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村居教案(汇总25篇)

作者:edditor12023-07-18 21:01:34448

作为一名辛勤的人民教师,经常需要编写教案 ,而教案的辅助又能使教学更加科学。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村居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村居教案 第1篇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清平乐 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编排的,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学情分析】

此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

根据本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思路】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理解“相媚好”,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2、辅助本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

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1.师:板书 居 ,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同学看到家会想到什么?

居然之家,安居乐业

2.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说着这样的话?板书 吴音,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大家对南方话有什么看法?或听到的南方话是怎么样的?

3.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师板书“词”。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了,“词”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因先有乐,后有词,所以也称“曲子词”。《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而为“村居”所配的乐曲是…师板书“清平乐”,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拨乐的读音。“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 “虞美人、 “满江红”等都属于词牌名。那么,认识了词,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读:《清平乐 村居》。

4.师:了解了课题,接下来我们应该解决什么?生:作者。

师:你说得真好!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生:辛弃疾。师板书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所查阅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生介绍,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词人。(播放画面)

师:接下来,我们将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心品读这首清词丽句。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师:谁来展示读一读?生读,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请男女同学分别读上、下两片。生再齐读。师板书剥。读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壳。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剥香蕉;去掉大蒜皮则称为剥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称为剥桔皮;去掉莲蓬的外皮就叫生:剥莲蓬。好,齐读。生齐读。生书写“剥”字。

2.师:这首词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要略有停顿。细心的小朋友们,我们从诗与词的外形上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诗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而词句字数或长或短,这是为了吟唱时和所配的曲调押韵。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有趣吧?

3.师:再请生读课文,看着屏幕读。一生读。师强调“蓬”作为韵脚的读音,这是古诗词中和仄、押韵的需要。应该读蓬音。如:“小、草、好、媪;东、笼”。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小溪图)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师:有谁读懂了别人没读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边绿草茵茵。

师:那么看着那一丛丛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读这句话?生读。

师:周围绿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样吗?生说:清澈、潺潺、淙淙。

师:小溪里会有什么?生:有小鱼、莲花和莲叶,并散发着清香。

师:屋矮檐低,门前溪流潺潺,岸边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辉。这么美丽的居住环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们来读读整首词好吗?生齐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草色遥看近却无。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导出图片)

(3)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4)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师:谁还想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翁媪(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

师:现在,老师把两位老人家请出茅屋。你来对照画面,读词中的句子。生:“白发谁家翁媪。”师:齐读。生齐读。

师:我们看看这对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师:怎样聊天?生:喝酒、带着醉意,醉就是带着醉意。师板书“醉”字。

师:请你读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播放词句:请齐读。

师:老夫妇不仅喝醉了,而且还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着。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亲相爱亲亲热热的样子。师板书相媚好。

师:老两口操着吴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们在用当地方言聊什么吗?生自由想象答。师:说不定看着儿子大了想给儿子说房媳妇呢,也说不定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恋爱说的悄悄话呢。补充:

师:孩子们长大成人已经能帮父母耕田持家,老两口喝点小酒,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呀!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沉醉其中,就连路过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让我们也带着醉意,感受这醉人的生活画面吧!师引读“醉里吴音…”生齐读。

感悟人和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相机导出图片)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 ——”.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①“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②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导出小儿剥莲蓬图)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 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 子怎么样?(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 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师: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就是描写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请默读,想象画面。生默读。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路过这座小山村,请问,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茅屋、小溪。师:书上是怎么写的?生读诗句。

3.师:哪一句或哪一字连起了整幅图?生:“溪”字。

师:仔细看书这三个“溪”字有什么不同?+ppt声音生说。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师: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你想到什么?生:说明这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周围的景物串连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三个“溪”字串成了词的脊梁。词人沿“溪”而行,周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脚步飘飘然。

4.师:如果此时,你与词人一道漫步溪边,看到这户人家老人在饮酒聊天,青年在辛勤耕作,小儿在卧剥莲蓬…说不定你也诗兴大发想吟词一首呢!请你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点评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吧!生:温馨的村居。和谐的村居。无忧无虑的村居。充满亲情的村居。美好的村居。温情的村居。令人向往的村居。富有诗意的村居。清新秀丽的村居。和睦的村居…

师:村居生活多么安宁和谐!田园风光多么清新动人!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样?生:美!师板书“美”。

师: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让我们吟出大词人对村居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吧!怎一个“醉”字了得。

《清平乐 村居》起!生读。

五、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布置作业】

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看着这幅图画,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初步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村居教案 第2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村居教案 第3篇

一、写作背景

清咸丰年间,政府政治x败。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的高鼎怀才不遇,和众多的心高志远却失意人生的读书人一样——苦闷彷徨。

一天,在朋友的邀请下,郁郁寡欢的高鼎去村郊散心解闷。乡村的二月是最生气勃勃的季节。阳光娇艳明媚,空气清新润朗。泥土中散发着绿草的清香,鹅黄淡绿的草儿被风儿梳理得柔顺鲜润。蓝天碧空如洗,把整个田野映衬得更加亮丽生动。莺儿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发出悦耳得鸣叫声,高鼎得心情一下子变得轻盈愉快起来。他沿着堤岸漫步。河边的杨柳像善舞的女孩子,在春风中一会儿扭动着苗条的腰身,轻盈得曼舞;一会又用她们那柔软纤细的枝叶去轻拂堤岸------草青、水静、柳绿、莺飞,好一幅江南乡村风景图啊!高鼎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春色中了。

“放得高些,再高些!”忽然,高鼎听到了孩子们的嘻笑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个放学早归的小童,正趁着和暖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已经有一只风筝飞上天空,那是孩子们自己用纸糊成得老鹰风筝。高鼎被乡村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欢笑声所感染,举头凝望天空中随风高飞得风筝,他发现:风筝竟有着与乡村山水及孩子们的欢笑声一样的悠游自在!

看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高鼎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他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诗兴大发,随即吟诵出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村居》。一瞬间,他领悟到了陶渊明为何会放弃功名,归隐山村的那一份恬淡的`心境,心也不由得向往和热爱起这乡村安逸无忧的生活了。

二、教材分析

《村居》是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三、教学价值

本课是由一首七言绝句、一幅孩子们放风筝的插图、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8个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多音字“散”构成的,课后还有三道练习题。

本课的七言绝句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而课文中的插图正好配合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可以结合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反过来这首诗正好把这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跃然纸上。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精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学生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另外本课还要求学生掌握两个多音字“散”和“长”,“散”是在诗中出现的,而“长”怎是在课后的读一读中配合一首小儿歌一起呈现的,通过儿歌的朗读,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长”字两个读音的不同含义。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则注重了孩子们词语积累。给相同的词语连线,则是让学生了解诗中个别词语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四、地位作用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一板块《快乐地玩》的第一课,是学生刚刚结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重返校园学习的第一课。刚刚开学学生还没有从玩耍中完全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教材一开始就编排了能与学生假期生活紧密联系的《快乐地玩》这一板块,让学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一课《村居》,更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且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边学习边让学生回忆暑假的愉快生活,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呈现了一方游戏的天地,让孩子们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另外,本课的古诗教学是在一年级下册刚教学完,《春夏秋冬》这一板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板块的几首诗都是吟咏四季的经典之作,诗人以清新活泼、明朗晓畅的语言描写四季的瑰丽风景,抒发了诗人醉心自然、寄情自然的情感。学生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得到了美的享受。学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村居》这首古诗的,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体会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古诗的教学从一年级下册写景的古诗到本册的《村居》,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同时也为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学习描写劳动场景的田园诗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1个偏旁“火”。认识多音字“散”和“长”。

2、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5、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方法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自主地学习。所以针对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氛围。

例如:1、导入部分,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一个苹果的后面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古诗,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苹果后面的古诗就可以获得这个苹果。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了所学过的古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学生读诗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选择与本文内容比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诵,让他们的读书声和音乐声融合在一起,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同时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诗的语言美。

3、复现巩固过程中,把古诗的内容改写成小散文,而且散文中包括本课中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换个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同时也进一步感悟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朗读品味,读中感悟

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对于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在读中感悟。所以在读时我们可以分步进行。

1、多种形式自由读。如齐读、分行读、表演读、合作读、比赛读、评读等等,由自己小组自己选择来读。

2、展示读。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适当时加上教师的示范读。

3、想象读。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加入音乐,让学生闭眼边读边想象,进一步在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师中我们就要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词句质疑、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体验等环节,都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如:1、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次复现”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在读的同时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进行标注。然后小组同学通过图文对照,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行古诗所对应的画面,这样学生就在回报与讨论中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我的一点看法

另外,课程标准中指出,低段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讲好古诗,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知人知世

(1)把握不同时代的不同诗歌风格

(2)把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境与处境

(3)了解作者创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

2.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2)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

(3)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4)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3.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只有做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悟。

(五)一点建议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部分学生把柳树画成了黄色,这就说明学生对于早春二月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把歌曲《村居》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加深了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村居教案 第4篇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铺垫感情。

阳春三月,同学们到野外去游玩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确定一个表达的中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选择材料)请你具体地说说有这种感受的经过。(练习表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二、复习《村居》,指导选材。

春天的景色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历代的诗人、作家都用自己的笔赞颂春天,反映春天的特点。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村居》,诗人高鼎是怎么来反映春天,赞颂春天的特点的呢?

出示古诗,讨论要求学生说出两点:(1)作者选取一个典型的地方描写具体的事物,反映春天的美丽。(2)他具体描写春天一群孩子放纸鸢的情景,反映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这理解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改写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复习来解决它,是对的。)

三、指导改写,意译古诗。

1、确定改写的人称。

假如你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情景,该怎么来告诉别人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改写。)

2、想象经过,确定重点。

写这个故事时,想一想,作者在春天去游览,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景色。他仅仅只是看了一处吗?不是的。但他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和事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那么,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求学生想像作者观赏的经过,提示突出写好诗中的两个情景。)

3、练习改写。

学生用十多分钟的时间,自己动笔改写。

4、交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指导、表达、批改、评讲揉合在一起。不仅要评讲学生所选择的人称、文章重点、还要注意了基本的语言表达。)

四、欣赏例文,归纳方法。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2、展开丰富的想像,扩充古诗的内容,并写成一篇记叙文。

村居教案 第5篇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村居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理解词意,并能够背诵。

2.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2.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3.读题。

4.“村居”你能理解吗?(乡村人家)从“村居”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过渡)那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师:请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词,一个要求:“要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再齐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师:读完了,感觉怎样?【一个“美”字激荡在心头。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就是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不信,再读几遍试试。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

2.指名读,师相机评价引导。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老师可以不用看书,就能背诵出来,你们能背诵出来吗?想超过老师吗?那我们来比一比。要求:要读出节奏美感。

2.指名背诵。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重点:吴音;卧剥莲蓬)

(引导):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哪里人还在使用“吴音”?【苏锡常以及上海浙江地区的人还在说着“吴音”。】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基本上每个词的意思解决了,可是要把它完整地说出来还不太容易。因为古人为了压韵,常常会打乱词序。没关系,试试看。(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无赖: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

……

(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首词中最有分量、最值得研究的字眼了。)

4.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

六、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一份向往?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有一首歌不是这样唱吗?“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

*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

4、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为什么?(一老一少)……

5、小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情境。

4.配乐朗诵。

七、拓展阅读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南宋杨万里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对照注释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

2、小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农村,和他一起感受到那里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那里的民风淳朴。我想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来说,心灵也受到了一次享受。

八、作业: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或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意图: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清平乐村居(改写)

乐余小学五(3)茅宇婷

从前,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所低矮的茅屋里面。他们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是他们感到很幸福、快乐,因为他们有三个孝顺的儿子。

夏天到了,池塘里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它们有的已经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碧绿的荷叶配上粉红的荷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午饭刚过,那对老夫妻坐在屋檐下休憩。老婆婆坐在矮凳上缝补着衣服,老头喝了点酒,有点醉醺醺地对老婆婆说:“老太婆,你看我们的儿子真懂事,大儿子正在豆地里除草,二儿子呢正在编织鸡笼。”“是啊,他们已经长大了,不要我们操心了。只有那小儿子,还是那么顽皮,你看他正卧躺在溪边剥莲子吃呢。”老婆婆应着。“不要责怪他了,还小嘛,等过几年他就会像他两个哥哥那么懂事的。”……

“这正是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啊!”辛弃疾看到这情景,不由得感叹道,“如果我们宋朝的老百姓都能这样生活,那该多好啊!

村居教案 第7篇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3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村居教案 第8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指名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指名朗读,正音。

⑷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读──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忙放纸鸢

早春

【教学反思】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诗,在今天的教学中,又赋予它新的涵义。让古诗融进生活,让学生融进古诗,体会到古诗背后的内容,使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对祖国古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

春天是儿童的,在烟花三月美丽的日子里,使儿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快乐和理想。儿童是春天的,儿童属于春天生机的组成部分,儿童身上散发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细胞和色彩。当学生体会到儿童与春天融为有机的一体时,古诗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学生挖掘并吮吸着,可谓水到渠成。

村居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

2、放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二、明诗题

1、放音乐,学生区别与前一首的不同。

2、出示“清平乐.村居”引导读题,并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3、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解诗意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都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

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如此勤劳的大儿子,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开心呢!

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正在编鸡笼的二儿子呀,书中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你看他编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更高兴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表现中。俗话说的好呀“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小儿。”小儿在哪儿呢?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小儿子是怎么剥莲蓬呢?“卧”是怎样的动作,还可以换成什么?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词语,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但夫妇俩最喜,辛弃疾也是最喜呀,这最中可有醉呀。

五、悟诗情。

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画面呀,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是呀,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情况。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当他征战沙场,他醉渴望的是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当身在田园,醉里吴音相媚好,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村居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师:看到这个词,你又想到什么?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这村子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啊?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过渡: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这么多遍之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媪,年龄大的老婆婆。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2、(出示整首词)师:我把你们看到的画面全部呈现出来了,我认为还有一处重要的景色可以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到一起,是什么?你发现了么?你看见了么?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听,这流水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

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这画面多么的?——美。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

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

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

过渡:想象一下胸怀爱国热忱的辛弃疾在看到这么美丽的村庄,这么和睦的家庭画面时,会怎样地合乐而歌?

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师: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当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媪)

生活:大儿锄豆 美丽的村庄生活

中儿织鸡笼 (村居)

小儿剥莲蓬

教学反思:

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村居教案 第11篇

《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村居教案 第12篇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村居》,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齐板书课题,尤其要注意“居”字的写法。谁来说说这首诗是谁写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对了,这首诗写的就是高鼎爷爷住在乡村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跟随着高鼎爷爷一起去乡村看一看。

点评:适时进行写字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充分用好教材,学习全面地捕捉相关信息,让高效课堂植根于扎扎实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者给我们的示范和提示。

二、授新:

1、轻声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春景、读文)

第一句:

2、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古诗,和高鼎爷爷进行心灵的对话。首先来看第一句,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写出你的理解,可以是字意,可以是词意,还可以是整句诗的意思。

点评:作为教师,不只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独特的境界,鼓励他们自主地尝试实践,而且时时不忘方法的指导——轻声读,及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做学生才能“轻负”,学习才能高效。

3、说说你的思考成果。(生汇报)

4、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见大家都是爱动脑、爱学习的好孩子。但是老师告诉同学们,古诗很简短,用词极其精炼,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却有着一字千金,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学习古诗贵在品词(板书品词),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品。比如第一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老师就觉得“草长”这个词特别有味道,我就是这样品的:这小草怎样长呢?(师作手势)慢慢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多,充满活力。我就这样来读(师范读)——草长,要读出草长的活力。另外,草长还可以从颜色、数量来品。你看,这样一品,这词语就活了、动了。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一句诗,抓住你喜欢的词品一品,看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点评:在小学阶段,自学+交流应该是常见的有效做法。杨老师俯下身子,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品读诗句,既是方法的示范,更是情感的交流。假如我就是课堂中的一员,肯定会在老师的鼓动下跃跃欲试。

5、生汇报:

①草长:

△小草会在哪儿呢?(房前屋后、草坪、草原、山坡)到处都是小草,目不暇接,读出草的多……

△小草什么颜色呢?绿色、嫩绿嫩绿、那么鲜嫩可爱,读出草绿……

△一阵风吹来,还有青草味儿呢?闻一闻,清香扑鼻,读出草香——一起来,先闻——再读——

②莺飞:你还品出哪个词的意思?

△黄莺会在哪儿飞呢?(天上)那么高那么远,读出莺飞的高远——

△它还会在哪儿飞呢?(树林里、田野上、屋檐下、小河边)到处都有黄莺的身影,读出黄莺的多——

△黄莺会怎样飞?(边飞边唱)唱歌可好听啦!读出它的高兴—

快速的飞,急着回家看宝宝呢!读出它的飞快——

慢慢的飞,在欣赏美景呢!读出它的陶醉——

点评: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结果,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设,与其说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感受,不如说是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春天的美景。他们一定看到了鲜嫩而有色有味的小草,看到了可爱而有影有声的黄莺,他们也一定在尝试通过朗读来表现那种情景、来抒发自己喜爱的感情。

6、每一个词我们都读得这么有诗意,整句诗连起来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7、真美!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范读)

师读。

8、睁开眼睛,我读得好吗?对,要学会赞美别人、欣赏别人。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诗意悟情:9、诗人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可以看出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情?(板书悟情)

方法总结:10、会学习的孩子总是找方法。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学习过程:首先读文,了解主要内容,接着逐句品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最后悟情,看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个三步曲就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自己看着黑板再说一遍。

点评:我们常说教学时要“授之以渔”,但具体该怎样做?杨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引导实践——发现总结——学习提升。学习方法的教学不要总是“渗透”,响亮地提出来,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要注意学段特点,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循环上升。

第二句:一位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请同学们大声跟我说一遍:大多数人都愿意学习,但是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练习,所以没有出息。相信同学们都不愿做这样的人。接下来请同学们练习使用这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句诗。

1、说说你品出了哪个词的意思?

①醉:沉醉、陶醉。什么醉了?(杨柳)杨柳的杨字是个生字,一齐看看田字格中是怎样写的,左右结构,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最后两撇潇洒一些,这样写就好看多了!自己在田字格中描两遍。

②杨柳为什么会醉?(醉春烟,读诗句找)春烟是什么呢?(春天河水蒸发产生的雾气)朦朦胧胧、似纱似雾,读出这种朦胧美——(春烟)

拂堤③醉了的杨柳又是什么姿态呢?(从诗句中找,拂堤杨柳)

拂堤什么意思?(轻拂着堤岸)让我们用手轻拂着自己的头发,另一只手臂什么感觉呢?(轻轻的、柔柔的、舒服)读出这种感觉来,拂堤杨柳——

诗人醉④让我们的目光再次锁定在醉上,想一想,到底是谁醉了?(诗人自己)

诗人为什么会醉呢?(景美)杨柳拂堤,春烟蒙蒙、绿草如茵、黄莺展翅,面对美景,谁人不醉,谁能不醉,何物不醉呢?让我们读出景亦醉人人亦醉的美好境界吧!大组接读醉春烟(师引)——一组、二组、三组、四组、齐读。

⑤至此,品词还未结束。让我们的思维再聚焦在“醉”,从这个“醉”上你还看出高鼎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所以说高鼎爷爷才会发现美,歌颂美,所以这些文字在他的笔下才那么美,那么有生命、有感情、有温度。

2、让我们把“醉”字再放回到诗句中,连起来读读第二句(生读)

点评: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方法,就要给学生机会去实践,这个过程也是学习巩固、形成能力的过程。灵活的写字指导,抓住重点词去品味,学生学得充实有效。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老师抓住了一个“醉”字,引导学生展开了那么多的联想和想像,于是,学生的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扇豁然洞开的、美妙奇异的场景。看一看,想一想,读一读,学生也会沉醉其中。

3、谁来说说河边的美景。

4、杨柳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忽然一阵欢笑声传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继续运用三步曲来学习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1、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给大家?(生朗读)

忙: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忙些什么?怎么放?

△忙着找伙伴,结伴放风筝,读出着急的心情——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边跑一边放风筝,很多的孩子在放风筝,有的叫、有的跳、有的笑、有的唱,兴高采烈,好不热闹,读出热闹的场面——

△风筝飞上了天,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是自己的快乐、理想和希望,读出这种感情——

点评: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2、一提到放风筝,就把老师的思绪拽到了孩提时代,一曲风筝歌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想听吗?掌声在哪里呀!

总结回首:3、让我们思绪再牵回到课文中,一首诗四句话28个字,却给我们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板书美),充满情趣的美,那就让我们一回首,入情入境体会美!(板书美)放碟片(欣赏春景)此情此景让我们禁不住想美美的再读一遍这首诗。——

3、如果说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万物蓬勃生长,那么儿童以及我们每位同学就是人生的春天,人生的开始,未来充满了希望。可见高鼎爷爷诗中的景和人选材是多么的巧妙!让我们站起来,再读一遍这首诗,体会如诗的魅力!(师生带动作读)

点评:由自然的春天到人生的春天,由诗中的人物到现实的学生,整体朗读,整体感知,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4、二回首,好曲不厌百回唱,如诗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二回首,熟读成诵积累美!(板书美)比一比,看谁最先背下来。

一生背。

隔壁李奶奶也吸引过来了,谁愿意背她听呀?(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呢!)

爸爸妈妈最喜欢听自己的孩子背书了!一齐来背背,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自己给自己鼓掌,真了不起)

点评:其实,不用刻意安排这个环节,学生的背诵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老师创设了特殊的情境,学生更愿意来展示,这样做,也照顾到了学习的不同个体。

三回首:5、春天的美,春天的醉,早已被古代的文人墨客收藏在诗词里。让我们三回首争先恐后展示美。(板书美)

老师也不甘示弱,看看我找的吧!

初读好诗如获良友,重读好诗如逢故知。把你喜欢的诗句写在课文旁边。(停下来,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同学们)

点评:适度的拓展,学生的便视野开阔了,学习成果也扩大了。

四回首6、毛爷爷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最重要。(今天晚上请同学四回首)让我们四回首,妙笔生花歌颂美!(明天早上我们再共赏)

结束语:7、美就在我们的眼睛里,美就在我们的心灵中。让我们变成美的使者,不断发现美、传承美、歌颂美!

村居板书

三步曲:读文品词悟情

长、飞醉

春景美美美美……

整体感觉:高效课堂要从认识开始,要从领导做起。身为主抓业务的副校长,杨赞鱼老师更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她凭借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通过一首小诗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做法。希望广大小学语文老师能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大胆实践,用我们各自的智慧来装点灵宝教育的春天!

村居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的】

1、读顺古诗文字,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训练。

2、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置疑解疑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画意入题,激发兴趣

1、谈话: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回忆一下自己在春天里都有哪些活动?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能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2、学生交谈。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请大家按一定顺序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并说说看了画面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出示插图)

4、学生交流。

5、谈话:

清朝诗人高鼎在有一年的春天亲眼目睹了这一画面,并且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村居》。

(板书课题)

6、齐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文字

1、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边听边想,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检查生字和古诗朗读。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检查古诗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尝试释疑,读懂内容

1、这首古诗的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回答。

3、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看看弄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并把小组同学学习中共同的难点找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4、学生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学习结果:

⑴拂:做动作帮助理解。

醉:联系生活经验(喝醉酒的样子)帮助理解。

⑵结合插图及生活经验理解句意。

6、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谈听后感受。

(鼓励学生结合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

1、朗读前两句。

抓住“醉”字,对照图画,联系往年见过的春日美景体会那种陶醉的感觉,然后将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

3、朗读后两句:

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和当时的的心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读这两句诗。

自由练读。

指名读。

4、反复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生、师生比赛读。

五、合理想象,还原意境

1、播放音乐,教师根据诗意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展开想象。

2、说说刚才你在自己的脑海中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何感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创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面对着这迷人的景色,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

4、那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面对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来吟诗一首吧。

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面对画面吟诵古诗。

六、课外延伸,深化拓展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学完这首古诗后,你最想干什么?

(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想象)

2、古人特别喜欢赞美春天,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春天的优美诗歌。请同学们课下每人搜集两首,练习朗读,准备举行“春天,我爱你”古诗朗诵会。

村居教案 第14篇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村居教案 第15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2、理解古诗中“咏”、“碧玉”、“妆”、“丝绦”等字、词的含义。练习发音咏、高、条、绦、垂、知。

3、欣赏古诗,并初步理解古诗发现古诗韵律的特点。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中“咏”“碧玉”“妆”“丝绦”等词的含义。

难点:初步理解古诗并发现古诗韵律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柳树图画; 教学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幅柳树的图画。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一棵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教学课件。了解一些关于柳树的知识。

1、教师小结柳树的特点:落叶树,柳枝细长,柔软下垂,生长很快,适合在水边生长,树皮,树枝,树根都可入药。

2、让幼儿小结柳树的特点。

你觉得柳树美不美?什么地方美?

(三)欣赏古诗<咏柳>的教学课件.让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内容。

1、初次欣赏古诗。在古代有个叫贺知章的诗人也觉得柳树很美,他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2、完整欣赏古诗《咏柳》,初步理解古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记住了哪一句呢?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字词你不明白?你可以举手问老师。

4、分句理解古诗意思。

5、通过观察课件,小结古诗的特点。

你们来看一看这首古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

(四)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范读,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老师也想念一念, 你们来听一听好吗?

2、师生一起朗诵古诗:集体、轮念等多种形式。

3、请幼儿表演朗诵古诗。

村居教案 第1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7 、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村居教案 第17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差,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村居教案 第18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说明

1、诗意描述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莺”“拂”“鸢”“长”

“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

三、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教学反思:略

村居教案 第19篇

预设目标:

1、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2、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充古诗的内容,能口头作文,或是书面写作。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及诗歌(古诗、儿歌、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拼图,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柳树太阳房子云朵孩子风筝燕子

游戏:智力拼图

1、让学生点击鼠标,移动图片,将以上事物拼成一幅图画。

2、给这幅图取名。(例如:美丽的春天等)

3、你喜欢春天吗?能用一个词,或者一首歌,或是一首古诗,也可以是儿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吗?

二、学习《村居》

有一位诗人,他也和同学们一样,特别喜欢春天,于是,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当中,有谁的小脑瓜最聪明,能读懂读好这首诗。

1、出示《村居》:说说,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问题?

自学古诗,要求:读通古诗。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难记的字,在古诗中做上记号。

2、再读古诗,要求:能找出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并相机学习相应的诗句。方式: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

指导朗读古诗。同学们把春天说得那么美丽,让老师听一听,你们朗读得是不是也非常得美。朗读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指名读——齐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朗读光用劲是不行的,还得读出自己的感受。】

5、朗读得真不错!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单是朗读还不能把自己心里的快乐给表达出来,我还想动动自己的小手、小腿,给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你们愿意试一试吗?(自由活动——指名表演比赛读——评价)

【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同桌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活动中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配上肢体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自己的头脑中能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并且也适合低年级学生爱动的习惯。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之一。正确地使用评价,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

三、拓展《村居》

1、朗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你觉得屏幕上的图画还可以添加上那些景物,可以使它变得更美?(绿绿的小草,各种颜色的花朵……)

3、擂台:今天老师想在这里摆一摆擂台,看看谁能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春天,你们有谁愿意试一试吗?

【将古诗和口头作文结合在一起,以学古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设计擂台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勇气,另一方面也给优等生创造机会,将学生闪光的东西呈现出来。学习语文需要有动力,学习语文也需要有想象力。而这一切需要教师的给予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语文课,更要照顾好学生的情绪,设计不同层次的“智力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更主动地去探索。】

四、课外作业: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村居教案 第20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⑷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⑸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⑹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⑺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⑻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⑼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布置作业:课下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四、板书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春烟

散学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6、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⑶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7、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8、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五、作业

背诵古诗《村居》,写生字知、忙并找几首描写春天的诗。

六、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案 第21篇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村居教案 第22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能说给大家听吗?

2、指名说。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一首呢?

自读课题。我们要学习的是《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指名朗读,正音。

⑷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

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读──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忙放纸鸢

早春

【教学反思】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诗,在今天的教学中,又赋予它新的涵义。让古诗融进生活,让学生融进古诗,体会到古诗背后的内容,使学生在古诗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对祖国古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

春天是儿童的,在烟花三月美丽的日子里,使儿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快乐和理想。儿童是春天的,儿童属于春天生机的组成部分,儿童身上散发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细胞和色彩。当学生体会到儿童与春天融为有机的一体时,古诗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学生挖掘并吮吸着,可谓水到渠成。

村居教案 第2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

CAI课件、版画

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

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多种形式检测)

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生生交流。(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

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

五、扩展。(时间不允许的话,留到下节课)

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村居教案 第24篇

设计意图

古诗《村居》选材于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课程《幸福的种子》系列活动。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幼儿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幼儿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

活动目标

1.通过配乐欣赏、赏画吟诗来感受诗中山村热闹的春景。

2.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村居》,根据图片理解古诗的内容。

3.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村居》,根据图片理解古诗的内容。

难点: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1.背景音乐

2.PPT

3.笔、纸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照片,引入古诗《村居》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幼儿春天时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

——你们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幼儿园的大树和小草都有了什么变化?

——这些照片让老师想起了一首古诗《村居》。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古诗《村居》。

——请小朋友们仔细听古诗。(教师朗诵古诗)

——你在古诗中听到了什么?(第一遍)(草、杨柳、儿童……)

——听得真仔细,这首古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这一次,你听到了什么呢?(二月天,教师可以追问:你觉得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呢?)

3.播放 PPT,幼儿边看古诗画面边听教师朗诵古诗,再次完整感受古诗,并理解古诗大意。

——小朋友们都听到了古诗中的很多内容,那你猜猜看这首古诗是写什么季节?

——对,写的是春天的山村美景,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 PPT 古诗画面)(柳树、小草、小鸟、儿童、风筝)

——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幼儿尝试逐句理解古诗,教师加以补充更正)

——古诗《村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春景,早春二月,村子里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早早的回家,赶忙趁着东风使劲吹的时候,把风筝放上蓝天。

4.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古诗《村居》。

——这样一首美好的古诗,我们可以用什么美好的画面去展示这首古诗呢?(逐句请幼儿用笔画出来)

——好了,我们一起看着你们画的古诗把这首古诗朗诵出来吧!

5. 幼儿尝试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这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那古人是怎样朗诵古诗的呢?

——(教师起立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朗诵古诗)古人朗诵古诗和我们平时念儿歌有什么不同?(幼儿谈论交流)

——对的,念儿歌比较欢快,有节奏,而朗诵古诗我们要慢一些,要有感情、有韵律,还要摇头晃脑。

——现在我们也学着古人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这首古诗吧。

6.延伸活动。

——我们也趁着在这美丽的春天出去放风筝吧!

村居教案 第2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说明

1、诗意描述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莺”“拂”“鸢”“长”

“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

三、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教学反思: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村居教案(汇总2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幼儿园亲子活动主持词4班班级口号4s店总经理述职报告产品推广策划方案模板暑假作息表拜年祝福语猪年医师个人简历一年级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七夕祝福语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