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汇总19篇)

作者:edditor12023-01-09 18:01:04372

天天念书,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的吧?知识点是最微小的知识单元,是最特殊的知识,有时也被称为“考题”。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2篇

地球知识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3篇

大量的刷题

学好地理,刷题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我们把地图背下来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巩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记忆地图,地理是半文办理的学科,它需要的理性思维也是非常的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培养的自己的理性思维,这样我们的地理成绩才能提高的更快。

多看地图册

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很杂,大大小小都有, 首先你得把这些知识都掌握,大的比如气候、洋流、迁移、河流…这些大的知识点里往往包含着许多分支,比如看气温降水曲线图判断气候类型、全球理想气候分布图、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原因、印度洋冬夏的不同流向、洋流的类型和渔场的分布…小的比如向斜背斜、地方时区时的判断、板块…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4篇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5篇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

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6篇

1、【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7篇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8篇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2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季风环流

★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掌握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北半球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北半球反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南半球反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4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危害: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减少消费, 减少废弃物排放

③植树种草, 防止森·林火灾。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9篇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0篇

掌握地理知识点

我们要记知识点,我们办要把自然地理知识点掌握好,特别是有关公转自传,地球的时间差问题,这在高考时一般在选择题上出现一般是12分,而且不好做,我们解决方法是把课本上那个地球自转的地图好好掌握。不光是地理这门学科,还有别的学科,知识点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打好基础,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踏实。

不懂就问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做地理笔记

我们不要小看地理笔记,地理笔记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记笔记,我们不用都记笔记只要把经常考的知识点记下就行了,然后好好总结,看看都容易考什么,看看是哪方面的考的多些,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哪方面,可不要没有终点的复习,这点是在高三复习时禁忌的,因为那样太浪费时间了,而且记住易忘,效果不佳,所以记笔记是很有技巧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1篇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2篇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①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②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

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3篇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4篇

我本学期担任高三__班和高三__班地理课教学这学期以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人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洋思经验,确定较为适宜的教法,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研讨考纲

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在教学中就可以着重强调最基础的知识要求,尤其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更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基础知识。立足课本,夯实双基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听写,并及时批改,在下一节课给学生反馈。这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也知道了什么知识是基础的、必会的。复习中,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一轮的复习花费了很长世间,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复习的时间很长,主要是本身知识就比较难于理解,再者所教的学生是文科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学习心存畏惧。

对于区域地理部分,虽然高考说明中没有出现要求,但是也不敢不复习,因为区域性是地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还是花了一些时间把区域地理过了一遍,时间比高二上课时少很多。此阶段的练习以阶段性的习题为主,没有进行特别的客观题或主观题训练,反映在考试的结果中,学生阶段性习题做起来感觉还不错,但是综合性习题一做起来,水平就上不来了。今后也需要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就有意识的做一些综合练习,弄一些客观题训练。

二、坚持认真备课,做好集体备课、听课

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及时解决。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参与集体备课,向本组其它老师学习,平时经常听组内其它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指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

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地理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三、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高三的课堂尤其是注重效率,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地理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地理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完善作业批改

我觉得课后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生的学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处处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信心,取得了成就感,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提到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5篇

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

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6篇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xx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xx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7篇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⑵产生时差时。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

1、锋面

冷锋

暖锋

大气系统图

雨区位置

峰后

锋前

大气特征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雨雪天气,伴有强风。

连续性降水、雾。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春季沙尘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2、气旋

天地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气旋)

示意图(北半球)

小结(北半球)

风向: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多阴雨天气;

逆时针辐合。

风向: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晴朗、干燥;

逆时针辐散。

台风: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

名称

分布

冷热干湿性质

移动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

出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之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暖、湿。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

东北信风

凉、干。

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

东南信风

2、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温加湿;

寒流降温减湿。

②渔场:⑴寒暖流交汇处:北海、纽芬兰、北海道渔场。⑵上升流:秘鲁渔场。

③海洋航行: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

五、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及水循环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3、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中有两种机泵形态,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态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一般:山岭;

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两翼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一般:谷地;

地形倒置:山岭。

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

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8篇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

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表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 陆地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19篇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体分类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类型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气候的影响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

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

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

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汇总19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