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案的编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教案的编制,可以使教学更加科学。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一、课题:吨的认识和换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二、借助直观形成表象: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三、解决问题: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马300千克
牛500千克鹿200千克
熊400千克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
P13-15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本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组织口算练习
下面的题目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试一试
出示口算题目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2、组织学生进行填写
60里面有()个十
240里面有()个十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子解决。
60÷3=600÷3=240÷3=
师:这些问题都是用除法来解决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揭题)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60÷3的结果是多少呢?可以用学具进行研究
(2)全班交流,汇报
60÷3=20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
20×3=60
6个十÷3=2个十所以60÷3=20
3、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5“做一做”1、2题÷
2、组织学生“开火车”计算P17第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的活动较多,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做好引导,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际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途径,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取代的宝贵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当需要学生操作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过程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操作中的适当引导。
学生的操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不加以引导,难免会流于形式,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操作切中要害,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操作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从而让操作真正成为学习新知的助推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学生准备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剪纸图片)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剪纸是怎样做出来的吗?这些剪纸中藏着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这节课就可以学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精美的剪纸图案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还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做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一起剪一剪。
(课件出示教材25页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看看剪纸的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剪纸的步骤是:将纸对折—→画图案—→剪一剪—→打开。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纸,一起来做漂亮的剪纸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展示作品,发现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组织展示。
师:请大家把做好的剪纸放到黑板上,咱们来办一个剪纸展览吧。
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观察交流。
师:说一说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你们是怎样做出这些图形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出要得到轴对称图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先把纸对折,第二是对折后只画出图形的一半。
2、想象完整的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中的两幅图)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们能猜测整个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进行观察、猜测)
(2)组织交流。
师:你们猜测的结果是什么?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3)操作验证。
让学生剪下附页1中的图4,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左图打开后是花瓶图案,右图打开后是短袖上衣图案。
3、猜测展开后的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三个例题。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画面明确题意:问题中上面两幅图是对折前后的长方形纸,在对折后的纸上剪出了两个圆形的洞;下面四幅图是展开后的备选图形,要选出一幅正确的。
(2)猜测结果。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猜想出结果,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师: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圆分别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再想象与它对称的那个圆应该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与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贴近对称轴一边的,同样道理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与其对称的圆也应该是在远离对称轴一边的,因此图(3)是正确的。
(3)操作验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照着第三个问题中的样子剪出两个圆,然后打开,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作品,验证猜测的`结果。
(4)回顾反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猜测的结果,更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 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精选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 半年销售总结报告, 审计年度总结, 个人工作自评报告, 开票工作总结, 职业规划书模板, 厨师工作计划, 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 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 消毒供应室个人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