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马说教学设计(热门24篇)

作者:edditor12022-12-22 21:21:04413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可操作的程序。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马说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马说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教学设计 第3篇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马说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⑴ 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⑴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⑵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

⑵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⑵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学设计 第5篇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背诵课文。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

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

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⑴ 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⑴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⑵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

⑵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⑵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用法)。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指导,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其意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讨、教师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由题目的“马”导入。

⑴与“马”有关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心辕意马,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汗马功劳,悬崖勒马,马不停蹄,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人仰马翻”。

⑵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⑶典故:“指鹿为马”,“拍马屁”,“露马脚”,“马虎”(老师补充)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杂文,用以陈述作者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属议论文体。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华丽空洞的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学改革,其散文风格遒劲有力,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荐屡遭拒绝,后又遭贬谪,使其有怀才不遇之感,为此写了“马说”,我们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事情?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点读(2人),其他人评价(从字音、停顿上)

2、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3、完整点读。

4、集体朗读。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结合注意,疏通文意。注:边疏通边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3、教师与学生合作,重点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而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并列:“黑质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词,惧其不已也。代词: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之助词:相当于“的”

加强语气:其若土石何?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医之好治以及为功

⑵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题探讨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但作者只是为了写“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以马喻人。

2、讨论:千里马,喻指谁?伯乐喻指谁?

3、讨论: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分析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千里马”的遭遇?

3、思考与练习二

马说教学设计 第8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背景导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它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文表达的是韩愈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二)对比导入: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疏通文字:

1、解词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然后有千里马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交流答案,教师适时对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千里”、通假字“见”“材”“食”“邪”和等加以总结

总结明确: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

古今异义

然后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一词多义

“食”“以”“虽”“其”“而”“之”“策”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装句 :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2、释义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进行翻译,形式有三种:

(1)、给出原句,要求动笔翻译并核对答案讲解翻译要点。

(2)、给出译句,要求对照译句默写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确字词要点。

(3)、给出原句和不严谨的译句,要求找茬评分。通过这种形式强化记忆句中重要字词和句法。

3、自读会意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后互换任务。

(三)走近作者,通读文本。

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勤奋苦学。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2. 了解“说”的文体:

①以前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记得“说”这种文体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但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所以,由此可见,“说”在内容上偏重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

②《爱莲说》题目的含义是“谈谈关于对莲花喜好的问题”,那么《马说》该怎样翻译呢?试着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

——表面意思是“谈谈关于如何发现千里马的问题”。深层含义是“谈谈关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3.通读文本

1、正字音:骈死、槽枥

2、明停顿

(1)、明停顿的要求:

文言文领字或领词之后有个短暂的停顿,可以用音调的延长读出停顿。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

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要稍长,文言文的词尾“也”“邪”等虚词要延长声调读。

其他根据句意稍作停顿读,不要将意思读破。

(2)、学生尝试划出文中的停顿并尝试自由朗读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确立表演点:

1.辱于奴隶人之手,重在表现“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饲之”,三辱在“鸣之”,四辱在“临之”。身体之辱,心灵之辱,能力之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3.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借助“评”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1.评出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策无道——痛

辱 食不饱——苦 骈死

鸣不通——冤

执策临之——悲

2.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 │ 物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3.评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义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征义

千里马 —— 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 —— 赏识人才的人 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 —— 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常马 —— 庸才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音频朗读示范或教师范读

(二)比赛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强化重要字词的读音并点评停顿。

(三)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四)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主旨所在:首句议论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中洋溢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暗示出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现力所在:内容对比(千里马与常马);排比反问设问修辞;漫画描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

马说教学设计 第9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的内容: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究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读课文结束。

马说教学设计 第10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背景导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它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文表达的是韩愈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二)对比导入: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疏通文字:

1、解词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然后有千里马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交流答案,教师适时对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千里”、通假字“见”“材”“食”“邪”和等加以总结

总结明确: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

古今异义

然后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一词多义

“食”“以”“虽”“其”“而”“之”“策”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装句 :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2、释义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进行翻译,形式有三种:

(1)、给出原句,要求动笔翻译并核对答案讲解翻译要点。

(2)、给出译句,要求对照译句默写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确字词要点。

(3)、给出原句和不严谨的译句,要求找茬评分。通过这种形式强化记忆句中重要字词和句法。

3、自读会意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后互换任务。

(三)走近作者,通读文本。

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勤奋苦学。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2. 了解“说”的文体:

①以前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记得“说”这种文体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但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所以,由此可见,“说”在内容上偏重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

②《爱莲说》题目的含义是“谈谈关于对莲花喜好的问题”,那么《马说》该怎样翻译呢?试着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

——表面意思是“谈谈关于如何发现千里马的问题”。深层含义是“谈谈关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3.通读文本

1、正字音:骈死、槽枥

2、明停顿

(1)、明停顿的要求:

文言文领字或领词之后有个短暂的停顿,可以用音调的延长读出停顿。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

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要稍长,文言文的词尾“也”“邪”等虚词要延长声调读。

其他根据句意稍作停顿读,不要将意思读破。

(2)、学生尝试划出文中的停顿并尝试自由朗读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确立表演点:

1.辱于奴隶人之手,重在表现“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饲之”,三辱在“鸣之”,四辱在“临之”。身体之辱,心灵之辱,能力之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3.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借助“评”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1.评出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策无道——痛

辱 食不饱——苦 骈死

鸣不通——冤

执策临之——悲

2.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 │ 物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3.评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义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征义

千里马 —— 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 —— 赏识人才的人 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 —— 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常马 —— 庸才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音频朗读示范或教师范读

(二)比赛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强化重要字词的读音并点评停顿。

(三)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四)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主旨所在:首句议论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中洋溢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暗示出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现力所在:内容对比(千里马与常马);排比反问设问修辞;漫画描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

马说教学设计 第11篇

《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的内容: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究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读课文结束。

马说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马说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马说教学设计 第14篇

导语:《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作品评价吧!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马说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学设计 第16篇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背诵课文。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

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

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教学设计 第17篇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马说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教学设计 第19篇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pian)死于槽枥(caoli)之间才美不外见(xian)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马的内涵太丰富了。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六)扩大阅读:(课下)阅读韩愈的《龙说》、岳飞的《良马对》附:《良马对》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已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马说教学设计 第20篇

课文分析:

《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朗读教学

初读课文,正音上口: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四)课文分析: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2)解决重点字词(屏幕显示)。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5)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归纳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现象(屏幕显示)

(五)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六)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学设计 第21篇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韩愈资料(一):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马说教学设计 第22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6。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6》。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 第23篇

【教材分析】

《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文学分享

有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希望能帮助您!

马说教学设计 第24篇

【教材依据】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准】

1、 ?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教学中应注重分析。

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

【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少,八年级只有两个班,学生共三十九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半同学总是因为家里的农活而耽误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挺差。但是本文易懂的特点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也许这一课的学习没那么难。

【教学设想】

1、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查询有关资料书以助于本文的学习。

2、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动画走进课堂,达到听觉视觉双重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到达更加直接立体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

3、体会文中传达出的人才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中不会认读的字词,并做好标记以备课堂中解决;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制作成小卡片;

(3)、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摘抄在成语收录本中;

2、教师准备:提前分析课文内容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找到各种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片段。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1、让学生自己上来表演马的各种叫声,做着各种马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2、投影各种马的图片

(更加直观的展现马的形态、动作、声音和自己刚才做的作作比较)三、正文学习:

(一)、投影学习小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意思。

2、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

5、培养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文体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四)、读一读

1、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3、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误读字词,并让学生进行精读。

(大屏幕显示易误读,会不读的字词,让学生认读)

4、自由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而后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准?读的感情充沛?

(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资料书串译本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马说教学设计(热门2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半年销售总结报告审计年度总结个人工作自评报告开票工作总结职业规划书模板厨师工作计划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消毒供应室个人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