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册答案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
基础知识
1、C
2、ADBCADBC180°-∠1-∠2∠3+∠4
3、ADBEADBCAE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题目略
MN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MN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
5、B
6、∠BED∠DFC∠AFD∠DAF
7、证明:
∵AC⊥AEBD⊥BF
∴∠CAE=∠DBF=90°
∵∠1=35°∠2=35°
∴∠1=∠2
∵∠BAE=∠1+∠CAE=35°+90°=125°∠CBF=∠2+∠DBF=35°+90°=125°
∴∠CBF=∠BAE
∴A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题目略
(1)DEBC
(2)∠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BCF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能力提升
9、∠1=∠5或∠2=∠6或∠3=∠7或∠4=∠8
10、有,AB∥CD
∵OH⊥AB
∴∠BOH=90°
∵∠2=37°
∴∠BOE=90°-37°=53°
∵∠1=53°
∴∠BOE=∠1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已知互补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平行,证明如下:
∵CD⊥DA,AB⊥DA
∴∠CDA=∠2+∠3=∠BAD=∠1+∠4=90°(互余)
∵∠1=∠2(已知)
∴∠3=∠4
∴DF∥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索研究
13、对,证明如下:
∵∠1+∠2+∠3=180°∠2=80°
∴∠1+∠3=100°
∵∠1=∠3
∴∠1=∠3=50°
∵∠D=50°
∴∠1=∠D=50°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4、证明:
∵∠1+∠2+∠GEF=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且∠1=50°,∠2=65°
∴∠GEF=180°-65°-50°=65°
∵∠GEF=∠BEG=1/2∠BEF=65°
∴∠BEG=∠2=65°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册答案平行线的判定第2课时
基础知识
1、C2、C
3、题目略
(1)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EF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108°
5、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已知∠ABF∠EFC垂直的性质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已知D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平行的传递性
能力提升
7、B8、B
9、平行已知∠CDB垂直的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DCB等量代换已知∠DCB等量代换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证明:
(1)∵CD是∠ACB的平分线(已知)
∴∠ECD=∠BCD
∵∠EDC=∠DCE=25°(已知)
∴∠EDC=∠BCD=25°
∴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DE∥BC
∴∠BDE+∠B=180°即∠EBC+∠BDC+∠B=180°
∵∠B=70°∠EDC=25°
∴∠BDC=180°-70°-25°=85°
11、平行
∵BD⊥BE
∴∠DBE=90°
∵∠1+∠2+∠DBE=180°
∴∠1+∠2=90°
∵∠1+∠C=90°
∴∠2=∠C
∴BE∥F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索研究
12、证明:
∵MN⊥ABEF⊥AB
∴∠ANM=90°∠EFB=90°
∵∠ANM+∠MNF=180°∠NFE+∠EFB=180°
∴∠MNF=∠EFB=90°
∴MN∥FE
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册答案1.2.1有理数
一、1.D2.C3.D
二、1.02.1,-13.0,1,2,34.-10
三、1、自然数的集合:{6,0,+5,+10…}整数集合:{-30,6,0,+5,-302,+10…}
负整数集合:{-30,-302…}分数集合:{,0.02,-7.2,,,2.1…}
负分数集合:{,-7.2,…}
非负有理数集合:{0.02,,6,0,2.1,+5,+10…};
2、有31人可以达到引体向上的标准3.(1)(2)0
1.2.2数轴
一、1、D2、C3、C
二、1、右5左32.3.-34.10
三、1、略2、(1)依次是-3,-1,2.5,4(2)13,±1,±3
1.2.3相反数
一、1.B2.C3.D
二、1.3,-72.非正数3.34.-9
三、1.(1)-3(2)-4(3)2.5(4)-6
2.-33.提示:原式==
1.2.4绝对值
一、1.A2.D3.D
二、1.2.3.74.±4
三、1.2.203.(1)|0|<|-0.01|(2)>
拓展:有理数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一)的倒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一);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一).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a-b)n=(b-a)n.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物这门课程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②教师播放影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游戏: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并写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图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③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个生态系统,学生的小短文还可在墙报上展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①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②学生观看影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
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整个生物圈中,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②教师播放一些已经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影片或对比照片。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课下作业
①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②定期进行保护校园活动。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由范文网的会员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以下6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知识目标: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词句,背诵,翻译全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标: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式:精讲、研讨、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 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 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 词语积累:
余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时 物外
成 私 拟 于 之 则 或 项 强 素帐 徐 以 作 观 如 唳 为 怡然
3、 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 为 怡然自得
斗草间 兴 盖 方 尽 鞭 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文。
2、 “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五、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2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第3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第4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在范文网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的精选范文。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第5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本文是范文网的网友推荐,并由本站编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范文精选,仅供写作参考。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6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关于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的写法,可以参考本页面的所有内容。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十分满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一个知音,一下午就缠着我。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以上6篇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范文能够帮到你,当然,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更多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范文。
七年级数学作为初中与小学数学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七年级数学下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工作总结篇一本期以来,我任七年级六班数学教学工作,收益良而多。总体看,我认真的执行学了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为指导今后教学,对一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 ,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本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应多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教学质量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七年级数学下工作总结篇二这学期,我担任的是初一(3)、(5)班数学教学。参加工作已经半年,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在工作中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在这半年中我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收获,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特作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
1、认真备课
本学期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经常与其他数学老师相互交流,选择出新颖的教学教法,精心设计,写出切实可行的备课教案,并坚持做到超前备课,在上课前再进一步认真熟悉,做到熟记教案、熟记每节重点和难点,然后上课。这样就能够做到上课游刃有余,机动灵活,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后及时做出总结,写好课后记录,及时与其他老师交流、讨论。
2、认真上课。
本人在本学期严格做到了按时上课从不迟到,从不早退,认真组织课堂,上课严格要求学生,精讲多练,能够较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主动积极的去引导、启发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针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本人加大了对试题的研究,通过对考点的分析,进一步挖掘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讲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本人还加强了电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人从这一学期末,已经着手课件制作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把多媒体真正引入课堂。
3、认真批改作业
本人一丝不苟的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从不马虎,从不应付了事,并且积极做到了及时批改,及时发放,不会因为其他工作忙而耽误了批改。从而保证了作业反馈的及时、准确,确保了作业的实效性。
4、认真进行月考
本学期月考,均做到了认真的全批全改,使反馈矫正做到有理有据,并把知识面拓宽到最大,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动积极与同备课老师交流,共同探究教育教学。积极参与学校公开周公开课教学。认真听取其他老师的每堂公开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取得的成绩:
1、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与自己的努力之下,本学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3)班:及格21人,优秀6人,及格率
%;一(5)班:及格19人,优秀5人,及格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上的经验不足,.对学生缺乏一点耐心和信心.平时对学生批评多,表扬少.
(2)对学生要求还不够严格,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班中总有上课多动,作业不认真的同学,作为教师在这方面抓得还不够.
(3)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困难学生较多,信心不足.教师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上还做得不够.
3、改进措施:
(1)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些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作业字迹潦草,不写解答过程;不喜欢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总结消化知识;对学习马虎大意,过分自信等.作为任科教师要统一作业格式,表扬优秀作业,指导他们预习和复习,强调总结的重要性,并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如把错题改在作业本上,或者改在试卷上,另外还有其他的错题改在纠错本上等,让学生总结做题规律等.对做得好的同学全班表扬并推广,不做或做得差的同学要批评.使学生慢慢地建立起好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当然,要改变根深蒂固的问题并不容易,要坚持下去.
(2)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平时要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查阅教学资料,适当适当调整课节数, 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难点明确,方法得当,课堂有时效性,确实提高课堂效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在备课组内讨论或者请教老教师,让他们帮忙解决.另外,要积极阅读教学教参书等。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已。要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作准备。
以上的取得工作成绩是本人积极努力的结果,但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总之,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以期望取得更大的成绩。
七年级数学下工作总结篇三作为初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担负着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教研发展方向的重任,因此在学期初就制定了本学期的数学教研计划。由于今年初中部教学班级增多,教学任务加重,数学作为一门主学科,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初一,两位老师都是新聘任的,需尽快熟悉教学。在数学教学与教研中,我们坚定不移进一步深化“杜郎口”和“洋思”教学改革,将每周的周一下午第一节做为固定的数学教研时间,在教研活动中,对各年级本周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进行把关,并对各种公开课和教研活动进行集体教研和通告,努力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切实做到了使数学教学工作不拖学校工作的后腿,有效的杜绝了教学事故的出现。
本学期由于初一数学课本及教学内容变化较大,两位教师都是新聘任的教师,因此我们将初一的教学内容作为本学期数学教研的重中之重,对两位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追踪听课和指导,听评课20余节,使两位教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初一的一、二两个班数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三、四两个班成绩仍需加强,其他各年级的数学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为初四年级一班班主任,担负着明年中考的重任以及学校的期望。由于,这一届学生仍然是新接的班,对学生情况不熟悉。学期初,我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逐步了解、认识、熟悉了全班学生,接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细心挑选班干部,大胆鼓励他们在班上开展工作,同时加强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成熟,有力地进行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逐渐成熟的时候,在班级内实行了议会制管理,对班级内的事物进行了量化管理,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使教学尽力向师生都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并进行每月一次选举,使得责任心强的同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开好主题班会是我们的另一个工作重点。作为初四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在主题班会中,我们注意加强科学用脑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学生个人心理调适,科学的休息法,记忆法,科学的身体煅炼,营养搭配,科学用脑的最新成果等,各项工作都以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主,力争明年中考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不耻下问,多提问,多看、多学,以后一定会信手拈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的好奇 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 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北师版数学初三下册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七下数学教案)》,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学生期末评语, 班主任工作计划, 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 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 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 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 环保作文1500字, 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