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小学数学读后感(汇总13篇)

作者:edditor12023-01-28 10:01:51313

认真阅读一部作品之后,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许多的感受,我们就来写一份“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1篇

有一种善良叫“理解”有一种善良叫“尊重”有一种善良叫“博爱”,在我们实践的教育经验中会发现学生善良的心很容易被老师,成人的感染,但伤害也许发生在不经意间,可能一句话,可能一个举动,也可能一个眼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的前程与发展。让我们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眼神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送上一个关怀的拥抱,在他们有困难思维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手……。这些都是小事,但为人师者应“不以善小而不为”。愿我们都能为善良的使者,为孩子送去知识的同时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

热爱数学是教育的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数学和蔼亲切,数学生动活泼,数学耐人寻味,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周期现象的特写;孙行者,者行孙,孙悟空的名字便成了排列组合;“曹冲称象”触摸到了等量代换的脉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现着极限的定义;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就了游乐场里的翻滚过山车……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必然需要智慧,需要思考。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应当用有效的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到有用的东西。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的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不在意,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做数学,让他们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难忘的数学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应用逐步养成的数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2篇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3篇

医生工作时间越长越受欢迎,因为大部分认为他们经验丰富,而教师则不被这样认为,家长们总认为老教师跟不上时代。而我不这样认为,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工作的激情、学习的心态,我们一样可以"越老越醇"为了不让自己"过时"暑假拜读了由张奠宙等人所著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这是一本探讨小学数学中核心概念的集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平易近人的我们教师的案头书。

很多时候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我都有质疑,也怀疑过是否是教材本身就存在问题,部分疑问可以通过《教师用书》和网络查询等都能解惑。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后我又解开了教材中的一个一个谜团,比如方程意义这一,张教授指出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认为所有"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不能当作严格的定义看待,如果非要拿它当作基本出发点判断是非,硬要人们承认X=1是方程之类,恐怕是没有意义的自我折腾。一个对象的定义最好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理解。正如认识一个人,光靠一张照片是不够的,最好有一份简历。

书中也指出了我们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不足,比如教材在除法、分数、比部分编写忽视了包含除。在分数的意义开始出示两副图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在实际度量和平均分中产生的,但是教材在后续的编排中只强调了"平均分"却忽视了"度量",始终没有回答"剩余绳子不足以节,怎么记"等等。

核心概念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最缺乏的方面,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知道"原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是未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基础",不能让学生在未的学习中发现"原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学是不对的"。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4篇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每日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的付出,我心甘情愿。……,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使我跃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我拜师学习,苦练内功,注重积累,……,在孩子们的眼里,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充满情与爱,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我感受着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吴正宪

看完第一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就被吴老师的执着深深感动了。

勤于笔耕,做教学有心人

吴老师16岁走上教师的三尺讲台,满怀激情地投入教育事业,她激动过也冲动过,彷徨过也迷茫过,但正是这样的不知所措与彷徨,使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吴老师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于是她踏上拜师学习、艰辛探索、苦练积累、潜心科研、逐创特色的漫漫长路,这需要长足的毅力,更需要心中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与挚爱。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随着书页一页页的翻去,我已随同吴老师走进了书的第二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我被吴老师对学生无私博大的爱和学生对吴老师崇敬欣赏的喜欢所深深吸引。

永葆童心,做孩子真诚的朋友

孩子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孩子进行,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敏感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吴老师做到了,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他们。吴老师对学生真诚、至深的爱护,令我感动。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试图走进孩子的心灵,永葆那份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看到第三个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内心已满是敬佩与景仰。

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不用感觉数学的枯燥无味,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她用爱启迪学生,拨动思维的琴弦;她用爱诠释了“真实、有效、互动”的课堂魅力,她用爱将教育的境界无限扩大。

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用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若是吴老师的学生,那才是一种享受……但这终究只能是痴想。我对自己说,做不了吴老师的学生,我就试着成为吴老师的影子,让学生喜欢上我,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我愿就这样一路领着孩子们走着、说着、笑着、欣赏着、品味着,同时也不断地思索着。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5篇

面对学生的差错,很多教师也想变“事故”为“故事”,却往往不知如何操作。化错教学有秘诀吗?如何才能实现化错教学?

后来工作室要研究错题,就卖来华应龙这本《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的书,拿到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认真研读,被华老师的人生及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受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不足,甚至离奇,与正常的认知过程结果完全相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如果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自己的想法被压抑着,也许很少有差错,但却缺少了自主、少了真实,更谈不上创新,谈不上成长。

什么是“化错”?就相华应龙说的那样,“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处理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单的反馈也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错误”,通过这些我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得到孩子的思考过程,真的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有时我在想,错误随处可见,为什么没花点心思在这些错误上呢?想来是自己的功底不够,往往没能去深抓错误的本质,却用正确的答案来埋没创造的机会。

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6篇

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需要从很多方面修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爱心、勤奋、创新。

做教师要有爱心,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身边的每个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阳光灿烂。今年带毕业班,毕业班的孩子学习压力大,面对小升初的竞争孩子们在情绪上波动也很大,有时亢奋,有时低落,相对来说也很敏感,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更应该理解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我常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他们帮助,也帮他们宽心。正是这种友爱的管理方式,让我们班的孩子能够更心平气和地面对学习的困难和压力,班集体也始终笼罩在和谐的氛围中。

作为教师,还要讲勤奋,首先勤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在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因为学生、教材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勤于反思是教师不断向上前进的阶梯。

“创新”——创就是做好教育的工作目标。教师在创造过程中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把“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吴正宪老师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听懂了,才会喜欢、把数学变的容易些、满腔热情的保护“火种”。吴老师从趣、奇、用、美、喜欢、容易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们进行尝试和探索。

这是一本值得教师阅读的好书,向吴老师学习,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我将会在教育之路上慢慢地寻找自己教学中的幸福,行动吧!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7篇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自我。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令我折服。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

“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吴老师”是我从侧面感悟到吴老师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拥抱生活,她用爱去托起事业,她用情去绘画风采。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反复品读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一种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大家共勉。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另外,吴老师列举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挥洒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了吴老师的实录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8篇

之前一提到数学思想方法,总是感觉似乎知道一些,想过应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但是自身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不深透,另外又觉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短时期难以见成效。所以,本人的教学现状中对数学思想渗透的深度远远不够。而读了《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王永春老师对数学各类思想方法的梳理和对新教材思想方法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明确了教材使用和课堂环节中的渗透策略。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首先对数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可行性与方法做了简介。其次,梳理了与抽象有关的数学思想:包括抽象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推理有关的数学思想:包括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几何变换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与模型有关的数学思想包括:模型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其他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学美思想、分析法和综合法、反证法、假设法、穷举法、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最后,对小学数学1-6年级共十二册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案例进行了解读。

经过研读我发现,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本人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搭配,就突出体现了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就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方法有序全面的解决问题。如在用数字0、1、3、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时,多数学生没有分类有序思考,而是比较杂乱地写了组成的两位数,只有少数学生有序地书写。当我让几个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后,发现,有学生漏写,有孩子写重复,其中一个孩子书写时分成三类:十位上是1的是10、13、15,十位上是3的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有50、51、53,保证有序全面地排列出来,肯定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再次放手让学生进行组数是,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又对又快地进行分类有序排列了。第二课时搭配衣服,两件不同的上衣搭配三条不同的裤子,一次各选一件,有多少种搭法,学生已经有了分类的意识,如何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呢?这时我们需要将形象的东西进行符号化,可以将衣服用几何图表示,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绘图表示。也有孩子用数字来表示,然后进行连线搭配,这样保证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两条线应在课堂教学中并进,无形的数学思想将有形的数学知识贯穿始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但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需要经历渗透、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常用数学方法和重要的数学思想引起重视,大胆实践,持之以恒,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才会日趋成熟,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9篇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界定:接着进行详尽的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各篇末都有“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这是一本为小学数学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工具书。书中各篇的撰写,显示出作者们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老师和其团队核心队员刘劲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克臣(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一起,组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相关队员,紧扣201 1版数学课标的精神,经过多方查证、广征博引,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余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案例式的生动解读—— 【概念描述】——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对每个概念做出界定: 【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推荐阅读】——为老师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10篇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是由马立平[著]李士錡[译]的一部优秀作品。这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书;一本警示各国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书。读了该部著作,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读了该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读该本著作之前我对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马立平一开始作为一名偏远乡村的民办教师,到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她的种种经历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激励着我们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书中有100多名中美教师接受访谈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对比,发现中美教师在对数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本书是有针对性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具体的论述知识理解的差异。每一章都有一个独立的数学专题,前四个专题分别是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的除法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这四个专题都是从访谈开始的,根据一个假设的课堂情境呈现教学,美国的教师根据这样的课堂情境会如何应对,然后是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数据资料的讨论得出结论。马立平老师将我们平时在教学上用到的一些方法进行深入的解析,这些方法背后隐藏了数学原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数学教育的优点。第五章从教师应有的数学学科知识的观念开始,研究了前面章节中描述的各种理解,讨论了作者所指的基础性数学,同时也讨论了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含义。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远远超过了能够准确计算和给出算法的原理。我们教师不仅要掌握小学数学的内涵和知识框架,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知识。第六章她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教师在何时和如何获得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简洁的调查结果,支持中国教师数学知识发展的因素,在美国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美国的条件反而妨碍了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数学的组织。第七章中马立平老师提出了在教师准备、教师支持以及数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以使美国的教师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

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第一章退位减法。在退位减法的部分,马立平博士通过中美接受采访教师谈话的情况分析,得出中国教师要比美国教师数学概念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自己的知识包,以退位减法为例,需要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等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退位减法,学生掌握的会容易的多。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很熟练的出租车司机了解城市的多条道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我想,如果我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就得有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包,这个知识包里面的知识是线性的,网状的,树状的等等。在我们探究每一个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教学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各种知识能够信手拈来。但是在此之前,还需要不断学习,向同事学、向学生学。不断钻研教材,其中包括大纲、课本和辅导资料,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阅读这本著作,我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比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自己关于该内容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再比如,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并不能自动产生出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以后,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当然,缺乏坚固的学科知识的支持,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深刻的了解到当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老师的重要性。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去教授自己的学生,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适时去调整。一位好的教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前行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了任何情况,都能调整航线,使船不偏离航线,稳稳当当的航行在大海中。最后,让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奋斗。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11篇

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课堂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12篇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每日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的付出,我心甘情愿。……,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使我跃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我拜师学习,苦练内功,注重积累,……,在孩子们的眼里,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充满情与爱,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我感受着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吴正宪

看完第一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就被吴老师的执着深深感动了。

勤于笔耕,做教学有心人

吴老师16岁走上教师的三尺讲台,满怀激情地投入教育事业,她激动过也冲动过,彷徨过也迷茫过,但正是这样的不知所措与彷徨,使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吴老师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于是她踏上拜师学习、艰辛探索、苦练积累、潜心科研、逐创特色的漫漫长路,这需要长足的毅力,更需要心中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与挚爱。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随着书页一页页的翻去,我已随同吴老师走进了书的第二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我被吴老师对学生无私博大的爱和学生对吴老师崇敬欣赏的喜欢所深深吸引。

永葆童心,做孩子真诚的朋友

孩子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孩子进行,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敏感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吴老师做到了,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他们。吴老师对学生真诚、至深的爱护,令我感动。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试图走进孩子的心灵,永葆那份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看到第三个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内心已满是敬佩与景仰。

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不用感觉数学的枯燥无味,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她用爱启迪学生,拨动思维的琴弦;她用爱诠释了“真实、有效、互动”的课堂魅力,她用爱将教育的境界无限扩大。

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用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若是吴老师的学生,那才是一种享受……但这终究只能是痴想。我对自己说,做不了吴老师的学生,我就试着成为吴老师的影子,让学生喜欢上我,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我愿就这样一路领着孩子们走着、说着、笑着、欣赏着、品味着,同时也不断地思索着。

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13篇

对有些人来说,教书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教育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这些编写文章的老师或者可以称之为教育家,这些教育家的视野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着眼点与立意都是非常深远的,例如开篇课题1就是《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大趋势》,作者就是从整个小学数学内容及体系来进行着力分析的,从初始数学体系中来分析阿拉伯数字和+,—,×,÷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从西方引进的,所以大多数使用习惯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沿用了中国传统读法的一些计数方式,我们是四位分节,但是国际是三位分节,时代在进步,所以还是需要在教育中首先引入国际概念,是作者考虑的,大的,宏观的教育理念。

又例如,在教育中其实一直藏有隐形的“数学思想”,它应当是贯彻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而不是仅仅是宣之于口的口号。我个人是一个教育经验并不丰富的新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时候还只能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实际并没有达到“四基”所要求的数学基本思想。很多时候我的教育实际上还是冗杂的,但数学所要求的,其实是更有“秩序”或者说它应该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时候,“数学思想方法要适当地说出来”。

当然,这本书在让我惊叹于各位大拿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以及高深的教育技巧时,也给我我许多帮助。

第一,是针对于一部分教育实例,这里的课题很多是会附上课时内容教法的详解与备注,让人能直观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同时能明白教育的阶段目标,是可以直接提供教学教育参考的,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教师老说非常实用。

第二,是本书中还有大量的教育访谈,实在解决了我的很多教育困惑。例如我从教两年以来一直深受困惑的“估算”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从二年级就希望能向学生渗透估算思想,但是学生只能将它当作是一种教育技巧,只会死板的应用,远远达不到所希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因为估算实在是一种太灵活的教育思想。张奠宙老师说:“估算不是总能进行的,最后还是靠精确计算解决问题。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会精算,得到准确答案,这是基本运算。估算则不是。估算是成人后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正如学书法,先练正楷,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不能在小学里教草书。”实在令我茅塞顿开,感同身受。

这本书里蕴含的数学道理,给我的收获也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时时借鉴,用心品读,拓宽我的视野,沉淀我的积累!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数学读后感(汇总1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