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论语》是儒家的经书,读完《论语》后,你有何感想?在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经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高中,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予观《论语》,略有所悟,抒感于怀。
今之众人,皆以污为丑也。河中之物,尽经百日风霜雪雨侵凌,然不为所动,非若以人力除也,不蚀也!且河中之物方可聚少成多以成其害,何况人乎?孔子尝云:“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凡今之众人欲静其身乎,必得省其心,除异己,于益友,必先言而有信,不可为之事,不轻诺。凡数失其信者,必不可信也,若执意亲之近之,予以仁德之心,日后必有所患,故言:交友需谨言慎行,去污近洁,方为正道,自昔至今,如是者多矣!正如苏轼之友,于其见谤辱下之狱之际,访狱而谏书于上者,屈指可数,然惧受迁而敝之者谓之多也!更甚者徒慕生恨而上书诽谤于上,譬如沈括,且不言为坡之密友,竟与坡与之离别所赠以为念之辞谤己轼讥讽朝庭之罪,可恨哉?再如舒亶,不知恩图报罢矣,却借潮风将恩公推于困境,亦不心生痛哉?此等居心叵测之人,安能与之为伍?假孔圣人之言:“唯小人难养也!”古之训诫,不可不自深省也。
去其污,而后则洁其身。是为君子,必将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然小人反是焉,古之有秦桧谤岳飞者,今有华人学者辱李鸿章谓之辱国己为国之奸者,皆为小人也,然正是小人当道,才使古王朝之繁盛毁于一旦,乃使王朝性命堪忧,也尝有古今君王,为己一席之位,大举讨伐,于百姓之命于不顾,此虽为一国之君,吾亦谓之小人也!小人虽小,然其力大无穷。如若今之众人皆以私心面试,徒牟私利,侮他人之正,是以谓之焚他人并已于无形也!此类人物,终其一生活于痛苦之中,虽有所乐而不可谓之乐也。故必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为诫,结其身旁。
身已洁,还需更其咎。孔子曾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生而为人,有错是必然,然错而不能改之,无必为之愚也,然将错就错,终毁其一生者,甚是愚拙!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也皆也之;更也,人皆仰之。”虽历经磨难,或受尽肌腐之痛,但能磨练心志,脱胎换骨,或更其性而成君子之名,何乐而不为也?
更其咎,拨开云雾便可见蓝天。我曾求解于人:“曷以人活于世为痛而必活之?”众人皆谓余曰:“生之求为求乐,虽苦,但也乐!”然余不解,吾也曾求于书,书中有言:“是为活,为其本也,而非为外物也!”余亦不解,吾曾想,世间百态,虽是世殊事异,但性相近,可否有人如我这般惘然?然正有也!觉察人生而为累,于万物浮沉间时起时落,终归尘土,便益惘,不知生之为何?故每每受挫,不知焉置身心,于周遭之事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日积月累,这是埋怨重重,求生无念,但求一死,以解今生之痛,忽一日偶的一句:“不有博异者呼?为之,犹贤乎已!”顿时大彻大悟,命也,挥之即来,霍之即去,生于尘土,末于江海,其生之本于死也!一生一世,往复红尘,繁华虚荣咸渡但求不枉今世,走得坦然。故而积怨愈深则求生之念愈深也!方得知:人生本无意蕴,索知一切,皆人附也!若欲究察人生之道,必得于知其不可处而为之;若欲求生无所惑,不若孔圣之行,也必得,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修行数年,便可得也,孔子方四十而不惑,更且常人乎,唯有耐心等待,方得始终,唯有搏击,方能拨开云雾,打开心灵之窗拥抱蓝天。
虽去污,洁身、更咎、拨雾,然不能成仁,俟此四大污、侮、误、雾皆空,仁可全矣!余深感于怀,抒发其想,然执念之深,不能出也!余生不求能看破红尘,做个潇洒之人,但求身临绝境时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安然。不求前程似锦,但求花开花落我都在为梦想而奋斗,不求家财万贯,但求在临时之际可无欲无求。
生而为人,本在为人,为人而活方为人之本性,人生本困乏无味,因为爱人,乃赋予生的意义,愿今之众人能真认自己的错,莫论他人非,并非施恶会生其害,唯因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浮华尘世万物皆有尽时,若能闻名于世,也是一种重生。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他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对这句话有比较深的体会:我每次拿起小学时的课本复习后,对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有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遗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时候读《论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要求,要背会,考试要考。后来读论语,是对孔子的敬重,想要从中学会什么东西。读的过程中,逐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论语》在讲什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诉你,让你也从中了解《论语》的奥秘。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论语》带给我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不是普通的词句所能表达的。那一点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渗透入我的心,陪着我在医路上走下去。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论语通译》读后感。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读后感《《论语通译》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及其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言行的书。孔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就做到了,所以称孔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司马迁评价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所阐述的儒家精神内涵影响至深,虽然在时期,曲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时至今日,儒家精神内核重新被人们认可。
人性中的觉性不随境迁,觉醒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本性心,是真我,是克己复礼之谓仁。良知是永恒的,是人人相同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不是命运,而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一个人要先发掘本性心中的孝悌,诚信,反省“忠乎?信乎?习乎?”这样达到内圣的境界,之后才能做到敬事爱人,节用,使民以时的外用。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人也应如君子一般。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君子就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古代“德”的写法,形似十字路口上睁开一只眼。德是天然之性德,明德,就是生而有之的觉性。有时对人生感到很迷糊的时候,好比我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有一只眼给我们指点迷津,这只眼就是“德”。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来自于觉醒和良知,它们是指路的老师,如果违背了它,于心就会不安,这就叫“率性之谓道”。王阳明讲:“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从德上,从我们觉性的妙用上,回归这个生命的本体。“德”不是知识,不是概念,而是呈现,是体验。觉醒,明德,良知一直在这里呈现,我们可以体验。
《论语》中对孝道也有深刻解释。孝道并不仅仅是物质上奉养父母,孔子在《为政》一篇曰:“今之为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除了奉养父母还要敬爱父母,关爱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要做到孝,对父母始终面容亲近和善是难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学习知识而不思考,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还要实践,还要“温故而知新”。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实践的时候要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人还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天地化育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诲,感恩食物赐予营养。学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医传道,以道御术,惠泽苍生。
轻轻翻开《论语》,淡雅的书香扑鼻而来,我犹如一位饥渴的少年,沉醉其中。那耐人寻味的“之乎者也”,在不经意间,抚平了我心中的浮躁。
赏读《论语》,有人从“君子不敏”中,体会到了做人要博学多才;有人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中,领悟到了做事要先行而后说;有人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领略了“孝悌”的深意;有人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读出了兴趣是快乐的源泉而我读《论语》,仿佛是在和孔老夫子谈心。孔老夫子好似一位老者在时刻教育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不断成长,让我不断优秀。
细细品读着每一句经典之词,都好似春风细雨滋润心田。突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映入了眼帘,多么耳熟能详啊!我的内心猛然触动了一下。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即将面临着毕业。可是,回忆过去的五年,我认认真真的学习了吗?我踏踏实实的做人了吗?不禁想起,自己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喜欢和同桌说话,甚至有时还发呆,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不禁想起,一次次不及格的鲜红的数字,犹如一张张幻灯片在头脑中放映起来;不禁想起,和同学们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最后以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而结束我的脸好烫,回想亲爱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我好像去拥抱他们,向他们说声“对不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合上了书本,打开了语文书,心里暗自发奋:我一定会抓住这最后的光阴,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论语》犹如一杯醇厚香浓的绿茶,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受益终身,就会使你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享受到不一样的风景,体味到不一样的心境。
孔子有一句关于收学费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也。”意思是说,只要你给我拿一些肉干来作为拜师的礼物,我一定教诲你,可见孔子心胸之宽眼界之广。“有教无类”,我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好学之心,我一定教诲你。真的这样吗?
孔子有一句关于举一反三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学生拜入孔子门下时,无一不是好学的,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你笨。孔子还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发现,有些人天生就聪明,上者;有些人相对差一些,要经过学习才明白;有些人懒得学习,又遇困难,现实逼他去学,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还和子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为:子贡说:”这就像《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吧。”孔子说:“赐也(子贡呀),可以开始和他讨论(教他)《诗经》了,告诉他过去的,他可以推断现在和将来的。”
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教好学、乐学、能触类旁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也可以时时启发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观现在,同学们的智商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有人成绩高,有人成绩低呢?其实这是平时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颗向学之心,这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的肯定的一种承诺。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在《论语》中我看见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之前,我对于《论语》的理解也仅仅来源于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一。”看着简短的几句,口中不禁咿咿呀呀地跟着念起来,虽然读过百遍,却只能浅显了解其中文学价值,终不解其全部意义。
在大学,我有机会更深层地理解,阅读《论语》这本书。在与同学交流之后,我似乎体会到了《论语》除了文学意义之外的内涵。
《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告诉读者“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举例其中两点:“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反观当下,中国的外教政策,治理政策也是“仁义”的集中表现。在现在的全球危机:新冠肺炎面前,中国秉承“仁义”救援曾经侵略我国的日本。中国坚持“仁义”帮助曾经在我国汶川地震时伸出援手的巴基斯坦,意大利。尽管,我们也刚刚经历一样的危机,却因儒家思想的影响,使我国如今勇于担当,在世界面前成为领跑者。
再读《论语》除此之外,还有一句让我感受非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我已经成年,人生迈入了新的阶段,回眸过往的18年,似乎只有寒窗苦读的那几年,记忆深刻。但是,往后的人生还很长,“珍惜时间”是很必要的,《论语》此句恰到好处地提醒了我,就算进入大学,也不可荒废时间,懈怠自己。因为,时间真的是改变一切的源头,想要把握未来,就要先学会把握时间。
以上就是我阅读《论语》所得的感想,在今后的人生里,这部著作会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行为的标尺。
《论语》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词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
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句型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特别是英语……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翠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思,然后明目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海口说我知道一个半元音字母,结果我姐姐不信,偏让我说出来,哎,这下可闹笑了笑话。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思考,然后明确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读《论语》,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已读懂《论语》,但我从中悟出了很多知识、启迪,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一点一滴的通透其心灵,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可以感受到他兼济天下人的仁爱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无美不备的《论语》的伦理思想核心是“仁”。“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人。”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具体做法是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能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以及对天下人的仁爱之心。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重要在于那一个“仁”字。
习论语之意懂学习之道——《论语》心得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传奇;儒家经典,芳名流传百年。这位历来被人们所追奉的圣人正是孔子,对于孔子本人我想他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其境界也是我们这些后世之人远不能及的,一提到孔子就会想到《论语》。
《论语》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本以为《论语》里的话是晦涩难懂,认为自己可能不会把它读完,可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它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论语》中谈论学习的部分,从自身而言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很会学习的人,所以我花了比都其他篇目要多的时间来看这些言论。
【知学】
季氏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下来就知道学的,是上等;学习了才知道的,是次一等;遇见疑难才知道去学习的,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而不去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主动的去学习,要主观的去接受学习这件事而不是一开始就是排斥等到迫在眉睫的时候在学就真的很晚了,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告诉自己自己是愿意去学习的。
【乐学】
雍也篇中讲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要做一个乐之者,学习只停留在指导学习还远远不够,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只有喜欢一件事才能够做好一件事情,每个人只有喜欢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既能够学习到知识,又能保持自己一个愉悦的状态。
【懂学】
知道学习又喜欢学习还要懂得如何学习,为政篇中谈到:“由!晦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懂得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连承认不足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就很做到提高自己。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我本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去复习学过的知识,在所学的基础上加以复习等到有新的发现,就能很快地提高自己。
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我们往往做不到的一条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接受老师对我们讲述不加以去思考,没有进行自己的知识的内化这是远远不够的,亚里士多德说:“人和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英国经验主义大师培根在其随笔中写道:“青年人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时灵感接连如有神助。”这些话语都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本就是要在不断的思考中补全自己的思维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论语》对于我在学习上有很多启迪,做到知学、乐学、懂学,在今后的学习的道路上会轻松很多,不仅会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也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完善,《论语》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一本使人聪明的智慧之书。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乡党篇十。其中有一则很吸引我,令我读了许多遍。
"执圭,鞠躬如此,如不胜,上如辑,下如授。勃勃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这一则很令人难以想它的含义。我先看要点,把不懂的字给弄懂,如:圭,从课下注释,我了解到这个字念的和归一样的读音。意思是:一种上圆下方的长条形玉器。举行朝娉,祭祀,丧葬等礼仪大典时,帝王,诸侯,大夫手里都要拿着这种玉器,以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得圭也各有不同。这里只大夫出使到别的诸侯国去,手里拿着代表本国君主的圭,作为信物。就这样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和翻译。译出了这个句子大概的意思,虽不完全和课下译文一样,但也不离十了。课下参考译文很难有太多的详细分析。
译文是这样的: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去,举着圭,低头躬身非常恭敬,好像举不动的样子,向上举好像作辑,放下来好像递东西给别人。脸色庄重而昂奋,好像战战兢兢;步子迈的又小又快,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献礼的仪式上,显出和颜悦色。以个人身份私下见面时,满脸笑容。看着泽文,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孔子。
我的感悟是:以上这五章,集中记恭敬而有仪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而他在朝廷,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俾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众所周知《论语》乃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传承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彰显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讲究的是一个“仁”字。对于如何去做才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简言之就是,能够自己去主动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了,天下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那像阳光播散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一部能够发人深思的经典,一部能启迪人心的绝唱,一部能荡涤灵魂的盛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是讲究孝道的,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退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还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这样的人可谓尽孝了。这里讲了孝是什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只给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吧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在复习一篇才能学习更多新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于每个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他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谛,可能你文化课不行,但体育方面却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可能你体育方面不行,但音乐方面却有着独特的灵感。可能你音乐方面不感冒,但书法上却有着惊人的造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同时更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加以学习利用。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告吧!君子喜欢钱财无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从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同时也要崇尚节约吧!敏于事而慎于言,当然也是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敏感,但却要慎言之,教导我们要为人谨慎,俗话说:“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语句为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贤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永远不可能平天下。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论语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论语》中的名言,我们为何不以它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应当谦虚,取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时要不断温习和自习,用这样的姿态去感悟得到知识后的快感。远道而来的朋友来和你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别人指责你,你却不会 怨 愤,这 便 是 所 谓 的 君 子 。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事实求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习,要怀以你最纯净的心来思考问题,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这样,你才会学到你所要的知识,习惯于把自己蒙在鼓里,这样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这便是对学习的态度。
论语让我明白了怎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只要做好这一点,你一定会很受人欢迎,尊敬和爱戴。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则。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喜爱知识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我们应当怀着以读书、学习为乐趣的心态来获取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学什么会什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且获得成功。这便是学习的途径。
孔子及其弟子编写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每句话都有更深一层的哲理,都是一条启迪。我们如果多读、多品、多看就一定会成为人上人。
读罢《论语》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有趣。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的要求。这本中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就是“仁”了!”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己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后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建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有趣,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论语读后感高中(通用21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 4班班级口号, 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 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 暑假作息表, 拜年祝福语猪年, 医师个人简历, 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 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