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热门13篇)

作者:edditor12023-09-08 22:00:01429

有些东西,我们有了深刻的认识,就可以把它记在心得体会里,不断地总结,充实自己的思路。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1篇

利用假期休假时间,我读了教育专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该书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为更好地投入教学,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并由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转向更大的共同体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从教师心灵出发,激励教师把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学勇气: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缘自于对“我是谁”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摆脱许多当前的困扰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当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要能做到在孤独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气的,丧失了自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勇气是,首先应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跟着社会所谓的大环境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像吴非老师那样,直立行走,不跪着教书。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具体来说,心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认同是指构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汇聚,这些不同的力量来自你的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而自我完整则是指将这些力量协调,编织进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即一个人是在生活各种力量的集结中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倾向于去外部客观世界寻找力量使我们确信技术、方法、模式,使得教师的“心灵”是我们鲜去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当教师“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我们的教学经常徘徊于两种中心之间而无所适从,教学究竟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当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唯一的活跃体时,不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占据整个课堂。缺乏标尺的天平总是东斜西歪,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这个第三事物就是要学习的事物,即称之为“主体”。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么知识就像被处理过的动物标本一样,干瘪而缺乏生气。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能被称作“客体”,作为客体的知识,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然而,认知者与被知者始终处于一张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网之中。如果我们将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从自我中进入它自身之内,去深入发掘它的秘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和机会与主体直接对话,产生联系,就构成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交错、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事实上,当前课程改革坚持的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课堂,将知识有意义地连接起来,将学生引入和主体之间富有激情的对话。融入集体

“由于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真正共同体发挥了教育力量。虽然我们依然坚信竞争是提升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但因这些学生的个人学习使他们能够为群体的探讨作出贡献??。一起学习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的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

帕尔默一语道破作为教师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学是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在这样的“教师文化”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上。帕尔默告诉我们,“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共同体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镜子,是很好的参照物。同行间的切磋,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同行的意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里看事实的机会。通过同行这面“镜子”照出我自己,认识我自己。这样,才是学习于“共同体”中,让“自我”相融于“共同体”。

在阅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2篇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3篇

当我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经历了什么,才会使用这个题目?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教学勇气呢?或许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在这本书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这种行为就是教学勇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心灵足够开放吗?当工作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了吗?我们具备这种品质吗?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还依然在坚持?那一定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刚翻开这本书,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说自己是用心的老师,有时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满心欢喜起来。当他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的未知领域,当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自己和学生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个时刻教学是最滋养心灵、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个教学过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时候,教室毫无生气,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旧没有反应。这些学生前一刻在门厅走廊上还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而一到课堂上就即刻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惧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课一定很沉闷!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场景是多么的熟悉!这些难道不是我的经历吗?我相信不止我一个,应该还有很多教师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本关注教师心灵的书。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滔滔不绝,有的老师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有一种把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一起看看书中的一个故事吧,我认为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艾伦和埃里克。他们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不同的是,艾伦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而埃里克却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认同。埃里克就读大学后,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他没有了安全感,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冲突困扰着他,导致他做了教师后,也一直不顺利。恰恰相反,艾伦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把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迁移到工作中去,他的这种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认同,非常利于他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技能,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满脑子充斥着各种教学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吗?我们倾听过自己的内心吗?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那么,也让自己拿出教学勇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4篇

这本书好难,真不容易看懂。第一遍看的时候,好多内容看不明白。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连作者的观点都不明白。再次阅读,感觉有点感悟了,可是说不出来,自己的语言无法表示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在书上画画线条。再读第三遍,感觉能明白作者的一些观点了,但是还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印象而已。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的选择,开始并不是真心的喜欢。知道工作了三年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我才感到了自己这一生是应该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我开始深爱自己的学生和职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教学中各种困难的出现等等,却使我感到激情逐渐消退以致于感到教学进入了一种枯燥、无味的情境之中。“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心:我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吗?我能像那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吗?这些问题不停地困扰着我。这本书,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这句话说得真好。想起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刘建宏说的一句话:我们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怎能不真心地把它干好呢?说到底,就是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

作者告诉我的,就是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教师必须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样才不会感到教学的无力。

这本书中作者最主要的观点: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去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做。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它让我明白,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5篇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道:“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

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6篇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以主体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主体中心说”呢?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7篇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8篇

读完《教学勇气》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跟我对话,给我指引方向,鼓励我先成为自己,然后重新拾起教学的勇气。然而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穷尽整本书,所以选取了最令我有共鸣的第二章作者对教学恐惧的诠释,来谈谈我的感受。

正如作者所言,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回想这一年,似乎“恐惧”是我常有的情绪,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就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时......我常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上课时因为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得糊涂,但是,我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所以有时我会选择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饰这种恐惧。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笑容灿烂的脸上会慢慢愁云密布,用极为严肃甚至是可怖的面孔来震慑学生的喧闹,用强势武装着自己。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恐惧,所以我根本也就没有洞察到原来学生也是恐惧的。

帕尔默在文中告诉我:“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当学生恐惧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沉默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只要不开口说话就是安全的。他们害怕不懂,害怕不会的问题正好被老师问到,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正如现实的课堂中一样,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他课上课下完全是两个人,课下活泼可爱好动,还主动捡起同学掉在地上的物品交给者,问老师累不累,让他干点什么等。课上,他就会变得十分腼腆、惜字如金,每次提问他,他都磨磨蹭蹭地站起来,那声音小到听不到他在说话,任我怎样鼓励,他还是那个样子。这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我亲身体验了,而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这样课堂就会瘫痪,教育就会瘫痪。

这样的恐惧如何突破?最关键的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不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

随后,帕尔默写出了那个著名的比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室里亲切款待了学生,学生将给教师带去新鲜的思维,超越教师所能理解、超越教师所能想象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分享、碰撞的状态,让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

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恐惧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恐惧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是在告诉我:我设计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其实,我原本也畏惧攻读理论书,但诚如书中所言:“当我们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战去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自身认同和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感受到加缪提到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知道我们处在真正学习的边沿上,……在那个时刻,我们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们浑身颤抖。我们穿越了一片普洒大地的阳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9篇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十年中,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体验过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我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是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每学期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要与我作对?或者对我如此冷漠?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彩虹。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10篇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尔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就必须体验。“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第三,源自心灵地融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11篇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12篇

这个假期读了《教学勇气》这本书,从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触很深,导言中关于心灵的讲解让我从不同程度和层面上认识了自我。

本书通过很多个事迹来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从教与学的分析、从教师内心到教师灵魂的探索、从教育改革到现代优秀教学等等,让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师这个行业,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够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书中有讲到好教师的特点——热爱。是啊,一切幸福来源于热爱,热爱的同时做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学会付出。我们因为热爱教学,所以愿意更多的付出我们的心血去教学,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愿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环境,将工作带入到生活中,那我们的教学也一定是满怀希望与热情的。

当然教育不仅仅是投入教学,更多的是感情,我们需要教学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学习和激活我们的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发掘学生的技能,通过无数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力等的积累,来最大化的发展培育学生。

对于职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责任,对于我们与学生的感情,我们需要继续作出坚定的决心!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13篇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热门1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4班班级口号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暑假作息表拜年祝福语猪年医师个人简历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