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本文为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可以将人的灵魂唤醒。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一张史铁生的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你关注到什么?(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作者的残疾是怎么来的呢?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在21岁的时候,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
生:……
是的,史铁生也很我们同学一样,在残废之初,他一度想去寻死。但是最终,他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一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吗?看课下注释①。他的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大家用波浪线划一下。
那么,一个残废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后却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文本研习
文章虽然题为《我与地坛》,实际上有三个描写对象,分别是我、地坛、母亲。这三者彼此关联,构成了文章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我与地坛”这一部分。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色转换。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你,你就是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你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文中找一找答案。
(①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而就在你伤心绝望的时候,你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地坛)。从此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再没长久地离开过,这说明地坛和你一定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3、那么地坛和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你到课文中找一找。(板书)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昔盛今衰,被人遗弃,同病相怜。
4、在作者眼中,地坛只是一座荒芜废弃的古园吗?那它还有什么别的特点?第五自然段中有句话概括了这个特点,请你找出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文章那个段落写出了它的不衰败?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景物)
5、小组探究:第五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园墙、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逐一分析特点,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作者,要好好活,生命来到这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齐读。
6、所以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呆在地坛了吗?
(同病相怜,给我生命的启迪)
7、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在地坛一呆就是(十五年)。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天气),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呆在地坛,你都做些什么?(思考、发呆…)你还在思考着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你弄明白了什么事?(自己读。找一位学生读。)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事情,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美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比喻(节日,假期,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如此,生和死的问题还需要你去考虑吗?那还剩下什么问题?(怎样活。)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
(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那这样的事情,需要着急考虑吗?不用着急,慢慢来就好。所以作者说,十五年了,我还是得到地坛中去,去默坐,去呆想。
十五年时间长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有些东西总会在变化的。就像作者说的,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这个能理解吗?这个就好像作者一样,在社会上讨生活的时候,总是遭遇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但是,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你觉得什么东西是别人改变不了的?作者也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数一数有几个,都是些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徜徉在地坛,你能看到将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看到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的雨燕,看到雪地上让人浮想联翩的充满稚气的孩子的脚印,看到不因外物或喜或悲的古柏,不止风景,你时常还能闻到雨后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闻到满园落叶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你的内心充满了安宁与快乐。)这样的安宁与快乐,是地坛带给我的。
8、理解“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古园带给我的这些正能量,这些美好的积极的感受,就好像味道一样,是难于记忆的。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或者遭遇挫折,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总会悄悄占据内心,这时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地坛,来重新汲取这些力量。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9、经历了这些,作者还会绝望、失望、痛苦吗?不,不颓废。
三、总结
1、你觉得作者喜欢地坛吗?结合上面所学的,你能讲讲作者喜欢地坛的理由吗?
2、其实在当年,陪我走出困境的除了地坛,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作者的母亲。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下课。
3、作业:小练笔,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200字)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实用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 半年销售总结报告, 审计年度总结, 个人工作自评报告, 开票工作总结, 职业规划书模板, 厨师工作计划, 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 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 消毒供应室个人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