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
指缝很大,时光却很细,悄然而逝,在这几天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都得到了提高,请写一篇教学小结,并认真地记下来。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总结,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20__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劝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劝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尧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年中招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1、虎门硝烟:(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派他到( 广东)禁烟 (2)(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3)意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打开( 中国市场),直接原因:( 林则徐的硝烟活动)
(2)经过:(1840)年6月,战争爆发,英军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结束时间(1842)年
(3)结果:清政府向英军(投降)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英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
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贷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
代史的开端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第14课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意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3、西安事变
背景:
①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③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实行停战。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课本原话: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15 课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统计,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主要战役
2、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中国共产党“七大 ”
(1)时间、地点:1945年 延安
(2)主要内容:
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字仪式,抗战结束。1945年10月25日,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国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③中国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年=公元?年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③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按照教学计划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下,我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下面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历史课堂教学凸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10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听课节数达16节,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5、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在学生学了长征知识后,让他们去寻访老红军。(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与经验。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6、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深化拓展历史的教育教学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人意。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与完善有针对性的备课,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会取得优异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虚心求教,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
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化(军事)工业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海军: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各地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人才破产:(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
评价:(1)局限性:是一次失败和(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2)积极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 地点:北京 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主力: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 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XX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时间:1900年
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
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成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挺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开始)
(1)时间:1947年夏,
(2)事件: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3)意义: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八年级上册历史总结(汇编1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 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哪吒闹海教案, 施工安全警示标语, 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 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 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 小班班级工作计划, 环境综合整治标语, 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