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课堂讲座的总结

作者:2022-07-06 10:07:440

课堂讲座的总结1


教育不仅仅是成绩,而是在做人、做事全方位的塑造才可以造就一名优秀的人才。每一个同学是否拥有好的素养和良好的习惯,决定你是否拥有一个好的人生。

因此,我们在本学期开设,“专家讲座课堂”。我们将聘请音体美的专家为同学们做精品讲座。让孩子在如何获得艺体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也助力孩子们在中考中加分。同时也将请去参加过中考出过题或者阅过卷的老师来为我们做讲座。

到这里可能家长孩子们想,还是为了分。升学的压力很大,但是我们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华山中学铁门关校区健康、快乐的成长,体念奋斗的历程。我们开设了“心理课堂”。在九年级如此紧张的备考状态下,据我了解开设心理课程非常少,但是华山中学一定会开设。我想,这才是负责任的教育。我们的目的让在华山中学铁门关校区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问老师题目。我们开设了“问诊课堂”,要求老师都坐在走廊里,为我们的孩子们讲解问题,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问的机会,让每一个想学孩子提供助力帮助。

因为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出现不一样,如何做到有针对性的练习呢?为此,我们开设了“私人定制”课程,老师根据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一对一有针对性给孩子们出题进行练习,让有瘸腿的学生快速得到提高。

如何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呢?老师怎么精确到学生的具体问题呢?我们开设了“试卷梳理课程”,通过每三次或四次考试试卷进行一次梳理,孩子和老师一定能精准找到问题所在,精准得进行我们的私人订制课程。


课堂讲座的总结2


把握内涵准确定位 打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新境界

高陵镇中心小学史国盛

暑假校长培训班上,我聆听了专家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讲座,受益匪浅。全力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和谐”是一种境界,昭示着关系的融洽;“高效”是一种速度,意味着目标的实现;和谐高效是一种至高的课堂生活境界。“思维”是一种活力,代表了课堂的成色;“对话”是一种建构,展现出课堂的姿态;思维对话并不是单一的思维主体的交换,而是智慧的双向流动和生发。我们在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时,仍然坚持课堂是主阵地,努力追求和谐高效型课堂教学模式。如今,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已经成为我们课堂建设的一大亮点。

一、“四还”营造和谐课堂

1、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启发、点拨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我们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把这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获得进步。为此我们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四点:第一,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第二,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讨论题,让学生思考,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而不是直接轻易告诉学生答案。第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在每次合作讨论后的全班汇报之前,教师都要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给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时间,然后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这样做效果非常好。第四,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谈论的空间,学生经过讨论、探究,最后回答出问题。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很多时候,少讲,效果会更好。

2、真正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属于学生的课堂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随便发言,交流意见,最终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必非要固定在座位上,根据学习需要可以变动方向和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和活动,教师则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一是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二是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三是给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四是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实践证明,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生成”。如在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教拼音gua和hua,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这样发音的词。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西瓜、甜瓜、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苦瓜……忽然,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站起来大声地说:“傻瓜”,顿时全班学生的目光指向老师,想看看老师有什么反应。这时教师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瓜还真多,你们的瓜都能吃,可他的瓜跟你们的不一样,这个‘傻瓜’不能吃”。有了这个“傻瓜”的出现,孩子们更大胆了,一口气说出了桃花、杏花、梨花、梅花、菊花、荷花、玫瑰花等很多花。这时教师又笑着问:“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花呢?”“烟花、火花、浪花、雪花……”。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空间,我们就能聆听到孩子们思维跳动的乐章,我们就能在课堂上发现成长的快乐。

3、真正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特别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应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不要批评,而是根据他错误的性质适当引导,帮助其分析和纠正;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宜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多种手段,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第二,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让学生明白提问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还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争提有价值问题”和“争当提问大王”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提问习惯。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亲自实践,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知道处处有问题,事事皆学问,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找问题的好习惯。

4、真正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对其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评价,既重视评价教学的材料,引导学生审视客观实际,审视纷繁复杂的信息,又重视学生评价自我,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判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上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还是完成各种作业,学生首先都要自己做出评价,然后请其他同学当“裁判”,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再次评价”。比如:针对学生的一次作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评评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然后再组织全班学生当裁判,一起来点评一篇文章,我们还可以模仿奥斯卡颁奖仪式,特设一些奖项,比如“最佳语言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开头奖”、“最佳结尾奖”、“最佳进步奖”、“最佳书写奖”、“最佳描写奖”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逐步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不但有极强的鼓励性,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七抓”打造高效课堂

1、狠抓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我们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并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消除了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目标实现的问题。

2、狠抓多项内容的校本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而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重点进行了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

3、狠抓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4、狠抓课堂提问的研究与设计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着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狠抓课堂节奏的把握与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着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要求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尽量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并尝试“教与评”。

6、狠抓小组互助学习制度的建立

实践证明,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一来就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7、狠抓作业分层布置制度的完善

我们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作业,而布置启发性、思考性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而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的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的作业,而布置实践性、研究性的作业”。而且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切实避免进入了“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来就给每个学生留有了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三、“六替”创建思维对话课堂

1、用“开放”代替“封闭”

首先我们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不把书本当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既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又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其次我们做到了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包含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等多方面内容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再次我们做到了学习时空的开放。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现象的出现。课堂不局限在教室内,让学生多多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2、用“问号”代替“句号”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往往就有了思维的动力和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发现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小学生开始,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导致,入学时像个问号的孩子们,毕业时却个个变成了句号。问号变成句号,致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课似乎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我们鼓励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例如教师讲授《千克的认识》一课的末了,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号来结束课程,看看下面这道兴趣拓展题:“牛大叔开了一家米店,店里却没有秤,只有一只小桶和一只大桶可以用来量米。小桶装满米,米重3千克;大桶装满米,米重5千克。小狗要买1千克米,它能不能买到?有什么办法呢?”一个小小的问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把学习的氛围延伸到课外,从而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然后再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这样一来活泼的“问号”们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从而使沉闷“句号”重新长出装满问题的大脑袋。

3、用“生成”代替“预设”

预设是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认为,如果老师一味地怕“节外生枝”,总是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从而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有位数学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了“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8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16条腿”的儿歌并让学生继续编,同学们兴趣盎然,编得津津有味。教师说:如果是全世界的青蛙呢?你能用什么简便地方法概括出儿歌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用字母表示出数量关系,这时从教室中传来一个声音:“老师,如果有一只青蛙缺了一条腿呢?”这一问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只好说:“我们假设所有的青蛙都是健全的……”其实,学生的这个问题虽然带有孩子的调皮特性,却不失一个很好的资源。假如教师“顺水推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又应该如何表示呢?”这样一来自然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借此拓展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还能避免生硬“规定”的“尴尬”,还将课堂推向一个活泼与智慧相融的精彩天地。

4、用“鼓励”代替“命令”

有人曾在学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老师,问:“你热爱学生吗?”结果90%以上的老师回答“是”。再随机询问了这100名老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90%的学生回答“否”。这一“是”一“否”虽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但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命令”太多,“鼓励”太少;机械命令太多,人文关怀太少。老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不能总要求学生一切适应教者的喜好。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点功利性的指责,多点人文性的引导,把学生切实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尽量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之灯长明。

5、用“包容”代替“苛求”

我们发现,要使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因为学生只有在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下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才能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苛刻”的课堂常规较多,诸如“身板要挺直”、“两手要放平”等等。“刻板”必导致“僵化”,所以我们的课堂尽量避免一些“苛求”性的课堂常规,多一些“包容”性的尊重与理解。我们不刻意要求学生们的坐姿,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即可。允许学生有话就说,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可以“插嘴”,如果“插嘴”“插”得准、“插”得巧,我们还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对于上讲台表演,我们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谁愿意谁就上,谁先做好谁就先上,允许回头修改,允许相互更正,总之尽量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6、用“对话”代替“提问”

我们认为,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以及互动的关系。“提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提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指导者的架子,改变“提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样,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相互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和谐的“交流”;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

总而言之,创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模式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解放学生,开放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其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了共同发展、整体提高的最终目标。


课堂讲座的总结3


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开讲座的通常都是些很有学问的大师,或者很有个人魅力的。听听他们讲诉的经历,关于做人或者求学各方面对我们都很有帮助的相当有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1

飞扬,听者亦有心得。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面对着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的教师必然没有相同的课堂。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可学习资源,使我们的备课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名校名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细致深刻的教材解读和精巧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头脑拥有了丰富的教学智慧。

然而,任何一种资源,我们都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一种思想,都打上深深的个人思想的烙印,都是那些教师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所作的个性思考。它的思考也许会与唤起你的共鸣,但这种共鸣不可能是教学实施时的成功之路。由于地域、语言习惯、知识底蕴、教学风格,甚至于教学条件的不同,都可能使你的拿来的内容在自己的班级无法实施。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再好的课堂也是无法克隆的。无论名师大家,还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学友,观摹课堂或多或少给予我们教益。然而,你想克隆获得好评的课堂,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徒增自己的茫然和难堪。究其因,不是自己的学生没有别的班级出色,而是自己没有对别人的经验总结消化。

一旦让别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营养了,那么你必然能获得丰收的喜悦。

比如,让学生获得“特殊的稿费”,以此激发其写作的兴趣,这是教学中新鲜的创意。但稿费从哪里来?你与学生的家长有时多少沟通?稿费的引导是否会引起负面作用?所以,创意的实现得需要有一个过程。一是要针对班级学生的习作现状,他们的写作热情是否在消退?二是孩子在热情消退的情形下,与家长悄悄地沟通,将节省的零用钱交给老师,用于对成功的作品进行奖励。三是稿费刺激需要借助一个有效的展示平台,比如班级或学校的刊物。四是不要放大稿费的物质刺激,而要将此作为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提高精神需求的转折点。五是将“稿费”与平时的作文讲评、赏识和鼓励相结合,让全体学生建立信服感,并能从中收获到写作的技巧,发表的快乐,从而将写作并发表作为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现在倡导的同课异构教学科研策略,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教学进程,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充满智慧的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使同一种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的过程,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成果。现在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效范式。

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2

这两天,学校组织校本培训,观看了名师高金英老师的讲座,好多东西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使我认识提高,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她的语言风趣幽默,人格魅力高尚,感染了我们所有的听讲教师,我们被她征服了,心灵受到了震撼,所有会场安静,人们都不觉得累,反而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她的敬业精神、人品、学识、工作态度方法、管理技巧、渊博的知识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她说:“优秀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而不是一时的习惯。”她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去学习培训时,每天早去20分钟,为同学老师服务,毫无怨言;她要做学生一生中的贵人;生活中打车要抢先坐在司机旁;尊重不喜欢你的人;懂得感恩。从这些小事中可以折射出她人格的高尚。她讲话语言风趣幽默,表现力很强,他是个博学的人,是个杂家。

随口拈来一个故事、一段笑话,课堂上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有时还可化解矛盾。让学生喜欢你,让学生爱上你的课,这不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吗?高老师说:“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我一直比较认真,但没有做到用心的地步。高老师的讲座中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教育学生很有用,我们只有分析知道自己的学生是哪种性格气质类型的学生,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或是综合质,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我平时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不少难管理的学生,让人头疼,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时真没办法。说明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没有管理技巧,效果不好。以后要多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内容,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开展工作。还有高老师也是教物理的,她的物理课学生很期待、很喜欢上,她有时给学生做实验,有时竟然给学生变魔术,学生期待着下节课老师又不知给我玩什么呢?学生非常感兴趣。我也是物理老师,今后也要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琢磨思考。新课标要求物理课程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其实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要让自己的学生觉得物理有用、有趣、好玩,从而愿学、乐学。这就需要我们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高老师管理学生有很多招数、点子,饭盒事件、羽绒服事件他处理的多么妥当。让学生受到了教育,改掉了自私的心理,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试想,换用其他办法,也许没效果,也许会在学生的心灵处造成阴影,她的管理技巧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平时对学生的管理,针对事情,要多想金点子、多想好办法。现在我要下决心学习,强化基本功,全面提升教学技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坚持下去,定能使自己较快的进步!

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3

今天,听过老师的讲座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反思”,这也是王老师讲课的重点所在,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当中。培训的过程中,浮现在脑海的多是共鸣,课后细细想来,更多的是收获、是自省,即是“自我反思”。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听到不少教师说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也不论是哪门功课的学习,对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名列前茅。这类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过程中,往往也比较积极,善于去积极的思考问题,积极的回答问题,最终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很大程度是学习兴趣在起关键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没有很强烈的兴趣,单单凭借自制力去努力、去刻苦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怎么去提高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多观察、多倾听、多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做的。只有我们真正的深入探索、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就会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会不断的提升班级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个体性格

学生高矮胖瘦各有不同,脾气性格各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方式,有自己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即使是小学生。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各有差别,灌输的价值观念也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脾气性格,尽量去寻找一套适合每个孩子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实实在在的关心和爱护,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份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自己努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外,更多的是我们更应该去与每一个孩子的家长沟通,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性格、真实的想法、真实的自我。这不是仅仅从家长、从孩子的表面就能得出结论,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的思考,从学生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每次作业中去总结、反思,需要深入到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的信心、决心和耐心,认真的读懂每一个孩子,去做每一个孩子的好老师。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千篇一律的东西,人们往往会逐渐厌烦,“熟视无睹”“审美疲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小孩子更是如此。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去探究小孩子到底是关注的什么东西、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对什么特别上心,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的方面。就小孩子自身来说,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不会持续很久,更不会对同样的事情持续的抱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思考,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以及思考过后的结论。经常性的思考会使我们对某一方有深入的研究,会持续的关注,往往也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长有短,期间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为过程的艰苦就放弃对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更应该去努力探求,去拥有属于自己特质的教育方法。

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无远弗届的。我们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去教授孩子们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激发学生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认识世界的潜质。这并不是老师从几本教科书中就能教授出来的,也不是照本宣科就会有效果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除了要把课本知识看通透之外,多数的时间是去学习、去充电、去提高,只有让知识和智慧充满头脑,才会对孩子学习、对孩子的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做到的是“安全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温馨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创新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这不仅仅是目标、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更是要求、是责任,这是z老师积极提倡的,也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追求的。

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4

感受名师教学的魅力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3月23——24日,这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名师大课堂”的讲课说课活动,使我深受震撼,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以简化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再次得以体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名师的语文课堂就是我们身边的课堂,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每节课堂里,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智慧飞扬,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他们精彩的导语,无痕的过渡,真诚的评价,贯穿始终,无一不是欣赏、赞美、鼓励学生的话语,让人觉得自然、流畅、舒服、轻松。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众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她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

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她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

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会”、“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同时,在她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她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听完他们的课后,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课能讲得这样好?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授课内容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首先在于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把问题阐述得这样全面透彻。其次,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其“勤于思考”的精神。最后,他们的成功还在于其对教学认真的态度,在于其持之以恒的认真与留心,在于其不断努力向前的勇气。

总之,这次的听课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不断地站在不同的高度上审视自己,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讲座系列的活动总结5

一、注意聆听孩子关于他自己的事

家长关心孩子,不仅用眼“看”,而且要用耳“听”。“听”就是要鼓励孩子多谈自己的事,作为家长要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不开心等带来的情绪,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

二、善用表扬和鼓励

北北在上幼儿园之前,在家平时由老人照顾,有点小女孩爱哭的习惯,喜欢表扬,讨厌批评。当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先反思并多与其他妈妈交流,才发现表扬要有度。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孩子是需要鼓励,鼓励就是动力。每当孩子有一些进步时,我们都会极力鼓励他,这样他就会很高兴,自信心大增。错误时,比如说谎等等,我们还是要对他严厉的批评。同时也会听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告诉他是不对的,不可以这样做。

三、家长要言出必行、讲信用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所模仿家长做事也就越来越多,比如北北愿意看动画片,我愿意玩手机,有一次,北北说妈妈你怎么每天都玩手机呀,我才发现最近手机玩的有点频繁,所以规定孩子看电视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容易掌控时间,家长要言出必行!时间到了必须停机!告诫孩子要讲诚信!如果孩子贪玩不守时,家长就要严厉批评孩子。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洗一些小物件,看到她认真的样子,感觉孩子很懂事。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通过这样的锻炼北北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遇到问题自己思考。

感谢北北给我带来的骄傲和快乐。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当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时还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堂讲座的总结4


“深思能”课堂是怎样的课堂?

文本摘要:高考改革更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当代教学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

“深”是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促使学生能力获得提升。

关键词:高考改革 学科核心素养 能力提升 新型课堂 深思能 理性思维

正文:

窃以为当代高考生是史上最难考生,这个“难”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储备需要空前的丰富,还在于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要求前所未有的高。从1979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高考也在与时俱进。咱们可以对比一下,看看高考的变化。

高考变革的第一阶段在2003年以前,这段时期高考主要是侧重基本知识的考察。2003年--2017年,高考开始变得侧重能力考察,提出“三维目标”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2017年--至今,高考愈发的艰难,由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深入素养的培养,也远远超出了能力的层次,现在我们更重视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一种素质的培养,难度可想而知。有人可能要问:素养太抽象的概念,具体指什么?专家是这样解答的,学科素养是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我们一直在努力,在提升。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着重考查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培养学生的

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的能力。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加强信息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

2019年6月23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

高考的不断改革是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深化,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深思能”课堂的概念应运而生。何为“深思能”?“深”是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促使学生能力获得提升。

“深思能”课堂加重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不看重基础知识,它只是需要学生立足基础知识的土壤,要在上面开出能力的花朵。“深思能”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还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夯实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基础知识。只不过我们在教授学生时切不可“死教”,学生更不能“死学”。以前上课经常会告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背下来,就能得分,现在这个行不通了,考题越来越活,再也没有对知识点照本宣科式的考察,学生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知道“闭着眼背下来就行”。就语文的考题而言,越来越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筛选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的考察。拿今年的高考题来说散文阅读的题型是“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很不好答,因为它不符合任何一个固定的答题套路,老师可能讲过“环境描写的作用”,但老师从未讲过“饮食描写的作用”所以很多的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答什么。实际上这个题考察的就是理解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首先你得能归纳出来文中哪里属于饮食描写,其次分析出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饮食,目的是什么,这实际上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是理解不透自然就分析不出来。再次你理解的了还得能表述清楚,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表述不出来答案中的“生活气息”“烟火气”“人文气息”等词语。但是能说今年的高考题就不考基础知识了吗?当然不能,只是知识沉淀了,成了地基!

其次,“深思能”课堂需要以理性为基础。很多人都说做语文那是“跟着感觉走”错不知道为什么错,对同样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说语文是感性的。也许语文是很感性的学科,但是做语文题绝对需要理性思维。现在的语文考题也越来越注重理性思维的考察。如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必定有一题但是关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考察。这就需要学生理性的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而不仅限于读懂就行,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重视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培养,讲题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就是把答案讲明白就行,更要思维过程讲给学生听,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深思能”课堂是在新的高考形势下,对传统课堂做出的有效改革,它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了第一位,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突出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成为本轮高考生综合改革及命题改革的主方向之一。


课堂讲座的总结5


2017年6月6日下午3:30在我公司9楼大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现场急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讲座。我公司全员参加到现场演练中,由师成医院三位专业医护人员现场指导演练。

为了增强公司全体员工的安全及急救意识,我公司发起了“学习心肺复苏术--自救互救、挽救生命,争做第一救助者”的倡议。并组织实施技能培训演练,提高员工急救技能水平。

医护人员指出心跳呼吸骤停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危险状况。通常情况下,大脑缺血缺氧达5-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对于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分秒必争,进行现场“心肺复苏”,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随后亲自示范,大家现场进行了模拟演练,现场气氛活跃。

演练结束后,各部门员工组织进行了交流。通过此次演练,我公司全员掌握了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手法,提高了急救能力。这次培训不但使员工了解了抢救流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及团队协作精神。大家很珍惜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急救意识,还使大家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遇事要沉着、不慌乱。

这个过程让大家体会很深、感触很深的是师成医院严谨的教学态度及娴熟的教学技能,使教与学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能使员工当场掌握所学内容。使用具有真实功能的人体模型,有助于综合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操作培养。使用心肺复苏提示和反馈装置培训施救者,体现了复苏抢救的模拟真实性,能为实际发生的心脏骤停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

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对师成医院的医护人员由衷的感谢。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课堂讲座的总结》,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学生期末评语班主任工作计划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环保作文1500字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