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生物说课稿

作者:2022-04-19 10:11:180

生物说课稿1


第1篇:生物说课稿

猜你正在找生物说课稿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第2篇:生物说课稿

这篇生物说课稿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说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 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说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 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 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 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 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第3篇: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

第4篇: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一、说选题

1、开发主题的思考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说学情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四、说教法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五、说教学流程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第5篇: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

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 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第6篇:生物说课稿

给大家带来生物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第7篇:生物说课稿

在范文网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生物说课稿的精选范文。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8篇:生物说课稿

有时候找一篇范文真的好难,范文网可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务,比如这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外貌、性格、头发、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 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1)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2)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的遗传现象,教师准备了一个分组活动:让同学从家里带来爸爸妈妈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学中找到是谁的父母。最后,由照片主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在仔细观察对照照片后,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一家到底哪里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还有那些相似之处?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几组动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教师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图片,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在出示两幅豌豆地的图片,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遗传现象?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说出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课堂总结: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第9篇:生物说课稿

关于生物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请参考本文。

一、说教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10篇:生物说课稿

下面这篇由网友为大家搜集整理生物说课稿的写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10篇生物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生物说课稿范文。


生物说课稿2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 由范文网会员“1022”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正文】

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资料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本事目标:包括(1)识图本事的培养,经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本事。(2)观察本事的培养,经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3)思维本事的培养,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三)思想教育:经过有关资料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所以,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并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头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经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资料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本事。

2、随着教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头经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资料,教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我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经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一样?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终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终构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资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经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独立思考本事。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之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经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必须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经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

点被逐一突破。

4、经过以上的学习,教师之后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终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我归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板书是对教学资料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头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异常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很多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经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进取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本事。

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散思维的本事。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本事。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经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经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进取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一样的确定,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经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取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景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经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资料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我。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够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后面还有多篇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资料,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资料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资料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发散思维本事,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语言表达的本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事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本事。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齐,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本事。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头的竞赛资料,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经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我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本事,使学生在简便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终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经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并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异常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最终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期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明白的告诉给其他同学。经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明白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经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一样意见而需要补充和提议的话,课后能够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一样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经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本事;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本事,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提高,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资料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供给资料,帮忙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供给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供给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供给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供给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我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能够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向不明白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齐,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所以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十分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能够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能够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的一致支持,之后,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能够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貌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齐(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可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貌。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我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此刻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可是我能够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能够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能够减少很多细菌。可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资料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能够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本事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齐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教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资料都删减了。所以很多人感到新教材资料太少,一节课的资料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供给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能够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补充。

可是补充哪些新资料呢?有些教师就将删减的资料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景,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资料,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忙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资料的材料,应当补充。这些资料应当具趣味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忙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忙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资料,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是“软性”资料,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十分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本事,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供给的科学工作方法。所以,对这些资料不仅仅应当扩展和补充,还应当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异常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和观察本事,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期望能得到各位教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我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本事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经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所以在观察临时装片时,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资料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资料,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齐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包含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包含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一样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供给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资料以及学生实际情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原因。

(2)本事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经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本事(3)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必须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资料(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经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进取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构成进化论的观点,明白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必须的自学本事,掌握了必须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自我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本事,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景,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经过上节课资料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忙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能够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经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仅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能够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经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必须区域,②全部③同种),经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经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他们只是供给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那里,假设能够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能够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一样,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能够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构成\\\\\\\"资料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能够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能够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构成新物种的原因,并经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构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构成。什么因素能够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能够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终教师应强调,一般情景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构成,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资料的教学,能够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作用。

最终,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必须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能够交配,并经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构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构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资料,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资料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资料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忙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本事。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此刻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能够让学生经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资料,考试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保底本事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所以处资料已讲过,所以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能够,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资料,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本事】: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本事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细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构成层与砧木的构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本事教学】此处为重点资料,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坚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

C、能否构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先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坚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能够获得很多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12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12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坚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13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本事的培养。经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经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必须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必须的经验,本节资料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明白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终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终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经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齐来做一次调查。”经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我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理解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学校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职责。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一样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此刻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经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明白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一样之处。经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一样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学校(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资料应当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资料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经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经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职责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本事目标:

经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仅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仅有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职责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能够帮忙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经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本事。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本事。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资料——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本事,并能够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我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处理所应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能够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我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能够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资料: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能够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终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能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小编简评】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

【网友评价】

一点错误都挑不出来,我服了。


生物说课稿3


第1篇:初二生物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

初二生物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生物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2篇:初二生物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

这篇初二生物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技能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过程:

(一) 引言:日常生活中,你在整理书架时,为了查阅方便,是怎样对书籍进行分类摆放的?让学生谈自己的做法,从而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本章内容的学习。

(二) 新课:

● 生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预习提问;强调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探究法等等)生物分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回顾细菌真菌的分类),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 动物的分类:

1、多媒体展示环节、节肢、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常见动物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思考回顾、比较分析、探究解决,在此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1)图片中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组?每组有哪些动物?

(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

(3)无脊椎动物又可分为哪几类?比较:哪一类结构简单?哪一类结构复杂?(外部形态结构:如足;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如呼吸方面)

(4)脊椎动物又可分为哪几类?比较各类群结构简单与复杂。(外部形态结构:如体表;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如心脏、体温方面)。

2、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配合协作,解决讨论探究题: a.尝试以表解方式将P82图中11种动物进行分类(尽量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b.把你们小组所收集认识的动物安排在不同的类群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成果最多最好。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进行全班交流,既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又对动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引导思考:无脊椎动物只有这两类吗?(避免产生错误认识。)教师及时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动物还可以怎样分类?” 既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了科学素养;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是科学的分类方法。 ●植物的分类:

1、在教师引导下,再次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配合协作,查阅资料(初一植物),观察图片,比较分析,对六种植物逐步进行分类。活动中涉及到的有关植物分类的具体知识,为便于学生回顾,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图片。学生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师生对植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1)初步回顾植物的主要类群

(2)根据种子的有无,植物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学生小组合作,把图片中的六种植物分成两组即:有种子和无种子。比较两类植物的简单与复杂。

(3)展示图片(桃子和松树的种子),有种子的植物可以根据哪一个器官进一步分成哪两类?小组合作,把图片中有种子的植物玉米、向日葵和油松再分成两组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

(4)展示图片(菜豆和玉米种子),被子植物可以根据哪一个器官进一步分成哪两类?小组合作,把图片中的玉米和向日葵两种被子植物再分成两组即: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5)展示图片(藻类、苔藓、蕨类三种无种子的植物),观察根茎叶三种器官,小组合作,把图片中的水绵、葫芦藓、肾蕨分成三类,并比较这三类植物的简单与复杂。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思考P82

1、

3、

4、5四个讨论题是否都解决了(第2题涉及到下节的分类单位,本节可以不做要求,而在下节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究:“你明白了吗?”P82 6题,从而对植物分类有进一步的了解。

3.把你们小组所收集认识的植物安排在不同的类群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成果最多最好。(植物分类不应局限于图片中的六种植物,且在拓展中再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学习等科学素养。)

4.以上的讨论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实践活动:“让我们愉悦地携起手来,去调查食品的分类摆放”,运用本节所学的分类方法,对所选食品的分类进行科学修改,各小组合作的最终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并记入成长纪录。生活中体验分类的方法,并提高合作学习、实践创新等科学素养。

(三)本节小结:师生共谈本节课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却没有得到解决?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

(四)达标练习:多媒体展示。

(五)作业:帮妈妈整理衣橱,使衣服大致分类摆放。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生物说课稿4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 由范文网会员“承芙郎”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正文】

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资料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本事目标:包括(1)识图本事的培养,经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本事。(2)观察本事的培养,经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3)思维本事的培养,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三)思想教育:经过有关资料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所以,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并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头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经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资料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本事。

2、随着教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头经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资料,教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我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经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一样?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终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终构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资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经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独立思考本事。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之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经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必须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经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

点被逐一突破。

4、经过以上的学习,教师之后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终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我归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板书是对教学资料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头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异常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很多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经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进取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本事。

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散思维的本事。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本事。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经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经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进取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一样的确定,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经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取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景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经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资料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我。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够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后面还有多篇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资料,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资料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资料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发散思维本事,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语言表达的本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事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本事。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齐,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本事。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头的竞赛资料,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经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我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本事,使学生在简便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终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经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并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异常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最终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期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明白的告诉给其他同学。经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明白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经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一样意见而需要补充和提议的话,课后能够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一样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经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本事;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本事,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提高,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资料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供给资料,帮忙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供给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供给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供给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供给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我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能够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向不明白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齐,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所以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十分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能够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能够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的一致支持,之后,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能够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貌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齐(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可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貌。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我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此刻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可是我能够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能够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能够减少很多细菌。可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资料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能够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本事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齐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教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资料都删减了。所以很多人感到新教材资料太少,一节课的资料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供给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能够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补充。

可是补充哪些新资料呢?有些教师就将删减的资料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景,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资料,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忙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资料的材料,应当补充。这些资料应当具趣味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忙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忙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资料,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是“软性”资料,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十分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本事,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供给的科学工作方法。所以,对这些资料不仅仅应当扩展和补充,还应当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异常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和观察本事,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期望能得到各位教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我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本事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经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所以在观察临时装片时,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资料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资料,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齐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包含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包含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一样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供给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资料以及学生实际情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原因。

(2)本事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经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本事(3)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必须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资料(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经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进取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构成进化论的观点,明白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必须的自学本事,掌握了必须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自我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本事,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景,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经过上节课资料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忙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能够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经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仅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能够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经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必须区域,②全部③同种),经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经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他们只是供给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那里,假设能够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能够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一样,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能够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构成\"资料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能够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能够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构成新物种的原因,并经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构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构成。什么因素能够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能够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终教师应强调,一般情景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构成,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资料的教学,能够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作用。

最终,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必须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能够交配,并经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构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构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资料,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资料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资料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忙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本事。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此刻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能够让学生经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资料,考试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保底本事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所以处资料已讲过,所以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能够,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资料,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本事】: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本事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细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构成层与砧木的构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本事教学】此处为重点资料,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坚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

C、能否构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先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坚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能够获得很多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12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12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坚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13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本事的培养。经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经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必须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必须的经验,本节资料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明白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终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终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经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齐来做一次调查。”经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我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理解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学校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职责。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一样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此刻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经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明白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一样之处。经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一样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学校(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资料应当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资料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经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经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职责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本事目标:

经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仅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仅有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职责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能够帮忙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经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本事。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本事。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资料——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本事,并能够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我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处理所应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能够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我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能够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资料: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能够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终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能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小编简评】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

【网友评价】

优秀的文章就是这样的。


生物说课稿5


第1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

给你一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进化论的观点,知道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内容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只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同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通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他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这里,假设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同,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可以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第2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 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 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

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 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

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2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范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生物说课稿》,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学生期末评语班主任工作计划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环保作文1500字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