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康熙大帝读后感(必备12篇)

作者:edditor12023-03-13 15:21:57300

本文为大家分享康熙大帝读后感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1篇

在工作之余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以至于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 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 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 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2篇

今天我读完了【康熙大帝】(惊风密雨),其中的康熙大帝,为人打抱不平的江湖大盗“云一娘一”,机智敏捷的太监小一毛一子,鲁莽的小伙子“青猴儿”,从儒弱书生变成了军师、对人毫不留情而又聪明机智的周培公,“犟驴子”姜立子(后来被皇太后命名为武丹),一奸一诈狡猾的汪士荣,擅长伪装的“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反贼吴三桂等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他不平凡的身世让我特别留意,因为他是个假的朱三太子!真的朱三太子早已去世,杨起隆是从一个已死的太监的怀里找了一个小匣子,匣子里就是那个能证明持有者是朱三太子的一个玉玺,还有更易被人拿走、同样能证明朱三太子身份的并可以当武器用的一精一钢骨扇。因为持有了这几样宝贝,杨起隆便成了“朱三太子”。

我还很喜欢太监小一毛一子。他很会迷惑人。康熙出了场“苦肉计”,可惜得很,只能让小一毛一子挨打了。“朱三太子”在宫里安插的一奸一细黄四村和阿三来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地想把小一毛一子拉到“朱三太子”的麾下,结果是黄盖降曹一操一,最后,被识破后小一毛一子又逃了回来。

我喜欢这本书。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3篇

苏联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而我今天介绍的康熙帝,则很好的验证了这句话。

康熙全名是爱新觉罗?炫华。在我看来,康熙帝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康熙在一次临朝时,当时的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康熙就说:“唯愿天下太平,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此后康熙的行政原则都按照这个目标。

康熙自小就聪慧好学,他在晚年时曾回忆说:“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康熙在出巡时亦不忘记带上讲官(即给康熙传授知识的官员),在路途上学习。在当时,康熙重视西方科技,他曾经向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农业,并在宫殿里亲自试种水稻,培育出一种当时算得上优良的水稻。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向路易十四赞扬康熙是难得一见的“少年博学之君王”。康熙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习。

清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康熙因下令撤藩使得吴三桂带兵造反。吴三桂的兵马席卷了半个中国,但康熙给那些将领下令“剿抚并用,以剿为主,以抚为辅”,并且每到一处都要安抚百姓。康熙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到了战事的后期,吴三桂的许多手下都因为康熙的“宽裕仁厚”而归降,归降的一些将领得到了重用。在这里,康熙的行政“仁厚”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后来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也是盛世到来的原因之一。

康熙的爱民如子不像历史的多数帝王那样只挂在嘴边。在康熙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出巡时,见一农民饿得快死,就派人妥善照料他,至他康复为止。康熙在巡视洪灾地方,见百姓以水藻充饥,他就亲自尝一下,百姓艰苦,永记于心。在康熙晚年,中国人口已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这是盛世到来的标志。如果是换了其他的帝王多数会以此为傲,但康熙想到的是如何继续然人民丰衣足食。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民生。康熙时期贪官很多,吏治腐败。于是康熙就很下决心激清扬浊。从而掀起穆尔赛案和葛礼、张伯行互参案这两件轰动全国的案件。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葛礼、张伯行互参案。康熙五十年,江苏省乡试舞弊,其中总督葛礼受贿于科场,他却被康熙任命审查舞弊案。当时,同审官员张伯行向康熙举报葛礼,但却被反咬一口,当时被任命查案的官员都被收买,把矛头指向张伯行。康熙后来派人暗查,最后这件案子以康熙的明判而结束。

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以隐忍宽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理吏治,令腐败之风欲禁不止,失去了康熙帝原有的目标。

对于我们,应该确立一个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因为就像斯大林所说的:“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4篇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是经典之作,当我认真读完《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瞒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难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5篇

康熙原名爱新觉罗。 玄烨,生于顺治十年,卒于康熙六十年。终年68 岁。

康熙精算术、会书画、通外语。他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他一生四下江南,三征西域,为清朝扩大了疆土;他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运河,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 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康熙为清朝扩大了疆土,还开创了一个六十年的盛世。他的儿子和孙子继续他的政绩走下去,“康庸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长大150 多年的盛世,康熙也因此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康熙毋庸置疑是个 明君,但是我觉得他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得不太好。康熙最先立的太子是爱新觉罗。 胤礽,然后就因太子做了错事就把他废了,之后又让他复位。康熙做这件事太不讲决策了,他不应该那么早立太子,虽然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遗孤,宠爱他但也不一定在出生时就立为太子啊,而且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叫爱新觉罗。 胤禛的四阿哥比太子更贤明。

我佩服康熙的是在他十五岁时智擒鳌拜,他用的办法没准儿大人都想不出,而他只是一个少年呐。还有他的宽容心也很让我佩服,因为念及鳌拜以前对朝廷有功就从轻发落。要是我干脆把鳌拜砍了算了。从这件事上,我看出了康熙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宽容心。

康熙在十九岁的时候力排众议决定撤三藩。当一群明朝旧臣想反清复明时,康熙冷静而不慌乱。可他最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却因为那场政变难产而死,当康熙立太子时便铸成了一个凄美的错误。

康熙三十九岁时四下江南视民情,三征西域扩疆土,为清朝扫除边境强敌。

康熙六十年,一代明君爱新觉罗。 玄烨逝世,享年68 岁。由四皇子爱新觉罗。 胤禛继承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6篇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爱一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一爱一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7篇

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看起这本小说了,但是一看上就再也不忍释手,连续两三个晚上看到凌晨,终于阅毕。对这位号称“圣祖”的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康熙八岁登基称帝之时,清庭面对的正是满族入主中原,国内尚未完全臣服的局面,内有归降的三蕃阳奉阴违,外有明朝的余党此起彼伏。而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的骤然出家也让局势更加的恶化:在朝中留下了专横跋扈的辅政大臣鳌拜。但是这小小的皇帝,在这充满内忧外患的时局中一天天成长起来,他亲自找到了名士伍次友作为老师,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只小队伍,终于将鳌拜一举拿下,之后又平三蕃,收台湾,抗俄国,收草原,这样的一生,实在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令人称羡。

由于全书涉及事件甚多,一把抓来,反而没有什么主次,便索性从人看起,随便找那么几个代表性的人物说说,或许可以看到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

1。明珠

从书后面的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明珠并非什么学问高深之士,不说和伍次友等人相比,就是后来随便挑出一个举人,只怕也会让明中堂汗颜的;从人品上来说,此人可说是比伍逊了一大段,出身贫寒而自以为耻,处处拍马作假,偏偏又不懂爱民。康熙任用此人,可说是一大失误,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康熙利用他平衡朝廷势力的原因,但是此人危害,实在大于其利。

2。周培公

这是全书中的悲剧人物,他在贫困潦倒之际遇到了他钟爱一生的女人,但是当他能够报答的时候那女子已经被憎恶他的明珠硬嫁给了他人,这位大清的智多星就此郁郁而终,其情可动天地。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依然作出了辉煌的事迹。想象一下:能够在书页的高度,看着这样奇异的周,真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伴着他指点江山,收降王辅臣,骂死汪士荣,临终尚且不忘报国的身影,感受那样的国士风范,无怪乎后世雍正朝的十三王爷,也叹息不能和这位奇才一起共事。

3。于成龙

在书中,他算不上什么主角,但是他的经历却独具特色值得一提。在百姓心中,他是敢于冒生命危险向灾民放粮的青天,他不畏权贵,清廉如水,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好官。但是他的好名声有时候却成了进步最大的阻碍,在河堤上,他为了本地的一方百姓与治河大臣争执不休,以至于延误了泄洪,导致了下游巨大的伤亡,在治河的诸位贤良一一故去,将治河的任务交给他之后,他更是把差事办得一塌糊涂,最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不是,但是却已是大错铸成,难以挽回了。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8篇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爱一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一爱一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9篇

前些日子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感触很深,最主要是对第一第二部的感受很深。因为我很喜欢看关于成长的故事(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前两部就是讲的康熙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经过第一步的铲除鳌拜,第二部的平定三番康熙才真正的登上皇位的。

我以前就特别喜欢那种很大气的书。比如《射雕英雄传》我就很喜欢,就是因为这部书很大气》还有《昆仑》。这都是我很喜欢的书,也都是很大气的书。而表现大气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也可以借助人的力量。射雕英雄传里的草原大漠,昆仑中的大海暗礁,都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这就是自然的力量,还有人的力量比如康熙大帝中的奢华的排场,狩猎时的壮观景象等等。

二月河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文化修养却是很高的。他以前是研究红学的。说来惭愧,我以前竟没有听说过他,知道刚才上网搜索他的资料我才知道他竟然是河南的人,而且就在河南南阳,离我的家乡信阳很近。 这是二月河的一张照片,这算比较好看的了!!呵呵!!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10篇

洞穿千古,爱新觉罗玄烨和他身旁那一群仁人志士、奸臣匪徒在二月河的笔下依旧栩栩如生,他们缔造的一个时代自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再无人问津。

我们知道玄烨是因为他的另一个名字——康熙,一个塑造了封建王朝上下几千年最后一抹辉煌-康熙盛世的康熙。我们谈论他,赞叹他,赞他聪明绝顶、赞他执政有方,然而乱世出英才,他的一切成就何尝不是一次次危机的步步紧逼,一个个青年才俊的前仆后继。

无论故事将康熙渲染的如何出神入化、神机妙算,我始终难忘的还是那个手把手扶持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论资历她扶持过六岁登基的顺治,所以后来扶持康熙大概显得绰绰有余;论威严,诸如权力滔天,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的鳌拜也要给她几分薄面;论人脉,是她从旧部、老友以及她曾今帮助过的众人手中借来三千家奴作为主力大败三藩叛军。是年轻气盛的康熙不听她的极力劝阻急功近利的撤藩才激起三大藩王起兵,险些酿成巨变;是她一手培养的苏麻喇姑让康熙身边又添一员“大将”;只可惜后来的后来她等不到康熙回京,无以将‘太子永不能废’的懿旨亲自颁布,就与世长辞,这倒是苦了后来的容妃。

八岁即位的康熙也许羡煞旁人,只是谁曾想过,他一个刚过活泥巴玩儿年纪,尚且稚气未脱的‘小朋友’的无奈。鳌拜打压他、激他、监视他,暗地以子虚乌有的罪名换他贴身侍从,不顾尚未亲政的康熙的极力反对,诛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可笑后来的鳌拜在奸臣的煽动下策反却被出卖,不过也的确显得咎由自取了,毕竟他只是拳脚上尚能以一当十的一介武夫,毕竟谁人不想黄袍加身,但是,策反大讨论中在对康熙处置上,在唯独他手心写下的“隐”字中,让我看到了曾今追随皇太极出生入死的他心中残存的忠义。巧遇伍次友是康熙的幸运,伍次友的除鳌拜、废三藩、收台湾的三大建议基本是贯穿了康熙一生的任务,只是后来横空出世的葛尔丹有些让康熙猝不及防了。谁曾想,和康熙几乎青梅竹马的苏麻喇姑会喜欢上几面之缘的伍次友。全身而退不留朝堂的伍次友又是多么的机智,他知道康熙对苏麻喇姑不易让人察觉的情愫,知道远离深不可测的朝廷,也知道久留定会大难临头。只是我偶尔还是莫名的惋惜,惋惜他一身才华,也质疑他,质疑他‘怂了’只顾全身而退。伍次友向康熙举荐的周培公是第一个不惧权贵的“硬汉”,仗义直言,机敏果断,从撤蕃中他面面俱到的部署早能看出他的远见卓识和细致入微,所以统领三千家奴的时候,他杀鸡儆猴的决绝让涣散的军队所向披靡,怎奈何小人诽谤,康熙谨慎多疑,再加上满官排挤让他被康熙冷落十一载,上献的大清全图显示了无怨无悔的忠臣风范。还有嘴若利剑,为收回台湾殚精竭虑的姚启圣,在大败郑经据守台湾的军队上他功不可没,他的晚年比周培公要好得多得多,康熙赏他行宫居住,还给了手不释卷的他珍籍无数。我佩服郑经在兵败如山倒,眼见大势已去时拔剑自刎的气魄,追随他至死的前额未剃的头发算是他对前明君王最后的效忠吧。

我看康熙,是一脸的铁面无情,是挥手下令的毫不犹豫。权宜葛尔丹,他不惜下嫁自己的掌上明珠蓝齐格格,让后来的蓝齐儿在夫君与父王的恶战中左右为难;为了平台后台湾的安定,他将自己从小到大的伴读魏东亭贬去任职,直至其白发苍苍到了垂暮之年;为了自己九五之尊的无上皇威,在废太子一事上容妃传达的太后懿旨也显得苍白无力。我心疼容妃因此获罪被贬去洗马桶,在满腔委屈与一身疲倦中含泪而终,死于意外。然而这都只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康熙在外人面前华丽的伪装吧。自己最爱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仇人难到他不心疼?自己从小一起长大胜过兄弟的伴读去了遥远的台湾任职难道他不痛苦不思念?众目睽睽之下,他不得已重罚触犯自己威严的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不后悔?只是他要永远要时刻记得的是他的天子身份,他是为父为君为夫之间要选择国家大义的天子,是有担当的敢作敢为的天子,是要遇事果断决绝的天子。他的柔情也许永远被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从那年登基大概注定他不再有眼泪。他是可怜的,最终落得孤苦伶仃的可怜者,是在苏麻喇姑和太后相继去世后的可怜虫,他的晚年不是没有三千佳丽陪伴,是没有最爱、无人理解、无人可以亲近的精神上的孤寂。他闪闪发光的功勋和传为佳话的盛世大概是他最后的慰藉。

整本小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欲罢不能。众多人物身上的忠义是在历史尘埃中依旧光彩夺目的,康熙身上能力与责任的如影随形还在指导我们懂得责任敢于担当。诚然权衡利弊、左右为难的时候我们的理智还是应当永远占据上风的,临危不乱甚至于必要的时候需懂得舍生取义是值得借鉴的,常常说起的大义在我们的琐碎小事间大概就是不让感情左右的最佳选择。纵然我们的生活终究归于平淡,然而平淡尚不能甘于平庸,虽然牺牲巨大,康熙还是圆了他的盛世梦,那么,你的梦呢?记得时刻提醒自己正在路上,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11篇

如饥似渴地读完5261倾慕已久的<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4102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1653然纸上.

康熙皇帝八岁登极,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性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埋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做为一个皇帝,康熙从不强人所难,一代帝师伍次友,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康熙从不因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觉得高人一等,特允伍次友可以称自己为"龙儿",他多么希望自己的良师益友能成为自己身边的大臣,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但伍次友翩然一只云中鹤,不愿意受宫廷森严的束缚,康熙也就把他放飞云际,多少人为之婉惜,只有他最能看得开,允伍次友密谏,这一英明决策,后来帮了他多大的忙,所有的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目光深邃.对女人他也是如此,无论是苏嘛拉姑,还是秀儿,对于自己喜欢的女人,如果他们不喜欢自己,他也不会强迫她们,一切按她们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尤其令人佩服!

对儿子厉,对内臣严对外臣仁,这是所有大臣对康熙的一致评价,召见大臣的时候,无论他身体适与不适,什么时候都是衣冠整齐,正襟危坐,即使在他晚年身体有恙也是如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一直都在这样做.对所有臣子,不管犯了多么大的过错,他都不忍用残暴的刑法或过严重的惩罚,螯拜,明珠杀一千次都不为过人的人,他都能宽恕,免他们于一死.对自己的儿子,他却从不心慈手软,一个十三阿哥,一关就是七八年.其实在心里,他最痛的还是自己的儿子.他总是把爱深埋心底,甚至用严来体现爱.真可谓用心良苦!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不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性之福,不得,百性之憾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第12篇

峻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一党一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一党一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一团一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一党一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康熙大帝读后感(必备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