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八年级课件(集合25篇)

作者:edditor12023-02-17 20:20:01382

要想学好物理,就必须了解有关的概念,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课件,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八年级课件 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八年级课件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 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05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八年级课件 第3篇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知道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时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面积大小与人口构成情况;香港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交通中心,出口加工工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澳门的重要经济来源。

2、理解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意义;香港在国际交通、贸易、信息方面的.重要地位;香港工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产业的变化;祖国大陆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比较香港和澳门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2、会举例说明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

3、能在填充图上准确填出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珠江口的位置。

三思想教育目标

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香港、澳门的思想感情;树立为国家强盛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原则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祖国是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靠山。

2.香港的海上交通地位和对外贸易,澳门经济部门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读图、讲述方法进行。

教学过程中建议掌握

1.我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2.香港港口的重要地位。港澳旅游业、加工工业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领土

1.从居民讲起香港人口中,中国血统居民占98%,澳门中国血统居民占95%以上。

2.从历史上讲由于不平等条约,香港和澳门分别被英、葡侵占。

3.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讲两地回归祖国,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我国有能力使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一步得到繁荣发展。

二香港

1.读香港略图明确位置、组成。

2.挂“亚洲图”说明香港优越的地位位置:北靠祖国大陆,腹地宽广;南近东南亚,对外联系方便;而且正当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的要冲地带,可直通各个大洲。另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3.香港港口的重要作用看香港海运图,要求学生把下列四句课文用笔划出来:

(1)香港是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口港(有人把这条运输路线称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2)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海港之一,(3)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4)世界上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划完后,分别作简要

介绍。

4.香港发达的经济加工工业、对外贸易(经济的支柱)、旅游业(购物者的天堂)。结合“读一读”香港工业产品图,看一看前面香港鸟瞰彩图。

5.祖国大陆与香港的经济联系(1)重复讲述上文中的香港是大陆进出口商品的转口港,(2)读“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图,以较重的语调,说明社会主义祖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靠山。

三澳门

1.读“澳门略图”明确位置、组成。

2.简述澳门港的历史变迁渔港——帆船运输时代是对外贸易港——现代海轮运输时代,港口地位衰落。

3.旅游业(赌场吸引游客)和加工工业简单说明即可。重点讲澳门经济的发展,与祖国大陆的支持和香港的联系有着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第六节香港和澳门地区

一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

二香港

1.基本情况

2.发达的经济

3.祖国大陆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靠山

三澳门

1.基本情况

2.澳门的经济及其与祖国大陆与香港的密切关系

教后一得:

本节教材讲述的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知识,在教学中,应多搜集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课件 第4篇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显微镜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八年级课件 第5篇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 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 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 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 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八年级课件 第6篇

一、班会目的:

1)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在新学期到来之时,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以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新学期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最后以自己满意的成绩向社会回报,向学校回报,向父母回报。

2)新学期新开始,本学期无论在规范做人、纪律、还是融入集体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把握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进步!

二、班会准备

1)每位同学写一份“新学期新打算”的演讲稿。(营销方案策划书)

2)班委会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自拟班规》。

3)班委会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三、班会活动过程:

班主任: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这也是我们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这个新学期里,每个同学一定都有自己的计划和奋斗目标。

初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初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同学们,新学期新打算,你们做了怎样的计划和目标呢?

请班委会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做准备。

3、班委代表发言

作为班委会的一员,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表率。升入初中以来,我总认为时间长着呢,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不理想。在这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一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深造。

此外生活在这个班级中,我要和同学们团结起来,和睦相处在这个大集体里,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对自己的工作大胆负责,给同学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班主任:

谢谢班委会代表精彩的发言,下面请学生代表发言。

4、学生代表发言

来到中学,相聚在九年级二班,是我们的缘分。原来,我从不预习,预习也就是只是个形式,做给老师看罢了,对于课堂四十分钟,心情好便听一点,心情不好也就开小差。学习也是依个人的喜好而定,喜欢的`老师所教科目成绩优异,然而不喜欢的老师所教科目成绩却十分差。现在是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感到了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一定努力拼搏,为进入高中做好准备。另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班主任:

你们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经验,班规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请讨论一下。

5、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经验教训交流、完善班规。

6、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放飞理想,展望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学生代表发言,畅谈理想。

7、班长带头宣誓:

让我们展望未来,迎接明天!让我们运筹帷幄,把握未来!

8、班主任总结:

本次班会课开展得非常成功,各位同学都勇于发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新学期的打算也很好,

我希望同学们要行动起来,用的双手掌握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我希望大家做一个自信、阳光的人。要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做人要从规矩始,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2)我希望大家做一个会学习的人。领悟初中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严谨治学、脚踏实地的学风,在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3)我希望大家做一个诚实、热情、大度并且关心集体的人。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参与集体活动,发展自己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中学生,就要说到做到,在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向社会回报,向学校回报,向家长回报。

八年级课件 第7篇

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依据教材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新课标下倡导: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做等方式实现任务型目标,感受“成功”的理念。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科位于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部分,在掌握了四个季节,并初步学会了表达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原因的基础上,完成本篇阅读理解,回答相关问题,进一步提升至写作,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3.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学习两年多的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的简单表达连贯的完成一篇写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在本课中进一步引导、练习。

4.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用英文表达四个季节以及每个季节可以做的事情,按照正确的意群及语音、语调朗读相应对话及短文,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短文并能完成短文下面所给题目;能够理解lots of,everywhere的意思,能够按照意群朗读短文;最后用写作的方式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要求通过本单元内容的设计,能够拉近学生与自然界的距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谈论最喜欢的季节,并应用于写作。

5.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现在能读懂“Read and write”部分及选择和填空任务,复习本单元的主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

6.教学方法选取 :任务型教学和PWP阅读教学模式

7.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Warm up: Sing the song:four seasons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核心句型,导入新课并做阅读前的铺垫。

步骤2:Revision

Free talk:

T: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I can ...

设计意图:复习本单元涉及到的短语,为本节课做准备。

步骤3:Presentation.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ich season do Robin like?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文章大意,也是对听力的一个练习。

步骤4: 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One picture by one picture.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阅读,并回答每段预设的问题,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更进一步理解短文。

步骤5:Fill in the blanks together.

设计意图:考查对本篇短文的理解,同时通过改写填空的方式初步感知对四个季节的总体描述。

步骤6:Listen and repeat.

设计意图:练习对本篇短文的朗读。

步骤7:带学生说自编chant.

设计意图:既是课堂氛围的一个调节,又对本篇阅读做一个总体描述。

步骤8:两人一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设计意图:为写作做准备。

步骤9: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对讨论结果的一个展示,并为写作做准备。

步骤10:写作:My favourite season.

设计意图:写作练习。

Homework: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season.

8.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学生的总体课堂表现,学生上课期间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鼓励,奖励Sticker;

学生互相评价,用手势语言赞扬或鼓励彼此 ;

课后让学生选取优秀作文,老师做最后的精选,粘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交流学习。

8.板书设计

Unit2 B Read and write.

I like sping      Because     beautiful flowers

summer                 paint a picture

autumn                 lots of snow

winter                 white everywhere

八年级课件 第8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农 业在全国的地位,知道主要的农产品其分布。

2、分析山东农 产品丰富的原因。

3、知道山东主要的工 业部门和分布地区,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差异。

4、了解山东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主要农产品和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山东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和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演示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发言,介绍自己家乡主要的农产品和工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家乡的主要产业和文化资源。

展示山地主要农产品分布图

学生活动:分 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蔬菜、水果、畜牧和水产,通过阅读农产品分布图,找出山东主要的农产品和分布地区,讨论其分布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总结讲述:山东的农产值多年居全国首位,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和禽蛋等居全国首位,其中,粮食集中 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著名的蔬菜产地有寿光、苍山和章丘等。

板书:一、农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引申:山东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回忆前面内容,讨论山东的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对于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得出答案

展示海尔、浪潮等几个全国著名品牌。指导学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找出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

(2)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不均衡性 。

(3)知道山东著名品牌所在地。

(4)结合1 02页活动,完成相关题目。

重点讲解:山东是全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多种工业部门居全国第一位,如黄金、水泥、家电等。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胶济、京沪线沿线地区。鲁西北和西南地区工业较少。

板书:二、工业产 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 、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展示山东著名旅游资源和孔子的图片。

讲解: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之乡,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分,是圣人的诞生地。其中齐文化 以淄博为主,鲁文化以曲阜为主。其文化特色迥然不同。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102页,了解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区别。

(2)观察山东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找出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补充: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主打的旅游品牌,其中山是泰山,水是泉水,圣人是曲阜孔子的故乡。

板书: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

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 海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主 要的工农业和发展和分布,了解了山东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为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

板书设计:

一、农 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二、工业产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

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海滨。

八年级课件 第9篇

一、比较级的定义:

大多数的形容词都有三个级别: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其中比较级表示“更……”,用于两者之间的比较,用来说明“前者比后者更……”,比较级前面一般用much, even, a little修饰,其中even, much 只能修饰比较级。

二、比较级的构成:

(1)规则变化:

①单音节和部分双音节的形容词一般在词尾加-er

Eg: calm---calmer    tall---taller   smart---smarter

②以字母e结尾的直接在词尾加-r

Eg: nice---nicer    fine---finer   large---larger

③以“辅音+y 结尾的词,变y为 i,再加-er”

Eg: early---earlier   happy---happier   busy---busier

④以重读闭音节的单个辅音字母结尾的词,双写辅音字母,再加-er

Eg: big---bigger   thin---thinner   hot---hotter

⑤多音节或部分双音节的形容词在原级前面加more

Eg: popular---more popular   important---more important

(2)不规则变化:

少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是不规则的:good---better   bad/ill---worse   many/much---more

little---less   far---farther/further   old---older/elder

三、比较级的用法:

(一)当两个人或事物(A和B)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用到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或者比较级

1. 表达“A和B一样”,用as…as的结构。

公式: A+be动词+as+形容词原级+as…+B

A+实义动词+as+副词原级+as…+B

Eg   I am as tall as you.我和你一样高。

He runs as fast as I. 他跑得和我一样快。

2.表达“A不如B”用not as…as的结构。

公式:  A+be动词的否定形式+as+形容词原级+as…+B

A+助词的否定形式+动词+as+形容词原级+as…+B

Eg  I am not as tall as you.我没有你高。

He doesn’t run as fast as I. 他没有我跑得快。

2. 表达“A大于B”用“比较级+than”的结构。

公式:  A+be动词+形容词比较级+than+B…

A+实义动词+副词比较级+than+B…

Eg  I am taller than you.我比你高。

He runs faster than I. 他跑得比我快。

(二)关于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更多用法

1.比较级前面可以加上表示“优劣程度”的词或短语,意思是“更…”,“…得…”。常见词有much, a little, even, a lot, a great deal等。

Eg   He is much taller than I.他比我要高得多。

I jump a little higher than he.我跳得比他高一点点。

想一想,这些词能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吗?

2.比较级前面可以加上表示具体数量差别的结构,表示具体“大多少”,“小多少”,“长多少”,“短多少”等。

Eg   I am two years older than he.我比他大两岁。

This building is 20 meters higher than that one.

3.“比较级+and+比较级”表示“越来越……”。

It i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天气越来越暖和。

He is running faster and faster.他跑得越来越快。

0ur coun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eautiful.我们祖国越来越美了。

4.“the more…, the more…”表示“越……,就越……”,

The more,the better.多多益善。

The more careful you are,the fewer mistakes you will make.你越细心,犯错就越少。

5.“the more…of the two…”表示“两个当中较。。。的一个”

The taller of the two boys is my brother.

四、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事物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用到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

1.表达“…是…中最…的”,用“the+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的结构。后面可以加上表示范围的介词短语或从句。

公式:主语+be动词+the +形容词最高级+(名词)+表示范围的介词短语或从句

主语+实义动词+(the) +形容词最高级+表示范围的'介词短语或从句

Eg   He is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He jumps the highest of the three boys.

This is the best book that I have ever read.

2.表示“最…的…中一个”,用“one of +the +最高级+复数名词”的结构来表达。

Eg   He i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our class.他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之一。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s in the garden.这是花园里最漂亮的花之。

注意:(一) 形容词的最高级前面有定冠词the , 而副词的最高级前面定冠词the可以省略。但在形容词最高级前有物主代词时,不能要定冠词the.

(二)常见的用来表示范围的介词有in, of, among

五、运用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按语法规则,than后面的人称代词应当用主格,但口语当中有时会用宾格代替主格。

Eg   He is more careful than I (me).

(二)、只有同类的事物才能比较

e.g     Her bag is bigger than mine.

不能说 Her bag is bigger than I.

The weather of Kunming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Shenyang.不能说The weather of Kunming is much better than Shenyang.

形容词、副词 "级别"口诀

I.变比较级形式前有甲、后有乙中间来个比较级。比较级前用个be,比较级后用个"比"(than)。

原级变成比较级,er结尾要牢记;一般情况直接加,单辅重闭双写加;辅音加y变i加,以e结尾去e加;少数部分双音节,规则如同单音词。其余双音多音节,词前加more就可以;不规则词没几个,它们需要特殊记。

II.变最高级形式

最高级,也容易,

原级后面加est,

规则类同比较级,

提醒一点便可以;

其余双音、多音节,

前加most牢牢记。

还有一点要留意,

最高级前要用the;

若是副词最高级,

用不用the皆可以。

III.变不规则形式

合二为一有三对,

"病坏""两多"与"两好",①

一分为二有两个,

一个"远"来一个"老"。②

还有一个双含义,

只记"少"来别记"小"。③

注:

①ill/ bad→worse→worst; many/ much→more→most; good/well→better→best

②far→farther/further→farthest/furthest; old/older/elder→oldest/ eldest

③little→less→least

八年级课件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 使用控制变量 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 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 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 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 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八年级课件 第1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

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

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八年级课件 第12篇

教学内容: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谈论做家务的词汇,及如何有礼貌的提出要求。

2 技能目标:能听懂和谈论做家务的话题;能写出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分享家务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短语: do the dishes,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rubbish, fold the clothes,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living room ……

句子:

1.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rubbish?

. Sure. / Sorry, I can’t. I have to finish homework first.

2. 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3. Well, could I watch TV?

Yes, you can. But first you have to clean your room.

教学难点:

Make polite requests

Ask for permission

课时划分:

Period 1 Section A 1a – 2d

Period 2 Section A 3a-3c

Period 3 Section A Grammar focus-4c

Period 4 Section B 1a-2e

Period 5 Section B 3a-self check

Section A1 (1a – 2d)

Step 1 Warming-up

Sing the song and dance to the music

Step 2 Presentation

1. Watch the photos and talk about them “What does he do every day?’ and learn these phrases: do chores, do the dishes,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rubbish, fold the clothes, do the laundry, clean the living room.

2. Look these phrases and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rubbish? Sure. / Sorry, I can’t. I have to finish homework first.

3. 1a Do you do these chores at home? Discuss them with your partner.

Step 3 Listening

1b Listen. Who will do these chores? Check (√) Peter’s mother or Peter.

Chores Peter’s mother Peter

do the dishes

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rubbish

make the bed

fold the clothes

clean the living room

Step 4 Practice

1c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chores in 1a.

Make conversations.

Examples

A: Could you please...?

B: Yes, sure. /All right. /No problem./Certainly.

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Sorry, I can't. I am doing...

Step 5 Listening 2a&2b

Peter asks his father if he can do four things. What does his father say? Check (√) “yes” or “no”. Listen again. Draw lines to the reasons.

Peter wants to… Peter’s father says… His father’s reasons

go out for dinner. Yes No I have to do some work.

go to the movies. Yes No You have to clean your room

stay out late. Yes No I need to eat breakfast.

get a ride. Yes No You have a basketball game.

Step 6 Practice

2c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2a and 2b

A: 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B: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A: Well, could I watch TV?

B: Yes, you can. But first you have to clean your room?

2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Step 7 Language points and summary

1. help out 动词短语,表示在某人繁忙或

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help和out之间还可以加入具体的“人”。

e.g. He helped me out with my task.

他帮我完成了任务。

They helped (us) out with the clean-up.

他们帮助我们做大扫除。

2. at least 至少

e.g. We should brush our teeth at least twice a day.

我们每天应该至少刷两次牙。

3. be back 回来

e.g. I won't be back till 11:00.

我11点以前回不来。

4. any minute now

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法,相当于“随时;马上;在任何时刻”的意思,表示事情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或眼下就要发生。

minute还可以用second, moment, time等词替换。

e.g. Don't worry, he will come here any minute now.

别担心, 他会马上来这儿。

The guests are arriving any time now but we’re still not ready.

客人即刻就到,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We’re expecting them any moment now.

我们期待他们随时到来。

Step 8 Summary

1. New vocabulary

do the dishes, 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trash, make the bed, fold the clothes, clean the room

2. ---Could you please…?

---Yes, please. / Sorry, I can’t.

Step 9 Homework

1 List all the main phrases of doing chores that you know. (必做)

2 Mak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you and your mother,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Could you please …?” (选做)

八年级课件 第13篇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八年级课件 第14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反义疑问句的用法。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闲聊在英语表达中的定义和操练。

3、情感目标:了解聊天的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反义疑问句的运用。

2、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3、如何在不同情景的聊天过程中选择成功的话题.

【导学指导】

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把你认为重要的词组、句子写出来,比一比谁写的多。

自主互助学习

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已经学了如何与陌生人进行闲聊,那么哪些话题是有礼貌的,哪些话题是不礼貌的,请同学们讨论1a中的图片内容。

让学生明确: 在闲谈过程中,问别人一些私人问题(如年龄、收入等)是非常不礼貌的。应当避免。

知识剖析:重点、难点句子

1、P 79 1a How much did that shirt cost? 那件衬衣多少钱?

句中cost作动词,意为“花费”,与pay, take, spend同义,但用法不同,其句型为“某物+cost +人+时间/金钱”。试比较下列句子:

The book cost me five dollars.          这本书花了我5美元。

It took me five dollars to buy the book.  买这本书花了我5美元。

I spent five dollars on the book.        我花5美元买这本书。

注意:四个表示“花费”的动词,其句式各不相同,小结为:

(1)sth. cost sb. money某物花某人金钱

(2)It takes sb. money to do sth. 花某人金钱做某事

(3)sb. pay money for sth. 某人为某物花金钱

(4)sb. spend money on sth. 某人在某物上花钱

2、 p79  This is a great party, isn’t it?

陈述部分的主语是this, that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it; 陈述部分的主语是these, those时,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they。如:

This is a dictionary, isn’t it?

Those are shelves, aren’t they?

预习准备

中译英

1、那件衬衫要多少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跟我谈谈你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是新来的,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觉得这所学校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期五晚上的比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一个球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闲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总是去这所学校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课件 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英语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大多数学生已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发展参差不齐。而还是有少数学生因为基础不够好,学习很吃力而自暴自弃,其中有的还因此扰乱课堂次序,这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十来个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目标,完全放弃学习,但学生的纪律总体还是不错,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留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本套八年级教材共分十个单元,每单元分SectionA和SectionB以及Self—check三部分。

SectionA:1a呈现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语法结构与功能;1b呈现任务型听力练习;1c结对练习核心对话;2a,2b是多种听力练习;2c呈现不同的任务。GrammarFocus呈现语法功能重点;3a—3c提供多种课堂活动。

SectionB:1a词会扩展;1b新旧知识综合运用,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2a,2b为听力练习;3a—4提供各类练习形式,随着所学内容的加深,逐步扩展成阅读和写作练习。4为创造性活用所学知识提供各类课堂活动。

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Self—check: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评价,包括词汇知识的评价,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和幽默卡通。

本学期的重点是继续学习词汇和习惯用语,语法知识点:不定代词、频率副词、询问情况、方式状语、提出邀请、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等。其中状语从句和形容词是本册的难点、重点。

四、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多文化背景的`积累,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2、具体目标:结合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实际,在教学刚开始的阶段,要注意和初一知识的衔接,例如复习积累基础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熟悉不同单元呈现的语法规则,掌握实际用法。希望第一学期后,学生能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五、具体措施

1、对新版教材认真研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充分展示数码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注重能力的培养。

2、认真贯彻晨读制度,规定晨读内容,加强监督,保证晨读效果。①每天记5个生词,2个常用句子或习语。利用“互测及教师抽查”及时检查,保证效果并坚持下去。②背诵课文中的对话或课文。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

3、对学困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4、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利于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5、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具体内容,为学生积极创设情景,尽量让学生在较为逼真的情景中渗透文化,了解文化,设置任务,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6、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7、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8、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既备学生又备教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八年级课件 第1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四、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引入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哪些镜子?

生: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不同的镜子呢?

生: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

师: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与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有什么不同呢?生甲:形状不同

生乙:对光的作用不同。

……

教师演示:将光照分别射到平面镜和放大镜、近视眼镜上,观察现象。

师生总结:平面镜——会发射光;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会透光。

会透光的镜子叫透镜。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透镜的知识。

板书课题:3.1 透镜

方法意图:

由生活中的镜子引入,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从对比中了解什么是透镜。

新课教学:

探究一:认识透镜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手动脑,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两个任务:

①将透镜分类;

②说出出它们的特征。

提醒学生:我们桌子上是实验用的是透镜,可以用手摸。但实际光学仪器镜头一定不能用手直接去摸!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乙: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

师生总结: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生:①③⑤是凸透镜,②④⑥是凹透镜。

学生活动: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让学生鉴别它们是什么透镜?

学生鉴别后回答: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关于透镜,有两个名词必须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它们是进一步研究透镜的基础。

2、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师:透镜是会透光的镜子。那么,透镜对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

探究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一:分别将一凸透镜和凹透镜正对着平行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自制的平行激光垂直射入烟室,然后在中间分别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的路径发生怎样的变化,并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让同学们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出来 。课件展示,师生总结:

1、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透镜的焦点

新课教学:

强调: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焦点。

师:我们研究了透镜对光的作用。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凸透镜,凹透镜只要知道它的会聚作用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对凸透镜作进一步研究。

师: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程度是不是一样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实验:用烟室来展示出平行光分别通过凹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经迹,比较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大小。

师生总结,多媒体展示:

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越凸,焦距越小,会聚光的能力越强。

师:凸透镜的焦距非常重要,凸透镜的型号以及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都与焦距有光。下面我们就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师: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测量方法:将凸透镜上正对太阳光(或手电筒的光),调节光屏(白纸)的位置,使上面的光斑最亮、最小,再用刻度尺测出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换另一各凸透镜,重做上面实验。

师:由于时间原因,这一实验请同学们带回家完成。事后大家交流。

方法意图:

动手,体验,观察,讨论,分析,概括,应用,巩固,过渡。借助多媒体教学。过渡。实验。

改进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

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

过渡,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自然过渡。

把活动带下课堂,培养实践能力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小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

1、了解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其次,我们更进一步体验了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知识反馈:

(一)完成光路图。(见课件)

强调:

①会聚与发散的含义;

②折射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③3条特殊光线。

(二)物理、生活与社会

(1)为什么不能把剩有液体的饮料瓶扔在森林里?

(2)是谁惹得祸?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后习题,并将3、4、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2、收集你周围有哪些透镜;查阅资料,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

八年级课件 第17篇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掌握本单元词汇,听懂、掌握谈论读书的语言材料。

2 技能目标:能听懂语言材料,掌握听的技巧;能就阅读方法提建议,掌握阅读策略;能读懂介绍名著的文章。

3 情感目标:通过开展角色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 短语: hear of, be like ,go out ,full of, finish doing sth., be about, grow up,put down, hurry up, arrive on this island, make a boat, bring back, give up, wait for, cut down, build a house, kill…for food ,the marks of another man’s feet, who else, see sb. doing sth., run towards, help sb. do sth., name sb.…,teach sb. sth., be interested in ,can’t wait to do sth., used to, fight over, return home ,on the radio, make sb. do sth., think about, come to realize ,ever since, the home of, such as, belong to, be kind to sb., trust one another, remind sb. that…,have been to, do research on ,hope to do sth. introduce …to

(2) 句子:Have you ever read Little Women yet?

What’s it like?

Oliver Twist is about a boy who goes out to sea and finds an island full of

treasures.

Steve, have you decided yet which book to write about for English class?

Although I have lost everything, I have not lost my life.

How long have they been here?

So I will not give up and I will wait for another ship.

Not long after that, I saw some cannibals trying to kill two men from a broken ship.

One of them died, but the other ran towards my house.

I named him Friday because that was the day I met him.

Every time she is in the library, Sally looks at the many books she hasn’t read yet and can’t wait to read them.

When Sarah was a teenager, she fought over almost everything with her family.

Ever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a fan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t reminds us that the best thing in life is free….

Sarah hasn’t been to Nashville yet, but it is her dream to go there one day.

He’s sold more than 120 million records.

Have you introduced the singer to others?

(3)语法:现在完成时

教学难点: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

课时划分

Section A1 1a – 2d

Section A2 3a-3c

Section A 3 Grammar Focus 4a-4c

Section B1 1a-2e

Section B2 3a-3b Self check Summary

Section A1 (1a – 2d)

Step1 Presentation

1a Look at the picture. Have you read these books? Check (√) the ones you know.

___ Alice in Wonderland ___ Little Woman

___ Treasure Island ___ Olive Twist

___ Robinson Crusoe ___ Tom Sawyer

Step 2 Learn the new words

treasure, island, classic, page, hurry, due

Step 3 Listening

1. 1b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hart.

Book

Title Name Have they

read it? What do they think of it?

Treasure Island Nick ×

Judy √ exciting

Robinson Crusoe Sandy ×

Alan √ wonderful

Little women Kate √ fantastic

Harry ×

Step 4 Speaking

1c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Then talk about the other books in 1a.

Examples

A: Have you read Little Women yet?

B: No, I haven’t. Have you?

A: Yes, I have already read it.

B: What’s it like?

A: It’s fantastic.

Step 5 Listening

2a Listen. Who has read these books? Circle the names.

1. Treasure Island Mark / Tina

2. Olive Twist Mark / Tina

3. Robinson Crusoe Mark / Tina

4. Tom Sawyer Mark / Tina

Keys: 1. Tina 2. Mark Tina 3. Mark Tina 4. Tina

2b Listen again. Write T for true and F for false.

1. Oliver Twist is about a boy who goes out to sea and finds an island full of treasures. ( )

2. Robinson Crusoe is a classic. ( )

3. Tina thinks that Treasure Island is a fantastic book. ( )

4. Tom Sawyer is about a boy who liv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 )

Keys: FTTF

Step 6 Speaking

2c Use the information in 2a and 2b to talk about the books.

A: Has Tina read Treasure Island?

B: Yes, she has. She thinks it’s fantastic.

A: What’s it about?

B: It’s about….

2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Step 7 Language points and summary

1. Oliver Twist is about a boy who goes out to sea and finds an island full of treasures.

《雾都孤儿》是一个男孩去海边发现一个充满珍宝的岛的故事。

full of 满是……的;(有)大量的

e.g. The area is full of beautiful lakes and rivers.

这个区域有大量美丽的湖泊和河流。

2. Have you at least read the back of the book to see what it’s about?

至少你已经读过书的背面,了解了它的大致内容吧?

此句中的动词see表示“(通过查看、打听等)弄清、了解;查看、发现(信息或事实)”。作这种用法时,see常接how, what, when等引导的宾语从句。

e.g. He agreed to go with me to see what was wrong.

他同意跟我去了解一下毛病出在哪里。

First of all, we need to take some time to see how it works.

首先,我们需要花些时间了解一下它是如何运作的。

3. You should hurry up. 你需要加快速度。

hurry up 赶快;(急忙)做某事

e.g. Hurry up, or we cannot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on time.

快些,否则我们不能按时赶到火车站了。

4. Steve: …The book report is due in two weeks. 读书报告两周后必须交。

Amy: Yes, I know… 是的,我知道…

1) due adj. 预定;预期;预计

后边引出预期的时间、地点等,还常常构成短语be due (to do something)或be due (for something)。

e.g. Our plane is due at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at 12:30.

我们的飞机预计于12:30降落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Rose is due to start school in January.

罗丝一月份就要开始上学了。

You are due for a medical examination next month.

你的身体检查预定在下个月。

2) I know表示说话人对所谈的观点、内容已了解,无需多说,相当于汉语中“我早知道了;我全都了解”这样的意思,区别于许多日常交际场合中表示“我明白了;我知道了;我懂了”的用法。

e.g. A: It’s already very late. You should get some rest.

已经很晚了,你应该休息了。

B: Well, I know. Thanks.

对,我是知道的。谢谢。

注意,当我们获知对方提供的信息后,常用I see. 表示“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懂了”。

e.g. A: H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but works in the city during the week.

他住在乡下,但工作日在城里上班。

B: Oh, I see.

哦,我知道了。

八年级课件 第18篇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及情景交际法,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及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多说英语,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Go for it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Section A。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   学习有关制作奶昔的单词:milk, shake, blender, turn on, cut up, peel, pour,into

2.  学习祈使句:

(1)       Peel three banans.

(2)       Cut up the banans.

(3)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

3.  掌握语法点: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of making a kind of food; learn to follow instructions

[学生分析]

1.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很明显。

2.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各种水果的表达,首先让学生猜出以前学过的水果名,然后引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如何制造香蕉奶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of making a kind of food; learn to follow instructions.

2. 过程与方法:Guessing and listing information step by step, get the students to do pairwork and fill in the charts.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It’s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 have a healthy diet habit and it can aro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4. 教学重点:

(1)       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

(2)Learn the structures and usages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3)Review and consolidate the usage of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5. 教学难点:

(1)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

(2)The usage of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6. 教法学法:

Discussing method. Listening method. Oral practice method

7. 教具学具:

A tape recorder.   Ingredients.   Course ware.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T:Now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We have learned some fruits. (Show them you are waiting.)

S1 :apple?

S2:orange?

T:Yes ,You are right.give him a card. [ 1.利用学生的心理和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间的情感。2、由猜词引入本单元,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 2 Revision

1.  Revise some words about fruits.

2. Show some photos about fruits .[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调动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望,一举两得。]

Step 3 Pre-task

1. 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

2.  Do Section A-1a.(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奶昔的所有过程)

3.  Get students to listen and put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correct order.[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词汇教学,词不离句,形散而神不散。2.让学生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因势利导,有利于开启思维,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Step 4 Listening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 Check the answers.

[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入材料。]

Step 5While-task

1c Pairwork: First show the slide, say the steps of making a banana milk shake together, then work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say the step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1.这一环节是基于听说训练之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内强化目标语言。2.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难易梯度,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八年级课件 第19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采用读图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

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

生: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浩瀚的沙漠……

师:想不想知道这些美景出自哪里呀?

生:想

师:好!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

二、讲授新课

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

师:这幅地形图中描绘出了很多地理事物,我们先看一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生七嘴八舌说出有:山脉、地形、河流、省区等。

师:好,我们分组来完成:第一组找出本区的山脉;第二组找出本区包括的

地形,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第三组找出本区包括的省区及主要的城市;第四组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完成后派一代表发言。

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的学生代表汇报你们探究的结果。

一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贺兰山、大兴安岭。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得又多又全,能不能利用这些山脉,说一说本区的

位置?

一组代表指图说: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以北。

师:很好。并补充:从祁连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这段分界线是古长城。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山脉。

师指图中山脉的位置,生说出山脉的名称。

师:第一组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下面看第二组的同学展示了。

二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地形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有一生补充说:还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师:补充的真好!那么本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二组代表:本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

师:同学们这种说法合适吗?

有学生举手说两个平原面积很小,本区地形应该是以盆地和高原为主。

师:你观察地太认真了!好,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地形。师指图中的位置,生说出地形的名称。

师:第三组的同学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

三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包括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宁夏。

其它学生补充说:还有甘肃。

师:对,还有甘肃,但主要包括的是新疆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

师:前三组都表现的都不错,第四组的同学该你们上场了。

四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主要的河流是塔里木河,但它是条内流河,还有一条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河流特别少。

师:总结得太准确了,本区的河流与其它地区相比,实在是太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干旱少雨。

师:怎么看出来本区干旱少雨呢?

生:河流少,沙漠多吗。

师:太聪明了,从稀少的河流和无边无际的沙漠我们可以判断出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

生齐答:干旱。

师:这个地方到底干旱到什么程度了呢?

①本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多少?

②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何规律?

③本区内的三种自然景观:荒漠、草原、荒漠草原的分布有何规律?

④结合活动1:能否总结出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

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师:好!哪位同学来完成第①个问题。

生: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50毫米以下。

师: 200毫米、50毫米的年降水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本区特别的干旱。

师:哪位同学发现了本区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了?

生:我发现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很好!我们看本区的年降水量从东边的400毫米以上向西逐步减少为400毫米、200毫米、50毫米以下,呈现一种递减的规律。

师:那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三种自然景观的分布应该有何规律?

生:降水多的地方草木茂盛,降水少的地方不长草。应该是: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师:分析地有理有据,真棒!

师:结合活动1,哪位同学找到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了?

生:这四句话的顺序应该是④②③①。

师:加上一些关联词,把这四句话组成完整一段话怎么样?

生:由于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每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然后完成练习题。

大屏幕展示填图题,填注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河流。

一些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正误,加以订正。

教学反思: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从地图上收集地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很好。开始时我对这节课很满意。后来,在《地理教学》上看了李卫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忽然意识到,这节课我仍是牵着学生在走,没有大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所以以后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再下功夫,即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又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年级课件 第20篇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反义疑问句的用法

2、 情感目标:描述与陌生人聊天注意的'事项,学习该聊些什么,如何将话题展开。

通过学习与陌生人聊天来达到了解关心别人并增进友谊。

【重点、难点】

掌握反意疑问句的结构及运用。

【导学指导】

温故知新 (一分种内,完成下列单词及短语,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1、中午______       2、含沙的_____  3、再见_____ 4、浏览____  5.下雨天______

6、在周末____       7、去游泳__________         8、看起来像______

9 .忘记带雨伞_______________      10.排队等候

自主互助学习

学生观察3a中的图片相互讨论并预测3a答案

知识剖析:学习反意疑问句,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陈述句如果是there be结构时,疑问句部分仍用there。如:

There once was a man named Saint Nicholas, wasn’t there?

2、 在英语口语中,“I am +表语结构”,后面的反意疑问句多用aren’t I 来体现。

如: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aren’t I?

3、 陈述句的主语是动词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或从句,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it来体现。如:Taking care of our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n’t it?

What he said it is right, isn’t it?

4、 陈述句中含有not, no, hardly, neither, never, few, little, too …to等否定词或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时,疑问部分常用肯定形式。如:

Few people knew the news, did they?

Tom has never been to England, has he? 但陈述句中如果带有否定意义的前缀和后缀的单词时,整个句子仍视为肯定句,反意疑问部分多用否定形式。

如:She is unhappy, isn’t she?

5、陈述句的主语是nobody, no one, everyone, somebody等不定代词时,反意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they(当强调全体时)或he(当强调个体时)。如果陈述句的主语是something, no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等不定代词时,反意疑问部分的主语多用it。

如:No one knows him, do they?

Someone is waiting for you, isn’t he?

Nobody says a word about the accident, do they?

Everything seems all right, doesn’t it?

6、 陈述句是主从复合句时,如果主句的谓语动词是think, believe, expect, feel, guess等词,且主语是第一人称I时,反意疑问部分的人称、时态与宾语从句保持一致,同时还要考虑到否定的转移。如:

I believe that the boy can get a ticket for you, can’t he?

八年级课件 第2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三、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年级课件 第22篇

一、查阅资料。

现在各种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板书设计集以及报章杂志上刊登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是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们所编写或撰写的,这些资料对我们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进行了比较深入透彻的分析、综合和概括,提出了多方面合理的教学建议,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思路,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它们,就可以避免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合适的教材教法。

我们平时听公开课作的听课记录、自己上课的课后记录,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公开课凝结着讲课老师的探索创新的心血,其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借鉴。

二、精心备课。

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备好课,就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适应教改的形势要求,深钻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精?心备课,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备课要求的重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只有紧密围绕做好这三备工作,写出来的教案才是算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讲台的教案。

三、准备教具。

我们在上课预备铃响之时准时到达课室门口侯课,暗示了学生该上课了,使还在课室外游玩的学生赶快进入课室,使课室内的学生赶快回到自己的座位,逐渐稳定情绪,作好上课的准备;还有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借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既能达到直观、形象、简化、明了的目的,比如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三机(录像机、幻灯机、放音机)、多媒体电脑等。上课需要用到哪些教具,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于上课前准备好。如果是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必须在课前检查一下电器是否正常,所要用到的软硬件是否已安装并可正常运行。最好自己先预做一次演示实验,以保证上课演示的成功性和准确性。上课时,教具摆放的位置,演示的时间也要考虑好。这些工作做得充分和细致一点,可以避免因教具准备做得不足而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在这里着重要说的是,我们平时说的教师的“三备”,说起来较容易,从我听的所有的数学课来看,老师操作起来确有困难,有的老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下,违背了我们改革的初衷。所以在“三备”之外,我觉得在设计课前活动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活动要有一定的生活意义:从听课中,我发现,老师们课堂上所用的准备活动缺少一定的意义,就是说,只为了让学生操作而操作,如二年级在学习比谁多几的问题时,老师让学生回家在本子上贴两条线,要求是其中一条比另一条长2厘米。学生可能就纳闷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还得多2厘米?缺失了它的生活意义,学生做起来索然无味,课堂上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激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象五年级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老师设计让学生回家找一个圆柱体,然后给这个圆柱体做上一个漂亮的外衣,这一活动不但有它的生活意义,而且学生做起来有兴趣,在做的过程中,还把新课中的难点给突破了,即认识到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突破这一点,对于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也就轻而易举了。

2.设计的活动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课堂上,我们一般的做法就是直接利用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入新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不但是一个课前准备,更是一个导入新课的一个情境。创设情境,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目的除了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所设计的这个活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必然还要导致课堂的失败。如《分数的意义》,老师让学生回家通过自己来分一个或几个水果,指出它的几分之几,并记录下来。且不说这个活动的实际生活意义,课堂上老师仅让学生交流一下答案之后,就开始总结,学生学习的一点趣味性没有,何谈效率?再如四年级《可能性大小》课前活动设计:某商场搞促销活动,转动指针(有图),如果指针停在红色区域为中奖,如果停在黄色区域则未中奖。小明参加了本次的抽奖活动,他中奖的(),未中奖的()。然后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个设计有生活意义,学生喜欢,课堂上教师还可继续为此为话题开展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的活动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发现:课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操作完了作业就完成了,好的准备活动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真正为新课做好准备。还如上例《可能性大小》,在学生调查结束后,随即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样就有了深度,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与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合。当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发现,在上课时,想没有好的课堂表现都是不可能的事。

俗话说:有备无患。只有师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才能是积极主动和科学高效的。在教师的合理正确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八年级课件 第2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无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水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水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八年级课件 第24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

1 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世界气候分布与气候特征,主要采用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基本知识落实的较好,但学生动笔较少,本节教学目标呈现较好。

八年级课件 第25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如何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 、 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 、 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 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八年级课件(集合2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