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中职语文说课稿(实用6篇)

作者:edditor12023-08-09 14:20:01540

本文为大家分享中职语文说课稿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中职语文说课稿 第1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孙犁的《荷花淀》。我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荷花淀》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重点是“欣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包含有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侧重点我放在学习课文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上,在这一基础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孙犁的作品。 (办法)

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欣赏作品,还能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好处)

二、说学生

中职生的共性是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水平差异较大。(学生特点)设计的任务既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根据新课程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景物烘托、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生动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掌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体会孙犁散文化、诗化的语言特点。

四、说教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在新课导入时,将荷花淀美丽的景色,纯朴的生活环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先了解荷花淀的风景与人情。在品味对话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传神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说学法:

学习过程中学法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结合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自主探究法。理清情节后由学生自由诵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3.分工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成人物性格分析,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六、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由多媒体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语:孙犁笔下的荷花淀美丽、清新,充满着安定、和谐的气息,即使是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也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孙犁为什么能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变成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为整节课奠定基调,为教学任务作必要的铺垫,为重点内容的讲解提供提示。为此我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讲述新课,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约5分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字精要地概括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基本理解小说主旨。

1.简介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人将作家简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为了介绍而介绍,其实,了解作者生平就是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品资料就是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特色。因此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是为课文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辅助。

2.为小说情节拟小标题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第三个环节:探究与讨论(约30分钟)

任务一:品读景物描写,体会诗化语言(难点)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由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并思考: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幅画面,白洋淀夜景的描绘。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再对淀上风光作十分精彩的描写。

分小组讨论这几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在仔细品读以上几段景物描写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细微动作,领会人物心理(次重点)

体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结合表演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动作反应了当事人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表演,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更准确地体会人物心理。

任务三:品味对话,分析形象(重点)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要求能切合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感情。

鉴赏讨论:

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水生嫂形象。

2.俗话说:“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分析五位妇女的不同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通过讨论,明确此处写出了委婉含蓄、直爽开朗、谨慎稳重、冒失侥幸、害羞忸怩等5种不同性格。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第四个环节:自评、互评、师评(约5分钟)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推选2~3组的答案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方法。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让1~2位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再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综合知识;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动向,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力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 第2篇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课程设计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展现科学美的文章)《科学是美丽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 《飞向太空的航程》

2.教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1)多媒体

(2)录音朗读

2、教学方法

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通过展示神州“五号”到神州“十号”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的航天史。回顾远古神话“嫦娥奔月”, “敦煌飞天”壁画反映出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xx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2、回忆旧知:

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理解并区分新闻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3、感知交流:

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美读之后,教会学生识别生字词,并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找出文中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4、合作探究:

首先,分析第一部分,找出导语部分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第二部分,明白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的内容以及内容的特别之处,并且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回顾中国航天史上几件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其次,当老师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思考四个问题:文章第20自然段中提到“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说“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文中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文章标题有哪两层含义?

最后,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航天人的艰辛和中国航天历程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5、拓展延伸:

(1)了解新闻的概念

(2)了解新闻的四个特点

(3)了解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

6、作业布置:

选取身边的事情,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四、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一、学生能在课堂中展示自我,在轻松活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现“双向”互动,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学生能在自由的氛围中提高语文能力,又培养了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2)教学启示

一、应特别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继续努力锻炼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争取做到更好。

二、继续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进行学习

中职语文说课稿 第3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

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

(一)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2.由于是动漫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学习,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这也是我在执教这篇文艺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画里阴晴》一文,我也是一直把它作为美术大类专业的重点授课篇目。

(二)设计理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处理。

2.创设“大语文”课堂。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学中渗入“绘画”方面的知识,将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信息化技术相整合,强化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文化的多元审美价值。

(三)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力求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特点。

三、不悱不发—--说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学生分成两组,结合现有的专业知识,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水墨画”和“油画”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准备: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实施阶段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我又分为4个教学流程:激趣导入,设置悬念(约5分钟);美读感知,交流体悟(约20分钟);合作探究,质疑深入(约15分钟);活动体验,拓展延伸(约5分钟)。

1.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并且出示实物画作,给我们大家初步介绍“油画”和“水墨画”的相关知识。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检查了预习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吴冠中的画作《江南小镇》,请学生们评价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绘画的风格。

在简要介绍了作者吴冠中之后,我抛出问题“曾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呢?

设置了悬念,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2.美读感知,交流体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本环节中,我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美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寻找答案“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待阳光和阴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这种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章内容感知的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西洋派----投靠阳光,陶醉阳光的,这个关键字是“晴”,西方油画的风格是写实、明朗、鲜艳。而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这个关键字是“阴”,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是:写意、轻快、湿润。

而为了加深学生这种感悟,在重点分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这个“湿”字的独特味道之后,我进一步提出,在对雨意和“湿”的独特感悟上作者是不缺少知音的。

请学生回忆关于雨的诗句,简单互动交流。

学生回忆起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够调动出学生原有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学生也不难感悟到,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此融入进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3.合作探究,质疑深入

在完成了初步鉴赏,解决了“阴”与“晴”,“水墨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与关系之后,我顺势提出本堂课讨论的核心话题“江南到底适不适宜画油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却都只是简单的回答道“是”与“不是”。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明观点,要指导学生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对于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读,去细细品味,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而随着我巧妙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逐渐深入,在质疑中,他们从文本中寻找到许多诸如“大概”“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现成的西方和我国的传统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等这些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我适时点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正是要创造一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的绘画风格,吴冠中的“此油画”已非“彼油画”,从而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贵在创新。

至此,教学的重点也得到了有效地突破。

4.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作者吴冠中这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中西合璧”绘画作品自然是十分期待,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们欣赏已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欣赏中,我有意插入了一幅并不是吴冠中风格的画作,叫学生尝试辨认。可喜的是,许多学生一眼就分辨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关照了学生美术大类的专业特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主题意义的拓展与升华,在简单的课堂小结之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数则有关创新的“名言名句”。

同时,布置了相应的课外作业:

1.在作业本上摘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雨”的诗句。

2.收集有关艺术或生活中创新的案例,准备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升华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增加学生知识与信息的积累。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如下(略):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四、跬步千里—--说反思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1.语文教师应是大杂家。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要更好的完成这么一篇文艺散文的教学,你非得有点绘画方面的知识不可。诚然,新的教育时代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而且还应是个了解包括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懂生活的“大杂家”,正所谓“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2.“专业渗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如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美术专业知识,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实实在在的意义。

3.“语文味”。

但职高语文课,最终还是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强调职教的特色,专业的风味,而脱离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也就失去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职高语文恐怕也将在边缘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一堂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将这二者处理、拿捏到位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但我想,正如这篇文章写得那样,画里有阴有晴,阴晴可以兼得。职高语文的“专业渗透”与“语文味”,也是可以兼得的。

虽亦难至,心向往之。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活动教材

(一)教材来源

本次活动来源于高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舞台多精彩》,同时结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爱情”主题。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表演兴趣,培养学生表演能力

2.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写作等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目标依据

1.立足学情

传统语文教学侧重“读”与“写”,忽视“听”与“说”;侧重书面考卷的评判,忽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价。因此,学生常常缺乏表达与展现自我的信心。这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敢发言、不会发言;下课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交流。

2.面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良好的谈吐、得体的语言、机智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学生能自信迈入职场的关键因素。

3.针对学生早恋的现象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情感,出现早恋倾向。对学生进行爱情的教育,“堵”不如“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爱情”,是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临场应变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二、说活动方案

(一)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1.确定剧本

【过程】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主题,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课文进行改编。改编由小组集体创作完成。

【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进行课本剧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确定演员

【过程】各小组推荐一名最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本组导演,再由导演在班级内招募演员。

【目的】学生自主选择、推荐并进行演员招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本剧的排练

【过程】由导演、编剧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课本剧排练,根据实际排练情况进行剧本的提炼与修改,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目的】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剧本的编写能力。

4.爱情观的问卷调查

【过程】在课前下发调查表,请学生进行不记名的填写,并上交统计。

【目的】对活动的一次预热,了解学生当下的“爱情观”。

(二)实践阶段(用时45分钟)

1.情境导入(2分钟)

【过程】播放校园歌曲《校服的裙摆》

【目的】以形象生动的视频音乐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活动

主题。

2.课本剧表演(18分钟)

第一组:《当木棉遇上急流》改编自课文《爱情诗两首》

【故事简介】

加加是一所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学生,毕业在即,她决定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而男友张浩家庭富裕,希望加加能跟他回家乡享受安逸的生活。加加经过考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临别时她将《致橡树》这首诗送给张浩,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想法。

【目的】

把男女主角放在就业选择的特殊情境中,以木棉的意象,提出了女性在爱情中应自立自强的观点。

第二组:《心中的蝴蝶》改编自课文《永远的蝴蝶》

【故事简介】

阿佑是一家书店的店员,樱子是一个话剧演员。他们因为《蝴蝶夫人》这本书结下了缘分,并最终相恋。然而就在阿佑决定向樱子求婚的那天傍晚,樱子因为帮阿佑寄信在一场车祸中忽然逝去,给阿佑离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与悔恨。

【目的】以樱子的忽然逝去传递爱情的缺憾与不完美,恰恰是它能长久地感动人心的理由。

第三组:《雪山上的红盖头》改编自同名课文

【故事简介】

1988年,小雪参加舞蹈比赛,她精彩的舞蹈深深地吸引了苏唯,那一年小雪只有12岁。八年后,小雪已经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员,她被借调来北京,与苏唯再次相遇、相恋。半年后,小雪面临了两难的选择:进藏演出还是留在北京与爱人在一起,小雪最终选择了进藏演出。不幸的是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小雪永远留在了雪山,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雪山女神”!此时的苏唯泪流满面,他还没来得及告诉小雪他就是当年那个大哥哥。

【目的】以小雪面临的两难选择,传达爱情不是生活中唯一选择的观点。

第四组:《尾生之约》改编课文《静女》,同时结合了典故《尾生抱柱》的情节

【故事简介】

一个夏天的傍晚,尾生在蓝桥下等待着心爱的女子,他焦急万分,左右徘徊就是不见爱人的踪影。其实他的爱人早在蓝桥上轻声偷笑,想要给他一个恶作剧。不料这时,忽然山洪暴发,尾生抱着桥墩不肯定离去,最终被山洪卷走,姑娘见此情景,毅然跳下了蓝桥……

【目的】以尾生抱柱的情节,传达爱情要坚守,爱情也需要理智的观点。

3.召开剧评会

第一环节:说一说创作的感受

【过程】全体主创人员上台,与课本剧亲历者的身份,聊一聊创作的感受和排演的收获。

【目的】以说话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爱情进行深入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反思和回顾。

第二环节:答一答粉丝的疑问

【过程】现场的观众向主创人员提出自己对剧本、爱情的疑问,主创人员当场作答。

【目的】通过学生的对话,由剧本的爱情解读拓展到对生活中爱情的解读,同时提高学生即兴发言及临场应变能力。

第三环节:听一听爱情的心声

【过程1】(游戏部分)

游戏《猜猜他是谁》:活动前准备六种不同类型的男女,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类型,说明选择的理由,最后猜猜每种类型后面的照片是哪一个经典人物。

【目的】(游戏部分)

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大胆畅谈理想中的爱情,勾勒出心中的“他”或“她”的形象。

【过程2】(视频部分)

观看朗诵视频《一棵开花的树》,小组讨论如何让自己变得像“他”或“她”一样的优秀?

【目的】(视频部分)

以诗歌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校园里的“爱情”,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爱情的梦想而努力。

第四环节:选一选心中的最爱

【过程】

台下的观众上台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剧组和演员,获奖剧组的导演和演员作一分钟的获奖感言。

【目的】

现场投票的方式,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一次考验。

4.布置课后作业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四选一)

(1)对你最喜欢的剧本或演员进行评价,写成一篇简评

(2)给你最喜欢的演员或剧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与喜爱

(3)以“爱情之我见”为话题,用一段话来陈述自己的爱情观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尝试排演

【目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更多拓展和上升的空间。

三、说活动调控

(一)“望”课本之剧,以戏入情

【过程】这主要体现在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阶段。望,并不是局外人的观望,而是一种观察,一种尊重。在学生进行课本剧排练时,我从旁观察,悉心指导,但决不轻易改变学生的决定。

【目的】给学生自主创作空间,尊重学生的决定,适时的指导又能让课本剧更符合活动的要求。

(二)“闻”课堂之争,以评入理

【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剧评会环节。闻是一种等待,一种吸收。在学生对话时,我认真倾听学生的疑问和解答,通过“闻”对学生的爱情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再对学生的问答作出及时的点评,做到“以评入理”。

【目的】教师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也让课堂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灵动。

(三)“问”其心,“切”其意,解其惑

【过程】“问”与“切”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问,是追问、更是扣问。当学生之间的问答陷入僵局时,我会进行追问,以打破僵局,活跃思维,获得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在学生问答结束后,我及时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你们如何看待校园爱情?”学生们大胆吐露自己的想法,课堂讨论成白热化。之后,我用游戏和诗朗诵,解答他们的困惑。最后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一棵树的告白》送给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教师对校园爱情所持的态度。

【目的】避免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对“校园爱情”的认识,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爱情观。教师即兴创作小诗,一方面委婉地表达了教师对校园爱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四、说活动评价

(一)课本剧评价标准

从选材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生动、表演是否流畅、情感是否丰富、编剧是否合理、服装道具是否有特色等六方面进行了规定。学生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课文的选择、课本剧的改编、排演,最终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剧组和演员。

【目的】量化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

(二)剧评会评价标准

1.剧组人员评价标准

能准确理解主持人和观众的提问,并及时作答。

吐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真诚友好。

上下台能注意礼仪礼节,行动说话得体大方。

2.观众席成员评价标准

观看演出时,讲文明懂礼貌,给予演员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向剧组成员提问时,要注意礼节,提问要清楚,评价应中肯。

投票阶段上台要迅速有序,同时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演员。

【目的】

规范学生在活动中的发言,让发言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行为礼仪方面的能力。

五、说活动反思

(一)收获与感受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味”

“语”是语言,是让学生学会说话与表达。在剧评会环节,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对对课文、剧本、爱情的大胆质疑和深入解读。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是文本,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编演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一体的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次重新认识和解读文本的过程,而在实践中进行剧本的编写也是学生对文本再次创作的过程,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生活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

本次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成长,目的在于为学生掀开爱的面纱。我相信只有让学生大胆说出对爱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爱情,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总之,本次活动来源于课本,回归于生活,让我们收获了许多。

(二)问题与不足

课本剧的改编与排演略显稚嫩。

课本剧的改编是对课文的重新解读。“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组在进行剧本编写时,必然会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最终定稿的课本剧,是学生折中后的选择。因此,课本剧本身可能也会出现差异。表演时,学生成长经验的不足也会导致在表演时对剧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三)努力与尝试

1.推荐相关书籍,增加爱的知识。比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李迪的《我和学生谈爱情——将爱情教育进行到底》、《柳眉儿落了》等等。

2.举办青春讲座,培养爱的能力。如《爱与责任》、《从身边的爱情谈青春的萌动》等等。

3.组织交流活动,陶冶爱的情操。如班级间的联谊活动、话剧社、文学社等社团文体活动。

六、结束语

如果爱情是学生成长路上必经的风景,我愿与学生同行,欣赏这一路的美景,伴他们走过青春的迷茫与困惑,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

中职语文说课稿 第5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雨商帮路——走进“宁波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我将从主题说明、活动描述、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主题说明:“宁波帮”是我国传统的 “十大商帮”之一,其典型代表有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影视巨子邵逸夫,“五金大王”叶澄衷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宁波帮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诚信为本,开拓创新,爱国爱乡”的商帮精神。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宁波帮”研讨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宁波帮”优势,传承“宁波帮”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让“宁波帮”精神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基于此,我决定在学生中开展走进“宁波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所依托的教材有《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洛阳诗韵》。《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描写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及斑驳外表下的浓重的历史感,引出城市文化保护这一命题的思考。《洛阳诗韵》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作者描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充分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综合这两篇课文,不难发现其学习目标和重点都是城市文化的保护及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次实践活动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我校09旅游班的学生,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活动的设计理念主要有:

1. 本土性

我校坐落在素有“商帮故里、院士之乡”美誉的宁波庄市。商帮资源相当的丰富,现已建成并集中在庄市的就有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文化公园、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邵逸夫旧居、叶澄衷墓园等。宁波帮的创业历程、创新精神、爱国情怀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耳濡目染,如数家珍。以此为契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操,这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语文新教学大纲的标准。

2. 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3.职业性

教育部2009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凸显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

综合以上因素,我设计的实践活动的目标是:

1. 传承“宁波帮” 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

2. 创设职业情境,锻炼专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本次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我和商帮有约、商帮故事会、现场导游讲解、摄影图片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五种形式。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任务引领、小组分工、小组交流、作品展示、社会宣传,帮助学生对商帮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1、活动准备

以8到10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要注意人员特长的合理搭配。讨论小组工作计划及评价办法,完成项目学习表。

2、任务引领:前几天,学校校长接到浙江省荣誉市民包景表先生的电话,(包先生曾捐资100万美元助建我们学校)10月份包先生及后代将来庄市参观,由我们09旅游班具体负责接待。主要任务有:组织一次宁波帮故事会、走进宁波帮摄影图片展、现场导游讲解等。

(设计意图:“任务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和旅游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分工

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我把班级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

第一组:宁波帮故事小组。收集整理宁波帮创业、励志、诚信方面的故事 ,并且汇编成册,在宁波帮博物馆举行“商帮故事会”

第二组:图片布展设计小组。学生去现场参观后,拍摄照片,然后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第三组:现场导游讲解小组。学生根据各个景点的分布特点设计最佳参观路线,撰写导游词,进行现场导游讲解。

第四组:商帮宣讲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社区,宣讲商帮精神和商帮文化。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4、任务提升

结合宁波帮人士的成功经验及自身的特点,为自己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5、交流展示

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向组长汇报,小组再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展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学生的部分作品:

宁波帮故事集锦:讲述的是宁波帮开路先锋严信厚的创业历程,早期宁波帮的巨商叶澄衷的成功经验、世界船王包玉刚的中国情结以及影视巨擘慈善大家邵逸夫的赤子情怀等等。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商帮故事,不仅可以感受到商帮的风雨历程,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商帮励志、创业、诚信等方面的精神。

摄影图片展:略

船王礼赞:学生集体创作的一首长诗,它讲述了一代船王艰辛的创业历程,伟大的胆识和气魄,报效桑梓的情怀、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共向祖国大陆捐资7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玉刚一次性为宁波大学的兴建就捐资2000万美元。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所处的时代、环境特点,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6、活动调控: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图片布展设计。它要求主题鲜明、设计美观、说明准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优秀幻灯片作为借鉴,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与及时、具体的指导。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二是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容易停留于表面,起不到实际效果。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之所以要选择走进宁波帮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题,首先是一份亲切。宁波帮的故事对许多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镇海的商帮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次是一份感动。我们来看看这位老人,他就是为我们学校捐资100万美元的包景表先生。当然,他的捐资不仅仅是我们学校,还有镇海中医院、精英小学等等,累计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谁又会想到,他身上穿的这件衬衫,竟然只有几十元钱,而且一穿就是好几年。每次到学校来,都是吃食堂,从不到饭店去,吃的是芋艿等家常菜。正是这份熟悉和感动,学生在活动中特别投入,成果也很丰富。

7、接下来,我想谈谈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为了让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具体可操作,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项目学习评价表,内容包括:

8、老师们,通过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宁波帮精神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为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做了一定的准备。

当然,任何一门教学活动都是遗憾的艺术,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存在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教学展示过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对宁波帮的精神、文化底蕴的探索略显单薄。传承宁波帮精神,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每一个宁波人的职责和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继续带着我的学生去走进宁波帮,探索宁波帮。

谢谢大家!

中职语文说课稿 第6篇

大家好!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发展的高峰时期,而“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是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唐诗两首。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这唐诗两首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拓展模块第四册第六单元(古诗单元)的第三课。唐诗两首都是写自古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的岳阳楼,同登岳阳楼,抒怀写志迥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亁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将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和人的轻快欢乐的心情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境界,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

《登岳阳》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胸怀博大宽广,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把内容同是登岳阳楼的两首诗放在同一课中,可领略别样情怀,领悟其各自不同的诗境和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知诗人登岳阳楼所见之景色和诗人不同的境遇,体会其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2.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古诗阅读鉴赏能力。

2、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三)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杜甫二人不同的遭遇,分别理解李白旷达的胸襟和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关键语句,体会诗歌主题思想。

2、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1.分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2.对比两首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索,而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评价讲述为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复诵读、任务驱动法、讨论探究、练习巩固。

体现教师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分小组,搜集资料:

1、搜集岳阳楼的图片并归纳出图片中岳阳楼的特点。

2、搜集诗人李白、杜甫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并设计成名片样式。

3、反复朗诵,结合课文注解,了解诗意。

通过搜集达到让学生提前了解目的,也能很好的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视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景物因感情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三)赏析诗歌

赏析诗歌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我根据前面教法中分析,我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读后谈反馈,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教学内容,尤其是情感和意境,体会其风格。

初析诗歌

1、分组初读、听读、仿读:学生通过三遍朗读,会读准字音,划分节奏,读懂字面意思,组与组朗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初步感知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教师再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在学生以基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音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研读。

研读的目的是使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比较分析,鉴赏古诗。采取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鉴赏诗歌。(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时,可按小组分别完成“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中的一项。教师提前准备表格发给小组,课堂完成并展示。)通过讨论和练习,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如雁、山、月、病、孤舟等,体会意象之间对比效果,感悟其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2)描摹诗人形象。引导探讨诗人此时登楼的形象:我们所描绘的是李白杜甫在楼上看到的风景,而我们眼里,李白、杜甫也是风景之一。此时在楼上看风景的李白、杜甫是以何种姿态站在岳阳楼上,脸上又有什么表情呢?结合诗歌学生不难找出答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凭轩涕泗流。

(3)感受诗人情感及艺术风格。组与组探讨合作,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背景,展现课前所作的诗人名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字里行间无不显出李白登楼喜悦心情之高;《登月楼》设置问题:这涕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部分中我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之间可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泗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患,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国家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3、美读。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情境,让学生高声自主诵读,把课堂气氛带入高潮。(让学生配音乐诵读或学生到手机上自找背景音乐朗读)

4、背诵全文。经过上面几个环节,学生应自然完成。

为了授学生以“渔”,在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赏析的课堂过程:吟诵——赏析方法——主题探讨——诗风。

(四)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所学的鉴赏方法,在赏析两首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宏观上领略诗人诗歌风格。朗读诗人同时期作的诗《早发白帝城》和《登高》,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五)作业:请课后朗读并鉴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情和景的角度比较她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置身于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孟浩然诗中的景和情。(从百度搜索原文及写作背景,完成之后发到班上的QQ群)

五、说板书设计

《唐诗两首》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又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做到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始终,让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既了解并运用诗歌赏析方法,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鉴赏能力。

在描摹诗人形象时,学生能入木三分的学着诗人登楼眺望洞庭湖,并能在讲台上大方的表演。

学生的课前准备充足,名片也做得很棒。

当然也有需改进的地方,在分工合作探讨从“形象”方面赏析诗歌时,刚开始学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后通过学生建议和老师提示从诗歌意象出发感受意境,学生才完成了任务。

结束语

本文最后,我以别林斯基的一句话作结:“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上是我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中职语文说课稿(实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4班班级口号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暑假作息表拜年祝福语猪年医师个人简历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