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小梅,女,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2岁,天水市秦州区东关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自1999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扎根基层23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经常走访居民了解情况,排查调解纠纷,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分析研究问题,对街道、社区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她总会第一时间到场,尽心尽职地及时化解,为身边的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化怨言,用人民调解搭建了连心桥,构筑了和谐墙。多年来,由她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达1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她在人民调解岗位上,用诚心、耐心、爱心,“调”出了一片人间真情。
王小梅曾多次荣获“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18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先进个人”,她所在的东关街道人民调委会也于2017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事无巨细平纠纷调解工作显威力
东关街道辖区老旧楼院多,物业管理滞后,外来人口增多,近年来因居住权、相邻权引发的纠纷居高不下。2016年8月10日上午,调委会办公室来了十多位居民,一进门就吵吵闹闹,情绪颇为激动。 王小梅赶快迎上去,“大妈,这都出啥事了,大家请坐下说。”她一边端茶倒水,一边安抚他们坐下,房间里的空气这才缓和下来。原来5号楼一楼临街的一家火锅店,与住户共用一个烟道,每到开饭的时候由于油烟量大、烟道密封不严,整个楼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油烟味,有的客人还跑到楼道里小便,严重影响了5号楼住户的生活。他们多次给火锅店经理提意见,经理就是不管。后来有的居民气不过,就往火锅店门前倒垃圾。这几天,有几户居民发现家里的窗户玻璃被人用石子打烂,大家怀疑是火锅店工作人员的形为,所以让调委会把这事管一管。
王小梅边听边想:这起纠纷涉及人数多,已有激化的苗头,如不尽快解决很有可能变成群体性事件。她先让居民推选两个代表与王小梅们联系,其他人都回家等候消息。当天下午,她和同事一边到现场收集居民意见,一边了解火锅店情况。不料,火锅店经理也是“火气冲天”,对楼上住户颇为不满,拒绝接受调解。王小梅反复给经理做思想工作,要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嘛,真诚希望他放弃与居民“僵持”的想法,经理被她诚恳的态度打动,答应参加调解。
8 月 11日,按照约定时间,居民代表与经理在调委会的主持下调解纠纷。在听取各自的陈述后,王小梅结合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理性分析了纠纷的前因后果,促使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火锅店要搞好经营,就不能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更不能侵害居民的合法权益,居民要主张权益,就得注意方式方法,不该盲目采取‘以恶制恶’的方式,在王小梅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双方本着和睦相处的原则,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矛盾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一、由火锅店按专业要求重新改造烟道,解决好顾客如厕不便的问题;二、居民不再乱扔杂物,更不得无故纠集人员到火锅店滋事。后经王小梅们回访,协议得到很好履行,居民生活和商户经营都恢复正常。
善抓症结巧入手精准调处破难题
人民调解是一项基础性的群众工作,必须时刻站稳人民立场,树牢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调解在基层,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王小梅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如在群体性事件中建立“一社三会”制度。“一社”就是社区居委会,由社区牵头,解决群体性矛盾纠纷,“三会”就是在社区的组织下召集相关人员参加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并在日常矛盾纠纷调解中探索了以中医问诊原理为主要内容的“望闻问切”四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法。“望”;察颜观色、“闻”:耐心倾听、“问”:调查了解、“切”:找准根源。
前段时间,家住忠武巷二楼的张某,找到王小梅反映他家楼上四楼的住户办了一个小饭桌,在晚上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吵声很大,影响他的正常休息。她和同事去张某所居住的四楼了解到小饭桌并未对周围邻居造成困扰,张某在二楼,小饭桌在四楼,两家隔了一层,基本不会影响二楼休息,是张某故意找茬。然而张某认为这个结论不公正,因此三天两头到王小梅办公室告状,说四楼的吵声更大了。在王小梅来来回回去做两家的工作时,通过察颜观色发现张某的行为异常,在家有时用木棍大力敲击暖气片以示抗议。考虑到四楼小饭桌学生的安全,解决这一矛盾,刻不容缓。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邻里纠纷,可能是张某心理存在问题。
现年40岁的张某是东关街道的一名残疾人,一直没成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主要靠母亲的社保金维持生活。家庭贫困和身心孤独,导致了与四楼的“矛盾”。找到了 “症结”,王小梅开始为张某对症下药,一方面协调社区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积极为张某申请了城市低保和临时救助,以缓解他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王小梅与他唠家常,摆事实、讲道理,让他心悦诚服;还鼓励他积极就业卖棉花糖以增加经济收入,让他有事可干。慢慢地,张某不再来告状了,一场矛盾无声无息地被化解了。
维护稳定为己任守望清贫不言悔
调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别人看来是“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但王小梅认为调解工作虽然在物质方面是清贫的,但在精神方面却是富有的,这富有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品出其中甘甜。
今年春节过后刚上班,一名耄耋老人就来到调委会诉说他的“家庭遭遇”,并声称他要和儿子 “断绝关系”,请求调委会做个见证。老人姓陈,82岁了,退休后和老伴居住。3年前,在外在生活的儿子陈某回到老人身边照顾父母。过年时,儿子陈某突然向老人索要8万元要去做生意,遭到老人的断然拒绝,两人由此争吵不断……
听完老人的诉说,王小梅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调委会人员一同赶到老人家中调查了解纠纷起因。孰料,儿子陈某情绪极不稳定,不仅不配合调查,对他们恶语相加,并赶出了门外。王小梅并没有懈怠,通过走访邻居得知老人有4 个子女,老伴常年卧病在床,陈某离婚,下岗失业,其他 3 个子女都在当地工作。
当天下午老人情绪特别激动的又来到调委会,说中午时儿子陈某埋怨老人把他告到了调委会。双方又大吵了一场,老人拿出一份《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他要和儿子签订协议书,一书割断父子情。事态发展的很严重了,王小梅和其他调解员商议后,再去家里找陈某做思想工作,由于当时双方都在气头上,王小梅采取了“背靠背”分开调解的方式。面对脾气比较固执的陈某,王小梅抓住他比较好面子这一心态进行劝说,让他道出了心里话:老人把他从外地叫到这里,三年多来,是他一个人细心照料父母生活,他一个大男人整天待在家里也不是事,于是他想做点小生意,所以发生了后面的事情。老人却觉得他们都年事已高,又有退休工资,儿子陈某即没有工作,又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住所,让他到身边互相有个照应。虽然双方当事人在王小梅四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下心平气和了,但双方意见分歧很大,无法达成一致的满意结果,调解一时陷入被动局面。他们又调整了调解方案,决定把其他子女请到一起劝说,并分别通过电话告知了老人家里发生的情况,希望他们做通陈某的思想工作。
这一招果然奏效,4个子女和老人按时来到调委会接受调解。陈某声称他照顾父母好几年了,请保姆都要支付工资,如果父亲不给钱他就不罢休。这时老人也发话了:“我干脆给你两万块,咱就断绝父子关系,今天就写个协议,让调委会盖章!”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在钱数的多少上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把子女从小养大,付出了心血,倾注了爱心,子女在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当然应尽到赡养义务,让父母安享晚年。世上哪有像你这样50岁的人了向80多岁的父亲索要“照顾费’的道理,这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也是会受到道德谴责的!王小梅融合情、理、法驳斥陈某,以儿女对老人的孝心为突破口,强调亲情的重要性来开导安慰老人,使双方当事人都认识到了各自的不对。这时在一旁的其他子女也意识到自己平时照顾父母不周,纷纷表示今后要同陈某一起赡养父母。鉴于此,王小梅建议老人多出一点,兄弟几个凑一点,帮助陈某在家附近找个铺面干点事,老人一家满口答应,并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签定了调解协议。随后,儿子陈某主动搀扶起老人说着道歉的话,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离开了调委会。而此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这时的王小梅并不觉得累,只有一个感觉哪就是心里很踏实,矛盾纠纷不解决,王小梅就没法睡个安稳觉!
一场场看似简单的调解背后却是王小梅无数次电话沟通和上门走访的结果,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她在调解现场忙碌,往返奔波,寻找证据,与当事人反复进行沟通,确定不同的调解方案。她用自己的耐心和真诚滋润百姓心田,让人民群众在矛盾纠纷化解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王小梅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调解员,但她有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小小调解员也能发挥出大作用。辖区内小到邻居间扯皮打架,夫妻不和闹矛盾,大到突发群体性事件,只要群众有需要,她便会冲锋在前,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一次次将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平安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
“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贞松枝”。虽然在调解的道路上王小梅尝尽了酸辛和苦辣,但她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却从未放弃。23年来凭着一颗为群众着想的爱心、秉公办事的公心,筑牢辖区了和谐平安的防线!
弘扬英模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英模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政法英模都是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他们的先进事迹都是筑牢忠诚担当的生动教材。
戴显根,1956年10月出生,他扎根基层近40年,曾任句容市华阳街道司法所所长,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6年从华阳街道退休后他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在基层,留在矛盾调处一线,做起了一心为民化解矛盾的调解员以及调解队伍的建设人。
他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调解业务素质高,能力强,各类矛盾迎刃而解,既有婚姻家庭纠纷、父母赡养纠纷等家庭类矛盾,又有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群体性矛盾。已调解各类纠纷调解各类纠纷3193起,其中群体性矛盾45起,没有发生一件因调解不当导致民转刑事案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5%以上。40多个春秋,他守护着一方平安,践行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学习戴显根,就是要以先进典型、英雄楷模为镜,与他们比一比工作状态、思想觉悟,对照英模找差距、查不足,从而增进创先争优的紧迫感、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做到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
学习戴显根,就是要把政法事业当成毕生的追求,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并且绽放光彩,政法英模也是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干警,在政法队伍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优秀干警和英模人物,感召着我们,传递着接力棒,续写着英模赞歌。
学习戴显根,就是要筑牢忠诚,强化担当,聚精会神练兵备战,一心一意为民服务。无论岗位多么平凡,都要着力锤炼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为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范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关于基层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人民调解,就是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调查、调处,解释、解决,平息纠纷、和谐共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手段,人民调解员是人民调解的主心骨和“润滑剂”,在预防矛盾纠纷、推进人民调解机制建设、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格局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项综合改革工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年来,汝城县不断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构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作用,成效显著。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已形成一个以汝城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企事业、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构架。但由于多种原因,人民调解员队伍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更好开展,亟待完善和提高。
一、汝城县人民调解组织现状
一是设立了人民调解指导中心。指导全县360余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协调全县性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疑难纠纷的调处工作,并重点指导医疗、商贸、教育、流动人口、征地拆迁等领域的重大疑难纠纷调处。
二是形成人民调解工作的纵横布局。即在指导中心指导下的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及乡镇所属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三级垂直的纵向架构和在指导中心指导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类别平行的横向构架。
三是推进了重点培训、点面结合、灵活挖掘调解工作潜力。对群众呼声高,社会关注密切的领域重点投入,有的放矢,把有限的资源整合到迫切需要的地方,先后培训了近20余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通过他们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民转刑案的发生,在汝城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明显。
二、当前汝城县人民调解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解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且人民调解员兼职过多
一是调解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调解员年纪大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如经验阅历丰富,处事沉稳老练,人际关系沟通协调上更容易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但是受精力体力所限,在日益繁重的调解工作中,年纪大的调解员日渐吃力。加之电脑办公自动化等业务相对不熟悉,其日常工作受到明显局限。二是基层人民调解员兼职过多。乡镇调解员成员多由司法所长兼任,同时还任有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监、史记、生存和监督管理等职务,村级调解组织成员多为村(居)“两委”干部或村小组长兼任,由于身兼数职难以分身,基层日常工作繁琐,对调解工作干扰较大,因此很难集中精力做好日益繁重的调解工作。加之人员流动和调整较频繁,导致整个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差,调解工作不能形成经验。
(二)化解纠纷能力不强,专家型调解人才较少
随着社会矛盾纠纷日趋复杂化,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对调解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调解工作已突破传统上意义上的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逐步扩展为涉及法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语言逻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汝城县调解员队伍中有省市模范人民调解员一些典型,但调解员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有法律专长者较少,尤其是专业性调解组织人才,如涉及医患、环保、建筑、交通等纠纷,调解员不仅要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和调解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相关诸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这种专家式人才缺乏,对一些涉及专业性问题的疑难纠纷,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了工作有效开展。
(三)工资待遇偏低,缺乏工作进取激情
目前,汝城县几乎没有乡镇落实村级人民调解员待遇,调解员没有享受相关的调解工作待遇,经费短缺依然是导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不够,培训、宣传工作难于开展最直接的原因。
根据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的通知(财行[2007]179号文件)规定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但这些规定只是对调解经费形式进行了明确,但没有固定硬性的经费来源渠道。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乡镇(街道)没有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或虽列入预算却不能做到专款专用,村居(社区)调委会的经费更是无处落实。在部分村(居)调委会里,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就是在当义工,缺乏基本的工作经费,一些地方连制作调解文书所必须的经费都难以保障,也更不用说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调解员的费用。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广大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解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长久开展。
三、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汝城县当前调解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初浅建议。
(一)完善专职调解员选任机制
一是建立年轻化、专业化的调解员队伍。采取公开选聘的方法,将有较强调解能力、丰富法律知识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年轻优秀人才吸收到专职调解队伍中,逐步实现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调解工作需要;二是建立专职调解队伍和调解人才“专家库”。当前就是要理顺调解员不专职从事调解工作的情况,通过选任专职调解员,让目前的兼职调解员逐步退出调解舞台,让专职调解员发挥专事调解的作用,发挥专职调解员“术业有专攻”的作用。三是建立政府“购买调解服务”的方式。邀请在相关领域比较权威、中立性的专家或学者参与具体个案的调处,有利于当事人接受调处,实现“案结事了”。
(二)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当前汝城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在人民调解员教育培训工作上正在做有益的探索。今后,要把业务培训作为提高调解员综合能力素质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调解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抓好调解员培训,汝城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负责乡镇街道调委会主任、调解员的培训,基层司法所应抓好村级调解主任、调委会成员的培训,可以适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外出学习先进的调解经验、做法。要通过培训法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语言逻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调解人员对做好新时期调解工作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
(三)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级核拨。二是落实人民调解员工作报酬。建立调解员特别是村级人民调解员工作补贴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将村级人民调解员工作经费及工作补贴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三是完善奖励机制。为调解员解决后顾之忧,表现优秀的调解员考选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享受政府特色津贴等待遇,进一步调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不断壮大基层司法助理员队伍,增强其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力量。
当前,人民调解工作正被全社会提到了无比的高度,汝城县在抓人民调解员队伍、调处矛盾纠纷、促进平安建设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经验,相信:通过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人民调解员一定能在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民生等建设中散发出更强大的活力和光芒。
铁骨铮铮的正义使者
——记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副镇长、首席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所所长杨斌圣
29年来,杨斌圣一直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情感化、以理说服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调解理念,改进调处方法,用真情暖人心。春风化雨解民怨,和谐乡邻泯恩仇。为此,他被当地老百姓誉为“乡村判官”、“和谐卫士”,获得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等荣誉称号20多次。
“老百姓不是要赢,而是要平”
有一句话杨斌圣常挂在嘴边:“调解员面对的是普通百姓,处理的是‘家长里短’,老百姓不是要赢,而是要平。”
宣风镇一户姓甘的人家,有6个儿子,其中老四和老五两兄弟因分家反目成仇,经常吵闹不休,家族众人为之头痛。一天,盛怒之下的老五在老四的家门口挖了一口粪窖,在乡下,这可是羞辱人的阴招,左邻右舍怎么劝都没用,眼看两兄弟就要打“生死架”了。得到消息的杨斌圣急匆匆赶到现场,一把扯住两兄弟的手,喝道:“都坐下来,亲兄弟动手动脚像什么话!”弄清楚事情原委后,他对症下药,召集甘氏兄弟重新讨论分割家产的问题。他语重心长地说:“有问题大家可以谈,自家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为点家产闹得个四分五裂,太不划算了吧。你们愿意被乡亲们背后戳脊梁骨么?”经过通宵达旦的劝说,在他主持下,甘氏兄弟将宅基地、财产等进行了再次分配,各得其所且均无异议。甘家众人非常感激,说杨斌圣帮了一个大忙,是他们的大恩人。
1983年,26岁的杨斌圣进入镇机关工作,担任镇司法助理员,首次接触到了人民调解。他不曾料到,这一干就是29年。29年来,他成功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3500余起,为外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29年来,他骑烂了5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踏遍了宣风镇的山山水水。
“只要真心为群众,没有过不去的坎”
“只要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杨斌圣深知,如果不掌握专业知识,很难胜任这个岗位。他每年都会从工资中挤出五六百元钱,购买法律书籍,认认真真做“功课”:查资料、摘笔记、背条文,经常挑灯夜读。29年来,他累计写下的读书笔记满满一大箱近300本,并先后拿到了法律服务工作执业证、省听证主持人资格证、市行政应诉资格证和行政执法证等资质证。
2010年9月,在福建厦门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宣风镇竹垣村村民陈某,不幸从高空摔下造成瘫痪。杨斌圣接到求助后二话没说,当日便与其家属一起到了厦门处理赔偿事宜。当时承包商扬言:最多出三四万元钱,多了就跑人,你们一分也得不到!通过调查,他弄清了承包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他每天从旅馆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工地找老板协商,每次一等就是大半天,饿了就吃带来的干粮。一个星期过去了,工作却丝毫没有进展。但杨斌圣没有气馁,经过12天的艰难奔走协商,承包商不得不赔偿了33万元。
承包商感叹:“想不到一个乡村来的司法调解员会有这样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更想不到他会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样舍命来争!”事情圆满解决后,杨斌圣瘦了一大圈。“最起码老了10岁。”谈起这件事,杨斌圣的妻子至今依然心疼不已。
“远离群众,心里空空的”
2011年3月,杨斌圣被确诊为肺癌,对于他的家庭无异是晴天霹雳。可他依然坚持办理群众的矛盾纠纷,从发病起两个月的时间里,经他过手的案子不下30件。他两次到广州进行化疗,呕吐、恶心、头昏、全身疼痛,但每次做完化疗他便返回单位,因为他的手机一直就没有停过。他做完化疗刚到家,便到现场处理一起漏电死人的纠纷案件,身体的疼痛、旅途的疲劳,使他几次差点晕倒,但他硬是当天把这棘手的案子处理好了……患病后,他的身体频繁出现皮肤瘙痒、脓肿等不适症状,经常疼痛难耐,夜不能寐。妻子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其搓揉按摩,挤脓止血,直至通宵达旦。懂事的女儿隔三岔五回家看望父亲,在广州工作的儿子也时常打电话回来嘘寒问暖。正是这份浓浓的亲情时时抚慰着杨斌圣脆弱的心灵,鼓舞他坚持不懈地带病工作。
在乡镇换届选举上,杨斌圣全票当选为宣风镇副镇长,镇政府给他准备好了办公室,但他很少在办公室待。“当选为副镇长,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肯定与信任。我珍惜这份荣誉。但我不能休养。”杨斌圣说,“远离群众,心里空空的!”曾经有过多次升迁机会,他也都婉拒了。他说,他更适应在熟悉的农村工作,更热爱基层调解。
让杨斌圣高兴的是,从2011年7月开始,萍乡市大力推广杨斌圣“六七八”工作法,在乡镇、村(社区)同步建立了129个杨斌圣群众工作室。杨斌圣群众工作室建立以来,仅芦溪县就受理矛盾纠纷352起,接待来访人员216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48起,化解率达98.8%。全县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20%,建立健全了信访矛盾纠纷调处的长效机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群众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实事中来评判领导干部的工作。正是因为在妥善处理“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中,杨斌圣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心思,他才在基层群众中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乡镇“三调联动”工作总结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法委的具体指导下,XX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以服务经济社会赶超发展为中心,以和谐平安创建为重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生命线,深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措施,努力探索推行“三调联动”新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突出重点,平安创建促和谐
1.是以和谐平安宣传为动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首先,认真开展了综治宣传月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制定了《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全镇政法综治工作会议,表彰了2018年全镇综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其次,积极制作各种宣传标语。在本镇政府大门口制作了一块大型约2㎡的宣传标语牌,书写了10多条永久宣传标语和两条长横幅宣传标语。制作了6期《政法园地》宣传专栏,散发了各类综治、法律、科普等宣传单2000多份。此外,还把和谐平安村、平安家庭、和谐平安单位创建标准张贴到各村、组、单位。
2.是以群防群治为基础,筑就治安人防网络。近年来,该镇就如何发挥人防网络的作用进行探讨和尝试,加强了各级治安防范力量。全镇现有治安巡防队员8名,治安信息员29名,综治特派员3名,以退休干部、党员、教师、为主的治安志愿者20名,以村营长为主的一批村级信息联络员6名,以中心治安户、民间纠纷调解员为重要力量的信息人员80名。以上组织的建立使全镇在人防方面形成了一种全天候的三级防范网络。
3.是以电子监控为关键,筑就治安技防网络。近年来,镇政府不断加大技防投入,花钱买平安。今年上半年,该镇又在XX停车处、镇政府大门口等处增加和维修7个电子监控探头,探头全部联网到综治维稳中心的监控室。监控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以及时发现和打击治安违法和刑事犯罪行为。为保证电子监控探头的实际效果,在探头附近安装了街道路灯56盏,方便值班人员夜晚进行实时监控。按照县综治办提出的“一万人以下5个,一万人以上三万以下6个,三万人以上8个”的安装标准”,镇政府决定在明年再增加2个探头,分别安装在政府大院和XX农贸市场,这些新安装的探头将与派出所进行联网。
二、抓住基本,排查矛盾除隐患
一是建立“三心合一”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以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为依托,将群众诉求表达中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纳入其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机制,统一调度”,落实好“六个有”,即有领导、有专人、有制度、有职责、有牌子、有经费,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中心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二是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对本镇内的突出的矛盾纠纷,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坚持做到一周一排查,一月一大查,做到排查矛盾与排查治安隐患相结合,与调处相结合,与打击相结合。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排查,坚持排查不留死角,调处不留隐患。各级调处组织定期将辖区纠纷的种类、特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以及涉及到稳定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到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指挥中心。各级调处组织都按户建立矛盾纠纷档案,对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隐患,按性质和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详细记入档案。
三是认真开展专项排查行动。自省市县布署“双排查”活动以来,镇综治委高度重视,把它作为综治工作的重头戏来抓。每月召开一次“双排查”工作形势分析会,听取各单位负责人和综治维稳信息联络员的工作汇报。针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人、重点事、重点物集中加以调处。
三、探索新路,“三调联动”化纠纷
XX镇积极探索推行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新机制。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完善组织网络。今年8月,成立了“三调联动”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纪检书记担任副组长,派出所所长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各村调解委员会等21人组成。司法所所长为镇矛盾纠纷调解中的首席调解员,聘请2到3名老同志、老干部、老党员为义务调解员。在全镇各村建立调解委员会,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挑选文化程度高、具有法律知识的村干部担任人民调解员,聘请了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三老”人员担任村、组义务调解员。
二是试行“三调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对一般性矛盾纠纷,先由乡村两级调委会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由两级调委会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进行联合调解。对重大疑难性矛盾纠纷,则由乡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联合派出所等相关行政部门以及XX法庭实行“三调联动”。目前,通过“三调联动”机制调处纠纷10起,调处率达100%,没有发生一起反弹现象,真正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重大纠纷不出镇,有效化解并避免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调解员个人总结》,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学生期末评语, 班主任工作计划, 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 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 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 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 环保作文1500字, 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