约5分钟

证明基本不等式约10分钟

几何意义约10分钟

知识应用约15分钟

小结约5分钟

五、板书设计

分析法证明

几何解释

例题讲解

小结

作业

例2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基本不等式说课稿(集锦9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