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本文为大家分享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
(四)、学习前六章内容
(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
作业布置:
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习的这六章当中?
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
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领悟法梳理分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①强调启发。②学思并重。③重视实践。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柏(bǎi)罔(wǎng)殆(dài)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三省(xǐng)吾身不亦乐(lè)乎传(chuán)不习乎任重(zhòng)而道远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亦乐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六、板书设计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见贤思齐
——患不知人——择善而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设计(汇总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 4班班级口号, 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 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 暑假作息表, 拜年祝福语猪年, 医师个人简历, 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 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