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教师经常要写教案 ,写教案对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上课时间是很有帮助的。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
1、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 (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 (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 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 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1、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2)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3、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4、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习。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1、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集合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设计师转正报告, 信息技术学科工作总结, 小学开学典礼活动方案, 莫高窟教学设计, 师魂演讲稿, 人事主管年度总结, 诚信承诺书模板, 下半年工作计划开头, 2022年祝福语大全, 事业单位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