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再认识自己》,讲述的是我们如何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准确的认知,并适时地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人出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人生功课存在于现实里,有所缺失,有所执迷,没有人是完美的,缺失产生需求,执迷产生异调。
人看镜子中的自己,尚会补完不足之处,用大脑的能力,但镜中的自己亦不是真正的自我。
自我到底是什么?找自己,问问题,寻真理,这些行动的本身导致了另一条不归路,把自身的欲求放在另一种意识上,终究产生依赖,有所依赖,反衬了缺失的本身,恶性循环。
书籍,权威,法制等等告诉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带着其本身的欲求,尽信臣服之徒会沉醉在这些理念里,完成其一生。
书中的观点代表了作者的思言,然而个人的人生,需个人的觉悟,无评判的观察,止水般的心境,通透这个看似残酷的世界。
其实到最后,世界残酷本身,是否又是另一种错觉呢?
第一次看克氏是那本《最初和最终的自由》,至今印象颇深的是两点第一点是他说,听取他的谈话或者想了解某个人,必须先全心去接受、警觉而被动–刚看时还想,怎么是一上来全被动接受呢,不应该批判的去看问题么。渐渐的我才明白,如果一开始便带着评判的眼光,这评判就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就是偏见和执着,而直到最近工作变动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可能也是部分因了过往学业事业的顺畅,总是没有学会去放下和忘记过往的经验,心便没能对全部、整体敏感,如同只会盯着脚底的路走,便忽略了四周的春光第二点,权威会妨碍对自我的了解–那时隐约明白了,说的是听从权威太容易了,然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一直跟着权威,可能走的更轻松些,但就找不出那条属于自己的路了。当然,道理其实并没有进心里,证据便是自己还是期望着别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可以来强有力的指导自己。再直到去年,在事业上真正没有了人可以引领时,我才更懂得,只有自己才能引领自己读完这本《重新认识自己》,依旧有收获满满之感,再码下上面文字时匆匆翻回《最初》前几页,果然还是发现书里早有这次收获的内容,自己还划了标注。书是要日日读、日日新,当然这日日新的前提,通常是因为日日有新的经历感悟果然是,知行合一回到本书,论述不成一个体系,观点散落在各篇。翻到最后果然说的是克氏各个演讲的整理,但串起来,对我启发较大的也有两点:
第一、关于我一直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书中写到“对地位权势的追求,希望某方面被社会视为卓越的心里,都不过是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侵略性”,而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不就是内心的恐惧么”?再进一步,恐惧是什么,“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反思自己一直太关注别人的看法,一是这次春节回家,体会到原来整个家庭如此注重“面子”,可能这便是从小的习惯;二是如果仔细思索,我是在害怕别人不把我当“优秀”的人吧?可是这有什么好怕的呢?这样别人就不爱我么?仔细想想,一方面、我需要那些人的正面评价乃至爱么?这大概就是书里提到的“依赖”吧,我依赖着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而我之所以会依赖,是因为“内在肤浅而空虚,还没有在内心里找到那圆满、丰富、变化无穷而又活生生的.源头,因此,我向外寻求,形成依赖”。所以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内心成为自己生命力的源头。另一方面、“在我安坐于此的当下,我并不害怕”,“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我的症结也源于还未能做到活在当下。过去对自己的赞赏,我并未放下,于是反倒有些行为多少为了继续获得好评,而有些纠结也害怕之后别人的评价。所以全神贯注与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关注“此刻”,一切并没什么好纠结的。
第二、关于冲突意识情绪的管理粗看前面部分满是问号,不知说的什么,比如“清理房间为例,房间整洁有序确实有必要,但不能为你打开门窗,为你打开门窗的,绝对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欲望”“我们以为只要思考暴力、嫉妒、凶恶的反面,有助于去除那个东西本身,却不直到这种心态正主张了内心的对立”“总想和某人或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而正确的是“你能看清楚暴力的真相吗?…如果你能,那表示你已经完全从暴力中解脱”“如果我深深了解了这个事实…我就不会再困境的心境下作任何反应,变成了完美的反应”“看清真相就是行动,也就是自由”……
直到第十二章谈起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我才大致理解了。所谓冲突,是自己作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内心对抗的情绪–的冲突。观察者其实只是“各式各样的意向集合成的一个意向中心”“一堆记忆、经验、时间、影响、传统和各种痛苦的组合”,而被观察者,其实又是观察者“观念、判断和结论的统合”的一个意象而已,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这个冲突中的“我”,和我所冲突的、讨厌的、意图反抗的人或者情绪,本质上就是同一的。那么当这个不在当下的“我”一消失,冲突也就消失了。而想着如何去改进,想着对立面,其实更强调了这个“我”的存在,所以说只有“不再找寻,不再渴望,不再追求,自我的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这么说来,总结一下,是两点,一个是不要去执着于过去或未来,专注于“当下”,一个是不要去执着于他人或自己的冲突,专注于内心,或者说内心还不够准确,容易误解为“我”,应该说已经是“无我”不过实际操作层面怎么做呢,“当下”似乎好理解些,当然好理解的不是真正的现在,而是一刹那的时间,而“无我”就是一个我还不懂如何去感受的状态,唯一能想到的是“忘我”的状态,但这又是专注于外在的一种状态。而又或者像哈佛的幸福课老师说的那样,要没有未来的目标太难了,不如还是设个小目标,借着这个目标去感受”现在”。如同瑜伽时平衡,如果怎么都不稳,不如将注意力先集中于眼前所见的某一点,来帮助专注。那么我们还是设一个目标点,之后再把这个点转移到“无我”和“当下”?或者说,这本书提到了还有“冥想”,可惜并不深入。莫不是最终是在所谓的“内观”?好,决定去仔细研究一下葛印卡的书和课程。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克里希那穆提: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通过实践来重新认识自己,他在“觉察力”、“什么是快感”、“告别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的真相”、“与真实的自然相处”、“时间与烦恼”等章节中,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过高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与成绩,一个伟大的人也会有莫名的恐惧,对付愤怒的办法并不是暴力,一个人认识别人不是容易的,而认识真实的自我,则更为困难。再烦恼的事情也会由时间来磨平心灵的创伤。这些话说来容易,行之颇难。但一个人要愉快地生活,必须面对。
书的第二章:认识自我。教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如果你认为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理由是因为我或某人如此告诉你,那么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到此结束了。如果我们都彼此同意---彻底认识自己是生死攸关的事,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截然不同了。然后我们就能喜悦地、谨慎而明智地一块儿从事生命的探索,
然而,我们要从何处开始认识自己?譬如我现在坐在这里,我该如何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生活完全是由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观察自己,坐在一个角落冥想是无济于事的。我无法独自生存,我只能活在与外在人、事及概念的关系之中,因此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了解,都只是抽象思考罢了。“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无法透过抽象思考来认识自己,“我”必须在我的具体存在中,认出我之为我,而非理想的我。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一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你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你就已经盖棺定论了,因为你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读完这书,我得到很大的启迪,让我思考,重新认识自己。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实的情况。我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对能够给我东西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不能给我东西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我对那些令我畏惧的人特别用心。重要人物进来时,我赶忙站起来,但是佣人进来时,我却毫不在意。所以观察我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我会发现自己是如何错误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同时我也能从我与树木、鸟儿、观念及书本等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真-相。你也许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但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许可以从任何自认为无比重要的书中引经据典,但是除非你认识自己,否则你只是一只重复别人话语的鹦鹉。然而你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论自己多么渺小,富创造力的非凡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突然看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新发现,包括看到自己的贪婪、好辩、忿怒、羡妒、愚笨。从这一步开始,你就能愈来愈深入,无穷无尽,因为自我认知是没有终点的。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著名精神导师,拥有神奇而又自认为平凡的人生经历,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以为,只有通过每个个体内心心灵的变化,才会有一个根本的变革,世界才会走向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灵的变化并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是在于片刻间所发生的觉悟;它的前提乃是智慧的获得;而这种智慧的获得则根本依赖于对自我的怀疑、批判与认识,因为在他看来,“你也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自身。”
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除了存在许多自然与人本身的难题以外,尚有大量社会的以及心理的不解之谜,令人们困惑与不安,人类中有不少人还无法完全把握自己。
社会学家也曾经说过,人类在了解许多宏观与微观世界之后,人类在创造了原子弹、生化武器、地球物理武器、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电脑、基因理论以及纳米技术以后,人类在使用激光、走向太空、甚至制造出宇宙黑洞炸弹以及掌握超新科技及其聚能新子信息以后,特别是人类在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文明系统以后,如军队和国家联盟等,有不少狂人就开始妄自尊大,以这个世界主人自居,自以为能永远主宰整个世界了。
科学证明,这类人其实太急功太近利。
实践证明,这类人其实自大太骄傲。
社会发展与今天科技的进步,使我们人类所了解的世界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人若与自身未认识到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太渺小了,甚至会输给一枚细菌、一个病毒或一个新兴病毒的耐性和阴谋。所以,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摆在我们人类面前;所以,很多很多的问题促使着人们重新认识自己。
现代人都在奔赴现代化,不少奔赴现代化的人们却不知道祸从何来,不少沾沾自喜的现代人还在洋洋得意地享受而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着祸害。这不是偏激语言,这是有觉悟的人在提醒执迷不悟的人:改变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关注从自身产生的污染,弘扬地球道德,提高自身素质,这才是人类追求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文明出路。
用了大概九个月的零碎时间慢慢地把这书给磨完了。
然而看完这书之后,我很用力地去思考克老师说的空寂到底是为什么。但我这么用力的这个状态似乎本身就错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这样的空寂的状态,世界会变成怎么样?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也许就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音乐,科技,各种各样的多姿多彩都没有了。因为那都是快感带来的产物。
人们总是沉浸于快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制造了现在这个充满了斗争和冲突的世界。但是,反对这些斗争和冲突不也同样是一种矛盾么?
我比较喜欢的理念还是克老师所说的,不加判断地去观察自己头脑里面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觉察到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行为,重要的是觉察自己头脑中想法的方向。
但在最后一章里面所说的空寂都彻底把我给搞懵了。这个只能巧遇的空寂,似乎只有通过顿悟才能够体验得到,但当我说我体验到了的时候,那又不是空寂。搞得我自己都有点儿神经质了。
好吧,这篇纯粹是提些问题,反正书中的很多的矛盾,我就不能一一细数了。不加任何判断和思考去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修炼了吧!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克里希那穆提: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通过实践来重新认识自己,他在“觉察力”、“什么是快感”、“告别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的真相”、“与真实的自然相处”、“时间与烦恼”等章节中,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过高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与成绩,一个伟大的人也会有莫名的恐惧,对付愤怒的办法并不是暴力,一个人认识别人不是容易的,而认识真实的自我,则更为困难。再烦恼的事情也会由时间来磨平心灵的创伤。这些话说来容易,行之颇难。但一个人要愉快地生活,必须面对。
书的第二章:认识自我。教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如果你认为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理由是因为我或某人如此告诉你,那么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到此结束了。如果我们都彼此同意。彻底认识自己是生死攸关的事,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截然不同了。然后我们就能喜悦地、谨慎而明智地一块儿从事生命的探索,然而,我们要从何处开始认识自己?譬如我现在坐在这里,我该如何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生活完全是由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观察自己,坐在一个角落冥想是无济于事的。我无法独自生存,我只能活在与外在人、事及概念的关系之中,因此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了解,都只是抽象思考罢了。“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无法透过抽象思考来认识自己,“我”必须在我的具体存在中,认出我之为我,而非理想的我。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一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你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你就已经盖棺定论了,因为你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读完这书,我得到很大的启迪,让我思考,重新认识自己。
重新认识你自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阅读这本书大多数都是在临睡前进行的,或许这种心灵类的书籍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也许现在的我还不是很能够理解这本书部分的精华,但也行未来的某一天可以理解,这是一本可以反复被阅读的作品。通过书名可以传达一个信息,如何来重新认识你自己,而不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旧版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认识自己需要排除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书中的第一篇就说到没有任何向导,我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也没有向导,没有老师,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曾经没有接触这些灵性书籍的时候如果看到前面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会害怕,会担忧,如果我向往寻求不到帮助的话,我肯定不行。于是一次次不断地向外寻求安全感,可是有所谓永恒吗?有所谓的永久的安全感吗?显然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变强大。节选部分喜欢的文字:
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我们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地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
你必须正视当下,才能面对事产,如果你不断逃避当下,不容许它出现在眼前,我怎么能面对它?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损,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找出个人特有的恐惧模式,然后面对它。
看清真相就是行动,也就是自由。
如果你真得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用了大概九个月的零碎时间慢慢地把这书给磨完了。
然而看完这书之后,我很用力地去思考克老师说的空寂到底是为什么。但我这么用力的这个状态似乎本身就错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这样的空寂的状态,世界会变成怎么样?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也许就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音乐,科技,各种各样的多姿多彩都没有了。因为那都是快感带来的产物。
人们总是沉浸于快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制造了现在这个充满了斗争和冲突的世界。但是,反对这些斗争和冲突不也同样是一种矛盾么?
我比较喜欢的`理念还是克老师所说的,不加判断地去观察自己头脑里面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觉察到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行为,重要的是觉察自己头脑中想法的方向。
但在最后一章里面所说的空寂都彻底把我给搞懵了。这个只能巧遇的空寂,似乎只有通过顿悟才能够体验得到,但当我说我体验到了的时候,那又不是空寂。搞得我自己都有点儿神经质了。
好吧,这篇纯粹是提些问题,反正书中的很多的矛盾,我就不能一一细数了。不加任何判断和思考去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修炼了吧!
早前一直想读一些灵修方面的书籍,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正式读印度哲学家的书,因为阅读量非常少,读起来有些困难,充满虚无感,似懂非懂。
翻开书本之前,看着书名问自己三个问题:
1、怎么重新认识自己
2、怎么与自己和谐相处
3、爱是什么?
花费6个小时读完之后,我非但没有找到答案,还否定了过去许多自认为正确的“自问自答”,提出更多的疑问和矛盾。
“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找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
或许,我可以这样理解,我打开一扇窗,我并没有等待,风也许会进来,也许不会,因为我已然是那一阵风。我向自己发问,答案正是问题的本身。
关于第1个问题的疑问:被翻译的书名误导,原书名是《Free dom from the known》,不知道译者为何命名为《重新认识你自己》。发现我从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谈不上重新。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想要时时刻刻活得圆满自在,就应该活在事实真相中,不加谴责或辩护,然后你才能彻底认清问题所在,然后问题得以解决。”
如何做到作者所说的正视自己的内心?怎样才能觉察到自己的快感、欲望、痛苦、恐惧、内暴力?我的局限在哪里?
关于第2个问题的疑问:一直认为觉得一个人,只有学会与自己和谐独处,才能更好与他人相处。作者提出让心自由。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中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
“不是先有锻炼而后有自由;自由应该放在起点,而非终点。”
“先死于昨日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庭、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合人从悲伤中解脱。”
“你必须每天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如何死于昨日的种种,专注此刻,活在当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所所畏,无所惧,无所求,甚至无我的境界。
关于第3个问题的疑问:爱。当然我所指的是爱情。我企图更深刻的了解什么是爱,以为这样便能找到两性的相处之道,找到爱情,找到归属。我对作者所说的爱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大爱,对世界的爱。这种在冥想中产生。
“练习某种爱的技巧,也许能合你变得聪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过那跟爱仍然是两回事。”
“热情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放下便是最高不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会出现了。”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而来,而是自然由内心生起的”
“隶属他人、心理上依赖他人滋养的状态,时常会带来焦虑、恐惧、嫉妒和罪恶感,只要有恐惧,就不可能有爱”
“如果你了解爱,你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你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
“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无法爱你所做的事了”
“爱是否包含了义务和责任?它需要使用这些字眼吗?如果你因为责任而去做一件事,那还有爱吗?”这正是我的疑问。爱的所到之外,是否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是不是,当我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中心点一消失,爱就会出现了呢?
最后我用思维导图做整理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通篇都是“如果...就...”的句式,正如扉页所写,克里希那穆提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修炼不够,有一个非常肤浅的了悟,书中观点都比较主观自我。我想认识自己的出路还是心理学。
最后一个疑问:如何在一个无我的世界里看到自我?不久将来,我应该还会带着这个问题重新认识这本书。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一生”,让我突然想起前不久刚看过的一本书《重新认识你自己》。
人的生命就像机器一样,如果长期放置在一边就会生锈,久而久之就转不动了,只有长期的使用,定期的进行保养和维修,才能让他发挥应有的价值。
作为人类的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力的增强,人们都觉得时间就在指间溜走了,每天感觉到的是疲惫不堪,有时还埋怨自己也没做出多大成绩,甚至觉得自己过稀里糊涂,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就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问题,它体现了一个人自我感受与满足感。
比如,一个普通员工,一生虽收入不丰,生活平淡,但衣食无忧、家庭和谐;而有人腰缠万贯,却妻离子散、毫无真心朋友。从这里看,谁是人生的成功者?比结果,是前者,比财富,是后者。
又比如,一个博士应聘到某公司任高级研究人员,老板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企业主,他们两人相比,谁是人生的成功者?从文凭看,是前者;从业绩看,是后者。
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评论人生成功,恐怕难以明确界定。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家庭有供养能力,自食其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就是一个成功者。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就像幸福的感觉一样,关键是看自己如何看待。同时这也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当下,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意识重新认识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因为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我们才去学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的运转,而例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化。
社会的多彩决定了人生存状态的多样性。
缺少了精英式的领导人物,社会发展建设要减缓。
尽管这些人令人瞩目,但他们的个人幸福未必是完美的;但是,没有大量普通劳动者,社会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群体中,多数人是幸福充实的。
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一个近乎于文盲的船夫划船送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过河;学者问船夫,从此岸到彼岸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船夫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也没有回答好学者的提问。
于是学者深有感触、语重心长地说道:你长这么大,连一句符合语法逻辑的话都说不清楚,你这半辈子就算完蛋了。
船到河心,突然狂风大起,波浪滔天,眼看就要翻船。
这时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吗?学者已经被眼前的情状吓得魂不附体,摇头表示不会。
船夫便遗憾地说:你这一辈子可真就完蛋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精英、伟人,还是普通的员工,都离不开学习,离不开读书,更需要时不时的回头展望自己所走过的路。
重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活出最充实的自己,展现最精彩的自己,不断给自己充实正能量。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修炼的书。作者娓娓道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是那么的让人心动赞叹。书中并未讲述具体操作,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因为作者认为任何能说出来的规则都是一种限制,心灵便不再自由。作者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空寂,不受限于过去、经验,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关注问题本身,才是正确解决问题之道。作者更强调问题本身及来源和行路,并不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作者认为“是什么”尚未清晰,“为什么”只会增加混乱。不要去不断想着解决问题,因为这本身便是在逃避问题。静下来,停止忙碌,问题是什么,从关怀心灵开始....
是的,关于内心探讨的书,多少都有相通之处。这本书不易理解,读起来有空浮之感,似道,难以名说,却又极其重要。但作者的思想我们只能领悟,却难以应用实践,而同时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内心的纯净和超然。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食人间烟火,却能看得清并保持内心纯净。
书中对哎的探讨超越了《少有人走的路I》,不给爱下定义。爱只能领悟,一旦有定义,便受限制了。保持内心平寂便是爱了。
书中所说的问题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也和《少有人走的路I》不谋而合,也更强调我们要关怀内心。当遇到烦恼时,停下来关怀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的心灵,烦恼也便渐渐消除。我们烦恼时,便是心灵需要关怀之时。时时关怀心灵,让她在呵护中渐渐长大。
整本书读起来,我能深刻感受到克氏思想的纯净博大,必须需慢慢领悟才能略晓一二。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集锦11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 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哪吒闹海教案, 施工安全警示标语, 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 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 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 小班班级工作计划, 环境综合整治标语, 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