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集合17篇)

作者:edditor12022-12-30 08:20:06422

作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运用到“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等问题。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端午粽的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2篇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一颗枣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一小篮②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

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

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

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

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的箬竹叶、()的糯米、()的枣。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

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点评——理念:教学设计之“魂”

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在设计。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又应当在哪里?是教学过程的编排吗?不是的,应当是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只是“怎样设计”,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虽然一个好的设计为一些教师现成搬用,现在还不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更多教师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思索的并不是“设计”本体,而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如果设计本身只是“术”,那么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才是“道”。有了“术”,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灵动而有创意地去驾驭“术”。

品评本案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现设计的方案,而更在于传达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为了强调,设计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标题“设计理念”加以强调,并用不同字体以示醒目,还用括号标注,这是对“设计”不可缺失的理解。综观它的设计理念要点:一是节气教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识字与阅读理解的一体化推进;三是在重点、难点处(长句子)精准发力,使阅读教学从面面俱到的传统弊端中走出来,实行“精准滴灌”;四是对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五是实现阅读教学在“统整”中“跨越”的教学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生活情趣,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语文”,见“真能量”。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纵横信息、大开脑洞的创造性活动。真正要让教学设计成为育人之本,成为教师优课创作的“母体”,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为什么要作这样设计的背后的思想。

理念才是教学设计之魂,魂兮归来!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 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 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 还有...”

4.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 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 学生书空笔顺。

2. 注意事项。

3. 教师范写。

4. 学生练写。

八、课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色 香 味

花样多

十、教学反思:

1. 教学伊始,直接导入,直接简单,通过谈论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端午粽》这篇课文。

2. 第二段主要从“色、香、味”着三方面学习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去体会并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效果较好。

3. 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略显仓促,还有待改善提高。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

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粽子颜色的叠词,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粽子,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创设情境导入。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3)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板书。

(3)在这段话中用了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

(4)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拓展练习。

(6)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7)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并扩展。

(8)指导朗读。

(9)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问:从这句话中说明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范读,指名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提问: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答案。

(3)指名回答。

(4)师过渡,引出视频动画《端午节的由来》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2、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作业设计

对父母说说端午节的习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9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糯米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豆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ānzònɡjièzǒnɡmǐjiānfēndòuròudàizhījùwǔyèzhēn

端棕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午叶真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挂: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提手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分:多音字

fèn本分

fēn十分

chánɡ太长

zhǎnɡ长大

bāo剥皮

bō剥开

jiān中间

jiàn间接

反义词

真——假分——合来——去纪念——忘记

近义词

纪念——怀念美滋滋——喜滋滋掀开——打开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立字旁“立”,

米字旁“米”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米——(来)

变一笔

午——(牛)

写偏旁

粽——()端——()

总——()带——()

加偏旁

十——()刀——()

具——()

反义词

假——(真)合——(分)

纪念——(忘记)来——(去)

六、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

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

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

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4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一到端午节,外婆会干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4)“总”说明每年都会煮粽子,“盼”说明每逢佳节外婆盼望一家人团聚。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4)里面裹什么?(白白地糯米)

(5)中间有什么?(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6)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写出了粽子的样子和对粽子的喜爱

(7)外婆掀开锅盖飘出什么呀?(一股清香)

(8)粽子怎么吃?(剥开粽叶)

(9)粽子什么味道?(又黏又香)

(10)掀,剥,咬分别写出了煮粽子,剥粽子和吃粽子的动作,又黏又香写出了粽子的味道?(请他们品尝水果的香甜)

(11)第二段写了包粽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粽子的味道。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外婆的粽子好吃吗?(十分好吃)

(4)花样多吗?(花样也多)

(5)都有什么品种?(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6)你十分好吃,花样也多说明外婆包粽子经验丰富,也体现了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

(7)在外婆家美滋滋的吃完后,外婆还会做什么?(装一小篮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8)美滋滋说明外婆包的粽子好吃,也表达了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9)第三小节写了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会教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6、同学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长大之后牛知道了什么?(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4)第四段写了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5)介绍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背后人称为“诗魂”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8、老师总体提问。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这篇课文写了每年端午节时外婆都会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外婆的粽子好吃,花样多,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节外婆包粽子——盼我们回去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的材料——粽子清香,又黏又香清香好吃

粽子好吃,花样多——带回去分给邻居吃纪念屈原

长大后——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考考你,课内阅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文中写了粽子那些特点呢?请在正确的选项后面画“√”

(1)好吃()(2)花样多()(3)非常大()(4)非常尖()

2、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请写一写。

(美滋滋)

七、课文升华

1、说一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吃粽子的故事吗?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3、交流作品:可先与家人交流,然后将学生的创意画在学习园地中展览。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和分析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课文背下来,背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材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image003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作业设计

对父母说说端午节的习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6篇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第17篇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 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 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 还有...”

4.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 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 学生书空笔顺。

2. 注意事项。

3. 教师范写。

4. 学生练写。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端午粽的教学设计(集合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半年销售总结报告审计年度总结个人工作自评报告开票工作总结职业规划书模板厨师工作计划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消毒供应室个人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