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引言作为教师,经常要撰写一篇好的教案,通过教案的辅助,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一、教学目标
1.读好停顿,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体会人物品质。
3.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看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美好的品质)
过渡:同学们,我来说一段话,考考你能不能听懂,好吗?(吾姓为刘,乃河北人士。爱静亦爱动,运动、音乐、阅读皆为所好。)这就是古时候人们写文交流的方式,叫古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跟老师数空写课题。(可相机讲解“司”的写法:半包围的字不要包得太严,“一”和“口”向左稍稍露出)
(二)活动一:读停顿。
1.试读: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把停顿读好,请大家借助拼音读一读这篇小古文,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停顿。
2.过渡:同学们都读完了,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课文停顿,再次练习,熟练掌握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活动二:读理解。
1.过渡:这篇小古文你能读懂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文后的注释或者猜读,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预设句子:
(1)足跌没水中(“没”的意思是什么?怎么“没水中”的?)
(2)瓮(图片区分“瓮”与“缸”,知道“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3)儿得活(什么叫“得活”?用哪个词更合适?“得救”)
3.再次自主练习讲故事,全班展示。
4.原文、译文对照,从字数上感受古文的“言简意丰。”
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游戏,其中一个小孩儿登到大瓮上面,不小心跌了进去,就要被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儿都吓得扔下他跑了。这时,只见司马光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只听“哗啦”一声,水瓮破了,里面的水流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
(四)活动三:背诵课文,议品质。(这篇小古文大家都读懂了,那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说说理由。)
群儿(),一儿(),足跌(),众(),光()
破之,水迸,儿()。
(填空试背诵,去掉辅助背诵)
预设:他机智,危机时刻想到了最好的解救办法;他仁义,没有弃伙伴而去;
他勇敢,敢想敢做等。
(五)总结本课学法:本节课我们就是用这样“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的方法读懂了这篇小古文,感受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六)整合阅读《人与自然》第59页《司马光》。
1.过渡:司马光小小的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敬佩和赞叹的仁义和智慧?让我们从另一篇小古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学习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篇小古文,说说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们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学习这篇小古文,思考: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3.全班交流。(司马光具有这些美好品质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的仁义、勇和智慧是从书中而来。)
结语: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具。)请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希望同学们像司马光一样做一个仁义、智慧、勇敢的人。(齐诵结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司马光砸缸)
1.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生:司马光砸缸
2.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板书:文言文)也叫做司马光救友.请大家齐读课题——《司马光》。
3.同学们在课前都进行了预习,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吧!你了解到了文言文的哪些知识?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提示:简、韵……)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不错。现在,请先自读课文,希望大家遇到生字词能多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课文比较短,请大家再读一遍.这次试着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刚才几位同学都能做到“音准”,“文顺”,但老师觉得你们的停顿还掌握得不太好。现在,请听老师的范读,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哪里该断句,哪里该重读,作上记号。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这次,请大家跟着老师小声读,看作下的停顿和重音的记录是否合适。
7.现在的感觉和刚开始自己读不一样了吧?古文啊,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大家的课文都读得很不错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出示自学指导:小组同学一起,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向老师提出。(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小组讲得好。)
1.小组合作学习。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全班同学交流不懂的字词。
2.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予以点拨。
3.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4.讲故事比赛。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下面我们一起感悟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1.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2.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3.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4.砸缸的结果怎么样?
5.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交流、反馈,反复朗读,理解感悟。
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6.当堂训练
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来。
五、总结文言文学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哪些好方法?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到危险的地方玩耍,遇到危险时,我们要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出好办法……)
七、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吧。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司、假”等12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并书写生字。
2、 通过朗读感悟勇敢、机智的品。
3、 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三、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录音机(带)
四、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感悟课文
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3、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机,数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看第一张幻灯片,说说水缸在假山的什么位置?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正当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① 展开想象: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
②看第二张幻灯片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体会小伙伴着急的心情。
③用急切的语气练习朗读。
过渡:在这危险的情况下,是怎样做的?请默读第四自然段。
4、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②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小孩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③ 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5、 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思考:是怎么做的呢?他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看第三张幻灯片。
②全班试着做做砸缸的动作。
③小组讨论:的做法好在哪?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6、 学习第四张幻灯片,并指导朗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玩音乐游戏《司马光砸缸》。
2.能在沙包的帮助以及教师语言、动作的提示下,合乐地做出砸缸救人和交换舞伴的动作。
3.体验与不同伙伴舞蹈和躲藏追跑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碟片、录音机、沙包一个。
2.幼儿会玩“切西瓜”的游戏。
3.15名幼儿围坐成圆圈。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复习律动“司马光砸缸”。
在古代,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名叫司马光。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有人掉到大水缸里去了。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啊,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什么办法?
(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司马光砸缸》游戏的玩法。
1.教师示范“砸缸救人”的游戏玩法。
下面呢,我来当那个司马光,我还带来了砸缸的工具:一块大石头。待会儿,被救出来的人,谁先跑回来,搬起大石头谁就是?好,听好音乐。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反复游戏。
好,下一位司马光是谁?司马光选出来了,可以继续玩游戏了吗?缸里又没人了怎么办?
司马光砸了缸之后,缸的什么位置破了?那水流出来了,砸破的缸片到哪儿去了呢?
里面被救的小朋友要出来,他们两个要进去,如果他们四个人同时跑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那谁先跑呢?为什么?
现在谁是下一个司马光?那原来的司马光站哪儿呢?对了,站在缸的缺口处。看懂了吗?
3.幼儿尝试反复游戏。(唱谱练习,随乐练习)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可不可以?我先来当第一个司马光。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学习被淹小朋友的动作。
你们觉得掉进缸里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5.幼儿完整游戏。
那我们再来玩一次,请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加上刚刚我们讨论的这些动作,好吗?
(三)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司马光砸缸》游戏中的集体舞。
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两人结伴玩游戏的方法。
下面啊,我们站起来和好朋友面对面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歌里有一个摇手的动作,现在和好朋友面对面可以怎么摇呢?我们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找朋友”的游戏经验,学习交换舞伴的方法。
刚刚,我们只是和对面的好朋友来玩游戏的,那我怎样才能和更多的朋友来玩这个游戏呢?
谁来说一说,蒙眼睛、打开的动作和以前哪里不一样?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谁来说说看,刚才你一共和几个小朋友玩了游戏?
那怎样才能让我们每次换的朋友都不一样呢?
我要来考考你们了,我是把原来的哪个动作换成了“交换位置”?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3.游戏结尾增加“砸缸”——“庆祝”环节,再次游戏。
我们在哪一句歌的时候要手拉手围成一个大缸?这个时候,谁就准备要出场啦?记住哦!当游戏最后结束的时候,还是有两个小朋友没有被救出来哎,怎么办?
小朋友被救出来了,你们高不高兴啊?那等里面的小朋友跑出来之后,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什么手势“耶!”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再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一)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
(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 “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 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⑵ 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⑶ 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⑷ 你准备怎么读?
⑸ 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⑵ 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 小组内练渎。
⑷ 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⑸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⑵ 试着做司马光砸缸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⑶ 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⑷ 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⑸ 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 聪明勇敢的孩子)
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 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天气晴朗,司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议大伙来玩捉迷藏,输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头剪子布!”
“哇!司马光你输啦!你来抓!”
说完,孩子们一下没了踪影,藏得非常隐秘,只有一个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头探脑地张望,可一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了缸里。
大家闻声而来,不由得着急了,在那儿议论纷纷,有的说想把水舀干;有的则慌张得不得了,询问是否要叫大人过来。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只听他大喝一声:“慢!”说着就拿起大石头砸去。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让人离水,就让水离人。一,二……
“等一下!等一下!”村长闻讯赶来对司马光说:“孩子,缸砸不得!这是咱地区的利税大户。”司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着“酒”这个字。村长对司马光搬出了“地方保护主义理论”:“虽然是假酒,但咱们得靠它谋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紧,酒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这样的场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该怎么办?的确,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生命与财产,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话题“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样去救人?”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想法。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阐述的救人方法和方式是否有效。
3、能愉快的围绕话题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通过倾听故事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沉着、勇敢的解决问题。
难点:能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跑题。
活动准备
视频资源、白纸、笔、故事图片、情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再次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1、导入:分页解读故事
2、讨论一: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幼:在玩游戏)
3、讨论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4、(有个小朋友掉水里了)
小结:孩子们在玩儿捉迷藏,一个孩子爬到树上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二、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展开讨论
1、一边讲述一边提问,切入话题司马光救人的方法、。
2、讨论一:其他孩子看见同伴落水了,是怎么样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幼儿自由讨论:如:在跑,找大人帮忙。司马光在那儿站着想办法)
小结:其他孩子看见有人落水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观察周围,怎么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3、讨论二:司马光除了用石头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
(幼:用绳子、可以用棍子)
4、讨论三:水缸比我们要高还要大,拿棍子够不着,绳子也扔不进去呀,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吗?
(幼: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和反问。)
小结:观察周围,冷静下来的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三、关于“遇见有人落水,怎么样去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一:你会怎么去救他?(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选一人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我们会去找救生员、找棍子、找游泳圈等。
2、讨论二:刚才有小朋友说跳下去救他,那他会获救吗?有什么又能保护自己又能救起落水人的方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即使小朋友会游泳,老师也不太建议下水去救他,因为小朋友的体力不够,不仅救不起别人,还会让自己失去生命,我们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可以救助水里人的工具,如果没有应及时去找达人帮忙,或者打119求助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不慌不乱积极向案发解决问题,从而知道自己遇事时也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哭。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如遇别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时”说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思维非常的活跃。对于孩子们所提出的方法我们进行讨论是否可行,最后孩子们得到了即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别人的方法。整个活动幼儿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气氛很活跃。
教学目标 :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 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悉“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
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语: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板书课题,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出示司马光图片,学生简介)。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由认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朗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4.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师小结:观察图画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注重详略得当。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相机学习词语:
古时候(轻声)一口水缸一不小心举起使劲砸破得救假山
对学生掌握不熟练的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4)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平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试着用这个词语说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请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师总结学法: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角色,也能把课文读好。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别的孩子是怎么表现的?(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表演读这句话。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想自己曾经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害怕的感觉?试着读出来。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样吗?为什么?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6)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敬佩、赞叹的语气)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想象说话,拓展思维
1.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
让学生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先同桌互相说说)得出结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好最有效的。
2.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
3.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汇编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 半年销售总结报告, 审计年度总结, 个人工作自评报告, 开票工作总结, 职业规划书模板, 厨师工作计划, 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 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 消毒供应室个人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