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记住很多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一定很熟悉!知识点指的是平时考试中,或者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题目。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化学总结知识点高中,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Be,N,P,Mg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离能的应用
①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如:②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③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质量分数W
②物质的量浓度C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溶液) 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
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
②称取(或量取)
③溶解(静置冷却)
④转移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例如:配制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 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注意事项:
①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容量瓶受热易炸裂,同时溶液温度过高会使容量瓶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③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故液面暂时低于刻度线,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④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须应重新配制。
⑤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⑥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粘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
(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确定元素类型(一般>,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
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离子键;<,共价键).
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例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Na、Li 、O、C 、S、P 、Mg、Na
例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
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
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
(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
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 、化学反应的速率
(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 ①单位:mol/(L?s) 或 mol/(L?min) ② B 为溶液或气体,若 B 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 C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 、化学反应的限度 —— 化学平衡 (
1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 0 。即 v 正= v 逆≠ 0 。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
3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 (正方向)= VA (逆方向)或 nA (消耗)= nA (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 xA + yB zC , x + y ≠ z )
高中化学苯知识点化学性质
苯参加的化学反应大致有3种:一种是其他基团和苯环上的氢原子之间发生的取代反应;一种是发生在苯环上的加成反应(注:苯环无碳碳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的独特的键);一种是普遍的燃烧(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卤素、硝基、磺酸基、烃基等取代,生成相应的衍生物。由于取代基的不同以及氢原子位置的不同、数量不同,可以生成不同数量和结构的同分异构体。
苯环的电子云密度较大,所以发生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大都是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是芳环有代表性的反应。苯的取代物在进行亲电取代时,第二个取代基的位置与原先取代基的种类有关。
卤代反应
苯的卤代反应的通式可以写成:
PhH+X2—催化剂(FeBr3/Fe)→PhX+HX
反应过程中,卤素分子在苯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异裂,X+进攻苯环,X-与催化剂结合。
以溴为例,将液溴与苯混合,溴溶于苯中,形成红褐色液体,不发生反应,当加入铁屑后,在生成的三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溴与苯发生反应,混合物呈微沸状,反应放热有红棕色的溴蒸汽产生,冷凝后的气体遇空气出现白雾(HBr)。催化历程:
FeBr3+Br-——→FeBr4
PhH+Br+FeBr4-——→PhBr+FeBr3+HBr
反应后的混合物倒入冷水中,有红褐色油状液团(溶有溴)沉于水底,用稀碱液洗涤后得无色液体溴苯。
在工业上,卤代苯中以氯和溴的取代物最为重要。
硝化反应
苯和硝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可生成硝基苯
PhH+HO-NO2-----H2SO4(浓)△---→PhNO2+H2O
硝化反应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很容易生成一取代物,但是进一步反应速度较慢。其中,浓硫酸做催化剂,加热至50~60摄氏度时反应,若加热至70~80摄氏度时苯将与硫酸发生磺化反应,因此一般用水浴加热法进行控温。苯环上连有一个硝基后,该硝基对苯的进一步硝化有抑制作用,硝基为钝化基团。
磺化反应
用发烟硫酸或者浓硫酸在较高(70~80摄氏度)温度下可以将苯磺化成苯磺酸。
PhH+HO-SO3H——△—→PhSO3H+H2O
苯环上引入一个磺酸基后反应能力下降,不易进一步磺化,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引入第二、第三个磺酸基。这说明硝基、磺酸基都是钝化基团,即妨碍再次亲电取代进行的基团。
傅-克反应
在AlCl3催化下,苯也可以和醇、烯烃和卤代烃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生成烷基苯。这种反应称为烷基化反应,又称为傅-克烷基化反应。例如与乙烯烷基化生成乙苯
PhH+CH2=CH2----AlCl3---→Ph-CH2CH3
在反应过程中,R基可能会发生重排:如1-氯丙烷与苯反应生成异丙苯,这是由于自由基总是趋向稳定的构型。
在强硫酸催化下,苯与酰卤化物或者羧酸酐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生成酰基苯。反应条件类似烷基化反应,称为傅-克酰基化反应。例如乙酰氯的反应:
PhH + CH3COCl ——AlCl3—→PhCOCl3
加成反应
苯环虽然很稳定,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发生双键的加成反应。通常经过催化加氢,镍作催化剂,苯可以生成环己烷。但反应极难。
此外由苯生成六氯环己烷(六六六)的反应可以在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由苯和氯气加成而得。该反应属于苯和自由基的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苯和其他的烃一样,都能燃烧。当氧气充足时,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并有浓黑烟。这是由于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大。
2C6H6+15O2——点燃—→12CO2+6H2O
苯本身不能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在苯环连有直接连着H的C后,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臭氧化反应
苯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被臭氧氧化,产物是乙二醛。这个反应可以看作是苯的离域电子定域后生成的环状多烯烃发生的臭氧化反应。
在一般条件下,苯不能被强氧化剂所氧化。但是在氧化钼等催化剂存在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苯可以选择性的氧化成顺丁烯二酸酐。这是屈指可数的几种能破坏苯的六元碳环系的反应之一。(马来酸酐是五元杂环。)
这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
其他
苯在高温下,用铁、铜、镍做催化剂,可以发生缩合反应生成联苯。和甲醛及次氯酸在氯化锌存在下可生成氯甲基苯。和乙基钠等烷基金属化物反应可生成苯基金属化物。在四氢呋喃、氯苯或溴苯中和镁反应可生成苯基格氏试剂。
苯不会与高锰酸钾反应褪色,与溴水混合只会发生萃取,而苯及其衍生物中,只有在苯环侧链上的取代基中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与氢相连的情况下才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本质是氧化反应),这一条同样适用于芳香烃(取代基上如果有不饱和键则一定可以与高锰酸钾反应使之褪色)。这里要注意1,仅当取代基上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2,这个碳原子要与氢原子相连(成键)。
至于溴水,苯及苯的衍生物以及饱和芳香烃只能发生萃取(条件是取代基上没有不饱和键,不然依然会发生加成反应)。
苯废气处理也是及其重要的。
光照异构化
苯在强烈光照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杜瓦苯(Dewar苯):
杜瓦苯的性质十分活泼(苯本身是稳定的芳香状态,能量很低,而变成杜瓦苯则需要大量光能,所以杜瓦苯能量很高,不稳定)。
在激光作用下,则可转化成更活泼的棱晶烷:
棱晶烷呈现立体状态,导致碳原子sp3杂化轨道形成的π键间有较大的互斥作用,所以更加不稳定。
高中化学苯知识点异构体及衍生物
异构体
杜瓦苯
盆苯
盆苯(benzvalene)分子组成(CH)6,与苯相同,是苯的同分异构体。故称盆苯。
休克尔苯
棱柱烷
衍生物
取代苯
烃基取代:甲苯、二甲苯
(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苯乙炔、乙苯
基团取代:苯酚、苯甲酸、苯乙酮、苯醌(对苯醌、邻苯醌)
卤代:氯苯、溴苯
多次混合基团取代:2.4.6-(TNT) C7H5N3O6;(NO2)3C6H2CH3
多环芳烃
联苯、三联苯 稠环芳烃:萘、蒽、菲、茚、芴、苊、薁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乙酸、汽油、丙酮、四氯化碳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互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概念和反应本质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一看反应: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2)二看两电极: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3)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①电解质溶液;②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工作原理
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1)反应原理
(2)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①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KNO3等溶液和琼胶制成的胶冻。
②盐桥的作用:连接内电路,形成闭合回路;平衡电荷,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电解的原理
电解和电解池
(1)电解: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构成
①有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③形成闭合回路。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1)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电解CuCl2溶液为例)
总反应式:
(2)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
①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后,流向电解池阴极;从电解池的阳极流出后流向电源的正极。
②离子:阳离子移向电解池的阴极,阴离子移向电解池的阳极。
阴阳两极上放电顺序
(1)阴极:(与电极材料无关)。氧化性强的先放电,放电顺序:
(2)阳极:若是活性电极作阳极,则活性电极首先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若是惰性电极作阳极,放电顺序为
化学电源
日常生活中的三种电池
(1)碱性锌锰干电池——一次电池
正极反应:2MnO2+2H2O+2e-===2MnOOH+2OH-;
负极反应:Zn+2OH--2e-===Zn(OH)2;
总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2)锌银电池——一次电池
负极反应:Zn+2OH--2e-===Zn(OH)2;
正极反应:Ag2O+H2O+2e-===2Ag+2OH-;
总反应:Zn+Ag2O+H2O===Zn(OH)2+2Ag。
(3)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
铅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是Pb,正极材料是PbO2。
①放电时的反应
负极反应:Pb+SO42--2e-===PbSO4;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②充电时的反应
阴极反应:PbSO4+2e-===Pb+SO42-;
阳极反应:PbSO4+2H2O-2e-===PbO2+4H++SO42-;
总反应:2PbSO4+2H2O电解=====Pb+PbO2+2H2SO4。
注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不能理解为可逆反应。
“高效、环境友好”的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目前最成熟的燃料电池,可分酸性和碱性两种。
电解原理的应用
氯碱工业
(1)电极反应
阳极反应式: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式:2H++2e-===H2↑(还原反应)
(2)总反应方程式
2NaCl+2H2O2NaOH+H2↑+Cl2↑
(3)氯碱工业生产流程图
电镀
下图为金属表面镀银的工作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银作阳极。
(2)电解质溶液是AgNO3溶液等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
(3)电极反应:
阳极:Ag-e-===Ag+;
阴极:Ag++e-===Ag。
(4)特点:阳极溶解,阴极沉积,电镀液的浓度不变。
电解精炼铜
(1)电极材料:阳极为粗铜;阴极为纯铜。
(2)电解质溶液:含Cu2+的盐溶液。
(3)电极反应:
阳极:Zn-2e-===Zn2+、Fe-2e-===Fe2+、Ni-2e-===Ni2+、Cu-2e-===Cu2+;
阴极:Cu2++2e-===Cu。
电冶金
利用电解熔融盐的方法来冶炼活泼金属Na、Ca、Mg、Al等。
(1)冶炼钠
2NaCl(熔融)2Na+Cl2↑
电极反应:
阳极:2Cl--2e-===Cl2↑;阴极:2Na++2e-===2Na。
(2)冶炼铝
2Al2O3(熔融)4Al+3O2↑
电极反应:
阳极:6O2--12e-===3O2↑;
阴极:4Al3++12e-===4Al。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金属腐蚀的类型
(1)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2)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以钢铁的腐蚀为例进行分析:
金属的防护
(1)电化学防护
①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原电池原理
负极:比被保护金属活泼的金属;
正极:被保护的金属设备。
②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电解原理
阴极:被保护的金属设备;
阳极:惰性金属或石墨。
(2)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制成合金、不锈钢等。
(3)加防护层,如在金属表面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或表面钝化等方法。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
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内容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阿伏加德罗常数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速的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知识点概述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 、 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 、 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决条件 、 有效碰撞与化学反应 、 活化分子的碰撞取向与化学反应 、 活化能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
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
①单位:mol/(Lmin)或mol/(Ls )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
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浓度:
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
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压强:
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外因: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a、具有选择性;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例题1、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B )
A.v(A)=0.5 molL-1s-1 B.v(B)=0.3 molL-1s-1
C.v(C)=0.8 molL-1s-1 D.v(D)=1 molL-1s-1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 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
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 v(正)>v(逆) 向右(正向)移
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
注意: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
②压强: Ⅰ、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说明: Ⅱ、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
Ⅲ、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2、用3克块状大理石与30毫升3摩/升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再加入30毫升3摩/升盐酸②改用30毫升6摩/升盐酸 ③改用3克粉末状大理石④适当升高温度( B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例题3、在N2+3H2 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0.6mol/L,在此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则所经历的时间是 ( D )
A.0.44s B.1s C.1.3s D.2s
例题4、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B )
A.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例题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 + B 2C,达到平衡
①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是___放___(放、吸) 热反应②增加或减少B时,平衡不移动,则B是___固_态 ③若A、B、C都是气体,增加压强,平衡向___右___(左、右)移动,
常见考点考法
在本知识点主要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形式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考查的难度不大,掌握概念理论是关键。
常见误区提醒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是一定的,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增多→反应速率增大。因此,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2、对于气态反应或有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压强则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3、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大;降低温度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小。经过多次实验测得,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
4、对于某些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
N2(g)+3H2(g) 2NH3(g)
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2
2 s末浓度/mol·L-1 0.6 1.8 1.0
4 s末浓度/mol·L-1 0.4 1.2 1.4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延伸阅读: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观
“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20xx年高考化学复习重点:化学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常用化学仪器
1、 容器和反应器:可直接加热的有: ;需隔石棉网加热的有: 不能加热的有:
2、 量器:量筒(精度 )、容量瓶、滴定管(精度 )、天平(精度 )、温度计。
3、 漏斗: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4、其它:干燥管、洗气瓶等
(二)、常用试剂的存放
(1)固态药品要放在 瓶中,液态试剂一般要放在 瓶中,一般药品均应密封保存,并放在低温、干燥、通风处;
(2)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常盛放在 中,如:浓硝酸、硝酸银、氯水、Br2(H2O)、AgI等;
(3)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等溶液盛放在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里
(4)强酸、强氧化性试剂、有机溶剂,要盛放在玻璃瓶这样的耐腐蚀容器中,但瓶塞不能用塞;
(5)易燃易爆的试剂所放置的位置要远离火源,如:钾、钠、白磷、硫磺、酒精、汽油、KNO3、KClO3、NH4NO3等;
(6)特殊试剂要有特殊的保存措施:如:
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
钾、钠等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要向容器中加入 来强化密封措施;
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_____________里,并加些_______起______作用。
(三)基本操作
1、仪器的洗涤 ①一般洗涤 ②特殊洗涤
2、试剂的取用 ①固体 ②液体
3、物质的加热、溶解、蒸发、过滤、溶液配制、中和滴定等
加热:①直接加热 ②垫石棉网加热 ③水浴加热
溶解:固体溶解要 、块状固体要研细、硫酸稀释防暴沸、气体溶解防
过滤:注意
4、仪器的装配
5、气密性的检查 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
6、试纸的使用:常用的有__________试纸、_______试纸、________试纸、_______试纸等。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注意:使用 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课堂练习
1.下列盛放物质的方法:①把汽油放在带橡皮塞的玻璃试剂中 ②把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③把硝酸放在棕色的玻璃试剂瓶中 ④把氢氟酸放在无色透明的玻璃试剂瓶中 ⑤把白磷放在水中,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 D.①②③
2.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中,正确的做法是
①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实验的试管;
②在中学《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称量操作至少需要四次;
③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试管口约1/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④在250 mL 烧杯中,加入216 mL水和24 g NaOH固体,配制10% NaOH溶液;
⑤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浴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渣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⑥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⑦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⑧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孔中
⑨用广泛pH试纸量得某溶液的pH = 12.3
A、④⑤⑦⑧B、①②③⑤⑧ C、②④⑤⑥⑦⑧ D、③⑤⑦⑧⑨
3、用某种仪器量取液体体积时,平视时读数为n mL,仰视时读数为x mL,俯视时读数为y mL,若x>n>y,则所用的仪器可能为
A.量筒 B.容量瓶 C.滴定管 D.以上均不对
4、配制500mL0.50mol/L的Na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为
(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一个小烧杯的质量,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天平静止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偏右位置,此时左边的托盘将 (填“高于”或“低于”)右边的托盘。欲使天平平衡,所进行的操作应为。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化学实验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 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80多个)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如弄清烟、雾、火焰的区别。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即用点燃的木条和石灰水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要袖手旁观。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
什么叫的路径?
对于一些遗忘的重要原因常常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没有弄清楚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忘记了,根本不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的再现,这样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首先是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知识。其好处是完全脱离简单的死记硬背,解决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问题,即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的知识点过关;其次是通过问题的联系路径再现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其优点是当一个知识点因时间过长而遗忘时,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又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知识的再现,达到再现知识点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再次通过获取的信息点联想知识点,建立知识点的联系链条,形成解题思路。其优点是通过审题对于题目中获取的每一个信息点进行联想,使每一个信息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建立联系,而这些联想到知识点的链条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H++OH-
1.25 ℃,——→c(H+)H2O=c(OH-)H2O=1×10-7——→ Kw=1×10-14
2.25 ℃,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3.25 ℃,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4.25 ℃,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7
5.25 ℃,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7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6>1×10-7——→Kw=1×10-12
7.100 ℃,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 H2O=c(OH-)H2O<1×10-6
8.100 ℃,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9.100 ℃,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10.100 ℃,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二.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1.25 ℃时,pH=1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2: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1]·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3,即c(H+)H2O=10-13<1×10-7。
2.25 ℃时,pH=13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3: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3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OH—)H2O 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4,从而得出c(H+)H2O=10—13<1×10-7。
3.25 ℃时,c(H+)H2O=10—13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13——→<1×10-7——→平衡向左移动——→抑制水的电离——→加CH3COOH、H+、NH3·H2O、OH-
若为酸,则pH=1;若为碱,则pH=13。
4.100 ℃时,pH=4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7: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7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4]·c(OH-)H2O=10—12,从而得出c(OH-)H2O=10-8,即c(H+)H2O=10-8<1×10—6。
5.100 ℃时,pH=11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8: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8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OH—)H2O 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2,从而得出c(H+)H2O=10-11<1×10-6。
6.25 ℃时,pH=3的NH4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NH4Cl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NH4++H2ONH3·H2O+H+——→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7.25 ℃时,pH=11的CH3COONa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CH3COONa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CH3COO-+H2OCH3COOH+OH-——→溶液的OH-是水电离产生的——→c(OH-)H2O=c(H+)H2O=1×10-3>1×10-7
8.25 ℃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7——→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10;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9.100 ℃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6——→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8;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10.25 ℃时,pH=3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什么?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为多少?
[思维路径]
pH=3的溶液,
其溶质可能是酸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3+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3]·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1,即c(H+)H2O=10-11<1×10-7。
其溶质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1、铝 Al的特质(1)单质铝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小(属轻金属)、硬度小、熔沸点低。(2)单质铝的化学性质
2、铝与O2反应:常温下铝能与O2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保护内层金属。加热条件下铝能与O2反应生成氧化铝:4Al+3O2==2Al2O3
3、常温下Al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均有H2生成,也能与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反应:2Al+6HCl=2AlCl3+3H2↑ ( 2Al+6H+=2Al3++3H2↑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2Al+2OH-+2H2O=2AlO2-+3H2↑ )
2Al+3Cu(NO3)2=2Al(NO3) 3+3Cu ( 2Al+3Cu2+=2Al3++3Cu )注意:铝制餐具不能用来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和咸的食品。
4、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V、Cr、Mn、Fe的氧化物)叫做铝热反应Fe2O3+2Al == 2Fe+Al2O3,Al 和 Fe2O3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5、铁的特质(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6、铁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7、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 (Fe+2H+=Fe2++H2↑)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硝酸钝化。加热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
8、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
9、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e3O4+4H2
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
2、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3、NaHCO3(少量与过量)与石灰水的反应:命题角度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
4、鉴别:用BaCl2、CaCl2或加热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5、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问题:因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也有c(CO32—)
二、氯化钠:
1、除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利用二者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离。NaCl(KNO3):蒸发、结晶、过滤;KNO3(NaCl):降温、结晶、过滤。
2、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以此为载体,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题目的突破口为:一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二是在电解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液变红,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阴极。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因其是高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命题角度:一是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学好高中化学的经验
一、了解化学学科性格真心对待新老朋友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结构和物质间转变进行探究,并找出其规律的一门自然学科。它是自然学科,不是人文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实验学科、生活气息很浓的学科、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在化学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切忌将化学抽象化,像哲学一样。
自然界中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化学家或化学工作者的眼中,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如果像人一生中能结交一大堆真正的朋友、认识一大堆人一样,真正搞懂一种物质,了解一大类物质,你就可以成为化学专家了。因而学习化学,首先要在符号与实物形象之间建立顺畅的联系。如氯化钠NaCl,有的人眼中仅是四个字母,两个大写两个小写。读作“naiceiel”。但在优秀学生眼中这不是四个字母,而是一堆正六面体形的固体,它味咸、易溶、可电解......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化学观。一种抽象化,一种实物化。谁能最终学好化学,是不难知道的。
相对于物理:具体东西抽象化。如实物被当作一个质点、一束光被当成一条线......
相对于数学:则是实物抽象化、抽象的东西更抽象,还运用一系列公式进行概括。
因而对于化学,对绝大部分来说起点低、入门易。但如果不注意学科特点,将一系列物质学习过后,思想思维就会出现极大的混乱,不同物质的结构、性质纠缠不清,因而每考每败,这就是化学学习中知易行难的原因。
二。培养形象立体思维方式提高研究化学的乐趣
学习每一种物质,就如同认识一个人,光记着其名字是不够的。你必须和这个人有很长的相处时间,才能记住它们的音容相貌,理解它的性格与特点,知道它的优缺点与长短处。如果你是它的领导,你能知道它适合什么岗位,有多大本事,你才能对他们指挥自如,考试战争才能百战百胜,所以化学学得好才能当领导。
对于每一个要学习的物质,尽量要看一看实物,体会它的颜色、状态......对于学生实验,要尽量动手,体会它性质的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对于再寻常不过的物质如水也要能对其性质品头论足。同时在化学分组实验中体会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物质学多了,容易糊涂,特别是有些双胞胎、三胞胎物质,也要能尽量分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因而我们学习化学,就不再是一堆英文字母。而必须是一系列形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物质转化。例如电解氯化钠,就应该想到钠离子得电子生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属钠,氯离子失去电子成了黄绿色的氯气瓢出来了,等等。
要经常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在大脑中梳理所学过的一切。让他们站好队,分好类。每个物质都能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写上一句二句概括性的话。这样化学的形象化有了,化学也就学活了。
三。建立良好自学习惯,培养独立解题品质
高中化学不单是化学,高中所有学科的学习都要求自主先入。因为高中课程内容多、深度足,很多东西是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不能言传。因而还指望像小学、初中一样,老师手把手的教、老师一题一题的讲解,学生尽管不懂,也能依样画符,似乎初中都很容易学懂。两个学生中考成绩如果都是80分。但这80分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一个80分货真价实,是真正弄懂了知识的体现,而另一个80分则是通货膨胀,没有彻底弄懂知识,只是对知识的死记和对老师解题的机械模仿的话。进入高中后,成绩自然分化的很厉害。
所以进入高中后,有自学习惯的要坚持,有自学能力的要发挥。没有的则必须培养、必须挖掘,必须养成。做事情、想问题要超前,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会了解老师的教学套路,教学方法。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提前学习的意思。但很多同学预习是扫描式、像读小说、看电影。一节内容5分钟就搞定了。遇到稍微恼火的地方就跳过或放弃了,心想反正老师还要讲。这其实不叫预习,就是一种扫描。没有收效,没动一点脑筋,这样的学习,能力是丝毫得不到提高的`。
预习就是要通过走在老师前面、想在老师前面、学在别人前面,要拿出一个架式,要拿出笔来,勾画出重点;要拿出草稿本,进行演算,然后将课本习题认真做一做,检验自己的预习成果。
这样别人是在上新课,对你而言则就是复习课了。下课后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课本。解题速度加快,腾出时间进行新的一轮复习与预习。有的同学一天到晚总是在被动吸收知识,被动应付作业。整天头不洗,饭不吃,忙乱不堪,疲惫不堪,但考试下来,总是很不令人满意。便却给自己安慰说:我已尽力了,我就这个能力了,人家头脑就是聪明啊,否法定了自己,长了别人的志气,对自己也就失去了信心。
不少人听新课听得浑头昏脑,飞机坐了一节又一节,最后才不得不翻书,从头自学。为什么就不能超前一点,先自学后再听课呢,这样也不至于天天坐飞机。有人总是一厢热情的认为:上课一边听,一边看书,节约时间,效益超强,结果没有几个人能如愿。
要懂得反思与总结,要懂得调整思路、方法。总之一切皆要主动,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不被老师操控、推动,但要与老师的教学思路、进度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合力达到最大效率。
学习上要动自己的脑子、流自己的汗。不要搞任何人,也不要指望谁来督促你,逼迫你,我们要成为自己学习上的主人,不要成为学习的奴隶,更不要成为别人学习上的陪同者、旁观者、听众或是看客。
要加强培养自己独立解题的习惯,高考是独立答卷而不是商量、合作考试的。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就开讨论,无论有无必要都要问别人,似乎很是谦虚好学,实则是偷懒或是借机拉呱开小差。把自己的脑袋闲置起来,借别人脑袋解题,训练聪明了别人的同时,却颓废弄笨了自己,真是得不偿失啊。
有问题不问,不是好事,有问题就问,更不是好事。你要确认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依然不能解决的才能问。哪儿不懂就问哪儿。别一张口:这个题我做不来;给我讲一下这个题。
有的人,手里拿着英汉词典问别人某个单词怎么读、怎么写。或直接问周围的同学:氢的原子量是多少。这已经不是问题,而是借题发挥了。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从你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出发点,就能判断出你的学习大致是一个什么程度,有什么发展潜力。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W= c[H+]·c[OH-]
25℃时,[H+]=[OH-] =10-7 mol/L ; KW= [H+]·[OH-] = 1_10-14
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 KW〈1_10-14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 吸 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W 〉1_10-14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lgc[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石蕊 、酚酞 。
变色范围:甲基橙~(橙色) 石蕊~(紫色) 酚酞~(浅红色)
pH试纸—操作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 。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广泛pH试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B.2Q1+Q2<4Q3
C.Q1+Q2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一、结构
1、原子结构:
2、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②递变性:随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1、颜色:由浅到深
2、溶解性:由大到小
3、熔沸点:由高到低
4、密度:由大到小
三、化学性质
1、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所有的单质中,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2、与H2反应:非金属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金属不能发生次反应)。气态氢化物是判断非金属性(元素性质)或氧化性(物质的性质)强弱的重要依据: 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
②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③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越强
3、与水的反应:2F2+2H2O = 4HF+O2
Cl2、Br2、I2:X2+H2O = HX+HXO
与碱反应:X2 + 2OH?\ = X?\+ XO?\+ H2O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性强的单质+还原性强的卤离子=氧化性弱的单质+还原性弱的单质
如:Cl2+2NaBr = 2NaCl+Br2
氟在溶液中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氟没有正价,只有-1价。所有非金属元素都有正价。
5、溴和碘的特性:
①溴: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极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常在液溴中加入少量水,以减小挥发,保存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水封),不能用橡胶等作瓶塞或盛装,应为溴有腐蚀性。
②碘:易升华,I2使淀粉变蓝。
6、卤化银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黄色固体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均有感光性(遇光分解) +H2O== HF+ AgOH↓(白色沉淀,不稳定)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化学总结知识点高中(实用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公司的管理制度, 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方案, 小学森林防火应急预案, 活动表态发言, 电力委托书, 简单的英语自我介绍, 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卫生保健工作总结幼儿园, 业务员总结, 预算员述职报告,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