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本文为大家分享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语文易错1多音字误读
易错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词性。如“刹”,共有chà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à,作动词时读shā。
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性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à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àn。
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é),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é)本”。
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色”,书面语读音为sè,口语读音为shǎi。
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其余都读má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语文易错2音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正确识记这些字的读音,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把某类同音字集中起来记忆,会达到记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语文易错3形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ónɡ)”。应该说,对这类字音的识记,既要动脑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记忆,关键在于积累。而就具体题目来说,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字音是我们已经正确掌握的。因此,审清题干,认真分析,结合字义,合理推断,运用比较排除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并非难事。
语文易错4形声字误读
易错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明了形声字读音设误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声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读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语文学法归类
课文预习六步法:
A 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 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 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 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 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
A 听到 Listen B 看到 Look
C 写到 Write D 说到 Speak
E 思到 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赏诗三步法:
A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 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 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划分文章结构四法:
A 依据表达方式
B 找寻明暗线索
C 依据时空顺序
D 依据逻辑顺序
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
A 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 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 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 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 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 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辨别七类文章写法:
A 对比写法
B 象征写法
C 烘托写法
D 以小见大写法
E 先扬后抑写法
F 虚实结合写法
G 夹叙夹议写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3
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频易混词语熟语
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时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开创的时间不长。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连播·联播:“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终止·中止:“终止”指结束,停止。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捉摸·琢磨:“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虑;例:老张的话我琢磨了很久。
妨害·妨碍:“妨害”指有害于。而“妨碍”指阻碍,不能顺利进行。
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而“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供品·贡品:“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而“贡品”指古代属国或本国臣民献给帝王的礼物。
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而“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泄漏·泄露:“泄漏”专指液体、气体慢慢流出。而“泄露”指不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树立·竖立:“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而“竖立”指物体垂直而立。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常被误用来形容其他美好事物。
炙手可热:只能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常被误用来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常被人误用来“首要”“首先”和“理所当然”之意。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是敬辞,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绵薄之力”才是谦词。
蓬荜生辉:敬辞。表示别人使自己生辉。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误用于表毫不犹豫地做与正义无关的事。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多用于否定形式。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鬼斧神工:可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认为只可形容自然景物。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于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常与“休戚相关”混。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不以为然:不赞同。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易错分析:语序不当包括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状语次序不当、虚词位置不当、逻辑顺序不当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排序不当是语序不当类语病中被误判较多的。误判的主要原因是修饰语复杂,我们却仅凭语感加以判别。其实,只要留意这一类语病的一般规律,记下一个典型的例句,拿考查的句子与之进行对照,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作出正确的判断。虚词位置不当主要表现为介词及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介词位置不当往往造成主动和被动的关系颠倒,引出对象错误。逻辑顺序不当主要表现为不合乎一般的事理,或忽视推理的过程。避免出现对语序不当类病句的误判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当修饰语较长时,检查各修饰成分的排列顺序以及其与中心语关系的远近,看是否影响语意的表达。当句中含有介词短语时,检查介词与宾语的关系是否恰当。如果句子为含有关联词的复句,看上下句主语是否一致,据此判断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当。留意并列成分是否存在事理上的先后顺序,注意并列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易错分析:造成成分残缺的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滥用介词,造成句子缺少主语;二是因作为谓语动词修饰语的介宾短语结构较为复杂而导致必要的介词缺失;三是修饰语较长而误把修饰语当成中心词。为避免误判,我们须要高度重视介词,一方面,注意是否因介词使用不当而造成主语残缺;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是否因缺少必要的介词而使语句出现结构或语意上的毛病。要注意结构复杂的语句,关注它们是否误把修饰语当成了中心词,从而造成宾语残缺,是否因句子较长而丢失谓语。造成成分赘余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词语或短语字面意思不同,但语意部分或整体重复;判断时,不能准确感知这些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关系,结果造成误判。我们在训练时,要注意把词义和句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高考语文总结知识点(精选1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篮球运球说课稿, 五年级班级安全工作计划, 法制建设年工作总结, 2022脱贫攻坚宣传标语, 行政中心工作总结, 集资修路倡议书, 小小建筑师教案, 协警工作总结, 信仰观后感心得体会, 营养餐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