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本文为大家分享大堰河教学设计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反复,突出主旨、深化诗意的对比,酣畅淋漓、倾泻感情的排比,艾青式的抒情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宽厚善良慈爱精神,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切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去领受大堰河般的母爱吧。
二、介绍作者
1.问: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者艾青的资料?
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教师补充: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字词练习
掌握下列生字词: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学生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奶娘,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师补充: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奶娘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五、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分为四部分)
3.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奶娘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5.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3.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奶娘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学生深情朗读。
2.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三、赏析《给乌兰诺娃》
1.师: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
投影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要求,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听取教师评讲。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像云一样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象云一样柔软,象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表解释说明。赞美演员舞姿之美妙高雅、飘逸轻盈,给人以梦幻的艺术境界。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用博喻手法,以云之柔、风之轻、梦之幻写舞姿的曼妙动人,给我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飘渺虚幻的艺术境界。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表选择关系,说明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四、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领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3.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作家作品(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后上台讲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1 9 1 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他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全诗,说说作者的情感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
四、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五、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对诗歌的层次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七、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而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倾诉,对母亲的追思,听来一样叫人荡气回肠。母亲脸上偷偷抹去的泪花,对儿子乳名的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飘动的白发,哪一个做儿子的不会刻骨铭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所以不朽,就在于它把母子的心灵传递描慕得如此撼人心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艾青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问: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些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
问: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答:凄凉、衰败、荒寂
问: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答:低沉、舒缓
(请学生朗读,点评)
三、朗读、研讨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答: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问: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答: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说得很好!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更能让我们感动。
问:“我”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富足、豪华的生活,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答: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同学读4 、 5 、 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问: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
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答: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问: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但是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答: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总结:这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学生读7 、 8 、 9三节,读出祝愿,充满希望、憧憬的感觉)
四、朗读、研讨第三部分
问: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答: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样有对这个社会的憎恨之情。
(学生朗读,这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最后要读出憎恨之情。)
五、朗读、研讨第四部分
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答: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不仅仅呈给大堰河,还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总结:这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整首诗通过一组组意象的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悼念到感激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⑵ 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⑶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启发讨论型、朗读体会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⑴ 是借叙事抒情。
⑵ 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有何艺术特点。
二、导入新课
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检查预习
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四、分析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第四小节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其中原因。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第7小节:
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含着笑”?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⑴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深爱。
⑵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⑶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4、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五、艺术特点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六、疑难解决: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艾青的诗篇《我爱这土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诵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本诗传达的感情。并设法让学生初步诵读。
2、体悟语言,选几个语言点,与学生一同体会,理性地把握语言妙处。
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
1、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必须还我琅琅书声。
过去多少年,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把诵读丢弃了、忘却了;再加上应试压力,使单纯的分析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似乎分析是语文教育的唯一手段。语文教育是需要诵读的,文字的美是需要诵读来体会来感悟的,语言能力有时也是需要靠大量朗读背诵来实现的。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家宝。自从西化思潮兴起以来,我们语文课堂上差不多丢弃了这个宝贝。
2、诵读并不是抛弃“讨究”。语言的“讨究”与真情投入地诵读,在语文教育中要两面不。
叶圣陶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说,现在(指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舍弃了诵读,过于向了“讨究”,应该重视诵读,两面不才好。
三、教学设计特色
1、配乐诵读;
2、通过教师真情投入的诵读感染学生。
四、教学后记
见上面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不再重复。
教学目标:
1、诵读体会感情;
2,讨究体会语言;
教学重点:
诵读,体悟感人至深的情感
诵读,理会用词、细节等语言妙处,说透了,就是研习“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斟酌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3个现成材料弄清作者最基本的情况,弄清本诗背景:
1、自读提示中的材料
2、179页注释1的材料
3、181页注释2的材料
二、教师诵读
1、诗贵在读,通过读才能体会诗的感情、诗的艺术,让读支撑起文字,支撑起情感,支撑起形象。让平面的诗立体化。
2、教师要有真情投入,只有真情投入,首先感动教师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学生
3、教师此时应是诗人的代言人,设身处地化身而为诗人。此时的诵读可能是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第一次冲击
三、诗的思路
1、(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2、(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悲苦的一生,集中刻划勤劳、善良的品德
3、(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4、(12--13节)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四、边诵边悟,体悟语言艺术
1、艾青这首诗,似天然,用语天成,自然无痕迹。
但仔细研读,会觉出许多妙处。
下面几处只是示例。例如:
1、几个修饰语:
“坟墓”--被雪压着的、草盖的
“瓦菲”--关闭了的门前的、枯死的
“园地”--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
“石椅”--门前的、长了青苔的
注意以上四个词所造成的压抑、凄凉的景象,以上四个词前面的修饰定语。让学生体悟,并尽量诵读。
2、连续几个“在…之后”的作用,辛劳,
体现了对艾青的无时无刻的关爱。
3、“你为什么要哭”这个细节。
4、矛盾对立而形成的形象: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与“客”就是矛盾对比。
5、“她含着笑”,一方面表现了她的乐观,一方面又让人辛酸。
6、“用手掏着猪吃”,“用手”是否可以省去?不能,因为强调“用手”。
7、“不能对人说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8、“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发自内心的愧疚。
9、“同着”中,付出多与获得少的强烈对比。
10、“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五、诵读要领
1、切身体察,化身诗人自己。
2、口中读,心中不能“空”,用心灵去触摸文字,用声音点燃文字。随“心”所欲,心到声到,声到则心到。
3、当抑则抑,当扬则扬,当平则平,当急则急,当缓则缓。形成节奏与张力。
六、作业,选择其中一节自己背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读课文下注释,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2、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2、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诗人艾青的生平及该诗的创作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
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诗歌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3、畅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
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奶娘,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奶娘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三、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奶娘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1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没有姓名、没有人生自由,悲苦低微、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
第2节: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第3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表达了思念哀悼之情,引出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
2、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
第4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第5节:"我"离开大堰河。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6节:极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对比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看着、摸着、坐着、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
第7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
第8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典型细节:
1.年节切冬米的糖;
2.贴乳儿的画;
3.逢人夸乳儿;
4.梦里盼乳儿幸福。
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3、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第9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第10节:大堰河的殡葬。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第11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4、第四部分(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第12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结尾三个诗句,使"大堰河"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13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
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诗歌,分析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研读重点段落,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师生双边活动
1、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
本诗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从构思看,全诗前4节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节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节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节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4节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奶娘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节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节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朗读第6、7节,思考讨论。
1、第7节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2、诗歌第7节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节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联系第6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及该诗的艺术特色。
四、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9—1l):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排比: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
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
诗歌的抒情效果。
作业: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并用它们造句。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
2.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其关键是理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本诗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学过两首非常经典的现代抒情诗,它们语言精美,意境深远,引人入胜,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很快被其吸引,而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的带叙事风格的抒情长诗,因其语言平实,可能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所以学习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作用,意义重大。教学的重点是体味诗歌那种不假雕饰的真情流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共鸣。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定位
1、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
(二)目标解析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学习诗歌,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以读带动,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
2.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要从抒情诗的叙事去归纳概括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
3.从本首诗的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排比手法的交替使用等。形式为内容服务,正是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本诗语言平实,用词也不很讲究推敲,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地体味鉴赏到它的美来。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们部分学生鉴赏水平还不够,不知道一首诗、一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真挚的情感,所谓语言,所谓技巧,均是小巧层面的东西。任何一种艺术,到高深处往往是拒绝门外汉的,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升鉴赏力,同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要使用幻灯片,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使用幻灯片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配乐诗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 请同学们结合手头的参考资料,谈谈作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基础,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一则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二则对把握整首诗的思想主题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问题二: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问题三:听课文朗读,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本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8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问题1: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起伏的思绪,奔涌的激情就是这首诗的线索,试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之情;第二部分:(4-8节)眷恋与感激之情;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之情;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之情。
问题2:本诗的构思有何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问题3:品读第1-3节,思考这几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
问题4: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明确:搭好灶火后、拍去炭灰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拾起鸡蛋后、
问题5:第五节作者写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问题6:第七节主要是写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烧肉、晒麦
纯朴宽厚、勤劳善良、极容易满足的大堰河
问题7:第八节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了乳儿、做梦
问题8:品读第9-11节诗歌,思考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问题9:品读12—13节,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明确: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善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一生苦难,结局悲惨,因而成为“紫色的灵魂”。
问题四:大堰河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问题1:大堰河身上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大堰河的优秀品质:勤劳 、善良、仁厚、慈爱
问题2:大堰河可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堰河”形象的象征意义:生命养育者的形象;大堰河—母亲,可以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土地和归宿的象征。
问题3: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问题五:谁能来概括一下本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目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 粗糙(cāo) 隽(juàn)永 青苔(tái)
B.溘(kè)死 渗(chèn)入 火钵(bō) 踟(chí)蹰
C.漫溯(sù) 媛(yuán)女 咒(zhòu)语 颤(zhàn)动
D.忸怩(ní) 模(mó)样 叱(chì)骂 长篙(hāo)
答案:A(B渗shèn入,C颤chàn动,D模mú样,长篙g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忧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答案:B(B中“暄响”应为“喧响”)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了人性中的那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我认为本文不一定要按传统的阶级分析,关键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析艾青为何对大堰河有如此深的情感,主要是由于大堰河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非对本阶级的一种背叛。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诗歌以诗人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惨经历,抒发了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切的赞美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之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大堰河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2、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细节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勤劳、纯朴、善良。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你觉得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到谁?(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到的是谁?(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大堰河连名字都没有说明了什么?(贫穷,社会地位低下)诗人为什么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却想念大堰河?(艾青诞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就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大堰河却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艾青,将伟大的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艾青。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堰河,看看这个平凡而卑微的劳动妇女为什么能让作者终生敬仰。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听配乐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
(2)要求学生找出难懂的字、词、句,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本诗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
(4)本诗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如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
(5)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反复和对比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第4、6节中运用了对比,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合作交流,感悟形象
(1)大堰河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诗中的细节描绘,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以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
(3)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4)课堂讨论,交流小组探究成果,并要求说明理由,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如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兔、羊--温顺善良……血型:O型--奉献型,万能献血者。体型--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的生活状况而偏轻。健康状况—营养不良,肩椎劳损等。人生信条—“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僵化一致。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2、品味鉴赏,体验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深入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
(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切的赞美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之情。)
(2)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感情。学生有感情朗读后,教师要相机评价,也可适时提问,如:你读的这段是否能让你想起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妈妈吗?
(4)在交流学生的亲身体验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要求将“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朗读。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与作品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并引导学生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用“情”打动学生,用“情”将学生带入诗的天地之中,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能引导学生体验高尚的情感生活。)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自主阅读《母亲》、《我的母亲》或其他歌颂母爱的作品,比较与课文的相通性和相异性,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母爱写真
教师引导:“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她的代名词。母亲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是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儿女的不应该刻骨铭心?让我们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回报母亲的爱吧,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请从你的生活中摄取一个最打动你心灵的真情片段来赞美你的母亲。
3、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共赏。
一、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诗歌。作为现代诗歌,在结构和韵律上不及古典诗歌要求严格,单题材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也更贴近生活。艾青的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就采用了饱含深情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位普通善良的农村妇女。整首诗歌感情饱满,语言朴素真挚,学习本首诗歌时,要用心体会诗歌中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的感情,感受大堰河勤劳,艰辛,善良,无私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艾青对奶娘的感激,赞美,怀念之情,以及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诅咒。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大多还保留了初中时期学习的被动性,缺乏主动探求的学习精神。就像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学生对于诗歌感情的分析,对于诗歌语言的欣赏能力是不足的。出生于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所经历的生活几乎都是很富裕的,距离大堰河的年代太过遥远。因此在对大堰河的悲惨生活和诗人自己的感情的把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从4、7、8节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对本文的作者,文章的结构,每层的主题已经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那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第4、7、8节的细节描写中来探讨下保姆大堰河的人物形象。
2、内容:
先请同学们看到文中的第4节。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一节的内容。(慢,重,深沉)
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一节中的这么几个词:
你,抚摸,在你…之后。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抚摸是怎样的一个动作,为什么要用这么“抚摸”这样的一个动作?从中体现了保姆怎样的感情?
“在你…之后”的连续8个排比句写出了什么?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在这一节内容中,诗人艾青就生动的写出了大堰河勤劳,艰苦的形象特征。)
与大堰河在自己家中劳动的景象相似的便是诗歌的第7节内容。现在请……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一节中细节描写的句子。
很好,谢谢这位同学。这一节也是用了6个排比的句子,但与第4节不同的是,大堰河工作的地点发生了变化,她的神态也发生了变化,她始终是“含着笑”的。为什么当她做着艰辛的活的时候却还能含着笑呢?
(提示:①此时的大堰河是和乳儿生活在一起的,②她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一家)
含着笑工作,又体现了大堰河的什么样的特征呢?
(提示:勤劳,淳朴,善良,宽厚)
小结:
通过4、7节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一个勤劳,淳朴,善良,生活艰辛的劳动妇女。在作者对大堰河的生活琐事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对大堰河的同情,怀念,之情。
现在我们来看下第9节的内容。在前边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节是直接描写大堰河对“我”的爱的一段,……同学,请你试着有感情的朗读下这一节,并从中找出直接表现保姆爱我的句子。
(提示:切那冬米的糖,贴“我”画的画,夸赞乳儿,做“梦”)
前边三项内容,我相信一般的母亲也能做到,但是,大堰河毕竟只是诗人的保姆,却仍然能在梦中梦见乳儿的幸福。诗人很好的挖掘出保姆的内心,这里就很直接的体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小结:大堰河是伟大的,无私的。“我”的感情的感激,怀念的。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
2、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师: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生: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
师: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生:凄凉、衰败、荒寂。
师: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低沉、舒缓。
师: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师: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师: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生: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师: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生:勤劳、慈爱。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
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师: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奶娘的关系。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师:为什么会这样?
(补充背景介绍)
师: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师: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生读)
师: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7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师: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师: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教师朗读9、10节)
师: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生:微薄的葬礼。
师: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师: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
,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教师范读12、13节)
师: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
生: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和诗歌抒发的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和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3.激发创作热情,尝试着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运用的好处,激发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关键词句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引出作者对于其保姆——大堰河的思念之情,顺势导入本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1.通读全诗,标出小节,试着划分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
明确:全诗共13小节,学生初步感知艾青对大堰河的情感。
2.教师范读一小节,划分节奏。(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明确:以第6节为例,诗人在这一节突出的描写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适感,与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诵读时,比如“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油漆过”“安了火钵”“碾了三番”等修饰语都应适当强调,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这一意图。
作者自比为“新客”,比如在读“摸”“呆呆”“看着”“不认得”“不熟识”等词语时应用心诵出“忸怩不安”之态,以突出作者的不适感。
3.学生带着这个任务继续读诗:这首诗很长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首先,分别介绍我和大堰河;其次,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最后,作者集中的抒发了对于大堰河的爱。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第4节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首先,一幅充满温情的劳作画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抱起我、抚摸我,充满温情。其次,这样文字让每一位读到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怀里”“抚摸”“灶火”“煮熟”等,与第3节的“雪”“坟墓”“枯死”等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狱)触景怀人,引起作者对于温暖美好的回忆。最后,运用“在……之后”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样的反复,通过排比的列举突出了“大堰河”的劳作辛苦,通过反复,突出的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并不会因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减少,给幼小的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爱的感受。
2.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后来回到了他的家里,他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要求:小组内的成员都要积极发言并且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去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明确:“新客”将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适凸显了出来,面对家里华丽的装饰和物质生活上巨大改变,我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这样的陌生感足以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理崩溃。
3.通过刚刚分析过的两节,你认为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在“新诗”当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与古体格律诗比较起来,没有严密的韵脚和整齐的句式,但是通过排比和反复的运用让全诗节奏鲜明旋律回环,体现出新诗的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作者的两个家是“贫与富”“亲与疏”“简陋与华丽”的对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欢哪个“家”呢,说说你的理由。
2.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试着自己写一首自由诗,内容不限,真情实感即可。
一、学习目标
1 、 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的形象。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表格见课件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
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
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
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
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 《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
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
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爱我们的母亲!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语言的鉴赏力,感悟母爱、亲情。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关于母爱的诗歌例如《游子吟》等导入。
“他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二、速读全诗,把握诗歌写作思路和情感
教师提示: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由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献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三、具体研读、赏析
1、第一部分:
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第三小节,思考:景物描写的特征是什么?诗中反复的运用有何作用?揣摩朗诵的声调。
2、朗读研讨第三部分,重点是第四节:
⑴ 朗读并找出此节中的生活镜头。
⑵ 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有何效果?
⑶ 请同学们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形象。
⑷ 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生活中感到母爱的细节。
⑸ 读第五、六节,思考作者写两个家庭的不同,有什么写作目的?
⑹ 读第七小节,思考大堰河生活忙碌但贫穷,为什么总是含笑?
⑺ 读第八小节,让同学们诵读并概括本节内容,找出大堰河对乳儿深爱的细节,讨论写大堰河之梦的作用。
3、研读第三部分:
⑴ 师生共同朗读文本,反复揣摩声调与节奏。
(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⑵ 第十节中大堰河的坟墓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⑶ 让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第十一小节,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教师指导。
4、鉴赏体会第四部分:
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四、小结
本诗的影响。
五、欣赏朗诵磁带,最后一次感受课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大堰河教学设计(汇编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 4班班级口号, 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 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 暑假作息表, 拜年祝福语猪年, 医师个人简历, 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 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