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吕氏春秋读后感(精选12篇)

作者:edditor12023-02-24 22:21:50595

本文为大家分享吕氏春秋读后感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1篇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2篇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师

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自小就知道长大后要孝顺父母,《吕氏春秋》有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听到这三句话,你是否会想到背着父亲上学的李勇,辞官照顾祖母的李密,亦或是卧冰求鲤的王祥?乌鸦反哺,其行为孝,父母养子,子不待之,实为不孝。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变老,看着他们的头发一根根变白,你是否会想起有多少个日夜,他们在你失意时给你鼓励,在你痛苦时给你温暖,在你最需要爱的时候给了你家的港湾,为你遮风挡雨,为你不辞辛苦,为你付出了他们的容颜,为你操劳到驼背……

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

云三:廉洁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

不只《吕氏春秋》这本经典,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我们更应看到中华人民历经几千年来恒古不变的传统美德。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3篇

近几日,读《吕氏春秋》略有偶得。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可见此书确实是字字珠玑啊!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如引婴投江,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

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墨翟贵仁,墨翟贵廉,冠伊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杨生贵己,孙膑贵势,王缪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提出了中央集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等进步观点。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4篇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5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几千年来,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诚信,就是这些优良传统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诚信,就是我国古代儒学家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翻开《吕氏春秋》,中华民族那气势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顿时涌现到你的眼前。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鲁国的柳下季。

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军便让手下送另一只鼎给齐王。谁知齐王不信,边说:“若是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应将鼎送给齐王,为的是国家,而我这里也有个国家,就是信誉,毁灭我的国家来救您的国家,这是我办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劝说下,鲁君将鼎送给了齐国。

柳下季的诚实,不仅挽救了自己的信誉,也保住了国家的利益。作为一个普通的臣民,为什么能坦然拒绝国君的请求,并且深受敌国国君的信任呢?这就是诚信的力量。一个诚信的人,就是一块洁白的玉,一尘不染,冰清玉洁,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诚信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行为的坦荡,灵魂的纯净。

曾子,便是这样一个灵魂纯净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她要与她一起去。曾夫人连哄带骗,对儿子说:“你只要答应我呆在家里,回来我便杀猪给你吃。”儿子欣然答应。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当真把家中的一头猪杀掉了。妻子连忙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还当真?”不料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只会学别人的样子,以父母为榜样。如今你欺骗了孩子,明天他就会欺骗别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好,要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诚信,欺骗一些无知的,不懂事的心灵,就是告诉他这个世界的虚伪、狡诈、毫无诚信,这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世界;是在告诉他,只有欺骗,他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更好,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收获一个“言而无信”。

对于曾子来说,诚信,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堡垒,永远也不会崩塌,在任何时候都闪着光芒,受人敬仰。

诚信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商家的诚信,食品的安全与价格的公道你就不必担心了;饭店诚信了,“地沟油”这个词,也许就消失了;出租车司机诚信了,在陌生地带着你围着目的地兜圈子,应该不会发生了吧……

诚信,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融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让每个人的灵魂更纯净,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无疑,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让她消亡,而是让她变得更丰饶了。作为人类的荣耀,将她发扬光大,才是我们的使命。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6篇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7篇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又名《吕览》。《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二十余万字,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

关于儒家

《吕氏春秋》重视并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务本》篇说:“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顺民》篇说:“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贵公》篇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 下世。”这些言论,正如郭沫若所言,“具有一种钢铁的声音”,尤其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吕氏春秋》赞赏儒家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 它说/‘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伤乎仁。”“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国为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 天下。”当然,《吕氏春秋》的“重视”人民,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它虽然说“宗庙之本在民”,接下去却说“民之治乱 在有司”,人民始终是被统治者;至于《吕氏春秋》贯彻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也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关于法家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是拒斥不取的。

关于道家

《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认同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它说:“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臵,造成混乱和危殆。应该说,《吕氏春秋》中的这些见解,来自于老庄而又发展了老庄。

关于墨家

相对儒、道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据弃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由此看来《吕氏春秋》在现如今的教育过程中十分的重要的,堪为国学中的经典。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意义在于投身于实践,净化心灵,丰富情感。让自己更智慧的,更加博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8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几千年来,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诚信,就是这些优良传统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诚信,就是我国古代儒学家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翻开《吕氏春秋》,中华民族那气势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顿时涌现到你的眼前。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鲁国的柳下季。

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军便让手下送另一只鼎给齐王。谁知齐王不信,边说:“若是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应将鼎送给齐王,为的是国家,而我这里也有个国家,就是信誉,毁灭我的国家来救您的国家,这是我办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劝说下,鲁君将鼎送给了齐国。

柳下季的诚实,不仅挽救了自己的信誉,也保住了国家的利益。作为一个普通的臣民,为什么能坦然拒绝国君的请求,并且深受敌国国君的信任呢?这就是诚信的力量。一个诚信的人,就是一块洁白的玉,一尘不染,冰清玉洁,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诚信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行为的坦荡,灵魂的纯净。

曾子,便是这样一个灵魂纯净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她要与她一起去。曾夫人连哄带骗,对儿子说:“你只要答应我呆在家里,回来我便杀猪给你吃。”儿子欣然答应。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当真把家中的一头猪杀掉了。妻子连忙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还当真?”不料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只会学别人的样子,以父母为榜样。如今你欺骗了孩子,明天他就会欺骗别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好,要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诚信,欺骗一些无知的,不懂事的心灵,就是告诉他这个世界的虚伪、狡诈、毫无诚信,这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世界;是在告诉他,只有欺骗了,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更好,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收获一个“言而无信”。

对于曾子来说,诚信,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堡垒,永远也不会崩塌,在任何时候都闪着光芒,受人敬仰。

诚信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商家的诚信,食品的安全与价格的公道你就不必担心了;饭店诚信了,“地沟油”这个词,也许就消失了;出租车司机诚信了,在陌生地带着你围着目的地兜圈子,应该不会发生了吧……

诚信,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融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让每个人的灵魂更纯净,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无疑,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让她消亡,而是让她变得更丰饶了。作为人类的荣耀,将她发扬光大,才是我们的使命。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9篇

在假期中,我选购了一本古代传世名著《吕氏春秋》,读后颇为感慨!《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10篇

近读《吕氏》,初行甚涩,殆渐入佳境,欲罢而不能。《吕氏春秋》为吕不韦及其门客所撰著,间杂百家,于百家之论取其养并为其所用。吕不韦何人也?作此书何意也?观不韦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货可居”,而贵为秦相,位及尊宠,功成名就,作此书当有所图。虑之再三,方有所悟,虽则揆度臆测、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图无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国家之大利。《吕氏》兼采百家,非一家之专论,非为留恋虚名之荣,探其旨,在于务实求用,以佐 国君,以治平天下为利。试言之。

《孟春纪》之《孟春》,言礼,却非为论理,乃君王行礼教程,详尽君王行礼仪程之所在,行礼所在,命之时。又《大乐》、《侈乐》、《适音》、《制乐》多了些敬畏之言,兼听之明,身危国乱之论,而劝勉寓于论道,论道又成于正听,可谓谆谆善诱者也。此礼乐之论,非为孔孟之言,然睹之则警,闻者足戒,立足于实际,志在导君王之言、行,斯为善言良谋也。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于警策,得与失、取与舍、善与恶、仁与暴、义与毒,皆在一念之间,或为商纣,或为西周,言虽苦,却秉于实。其余《任数》、《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职》诸篇,一体而成治国之道。治国之道何在?务其任,揆其要,分其职,察古今之变,顺民为本,治吏为体,则国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体,庶几国治矣。

及为任贤举能,察人之道:《论人》、《爱士》、《知士》、《谨听》、《听言》、《察贤》等分而属之。如《察贤》有言:“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为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故逸。“弹鸣琴而治,与星出星入而治,岂可同日而语?故贤能之人,人主曷不渴求?

再有《上农》《慎行》《当赏》等篇,无不以事说理,以理顺事,以事理干于治国,其言论明于时实之务,顺合时情时势。

故,读《吕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质实、其用专、其能用。无虚夸之辞,贵在务实为用。此为国,亦”奇货可居“也,为其利大于言也。而其昭于世也奇,悬之咸阳城门,增减一字千金,盖言之有物,为论不避务实,故而自信如此。

不韦商人耶?相国耶?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11篇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第12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几千年来,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诚信,就是这些优良传统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诚信,就是我国古代儒学家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翻开《吕氏春秋》,中华民族那气势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顿时涌现到你的眼前。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鲁国的柳下季。

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军便让手下送另一只鼎给齐王。谁知齐王不信,边说:“若是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应将鼎送给齐王,为的是国家,而我这里也有个国家,就是信誉,毁灭我的国家来救您的国家,这是我办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劝说下,鲁君将鼎送给了齐国。

柳下季的诚实,不仅挽救了自己的信誉,也保住了国家的利益。作为一个普通的臣民,为什么能坦然拒绝国君的请求,并且深受敌国国君的信任呢?这就是诚信的力量。一个诚信的人,就是一块洁白的玉,一尘不染,冰清玉洁,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诚信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行为的坦荡,灵魂的纯净。

曾子,便是这样一个灵魂纯净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她要与她一起去。曾夫人连哄带骗,对儿子说:“你只要答应我呆在家里,回来我便杀猪给你吃。”儿子欣然答应。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当真把家中的一头猪杀掉了。妻子连忙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还当真?”不料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只会学别人的样子,以父母为榜样。如今你欺骗了孩子,明天他就会欺骗别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好,要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诚信,欺骗一些无知的,不懂事的心灵,就是告诉他这个世界的虚伪、狡诈、毫无诚信,这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世界;是在告诉他,只有欺骗,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更好,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收获一个“言而无信”。

对于曾子来说,诚信,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堡垒,永远也不会崩塌,在任何时候都闪着光芒,受人敬仰。

诚信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商家的诚信,食品的安全与价格的公道你就不必担心了;饭店诚信了,“地沟油”这个词,也许就消失了;出租车司机诚信了,在陌生地带着你围着目的地兜圈子,应该不会发生了吧……

诚信,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融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让每个人的灵魂更纯净,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无疑,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让她消亡,而是让她变得更丰饶了。作为人类的荣耀,将她发扬光大,才是我们的使命。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吕氏春秋读后感(精选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