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九届五中全会-基本介绍
十九届五中全会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选出的中央委员会
召开的第五次
全体会议
(每一届(五年)中央委员会通常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
会期:2020年10月26日-29日
地点:北京
主要议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
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五年规划
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是引导各项具体经济、社会政策的纲领。
1953年至今,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
“十四五”规划
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施时间
2021-2025年
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意义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这次全会是在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深入分析了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建议》充分体现时代新变化,符合实践新要求,反映人民新期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的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这些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对于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中国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精要
一、1个重要判断
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10方面决定性成就
1、“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2、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0二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
3、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4、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5、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
10、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国际
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挑战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国内
机遇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挑战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四、到2035年要实现的9方面远景目标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方面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步增强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六、实现奋斗目标的12方面具体举措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七、1个“必须”3个“要”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学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一致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赤壁赋》解读
“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七月既望\\\\\\\",“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七月正是酷暑,明月朗照,既可借江上清风以消暑,也可藉好友做赏心乐事以度良辰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比起“轻风”来,风行水上,多了一份水的纯净、清爽,且这风还是徐徐而来,轻柔缓慢。“水波不兴”,有没有水波?有,但是因为清风,水波没有兴起,可是你看一个“不”字,写得水波似乎具有人的情态,不愿意兴起。苏轼似乎很喜欢描写这种水波不兴的景象,并用“靴纹”和“穀纹”来形容,“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夜阑香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里的“清风”和“水波”,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人,一个自顾“徐来”,一个宁可“安静”。这江水就好比是苏子自己了,纵使你政坛兴风作浪,我自有我的宁静天地;纵使这政坛使得我起伏不定,我也自有我的心静如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这是文人聚会的雅兴与雅趣:有酒,有诗,有志同道合或是情趣相投的好友相邀相和,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有兴致的呢?无论是金谷园还是兰亭,无论是滕王阁还是醉翁亭,历来的文人墨客大多是在诗酒雅集中获得一份生命的欢愉。《诗经.陈风.月出》有诗句:“月出较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苏子似乎在呼唤着月亮,而月亮也似乎听到了苏子的明月之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点明了时间的推移。苏轼笔下的月亮在“徘徊”。“徘徊”,就是无目的地来回地走。那么,东升之月,何以“徘徊”?想一想,诗人仰面于漂荡的小舟之上,其视线定是摇曳的,是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因为自己是摇晃不定的,所以眼中所见之景也可能如此吧,因此用了“徘徊”一词。这里月和人,你躲着我,我躲着你,却又似乎你偷看我,我偷看你,是彼此地相互打量,长久地凝视还是惊鸿一瞥?此时此地,人月两相望,月就被人格化了,该是何等的可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韦应物写“野渡无人舟自横”,一个“横”字,充满了野趣的自由和洒脱,是个体的自在;而“白露横江”的“横”是整体的,白露似的水汽,轻盈地飘散游走,却又似乎没有动,“横”也意味着充盈充满,写尽了江上水雾的迷茫和低沉。“水光接天”,一个“接”字,就有了水天一体的感觉。想一想,水雾之上是天,天月照得水雾泛着白光,与月色如水的天色相应和,于是就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横”和“接”字历来为人所称道,可是,在我看来,这个“白”字也用得恰到好处。古人说“露从今夜白”,当然是白露,可是要不是方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那么,这茫茫水雾在夜色之中又何以“横江”?所以于茫茫夜色之中得以察觉露的颜色,才更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也就难怪乎“水光接天”了。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面泛舟,让人有一种笑傲江湖的酒脱和不羁。一个“纵”字,随你所愿,自在游走,真是透彻的浪漫与随性。“凌万顷之茫然”中的“之”,标志着该句是倒装结构,理应为“凌茫然之万顷”。“凌”,可以是“凌波微步”,可以是“凌空而起”;可以于水上而漂,可以在空中而飞,有点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远和空旷,亦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超然的情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这是道者的状态,是仙人的方式,也是诗人的理想。之前空灵的环境和心境,正切合这里的“浩浩乎”“飘飘乎”。我们再看冯虚御风是动,遗世独立是静;不知其所止是问,羽化而登仙是答,真是丝丝人扣。
著名作家巴金说“《赤壁赋》给人以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单看第一段,苏子泛舟,其上皓月千里,临下碧水静流,如烟似雾的月光笼罩江面,徐徐清风拂过,所乘扁舟直如一片苇叶,任水而流,随意东西,梦境也?现实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仿佛就将远离尘世,飘然人仙境。起笔景象澄澈,情感朦胧如梦,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人在山水风月之中徜徉,也在诗意之中行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此情此景,不仅要喝得畅快,也要歌得畅快,于是饮酒唱歌。苏东坡如果生在今天,估计是麦霸,你看他连遇着大雨还说“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一定是大呼大笑,大歌大唱,大吟大诵。今夜,月升高了,酒也喝好了,兴致就涨起来了,那就得唱;没有乐器的伴奏,那就“扣舷而歌之”。唱的是什么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击”,拍打,划过;“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流光”乃是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桂棹兰浆划破月光下平静的江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渺渺兮予怀”,渺渺是幽怨的样子,可以想象诗人临船而立,清风过处,思绪飘飞,内心深处的秘密在一点一点地强化,原来内心之中有所想念:“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一段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出了《诗经》中的“美人”,而此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可能不再仅仅是《诗经》中的美人,而是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代指理想的追求,一种政治的感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即使内心再豁达,在面对宇宙之大、江水之阔的时候,也不可避免产生悲己之意,身在何处之感。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政治理想还未实践,所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知音何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身处江湖的现实让人顿生抑郁愁闷。这乐中似乎就有了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景,似乎都在为此处的悲情做着铺垫。
那我们看到此为止,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开始的乐到此处有了悲的前兆。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连续四个比喻,把洞箫的幽怨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吟诗和吹箫的描写,使“泛舟”之乐向悲凉之情过渡。其箫声越是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离苏子的心境就越是远得十万八千里,甚或是背道而驰。苏子的唱词里有失意,但没有哀怨;有不甘,但没有眼泪。这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是一个层次,难怪惹得苏子满心“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愀然”,忧愁的样子;“正襟”,整理衣服;“危坐”,端坐。之前饮酒欢歌飘飘欲仙的氛围一下子变成了正襟危坐,内心充满疑惑不解:客人因何而悲?
因眼前之月想到曹操也是在一个月圆之夜横槊赋诗,而且苏轼此刻在何处游玩?赤壁。尽管据后人考证,当年他们所游之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战场,但这种误会,对于文人来说,只是个“美丽的错误”,此处客人想到曹操正是理所当然,合情合景。曹操乃盖世英雄,可是这样的人物又能如何?到底还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谓“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再伟大的人物,再伟大的功业,到头来不都是“灰飞烟灭”吗?更何况你我一介凡夫?对于历史的长河,对于浩浩荡荡不舍昼夜流逝的江河,又能怎样呢?
既然曹操都逃不掉失败的命运,我辈也就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痛饮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不过百年,如匆匆过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比对中显出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理想和现实相去甚远,也只能将其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面对客人的消极人生观,苏轼又是如何宽慰对方的呢?
我们说“明夜”之月不同于“今夜”之月,月的寿命几何?此刻之水不同于方才之水,水的寿命几何?这是生命的无量变化,无限运动,无穷变化。可是天地却也是永恒的。冬去春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寒来暑往,长江还是那条长江。所以,当我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时候,人生便可与天地同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有之;跳不出生活的圈子,“只缘身在此山中”者有之;患得患失,汲汲于富贵又戚戚于贫贱的人,更是屡见不鲜。怎样才能做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呢?就是你要懂得丢掉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放空心灵,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以说“短暂”和“永恒”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取决于我们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
人生在世,总该是有所求的,不可能从头至脚、从里至外、从始至终都空空如也。苏子说“物各有主”,不是不求,而是取之有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无主的东西是什么?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它们可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而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并且,此乃“吾与子之所共食”。
大自然是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该取的就取,不该取的就不取;不必因个体生命的“须臾”,就羡慕大自然的“无穷”,而要使自然万物为“吾生”所用,从中获得生命的乐趣。
《赤壁赋》解读
“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七月既望\\\",“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七月正是酷暑,明月朗照,既可借江上清风以消暑,也可藉好友做赏心乐事以度良辰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比起“轻风”来,风行水上,多了一份水的纯净、清爽,且这风还是徐徐而来,轻柔缓慢。“水波不兴”,有没有水波?有,但是因为清风,水波没有兴起,可是你看一个“不”字,写得水波似乎具有人的情态,不愿意兴起。苏轼似乎很喜欢描写这种水波不兴的景象,并用“靴纹”和“穀纹”来形容,“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夜阑香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里的“清风”和“水波”,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人,一个自顾“徐来”,一个宁可“安静”。这江水就好比是苏子自己了,纵使你政坛兴风作浪,我自有我的宁静天地;纵使这政坛使得我起伏不定,我也自有我的心静如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这是文人聚会的雅兴与雅趣:有酒,有诗,有志同道合或是情趣相投的好友相邀相和,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有兴致的呢?无论是金谷园还是兰亭,无论是滕王阁还是醉翁亭,历来的文人墨客大多是在诗酒雅集中获得一份生命的欢愉。《诗经.陈风.月出》有诗句:“月出较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苏子似乎在呼唤着月亮,而月亮也似乎听到了苏子的明月之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点明了时间的推移。苏轼笔下的月亮在“徘徊”。“徘徊”,就是无目的地来回地走。那么,东升之月,何以“徘徊”?想一想,诗人仰面于漂荡的小舟之上,其视线定是摇曳的,是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因为自己是摇晃不定的,所以眼中所见之景也可能如此吧,因此用了“徘徊”一词。这里月和人,你躲着我,我躲着你,却又似乎你偷看我,我偷看你,是彼此地相互打量,长久地凝视还是惊鸿一瞥?此时此地,人月两相望,月就被人格化了,该是何等的可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韦应物写“野渡无人舟自横”,一个“横”字,充满了野趣的自由和洒脱,是个体的自在;而“白露横江”的“横”是整体的,白露似的水汽,轻盈地飘散游走,却又似乎没有动,“横”也意味着充盈充满,写尽了江上水雾的迷茫和低沉。“水光接天”,一个“接”字,就有了水天一体的感觉。想一想,水雾之上是天,天月照得水雾泛着白光,与月色如水的天色相应和,于是就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横”和“接”字历来为人所称道,可是,在我看来,这个“白”字也用得恰到好处。古人说“露从今夜白”,当然是白露,可是要不是方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那么,这茫茫水雾在夜色之中又何以“横江”?所以于茫茫夜色之中得以察觉露的颜色,才更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也就难怪乎“水光接天”了。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面泛舟,让人有一种笑傲江湖的酒脱和不羁。一个“纵”字,随你所愿,自在游走,真是透彻的浪漫与随性。“凌万顷之茫然”中的“之”,标志着该句是倒装结构,理应为“凌茫然之万顷”。“凌”,可以是“凌波微步”,可以是“凌空而起”;可以于水上而漂,可以在空中而飞,有点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远和空旷,亦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超然的情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这是道者的状态,是仙人的方式,也是诗人的理想。之前空灵的环境和心境,正切合这里的“浩浩乎”“飘飘乎”。我们再看冯虚御风是动,遗世独立是静;不知其所止是问,羽化而登仙是答,真是丝丝人扣。
著名作家巴金说“《赤壁赋》给人以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单看第一段,苏子泛舟,其上皓月千里,临下碧水静流,如烟似雾的月光笼罩江面,徐徐清风拂过,所乘扁舟直如一片苇叶,任水而流,随意东西,梦境也?现实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仿佛就将远离尘世,飘然人仙境。起笔景象澄澈,情感朦胧如梦,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人在山水风月之中徜徉,也在诗意之中行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此情此景,不仅要喝得畅快,也要歌得畅快,于是饮酒唱歌。苏东坡如果生在今天,估计是麦霸,你看他连遇着大雨还说“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一定是大呼大笑,大歌大唱,大吟大诵。今夜,月升高了,酒也喝好了,兴致就涨起来了,那就得唱;没有乐器的伴奏,那就“扣舷而歌之”。唱的是什么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击”,拍打,划过;“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流光”乃是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桂棹兰浆划破月光下平静的江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渺渺兮予怀”,渺渺是幽怨的样子,可以想象诗人临船而立,清风过处,思绪飘飞,内心深处的秘密在一点一点地强化,原来内心之中有所想念:“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一段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出了《诗经》中的“美人”,而此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可能不再仅仅是《诗经》中的美人,而是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代指理想的追求,一种政治的感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即使内心再豁达,在面对宇宙之大、江水之阔的时候,也不可避免产生悲己之意,身在何处之感。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政治理想还未实践,所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知音何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身处江湖的现实让人顿生抑郁愁闷。这乐中似乎就有了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景,似乎都在为此处的悲情做着铺垫。
那我们看到此为止,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开始的乐到此处有了悲的前兆。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连续四个比喻,把洞箫的幽怨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吟诗和吹箫的描写,使“泛舟”之乐向悲凉之情过渡。其箫声越是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离苏子的心境就越是远得十万八千里,甚或是背道而驰。苏子的唱词里有失意,但没有哀怨;有不甘,但没有眼泪。这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是一个层次,难怪惹得苏子满心“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愀然”,忧愁的样子;“正襟”,整理衣服;“危坐”,端坐。之前饮酒欢歌飘飘欲仙的氛围一下子变成了正襟危坐,内心充满疑惑不解:客人因何而悲?
因眼前之月想到曹操也是在一个月圆之夜横槊赋诗,而且苏轼此刻在何处游玩?赤壁。尽管据后人考证,当年他们所游之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战场,但这种误会,对于文人来说,只是个“美丽的错误”,此处客人想到曹操正是理所当然,合情合景。曹操乃盖世英雄,可是这样的人物又能如何?到底还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谓“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再伟大的人物,再伟大的功业,到头来不都是“灰飞烟灭”吗?更何况你我一介凡夫?对于历史的长河,对于浩浩荡荡不舍昼夜流逝的江河,又能怎样呢?
既然曹操都逃不掉失败的命运,我辈也就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痛饮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不过百年,如匆匆过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比对中显出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理想和现实相去甚远,也只能将其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面对客人的消极人生观,苏轼又是如何宽慰对方的呢?
我们说“明夜”之月不同于“今夜”之月,月的寿命几何?此刻之水不同于方才之水,水的寿命几何?这是生命的无量变化,无限运动,无穷变化。可是天地却也是永恒的。冬去春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寒来暑往,长江还是那条长江。所以,当我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时候,人生便可与天地同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有之;跳不出生活的圈子,“只缘身在此山中”者有之;患得患失,汲汲于富贵又戚戚于贫贱的人,更是屡见不鲜。怎样才能做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呢?就是你要懂得丢掉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放空心灵,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以说“短暂”和“永恒”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取决于我们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
人生在世,总该是有所求的,不可能从头至脚、从里至外、从始至终都空空如也。苏子说“物各有主”,不是不求,而是取之有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无主的东西是什么?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它们可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而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并且,此乃“吾与子之所共食”。
大自然是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该取的就取,不该取的就不取;不必因个体生命的“须臾”,就羡慕大自然的“无穷”,而要使自然万物为“吾生”所用,从中获得生命的乐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解读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2020年春季学期版本,我定名为“用教材教、从研究起步”。
整个五年级2020年春季学期数学教程,新课总共八个单元,分别为为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第六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折现统计图;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根据每个单元自身的特征,我们可以把这八个单元归结为四大块,第一大块数与计算: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二大块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三),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大块统计知识:折线统计图;第四大块:综合应用。
根据以上的划分,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每个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在因数与倍数中,学生必须了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以及特征,会区分某数是某数的因数,某数是某数的倍数,同时要知道质数与合数的特征,知道质数与合数的划分条件,以及2、3、 5的倍数特征,轻松明了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在第二大块空间与图形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之上,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三大块统计知识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加以运用,其间可能在题目中会涉及众数,所以当做是课外的延伸,我们必须把众数的定义要求学生掌握。第四大块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学会在一堆产品之中找出次品,掌握找出次品的方法。
下面,我将从每一个单元开始进行解析: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拼摆的过程,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 直观思考,不断丰富对空间以及平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够根据图形推测拼搭 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学生在操作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化,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以两个例题进行探索,学生合作完成的同时又进行独立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空间观察能力,为第三章到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
教学过程
1、 因数与倍数
教材首先介绍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在例1和例2分别介绍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通过3×4=12,进一步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最后,教材对整数0进行特殊说明,以明确本单元中数的研究范围。
2、2、3、5的倍数特征
教材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
3、质数与合数
采取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找100以内的质数时,所用的方法可能是多样化的。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进行判断。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第四单元:图形到运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
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落下一个学生。所以,为了缩小“空中黔课”线上教学产生的两极分化,注重学困生的帮扶,我要更为认真地总结线上教学教育的经验,及时挖掘线上教学的经典案例,用于即将复学的线下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争取让学生掌握透彻本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见识和成长。
正视经济下行压力 强化政策逆周期调节
新出炉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对“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化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应对。
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处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周期性、结构性问题相叠加的压力下,经济增速总体稳中趋缓。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部风险骤然上升,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毫不讳言:“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2018年全年GDP增长6.6%,分季度看,2018年1-4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8%、6.7%、6.5%、6.4%,呈逐季放缓之势。虽然2018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但“成绩来之不易”。对于2019年国内外形势,《政府工作报告》客观清醒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与2018年GDP预期目标为“增长6.5%左右”相比,2019年GDP预期目标调整为“增长6%-6.5%”。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表现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1.消费增速减慢
201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放缓势头,降至个位数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9.0%,实际同比增长7%,分别比上年低1.2个和2个百分点。汽车和住房两大耐用品消费降温,汽车消费同比增速由过去的两位数变为负增长。受购置税减半政策取消、保有量不断提高、用车成本增加等多因素叠加影响,2018年规模以上单位的汽车类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4%。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趋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大幅回落。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增速比上年回落6.4个百分点。与购房相关的居民消费支出增势减弱,2018年规模以上单位的家具和建筑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0.1%和8.1%,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2.7个和2.2个百分点。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也在放缓,加之家庭高杠杆和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2019年消费增长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剔除价格后实际增长6.5%,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2019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8.2%,与去年12月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7.1%,比去年12月高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
2.有效投资增长乏力
“十二五”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高位持续减缓态势。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投资增速下滑势头加剧,短短两年半时间内由20%以上的高水平降至10%以下的低水平。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和清理不合规的PPP项目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降,拖累2018年投资增速再次加快下滑。剔除价格因素后,2017年投资实际增速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跌至GDP增速以下,2018年投资实际增速更是仅为0.5%。除基建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外,其他主要投资构成增长均稳中有升。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5%,民间投资增长8.7%,分别比上年提高4.7个、2.5个和2.7个百分点。2019年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增速比去全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
未来有效投资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一是基建投资难提振。尽管基建投资增速自2018年10月迎来筑底反弹,但累计同比增速仅从9月的3.3%反弹到2019年前两月的4.3%,反弹幅度相当微弱。在坚决遏制地方隐性债务增量的前提下,在地方债违法违规问责风暴持续的压力下,基建投资增速的进一步回升将受制于财政资金的配套融资难以补足,受制于地方政府因问责而意愿消极。二是制造业投资难保持。2018年制造业投资回升至2015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19年前两个月回落至5.9%,比去年全年低3.6个百分点。2018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PMI、PPI同比涨幅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均持续放缓,制造业景气度下降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冲击企业生产经营信心都不利于制造业投资增长。三是房地产投资难稳定。今年前两个月投资增速稳中有升主要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拉动。但房地产领域销售、拿地、到位资金、新开工均出现不同程度走弱,预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不可持续。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受土地购置费拉动、资金来源主要靠销售回款支撑”的增长模式高度依赖市场销售情况和预期,脆弱性较高。2018年土地购置费用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贡献率为126%,剔除土地购置费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2%;定金及预收款对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贡献率为67.9%,剔除该项后,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仅同比增长3%。全国商品房销售已“量缩价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堪忧。
3.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出口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的是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美国分别于2018年7月6日、8月23日和9月24日对从中国进口的总额2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进口关税。由于初期500亿美元规模有限,且9月2000亿美元落地时点在9月末,7月至10月出口增长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因企业“抢跑”,出口增速反而略有加快。但11月、12月出口增速出现大幅放缓,显示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的影响开始显现。9月、10月、11月、12月出口(以人民币计价,下同)同比增速分别为16.4%、18.7%、8.7%和0.2%。其中,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6.6%、17.6%、14.9%、1.1%。今年前两个月,出口仅累计同比增长0.1%。
随着中美贸易磋商推进,中美贸易摩擦出现阶段性缓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宣布,对2018年9月起加征关税的自华进口商品,不提高加征关税税率,继续保持10%,直至另行通知。虽然美国政府未进一步提高关税税率,但已加征的关税也没有调低,2500亿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的负面影响将在2019年逐步显现。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信心和预期产生一定冲击。民营企业出口在我国出口份额中占据首位,2018年占比达48%。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制造业PMI总体呈下滑之势,12月以来更是连续3个月在50%荣枯线以下运行。
除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外,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也在日益凸显。世界银行2019年1月8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将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均下调0.1个百分点,并警告下行风险上升。IMF1月21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将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再次下调0.2和0.1个百分点。联合国在同日发布的《201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3%,略低于2018年3.1%的增速。
二、宏观经济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总需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19年赤字率拟按2.8%安排,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76万亿元,比去年高38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83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分别比去年高2800亿元和1000亿元。2019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2019年将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与降低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对于减税,重点是深化增值税改革,尤其是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抓好年初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各地在征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今年务必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2019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在实际执行中,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201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清理规范银行及中介服务收费。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 (执笔:李若愚)
2018年全国投资发展趋势监测及2019年展望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拟建项目(指已经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项目)数量增势较好,同比增长15.5%,为2019年投资平稳运行提供坚实的项目储备基础。初步预计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将呈现企稳态势,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成为主要拉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情况略有好转,中西部投资增速继续领先。
一、全国投资拟建项目运行主要特征与趋势展望
基于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汇集的拟建项目数据,对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及其结构进行预判分析,从时间趋势看,投资增速可能呈现出前高后低运行特征;分主要领域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继续发挥“稳投资”的主导性作用,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中速增长,是“稳投资”的重点发力方向。
(一)基础设施领域拟建项目数量保持中速增长
2018年基础设施拟建项目数量较上年增长5.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较上年增长4.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8.4%。随着国家加大对本领域的支持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逐步回暖。但在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较大、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收缩的形势下,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仍有压力。以基建项目落地周期1年左右判断,2019年基建投资有望保持中速增长态势。
(二)制造业拟建项目数量增势较好
2018年制造业拟建项目数量较上年增长24.0%。分季度看,逐季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呈现回落态势。尤其是下半年以来PMI处于荣枯线以下、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放缓、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工业产成品价格低迷,企业投资信心有所回落。以制造业项目落地周期6个月左右判断,2019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或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三)房地产拟建项目数量高速增长
2018年房地产拟建项目数量较上年增长32.8%。根据房地产行业投资额入统经验,施工项目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主导因素。据此判断,受益于2018年拟建项目部分已经进入施工期,房地产投资有条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以房地产项目落地周期3个月左右判断,2019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新开工项目数量可能回落。
(四)中西部地区拟建项目数量增速领先全国
2018年,中部、西部地区拟建项目数量分别较上年增长30.1%、26.3%,东部地区增长3.1%,东北地区下降14.5%。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形势相对较好。东部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集中区域,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拟建项目数量增速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仍处在产业转型关口,叠加经济增速较慢、人口外流、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投资增长压力较大。
(五)转型升级成为产业投资热点方向
2018年,先进制造业拟建项目数量较上年增长34.4%,高出整体制造业增速10.4个百分点。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带动下,中高端制造业加快布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现代服务业拟建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3.1%,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效果显现,新兴服务模式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扩容。
总体而言,根据拟建项目数量增长情况,预计2019年,采矿业、中高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望成为投资热点行业,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中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河南、湖南、山西,以及东部地区的福建、浙江将成为投资增速较快省份,引领区域投资增长。
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潜力空间
(一)问题研判
基建领域新增意向项目投资预期偏弱,社会领域补短板投资动能有待激发、个别省份拟建项目大幅下降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可能影响2019年投资平稳运行,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动能仍需加强、拟建项目数量增长较为有限。当前基建项目融资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过度依赖政府信用及财政资金的局面尚待转变,融资不畅可能影响投资进展;基础设施前期项目储备规模偏小,项目落地进度出现延缓,影响未来投资发展后劲。
二是社会领域拟建项目数量增长情况不乐观。卫生和社会工作业、文体娱乐业拟建项目数量仅分别同比增长4.2%和8.3%,明显低于全部项目增速。重点社会领域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渠道仍需畅通。
三是个别省份拟建项目数量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出现两位数降幅。基础设施业拟建项目数量同比大幅减少成为以上省份增速下降的共同原因。此外,也有一些省份制造业、房地产拟建项目出现大幅减少。
(二)潜力空间
综合考虑储蓄率水平较高、高质量发展引导、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对照对标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落实“稳投资”政策,深入挖掘未来投资增长空间,可以集中发力的有效领域包括:
一是高端制造业领域。按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大关键技术、高端装备、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领域投资,尤其重视集成电路、发动机、人工智能减速器等高技术产业项目投资。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研究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应用投资发展方案;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储备、推介优质投资项目,创新新领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三是生产要素领域。加强对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领域投资力度,提高各类要素生产效率。加快推进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适当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重点补齐清洁能源短板;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环保工艺、防灾减灾等领域建设,增强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容纳能力;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建设,支持教育培训、科研创新等软投资项目。
四是社会补短板领域。促进社保、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通过落实重大公共服务投资项目,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前两月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点评2019年1-2月,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出现明显的背离。投资增长远超预期,房屋销售出现负增长,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明显放缓,房价绝对涨幅放缓,但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涨幅稳定。房地产不同数据间的背离,说明了当前市场不同主体间博弈加剧,正处于选择方向的关键阶段。预计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平稳放缓概率较大,销售增速会有反复,价格整体趋稳。
一、投资增长超预期,施工加速、土地购置延续增长或是主因
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从构成上看,商品住宅和其他商品房增长较快,非住宅房屋投资(商业+办公)出现负增长,土地购置费力挽狂澜,是拉动投资增长的绝对主力,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出现负增长。
2019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090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2018年全年提高2.1个百分点,超出此前市场预期。分析其原因,由于房地产投资按建设性质分的构成数据尚未发布,因此我们只能从常理来进行推断,背后主要可能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施工进度加快或者是施工项目投资强度提升推高了房地产的投资,这个可以从施工面积增速或者是房屋工程造价等指标来进行观测。从施工面积看,1-2月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6.8%,增速比2018年全年提高1.6个百分点。如果单位投资强度不变,施工面积增速加快将带动建安工程投资保持相同幅度的增长。
如果考虑到建筑安装成本的价格变动,施工面积增速加快带动的投资加快会更加明显。以最近8年的商品房竣工房屋造价数据来看,除2016年出现小幅下跌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涨,体现出较强的价格刚性。如果以2018年的房屋造价涨幅2.9%来推算,2019年1-2月施工面积加速将带动建安工程投资增长9.9%。
二是土地购置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房地产项目的陆续开工,前期土地购置的有关成本(包含但不限于土地成交价款)将结转到当期,变为房地产投资的一部分。2018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土地购置费达到36387亿元,增长57%,占比由2017年时的21.1%提高到2018年30.3%,上升9.2个百分点。
2019年1-2月的土地购置费数据尚未发布,但据前期相关数据推算,预计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速。
特别说明的是,土地购置费和土地成交价款是两个不同的指标,统计口径有明显差异。按照统计制度,土地购置费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费用,土地购置费包括:(1)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土地补偿费、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及土地征收管理费等;(2)通过“招、拍、挂”等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资金。土地购置费按实际发生额填报,分期付款的应分期计入。项目分期开发的,只计入与本期项目有关的土地购置费。前期支付的土地购置费,项目纳入统计后计入。而土地成交价款是指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在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最后的划拨款、“招拍挂”价格和出让价;在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最后确定的合同价格。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同口径,可以计算土地的平均购置价格。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因素,预计2019年1-2月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9.9%,土地购置费增长30%,分别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2和6.0个百分点。
二、销售延续前期态势,整体出现负增长
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141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2018年全年为增长1.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2%,2018年全年同比增速为2.2%;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7%,降幅比2018年全年扩大7.4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6%,降幅比2018年全年收窄6.8个百分点。销售额方面,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8%,增速回落9.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5%,办公楼销售额下降6.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9.4%。
销售出现负增长基本符合此前的预期,这也是贯彻房地产调控精神取得的效果,销售降温对于稳定房价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土地购置面积跌幅较大,新开工面积增速放缓
从先行指标看,土地购置面积出现负增长,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放缓,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且1-2月数据受春节及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无需过度解读。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1%,2018年全年为增长14.2%;土地成交价款690亿元,下降13.1%,2018年全年为增长18.0%。房屋新开工面积18814万平方米,增长6.0%,增速回落1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3597万平方米,增长4.3%。
四、房价绝对水平涨幅放缓,环比价格指数小幅回落,部分城市上涨压力尤存
从绝对价格看,2019年1-2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907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6.7%,涨幅与2018年同期和全年相比均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895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0%,涨幅比2018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比2018年全年回落4.2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价格绝对水平和涨幅均为最高(圴价12588元/平方米,上涨9.4%),中部地区均价最低,涨幅居中(圴价6819元/平方米,上涨7.2%),西部地区均价较低,涨幅居中(圴价6852元/平方米,上涨7.8%),东北地区均价居中,涨幅最低(圴价7753元/平方米,上涨2.5%)。
从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看,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指数比上月小幅回落0.05个百分点,上涨城市个数减少1个。其中,涨幅居前的城市有西宁、大连、大理、贵阳、济宁、徐州、遵义、石家庄、武汉、广州、西安、平顶山等12个城市,环比涨幅均超过1%,从城市分布上看,中西部居多,但分布较为分散,既有省会城市,也有非省会城市,表明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由区域分化向城市分化转变。
五、前景分析:投资增速平稳放缓概率较大,销售增速会有反复,价格整体趋稳
展望后期,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可能性较大,主要依据是众多先行指标的下行压力明显,以及上年同期土地购置费基数较高。
而销售增速可能会有反复,随着“两会”的闭幕,房地产相关政策趋于明朗化,“因地施策、分类指导”将在不同类型城市间进一步加以影响。随着房屋销售政策边际的调整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化,房地产市场的博弈将会加剧,商品房销售形势会随之出现一定反复,但总体而言,“稳”是2019年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销售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但也难以出现大的增长。
从价格上看,预计整体价格趋稳,但个别城市房价上涨压力尤存,对于房价涨幅冒头城市,预计还会采取类似2018年的快速响应机制,快速升级调控政策,确保房价不偏离合理波动范围。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分析组)
前两月汽车市场产销调幅加大中汽协日前发布的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受春节长假因素影响,汽车产销环比呈较快下降,乘用车降幅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呈小幅增长,乘用车有所下降。1-2月,汽车产销延续了下降趋势,乘用车降幅高于行业,商用车产销略有增长。
2月,受市场低迷和春节假期的影响,汽车产销量总体水平较低。一方面行业企业谨慎应对经济运行压力,另一方面降低生产节奏减轻终端压力。当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1万辆和148.2万辆,比上月分别下降40.4%和37.4%,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4%和13.8%。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7.6万辆和385.2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4.1%和14.9%。
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4万辆和121.9万辆,比上月分别下降42.9%和39.7%,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0.8%和17.4%,降幅大于汽车总体。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3.7万辆和324.3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6.8%和17.5%。乘用车四类车型产销情况看,四类车型销量降幅均超10%。其中:轿车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5.1%和14.7%;SUV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8.4%和18.6%;MPV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1.6%和27.4%;交叉型乘用车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5%,销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2.1%。
新能源汽车同比高速增长。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万辆和5.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0.9%和53.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4万辆和4.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3%和69.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2%和18.6%。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1万辆和11.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5.7%和127.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万辆和3.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5.2%和38.5%。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2.3万辆,同比下降2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9%,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11.7万辆,同比下降23.2%,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0.1%,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中国品牌SUV销售31.1万辆,同比下降25.6%,占SUV销售总量的58.6%,比上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中国品牌MPV销售7.4万辆,同比下降27.2%,占MPV销售总量的83.7%,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1-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35.6万辆,同比下降23.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8%,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30.8万辆,同比下降13.9%,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9.7%,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中国品牌SUV销售82.3万辆,同比下降25.2%,占SUV销售总量的58.3%,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中国品牌MPV销售17.8万辆,同比下降26.7%,占MPV销售总量的81.6%,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1-2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345.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4.9%,与行业降幅基本持平。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6%,略高于上年同期。
汽车出口继续呈现增长,2月,汽车企业出口为5.7万辆,比上月下降30.9%,比上年同期增长2.3%。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3.6万辆,比上月下降32.8%,比上年同期下降10.8%;商用车出口2.1万辆,比上月下降27.6%,比上年同期增长36.9%。1-2月,汽车企业出口14.1万辆,比同期增长4%,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9.1万辆,比同期下降9.6%;商用车出口5万辆,比同期增长42.9%。 (来源: 《国际商报》)
中国杠杆率进程2018年度报告当前,要在稳杠杆与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坚持“稳中求进”。“稳”着眼于短期,突出需求侧管理。稳住总杠杆,才能稳住总需求。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杠杆,以及地方隐性债务的显性化,比如适当提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与专项债务限额。“进”要着眼于中长期,突出金融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端,包括推进无效特别是僵尸企业的破产重组,让市场清理机制发挥作用;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破除政府兜底幻觉;突出竞争中性,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偏好等。
一、总判断:宏观杠杆率首次下降
总体来看,2018年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出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8年,包括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7年的244.0%下降到243.7%,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8-2016年是我国快速加杠杆的时期,这8年间杠杆率共上升9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超过12个百分点。2017年是去杠杆富有成效的开端,杠杆率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微升了3.8个百分点。2018年杠杆率得到进一步控制,相比2017年年末已经有所下降。
从结构上看,除了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外,非金融企业去杠杆的力度较强,政府部门显性杠杆率略升但隐性债务增速趋缓,金融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下降,结构性去杠杆的特征非常明显。
具体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从2017年的158.2%下降至153.6%,全年共下降了4.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由2017年的36.4%微升至37.0%,全年共上升0.5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杠杆率由2017年的49.4%升至53.2%,全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2018年总杠杆率下降主要得益于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大幅下降。
金融部门杠杆率继续回落。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分别统计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仍在继续下降,资产方杠杆率由2017年的70.3%下降到60.6%,负债方杠杆率由63.4%下降到60.9%,降幅分别达到9.6和2.5个百分点。相比于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力度更强。
二、各部门杠杆率的风险分析
1.居民杠杆率增速较快
居民杠杆率的上升趋势并未有所缓解,全年共上升了3.8个百分点,2008-2018年这10年间共上升35.3个百分点,年均增幅3.5个百分点。全球比较来看,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并非中国独有现象。二战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美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在20世纪50年代仅为20%,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已接近100%。其中上升最快的一段时间是2000-2007年。2000年美国居民杠杆率为69.9%,仅7年时间便上升了28个百分点。而我国目前也正处于杠杆率增速较快的时期,从2008年的17.9%上升至2018年的53.2%,10年间上涨了35个百分点,增速与美国2000-2007年间相当。需要引起警惕。
截至2018年末,我国居民贷款规模达到47.9万亿,其中中长期消费贷29.0万亿,占比61%,短期消费贷8.8万亿,占比18%。住房按揭贷款是中长期消费贷款中的最主要部分,2018年末达到25.8万亿,占全部居民贷款的54%。住房按揭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主要途径,同比为17.8%左右。而短期消费贷款虽然占比不高,但近几年来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全年增长了29.3%。由此可见,短期消费贷款是拉动贷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动力。2017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后出台的限贷政策曾将一部分住房贷款需求挤压到短期消费贷款,当时短期消费贷增速曾达到40%以上。随着监管机构的重视及相应监管手段加强,居民借消费贷来支付房地产首付的现象已经得到抑制,短期消费贷的增速也出现大幅回落。这一增速尽管回落,但仍远高于居民全部贷款增速。在新一代消费群体借贷意愿增强、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银行零售业务加快转型的背景下,预计短期消费贷款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速。下一阶段要关注包括信用卡、基于互联网的信用类产品、消费金融类贷款、现金贷等在内的信用类消费贷款的共债与杠杆风险。
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大幅回落
非金融企业部门延续了2017年去杠杆的势头,杠杆率由2017年的158.2%回落至153.6%,下降了4.6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自2017年1季度达到161.4%的峰值后持续下降,当前水平相比峰值时期已下降7.8个百分点,除2018年1季度稍有反弹外,下降趋势已保持了7个季度。
非金融企业去杠杆取得成效,但其贡献主要在民营企业。2018年,国有企业总负债上升了16.0%,而民营企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总负债仅上升了2.9%。结果就造成国企债务占整个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的比重在不断攀升。根据我们的估算,2018年国企债务在非金融企业债务中的比例为66.9%,比2017年上升了5.5个百分点。比起2015年第二季度的较低水平,更是上升了10个百分点。尽管我国企业杠杆率水平就全球而言都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分析,其中国企债务占比超过六成;而这些国有企业杠杆率中,又有一半左右是所谓融资平台债务,这部分是和地方政府有直接关联。如果扣除掉融资平台债务,企业部门杠杆率风险也就不那么凸显了。
企业债余额基本保持稳定,从2017年末的18.4万亿微升至20.1万亿,占GDP比例维持在22.4%。2018年出现了企业信用债券违约的高潮,债券违约的主要是金融去杠杆环境下信用收缩、融资渠道特别是非标融资渠道收紧导致的,其中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尤其显著,违约风险更为集中。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受到地方隐性债务治理的影响,较为依赖于地方政府支出的一些企业出现了兑付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与PPP相关的基建类行业。我们预计2019年随着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加强、资本市场回暖及其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企业债违约规模将大幅下降。
3.政府部门杠杆率略有上升,隐性债务增速下降
中央政府杠杆率从2017年的16.4%上升至16.5%;地方政府杠杆率由2017年的20.1%上升至20.4%;政府总杠杆率从36.4%上升至37.0%。
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依然增长较快,从2017年末的14.7万亿上升至18.1万亿,增长了23%,同期国债和城投债规模各自增长了11%和8%。地方债券规模自2017年超过国债规模后,与国债规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债券市场中最主要的品种。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从融资平台来看,融资平台债券规模增速明显放缓。2018年末,Wind所统计的城投债余额为7.7万亿,增长了5600亿元,同比增长8%。而2004-2016年全年的增长幅度都在1万亿以上,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城投债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放缓反映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速的下降。2019年,稳增长的压力难以消除,对于基建投资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倾斜和依赖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而预示着城投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仍会维持偏于宽松的政策环境。
从融资工具来看,信托贷款、PPP等工具的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信托业协会所公布的信托资金中投向于基础产业的部分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其2018年3季度末的规模为2.9万亿,相比2017年末下降了3200亿,与信托贷款下降的趋势基本一致。从PPP规模来看,2018年末PPP投资总额19.7万亿,相比2017年末增长1.5万亿;其中处于执行阶段的项目有所上升,从4.6万亿上升至7.5万亿;但处于执行之前阶段的PPP项目都有所下降。前一阶段各地都在落实PPP项目集中清理工作,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清理退库或整改。由于处于执行前期的项目减少,地方政府在PPP项目上的隐性杠杆率也将继续下降。
从政府资金支出来看,2018年基建投资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本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去杠杆。根据我们的估算,基建投资中,大约有15%左右的资金来自预算内,约5%左右来自政府性基金(主要是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其余部分则来自于社会资本。而这部分社会资本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或者是PPP形式下的优先受益权,或者来自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资,甚至部分直接来自于地方政府提供了隐性担保的资金。2018年随着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严控,以及对地方官员的终身追责,基建投资的社会资金来源受到较大影响。2018年全年基建投资增速仅为3.8%,相比于2017年全年的19%增速,出现明显下降。
综合来看,虽然政府显性杠杆率有所上升,地方债上升规模较大,但并没有完全填补由隐性债务增速下降所造成的缺口。未来,仍需继续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的过程,即适当提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与专项债务限额,保持地方政府投资支出的稳健性;同时适度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
4.金融部门大幅缩表,去杠杆目标基本实现
资产方统计口径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70.3%下降到60.6%。负债方统计口径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63.4%下降到60.9%。金融杠杆率依然在快速下降,且资产方口径杠杆率与负债方口径的杠杆率基本回归一致,银行表外业务明显收缩,金融去杠杆目标已基本实现。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2018年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6.8%,处于历史较低的水平。银行同业资产下降是总资产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银行持有其他银行的债权从2017年年末的29.6万亿下降到28.7万亿,银行持有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从2017年年末的28.1万亿下降到25.9万亿,二者加总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23.1%下降到20.5%,已回落至2013年水平。
从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看,大部分金融资产规模都在下降。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从2017年末的13.74万亿下降到11.30万亿,共下跌了2.44万亿;证券公司资管规模从16.88万亿下跌至13.40万亿,共下跌了3.5万亿;信托资产余额由2017年末的26.25万亿下降至2018年3季度末的23.14万亿,共下跌了3.1万亿;其中与银信合作关系最紧密的单一资金信托由12.00万亿下降至10.25万亿,半年下降了1.8万亿,信托资金下跌主要是去通道化带来的结果。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基本都在萎缩,主要原因是直接从商业银行流入到这类金融机构的资产变小。
三、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稳中求进”去杠杆
1.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
2019年,政府首次将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放松金融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发展专门服务于民营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部门。特别是,对影子银行不能单纯采取“堵”的方式,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可得性问题,应通过疏堵结合,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使其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是进一步发展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有效支持民营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应以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为契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便利性。在发展股权融资的同时,也应进一步拓宽中小微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包括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发展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私募债,探索小微企业金融债等,并通过鼓励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等举措,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创新。
三是推动利率体系“两轨合一轨”,改善对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定价激励。当前在利率形成机制上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双轨制问题。一方面,货币市场定价机制的改革推进的相对深入一些,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在存贷款利率方面仍由央行公布基准利率作为指导,实际定价是以此为基础加减点形成。这种两轨并存的情况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并不畅通;而且会刺激套利行为,加剧资金体内循环,弱化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此,应尽快实现存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并轨,把定价权真正交给金融机构,显著提高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关度,逐步形成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曲线,改变目前定价分割的现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
2.金融供给侧改革对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结构性去杠杆密切相关,前者从金融供给侧强调金融业的结构性调整,优化金融结构,后者从实体经济角度强调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优化经济结构。金融供给侧改革对杠杆率及宏观金融风险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结构性去杠杆进程。金融供给侧改革强调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适当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在国企和地方政府结构性去杠杆的同时,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适度加杠杆,有利于实现结构性去杠杆的目标。
二是改善企业融资结构,降低债务融资占比。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发展多层级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目前直接融资整体规模有限且结构较为简单,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缓解清理影子银行所造成的金融供给缺口,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加强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稳定宏观杠杆率。
三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金融行业自身的结构优化,降低由于各类套利所产生的无效产能。产能出清有利于降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缓解整个经济体的还本付利负担。
四是增强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杠杆率的最大风险在于其面临违约时所产生的冲击及传染效应,因此采用更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金融科技将有利于更有效的控制违约风险,降低违约风险和金融传染。在相同的宏观杠杆率水平下,宏观金融稳定性更强。
3.坚持稳中求进的去杠杆思路
当前面临着内外部冲击以及下行压力加大挑战,需要在稳杠杆与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因此,要坚持“稳中求进”,不可操之过急。
第一要“稳”,着眼于短期,突出需求侧管理。稳住总杠杆,才能稳住总需求,这是面临内外部冲击以及增长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非常必要的做法。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杠杆(比如多发债),以及地方隐性债务的显性化(比如适当提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与专项债务限额),以改变过去主要靠居民部门加杠杆来稳住总杠杆的困局。
第二是“进”,着眼于中长期,突出金融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端,这包括推进无效特别是僵尸企业的破产重组,让市场清理机制发挥作用;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破除政府兜底幻觉;突出竞争中性,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偏好等。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张晓晶 常欣 刘磊)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地理五诀解读》,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学生期末评语, 班主任工作计划, 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 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 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 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 环保作文1500字, 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