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空气教学设计(集合16篇)

作者:edditor12023-09-08 10:40:23598

作为人民教师,经常要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利用好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空气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空气教学设计 第1篇

教育理念指导

1 、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 、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空气是会流动的吗》

教学方法:讨论、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动手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自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初步学习了一些科学常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是本册四年级的科学学习将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较差。

教学目标:

1 、探究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②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②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③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②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巩固

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进行猜测质疑:

提问: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板书课题《空气是流动的吗》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二、自主学习

1 、风的形成

(1)分组试验

提出问题: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汇报:

归纳总结:空气是会流动的

(2)讲解: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3)验证试验结果

提出要求: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4)鼓励学生:

祝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2 、空气的流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演示P6实验二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归纳:热空气是上升的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质疑: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结合生活实际推论: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的吃结论:冷空气是下沉的

3 、冷热空气的对流

(1)质疑并提出问题: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了解冷热空气对流图并归纳总结

4 、热空气的用途

(1)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三、课外拓展

1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合作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2 、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向爸爸妈妈汇报。

设计特色简述:

本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具体分析学情。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结合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自主动手,从中得到实验结果,学到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从而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中快乐的学习。

板书设计

冷空气和热空气

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热气球孔明灯

学生实验记录单:

1、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的感觉:

纸蛇转动说明:

2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加热一只纸杯里的空气,松开扶住木棍的手后

空气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空气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水槽、矿泉水瓶、方便袋、粉笔、海绵、玻璃杯、纸、气球、硬纸板、乒乓球、肥皂水、纸筒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2、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就让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吧!

二、寻找空气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方便袋、硬纸板、书、饮料瓶、粉笔……谁能利用身边的东西帮老师找到空气呢?

2、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3、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4、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5、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各种方法找到了空气,那谁能说一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到处有)

三、认识空气

1、观察认识空气的特点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那么同学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跟水的特点比较)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认识什么是气体、感受空气会流动,流动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体、液体比较

谈话:我们知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固体,像水、牛奶这样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液体,那气体会流动吗?

(2)香水实验,认识气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老师洒一下香水,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闻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怎么有的香水的气味?我只洒在这儿,那儿的同学怎么闻到了?(板书:会流动)其他同学闻到了吗?你觉得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四面八方)

(3)教师小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而空气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会流动、而且流动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同学们觉得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一:

1、出示装纸的杯子: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把杯子倒过来,现在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纸可能会怎样?如果湿了说明了什么,如果不湿又说明了什么?

2、学生实验(强调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倾斜)

3、学生汇报(纸没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的空间)

4、如果把杯子倾斜,你会发现什么?

实验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问学生:如果老师,往下摁水杯,乒乓球会原地不动,还是也被摁了下去?为什么?

2、老师演示实验

3、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三: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吹泡泡吗? 谁能不吹就制造出泡泡来呢?

2、学生实验并说出理由

四、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

关于空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四周到处有空气,那月球上有空气吗?水里有空气吗?空气有重量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空气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 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 、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学生讨论、交流。

5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 、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 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 、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 、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3 、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4 、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我们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 、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 、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 、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五)热空气的利用

1 、你知道“孔明灯” 、 “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 、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 、播放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视频资料。

(六)、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

用准备好的塑料袋,蜡烛等做塑料袋上升实验,注意不要烧到塑料袋,不要烧到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

2 、小组讨论并汇报。

(八)、课后作业

请根据本课所学,查找资料,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空气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其中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大小是教学重点,大气压应用中的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是教学难点。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大小。

2、教学难点: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

汽水两瓶、橡皮塞、吸管、塑料瓶、热水、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吸盘挂钩多个。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分析讨论。

六、课前实施内容:教师先熟悉实验,并充分考虑到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七、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课件设计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该课件在设计时本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问题、分析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

八、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比赛吸汽水,看谁吸得快?

道具:两瓶饮料,一瓶带橡皮塞,一瓶不带塞。

(从生活中常见事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法)

1、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引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教师做好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塑料瓶为什么会变形?

2、是谁托住了纸片(覆杯实验)?

3、是谁把小试管推上去的?(小试管上升)

4、鸡蛋为什么会掉下来?(瓶吞鸡蛋实验)

学生讨论后教师对每个实验进行分析引导,最后得出结论:以上几个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

2、大气压的大小:

A、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器材:两个挂钩吸盘

(让学生参与此活动,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气压是很大的。)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课件演示)

结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学生体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威力。

(质疑:大气压有多大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课件演示)

(提醒学生注意管内水银液面高度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在管内灌满水银后,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⑵、松手后,管内水银柱下降,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空气?(没有)

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大气压?(没有)

结论:管内上方为真空,没有大气压强,管外的大气压支持着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1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高=1.01×105帕

D、介绍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3、大气压的应用:

图片演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件演示:活塞式抽水机及工作原理.

课堂小结:

1、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并能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九、板书设计: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大小

三、大气压的应用

空气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 、指导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 、指导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 、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是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1 、教学难点是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长吸管、大小相同的纸杯两只、细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 、空气会流动么?

3 、想一想:空气受热或冷却以后会向哪儿流动?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谈话:那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呢?

①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向哪里流动?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热空气在火焰的上方,向上流动。

④ 小结: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①实验二: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纸蛇在转动、纸蛇在跳舞

④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⑤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3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发现热空气向哪儿流动?

(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 、学生猜测

3 、实验三:在长吸管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一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 、汇报实验结果。

5 、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6 、讨论、汇报

7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8 、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利用热空气向上升的原理来做事,你知道吗?举例说说。

9 、演示:我们也来做一个“热气球”:用酒精灯给薄塑料袋加热,薄塑料袋加热升起。说说为什么会升起?

(三)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 、学生猜测

3 、实验四:按要求做实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4 、分组实验、讨论

5 、汇报交流: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

6 、小结: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流动。

7 、在生活中,你见过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探究风的成因

1 、凭我们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2 、看P8的风形成图,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3 、汇报:风是怎样形成的?

4 、小结: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向上升,升到高空会变冷,冷空气向下降,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这样,空气就流动起来了。空气总是在循环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也就是说,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5 、试画空气流动图

空气教学设计 第7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空气教学设计 第8篇

课题: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是热的也有冷的;

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像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重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教具: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方法: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今天教室里有什么不同?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闻到了香味。接着问,香味是怎么被我们闻到的,有的说风一吹一搅,我们就闻到香味了,有的说我们要呼吸空气,香味随着空气被我们闻到的。(学生虽说不出气体分子扩散,但已提到空气的流动。)

香味我们只是闻得到,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说,我们拿桌上的材料 ( 香 ) 做个实验吧!

2、亲身体验空气的流动。

关闭门窗,把各组的香集中在讲台上点燃。观察怎么飘的?都飘到哪里?

怎样使飘得快些?(用嘴吹、用书扇,把香端到电扇底下吹。)

“为什么在电扇底下吹,就飘得快些?”(电扇下风很大,飘得快,风可以加快的扩散。) (教室里弥漫着味,呛人,而且还熏眼睛,有点难受)“现在有什么感受?”那么怎么让出去呢?(打开门窗)

把门窗打开。过了一会儿,问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打开门窗后,外面的空气可以流到教室里来,教室的空气流出去了;淡了,教室里的空气新鲜多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亲身看到、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再不是纸上谈兵了。

最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香在电扇底下吹时,在教室里流动的图(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教室立体图,然后让学生画的流动路径)。其他同学照着黑板上的图在记录本上画。

3、学生活动。

把香分到各小组,使先往左飘,再往下飘,该怎么做?各小组学生都积极配合,来完成这项活动(虽然在前面有的学生已经提到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也就是制造风,但不是每个同学都亲自实验)。活动完毕师生共同总结:风使、香味到处飘,风实际上就是空气的流动。

4、拓展延伸。

提问:自然界中有哪些种风?学生会说出微风、大风、龙卷风,等等。又问:人们用风做哪些事情?学生会说出风车磨面、用风发电等。最后,留给学生思考题:我们在教室里靠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制造风,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回去多观察,多思考吧!

空气教学设计 第9篇

【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这一课是科学探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但空气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教材中设计了找空气、验证空气有重量吗、提出问题自由验证三个环节,让学生借助各种媒介来感知和认识空气。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力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离不开空气,能借助某些物体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角色。

4、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学习探索事物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明白空气无处不在,植物、动物、人类都离不开空气这个科学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五颜六色的气球)

问: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呢?(学生回答)师把里面的空气放掉,再问:空气跑到哪里去了?(生回答)

2、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空气在哪里》。(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学。

3、反馈:课件出示词语花园,指名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5、课件出示: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猴子和空气玩游戏,空气一直躲,小猴子一直,最后小猴子明白了。

(指名回答后,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很不错,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合作精神怎么样了!比一比,看哪个合作小组最先完成学习任务。

1、出示合作要求。

课件:

1)自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出空气的作用,小组内汇报。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选出你喜欢的一组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2、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完成任务。

3、集体汇报。(结合学生汇报的顺序相机教学)

空气在小猴子的肺里

1)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2)我们的肺里有空气吗?试一试就知道了!把鼻子捂住,屏住呼吸,有什么感觉?

3)空气有什么作用?

空气在皮球里

1)你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说什么?

2)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墨水里

1)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和你平常发现的一样吗?

2)这里,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汽车轮胎里

1)出示课件:汽车在行驶。

2)齐读空气说的话。

3)它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水里

1)课件出示:鱼儿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2)你看到了什么?这关空气什么事呢?

3)自豪地读读空气说的话。(课件出示空气说的话。)

空气在火里

1)气还有什么作用?读读空气说的话。

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帮助火燃烧呢?

空气在田野里

1)空气还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2)谁来用有了我才能改改空气说的话?

大家学得真好!老师还有个疑问:风是怎样形成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4、分组完成下列表格,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对话练习分角色表演读。

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什么作用

5、展示汇报。

1)展示台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集体订正。

2)指名分角色表演读,比比谁读得好。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

(1)、我是小小科学家。

1)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有什么作用?(绘制表格完成。)

2)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空气在哪里。

(2)、我是小作家。

我会续写课文。

2、选择你喜欢的一组作业,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好朋友一起完成。

3、汇报,做得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师总结:这神奇的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新鲜吧!

【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

在我们周围

我们生活在空气里

真神奇

时刻呼吸着空气

空气教学设计 第10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塑料袋,感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的气体。

2、能够从"摸塑料袋""吹纸杯"的实验中理解空气是具有力量的。

3、体验自身参与探索"空气是有力量的"这一实验过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的准备:塑料袋1个、气球一个、奖励贴画、向杯子吹气方向的PPT图片。

2、经验的准备: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空气是有力量的。

2、活动难点:幼儿自由探索空气是有力量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导入:

通过手指游戏"小手变变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刚刚我们小朋友的小手变出了那么多的小动物,那今天刘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魔法口袋,我们来看看口袋能变出什么魔术呢?

2、活动开始:

师:(把口袋装空气并用手捏住不让口袋漏气)好了,小口袋变好魔术了,你们来看看小口袋变成什么样子了?里面有没有东西?

(幼儿自由回答)当幼儿说出空气时,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捏一捏口袋。

师:好,小朋友们都很棒,那我接下来请每个小朋友都来摸一摸、捏一捏魔法口袋,然后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在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导幼儿说出口袋里有空气。

师::(口袋里有空气,并把手放开,让幼儿观察口袋内没有空气时口袋的样子)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师:出示气球,并往气球里吹气,然后用手捏住不让气漏出来。请幼儿来猜想如果把手松开气球会怎样?

幼儿:气会漏掉、气球会飞走了。

师:验证猜想。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是什么力量让气球飞走的?

幼儿:空气的力量。

师::原来呀我们的空气也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今天刘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关于空气的小实验--会跳的`纸杯,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老师手上有两个叠在一起的纸杯,请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在不用手的情况下如何让上面的纸杯自己跳出来。

幼儿动脑思考后自由作答,当有幼儿说出用"吹"的方式时请幼儿尝试方法,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师:那刘老师也想来试一试小朋友们说的方法,看能不能让纸杯跳起来。

师:第二次尝试吹杯子,并要求幼儿观察吹的方式。结束后发放纸杯请幼儿自己用杯子尝试。巡回观察、指导,并请成功把杯子吹起来的小朋友与吹的方式。探索后,请幼儿将纸杯放回原位。

观看向杯子吹气的方向图片。与幼儿一起吹的方式,请小朋友进行尝试。完吹的方式后,请幼儿再次拿起纸杯探索用哪一种方式最容易把杯子吹起来。再次探索结束后将纸杯放回原位。

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纸杯会自己跳出来?

幼儿:空气产生的力量能将杯子吹起来。

师::我们的空气是有力量的,它有力量才能将我们的杯子吹起来。

3、活动结束: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神奇的力量,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寻找一下还有哪些更神奇的力量吧。

空气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是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空气流动的路径,并了解风的成因,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以下目标:重证据研究科学,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在学习这课以前,学生已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途径有了初步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中,对空气的其他问题也产生好奇,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就为继续研究“空气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第一环节,从前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引入本课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会流动,让学生伴随着教师的引导,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玩学学,潜移默化地发展认知、培养技能、陶冶情感;第二环节,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看、多想、多问,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们去做和学;第三环节,进一步合作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和风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再现国外和中国古代空气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有理由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做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现象;

● 能借助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

●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 了解风的成因;

● 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认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悠久历史。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要占据空间,大家是不是都对研究关于空气的问题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空气。先请小朋友观察,我握着气球的手一松,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观察后发言。

3、提问: 气球为什么瘪了?刚才气球里面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4、学生思考后解释,空气流到别的地方去了。

5、所有的空气都会流动吗?

【评析】

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 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 on)。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对动脑的强调会越来越多。

二、探究空气是否会流动

1、请小朋友利用我们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选取需要的材料。

3、分组实验验证。

4、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醒学生做热风车实验时,可使用材料袋里的铝片做风车,如果用普通纸张要注意离火苗远一点,以免烤焦或点燃。用手感受热空气时也要注意距离,以免灼伤手,还应在烛火周围不同位置获取感受。

5、小组汇报讨论: 做了怎样的实验?怎么做的?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空气流动的原因通常是什么?在热风车的实验中,把手放在烛火周围的不同位置,会有什么感觉?它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6、把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评析】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姿、语言语调,尤其是说话的具体内容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思想的火花、创新的灵感。例如:“这点子真妙!”“你干得好极了!”“试试看,也许我们能成功!”等等。积极暗示有利于促进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学生原有的学习行为并引出新的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播放课件,观看热气球表演和孔明灯。

2、想一想: 热气球和孔明灯为什么能上升?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

4、谈话: 能否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证实你们的想法呢?那我们就来亲自试试,好吗?

5、打开课本做第6页上的实验。

6、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空气流动的路径和风的形成

1、想像: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室里和倒扣在水槽里的杯子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空气看不见,怎样才能知道它流动的路径呢?

2、出示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同时提出观察记录要求。

4、分析讨论现象,明确是冷热的不同形成了空气的这种流动。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些什么?

6、讨论: 风是怎么形成的?

【评析】

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指导策略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关注学生是否通过一次次学习过程逐步地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形成了探究的能力,这些探究的方法能否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推陈出新,这些探究的能力是否能够迁移到对新问题的解决之中去。因此,应用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指导策略的教师,往往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想方设法搜集证据,得出探究结论,而且还要把各自的探究结论用文字、图表、实物模型等各种形式公诸于众,一方面接受检验和质疑,一方面推进新一轮的探究。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上升的教学环节

师: 预测一下,当我点燃纸袋下面的蜡烛,纸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 纸袋可能会大一点。

生: 时间长了纸袋或许要变焦。

生: 纸袋里面的空气会变热,另一只纸袋里的空气是冷的。

师: 那么,原来平衡的木条可能会变化吗?

生: 可能会不平衡了。

师: 什么理由?

生: 蜡烛在下面加热,那个纸袋里的空气就热了,热气会把纸袋顶上去的。

生: 可能不会变化。

师: 就是说纸袋里的空气变热后可能引起纸袋的不平衡了,是吗?

师: 如果不平衡,原因有几个?

生: 只有空气的冷热引起的,因为其他条件都没有改变。

【片断评析】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自发的探究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推理过程和概念。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时效,我们不能放任。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扶持与点拨。即使在讨论时也应该体现出来。所以,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提醒同学,帮助他们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找出引起变化的关键。

小资料: 中国热气球的发展

从热气球在中国着陆的那一刻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热气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虽然还未被更多的人所尝试,但对绝大多数人显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近几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更寻求崭新的休闲娱乐方式。热气球运动符合现代人求新、求变、求刺激的摩登时尚,已成为继攀岩、蹦极、滑翔之后的又一休闲娱乐的热点。加之热气球运动本身兼有体育、娱乐、探险、旅游、广告发布等多重功能,热气球在中国大地形成热势将是不争的事实。

空气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 报纸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

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

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空气教学设计 第13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

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活动

复习: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提问回忆

导课: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演示p燃烧,观察

一、空气的组成:(v%)

n2:78%归纳思考

o2:21%整理

稀有气体:0.94%结论

co2: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氧气:指导学生阅读通读

2、氮气:p24~26内容讨论

3、稀有气体:(主要是用途)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给出讨论提纲讨论

气体:cono2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归纳

粉尘:沙尘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提示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空气教学设计 第14篇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能概要说出空气污染的原因。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 通过了解当地空气质量和对“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亲自收集资料和课堂分析讨论,体验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健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其二是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我们周围的空气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气、燃烧的垃圾、汽车尾气等都是污染大气的祸源。他们时刻袭击着我们的呼吸道和肺,使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本节教材以学生分析有关的“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为主,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特别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2.教学重点: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3.教学难点:学会正确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网上关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收集、调查与课本有关的材料。

3.实验用具: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事先做个调查,如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图片;亲属中吸烟的人数,亲属中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可以通过调查当地一周来空气质量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气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来获取一些资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料,从而证明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本节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做憋气(30 s)小游戏,引出空气对人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复习上堂课学过的有关气体交换的内容,引出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从而导入新课。

对于“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的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当地的空气质量也不同,因此,可引导学生观看央视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来了解判断空气质量的标准。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询)、调查访问等形式,来确定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及主要污染物。

关于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量,可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过程来了解,并了解采取何种措施来改善大气污染情况。对于探究实验,一方面要严格根据教材要求进行探究,以确保实验数据偏差较小;另一方面,了解五点取样法即重复组的意义,通过全班同学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等条件,分别测出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总结出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推出改善空气污染的方法,并提交全体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本节课可运用CAI课件和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分析,引导讨论交流等。要重视“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实验中方法的指导。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做“憋气”(30 s)小游戏开始,用CAI课件展示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图片(图片+音乐)和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导入。

指导学生发布资料,利用CAI课件展示课本“资料分析”内容、出示吸烟危害和世界无烟日宣传画、有关煤气中毒的图片、资料和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引导分析资料,交流讨论,从而明确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CAI课件展示常见大气污染源图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空气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学法

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三)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

实验2、“覆杯”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

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

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

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 优点:精确 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

(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

(四)、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

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

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定

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1、 大气压强:

①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②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④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 大气压强的测量:

①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②大气压值:1.013×105Pa

③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 大气压强的变化: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②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 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①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②应用:高压锅。

空气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上)《看不见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气。希望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有关空气存在的经验猜测空气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实验,从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来确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在大胆猜测和亲历探究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进一步认识空气的存在,为认识空气的性质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或感悟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地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 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空气教学设计(集合1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4班班级口号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暑假作息表拜年祝福语猪年医师个人简历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