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集锦13篇)

作者:edditor12023-05-22 20:40:26591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本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一册第三单元的重要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演讲辞,大都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文一般有观点鲜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本文又是议论文和演讲辞结合的典范,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学的重要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二)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的思考

议论文阅读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年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授课班组为实验班,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寻找关键点作为突破口,作适当的引导,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

(三)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几点思考

1、精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按照“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四个环节来指导阅读理解。当然,四个环节不一定要有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随机选取。

2、语文课不是政治课,通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可以的,但必须服从语文教学和文本阅读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可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语文教育。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学概念,在不影响文本阅读的前提下不予以解释或不作为重点。

3、阅读教学应坚持“文本阅读”规律的探索,即在不涉及文章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也即坚持“以文解道”、“以文悟道”。所以授课的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外,一般不再增加知识补充。

4、阅读和阅读教学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取关键点进行突破,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自主指导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师生关系问题。由师生关系的平等决定了教学的民主化,进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定是在师生共同面对文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启发引导-研究讨论-释疑解惑”的过程,并力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精读的方法,特别是议论文(演讲辞)阅读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语体风格,学习在特定环境和身份演讲时语言的得体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视学生理解、接受情况来调节进度

六、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

(二)师生研讨

说明:以下不是具体教学内容和程序,只是列出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话题,具体教学步骤视学生思维状况和理解进度随机选择。

1、演讲辞、悼词的特点;

2、本文的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4、作者如何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感情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准确地选用词语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

6、长句的理解及其分析方法;

7、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8、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其在文章行文中的重要作用;

9、抓关键句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

10、文章中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分析;

11、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及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

(三)可能涉及到的阅读方法及相关概念

1、文章的一般分析方法: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2、对文本语言的解读要求:具体内容要懂得概括、抽象的内容要懂得解析、含蓄的内容要懂得阐发。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口头回答课后思考练习二、三。

附:多媒体屏幕或板书设计

说明:现在再想一想,觉得这个多重复句的划分可能不太合理。整句话最终要说明的是“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所以把它放在第二层的位置似乎不太妥当,如果提升一个层次的话似乎会更合理。现在把它修改为:①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这是一篇——明确:悼词

2、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一篇悼词,面对一个曾经和我朝夕相处却先我们而去的人,他永远告别了人间,我们在悼词里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

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进行革命实践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

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8篇

|(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9篇

这是许多年前的教案了,这次为了讲这篇文章再次翻出来看看,颇有些惊异。这种惊异源于当时设计的大胆,及其间透露出的对于阅读教学的美好理想。

回想当年,之所以会有这种设计,一是受到“非指示性教学”的影响,二是对那两个班的学生的理解与信任。觉得真正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给我的感觉比较好,觉得他们完全有这样的学习能力与激情。可能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这次发现用这种方法基本行不通,或者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把一篇文章的知识、情感、思想与写作方法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具体做法需要有三种层次,一是老师首先得吸收消化了文章的精髓,把它们变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二是根据文章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三是用符合学生语境特点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或其它形式传递出来。一、三点属于阅读教学共性的内容,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努力做到。但第二点做法却千差万别,由于学生的情况(智力、情感、接受习惯、学科态度)不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却完全不同。设计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但要点燃火焰也非得是木柴等可燃物不可,如果是一堆石头恐怕不仅不能点燃火焰,而自己会被石头砸晕过去。

我丝毫没有责怪学生笨、机械或不主动学习的意思。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教育的受害者一样。上次听了一个讲座,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到底是把学生教得更聪明了,还是把学生教得更笨了?这确实难以说清楚。如果我们一路灌输而不是点燃的话,那即使是木柴最终也将变成变成化石。然后,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化石。过了若干年,他们有些也将成为教育者,再培养一批化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一、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本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一册第三单元的重要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演讲辞,大都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文一般有观点鲜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本文又是议论文和演讲辞结合的典范,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学的重要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二)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的思考

议论文阅读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年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授课班组为实验班,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寻找关键点作为突破口,作适当的引导,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

(三)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几点思考

1、精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按照“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四个环节来指导阅读理解。当然,四个环节不一定要有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随机选取。

2、语文课不是政治课,通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可以的,但必须服从语文教学和文本阅读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可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语文教育。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学概念,在不影响文本阅读的前提下不予以解释或不作为重点。

3、阅读教学应坚持“文本阅读”规律的探索,即在不涉及文章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也即坚持“以文解道”、“以文悟道”。所以授课的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外,一般不再增加知识补充。

4、阅读和阅读教学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取关键点进行突破,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自主指导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师生关系问题。由师生关系的平等决定了教学的民主化,进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定是在师生共同面对文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启发引导-研究讨论-释疑解惑”的过程,并力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精读的方法,特别是议论文(演讲辞)阅读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语体风格,学习在特定环境和身份演讲时语言的得体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视学生理解、接受情况来调节进度

六、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

(二)师生研讨

说明:以下不是具体教学内容和程序,只是列出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话题,具体教学步骤视学生思维状况和理解进度随机选择。

1、演讲辞、悼词的特点;

2、本文的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4、作者如何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感情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准确地选用词语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

6、长句的理解及其分析方法;

7、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8、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其在文章行文中的重要作用;

9、抓关键句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

10、文章中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分析;

11、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及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

(三)可能涉及到的阅读方法及相关概念

1、文章的一般分析方法: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2、对文本语言的解读要求:具体内容要懂得概括、抽象的内容要懂得解析、含蓄的内容要懂得阐发。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口头回答课后思考练习二、三。

附:多媒体屏幕或板书设计

说明:现在再想一想,觉得这个多重复句的划分可能不太合理。整句话最终要说明的是“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所以把它放在第二层的位置似乎不太妥当,如果提升一个层次的话似乎会更合理。现在把它修改为:①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3、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4、掌握悼词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3、掌握悼词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第一节

一、导入: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解题: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悼词。

2、什么是悼词?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3、悼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4、悼词这种文体有哪些表达方式?

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5、悼词结构怎样?即我们如何写作悼词?

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享年,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

A、给生字注音:

睡着(zho) 估量(ling) 芜(w)杂

豁(hu)然开朗 浅尝辄(zh)止 忌(j)恨

污(wū)蔑(mi) 诽(fěi)谤(bng) 诅(zǔ)咒(zhu)

悼(do)念

B、给自己不懂得新词作上记号: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巨大。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本文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坚忍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忌恨:嫉妒憎恨。

诅咒:咒骂。

回敬:回报或馈赠,本文是反击的意思。

永垂不朽: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磨灭。

C、提取文段主要信息:

1、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情况。

2、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总说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4、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5、马克思在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6、马克思从事科研的目的。 科学理论

7、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革命实践

8、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马克思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其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

9、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D、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悲痛)

第二部分(2-7)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敬仰)

第三部分(8-9)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怀念)

四、分析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最能否删去?为什么?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3、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没能陪在他身边,无限惋惜和遗憾的。

4、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为突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5、讳饰手法。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6、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

表达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7、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8、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第二节

1、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

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空白和不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巨大?

时间、空间。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的发展规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类比。

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体现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还字有什么作用?剩余价值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还字表明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

4、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看的话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什么关系?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表明了什么?与哪句相呼应?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

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5、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6、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如何理解?

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7、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8、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9、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理论发现和革命实践,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10、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11、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1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也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⑶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⑷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12篇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

1、揣摩语言总的方法是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外部语境是什么?语境决定的本文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

2、下面的加线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

a、悼(dào)念  空(kōng)白 肤(fú)浅  豁(huò)然开朗

b、嫉(jí)恨  意识(shí)  驱逐(zhú) 卓(zhuó)有成效

c、诽(fěi)谤  诅咒(zhòu)  立即(jí)  忠(zhōng)心爱戴

d、闭塞(sè)  估量(liàng) 勒(lè)令  纷繁芜(wǔ)杂

3、按要求完成语法练习。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①指出这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中心语。

②“欧美”是“战斗着的”的定语,还是“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定语?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①指出句子的主语和状语。

②指出“为”的宾语。

③指出全句宾语的中心语。

4、阅读全文,找出提示全文论述中心的语句是___

a、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该是很够了。

d、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指出这段话的修辞手法,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背离事实的一项是___

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恩格斯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产生的了极大的悲痛。

d、破折号在这里既有解释的作用,也表示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正是这一停顿,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2、阅读课文第三节(课文略),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几项是( )

a、都是解释这一规律的,属于宾语部分。

b、“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入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补充说明。

c、冒号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短语,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作了科学的、精辟的阐述。

d、分号处可标第一层,连词“所以”是与下文“从而”相呼应的。

(4)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限6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8个字)

3、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问题。

(1)“这样”指代的是( )

a、第五段所写的内容。

b、上文所写的内容。

c、第三、四、五段所论述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

d、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

(2)第一、第二句话在全段中起的作用是___

a、总括上文 b、领起下文 c、转折 d、承上启下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___

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4、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的“首先是”与( )相呼应。

a、下文中的“正因为这样” b、下文中的“就是”

c、上文中的“远不是”  d、上文中的“就是这样”

(2)概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②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三部分:你说我评

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马克思一生不朽贡献的看法

有人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过时了,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1)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点明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作者悲痛与崇敬的心情。(2)c

2、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3)d e

(4)①物质决定精神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3、(1)a或c(只要解释合理都可以)(2)d (3)b

4、(1)c (2)①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5、①生命要素:活着就要斗争。 热烈:写斗争的高度热情。 顽强:写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写斗争的成绩卓著,斗争是马克思的毕生的使命。

②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集锦1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