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推荐7篇)

作者:edditor12023-04-20 21:00:58144

本文为大家分享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1篇

2月28日下午,_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潘_一行调研指导秭归县人民党建工作,现场观摩了该院机关党支部组织生活会。_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吴宜财、组织科副科长王雷,秭归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周小方、县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郑琼等陪同调研。该院机关支部9名党员、3名预备党员参与此次组织生活会。

一、政治生日

会议伊始,机关支部全体党员为党员张_庆贺政治生日,支部书记谭_为其颁发《政治生日手札》。张_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朗读自己的入党志愿书,找寻初心。在回顾初心发表感悟时,他说:“九年后再重温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初心弥足珍贵,岁月见证成长,感谢党组织对自己的培养,我将不忘初心,再接再厉,砥砺前行”。

二、集中学习

会上,围绕《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第五章——组织生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最高检张军检察长:把党的绝对领导贯穿检察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市委书记周霁同志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等内容开展组织生活会会前集中学习。学习资料人手一册均统一装订,并辅助以PPT形式进行生动展示。

三、组织生活会

随后,正式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会上,支部书记谭_代表支部委员会向党员大会述职,通报了上年度专题组织生活会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情况,党员对支委会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支部全体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报告了上年度组织生活会整改承诺兑现情况,着重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履职践诺、担当作为、真抓实干、遵规守纪等方面,查找差距和不足,深刻剖析了问题的根源,提出了整改方向和具体措施。党员之间认真开展了坦诚深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醒脑清神、脸红出汗”的目的,整个会议充满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政治气氛,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按照组织生活会要求,对支部党员进行了民主测评。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周锦程、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谭学魁等参会指导。

最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潘_对此次组织生活会情况进行了精准点评,点评高屋建瓴、客观中肯,充分体现了市委组织部对秭归县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盼。他指出:一是会前准备足。支部书记和各支部委员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征求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对照检查材料,会议材料进行统一梳理装订,准备工作认真细致。二是开展批评真。全体党员能够敞开心扉、直面问题,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敢于直面问题、接受批评,查摆问题做到了全面、细致、不留死角。三是党建形式新。通过为党员庆贺政治生日的形式,帮助党员重温初心,使每名党员牢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锤炼党性具有重要意义。他最后强调,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希望机关支部能够进一步筑牢红色堡垒,带头示范,持之以恒,努力推动秭归检察机关党建工作成为_样板。

党支部书记谭_最后表态发言时强调:一是认真抓好学习教育。以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为契机,把解决好“总开关”问题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组织党员干警持之以恒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树牢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会后将逐项逐条再梳理、再归类,列出“问题清单”,逐项进行整改,切实打好整治作风建设的攻坚战。三是将检察业务工作与党支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强大动力,真正把组织生活会激发的干劲转化为推进工作的自觉行动,不断开创秭归检察工作新局面。

四、秭归县人民党建工作特色经验

近年来,秭归县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着力构筑“矩阵式”党建引领格局,创推“规范+创新”工作模式,助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初心融入血脉,唱响政治引领“主旋律”。该院党组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指导检察实践,在忠诚核心、武装头脑上推动检察供给,将学思践悟十九大精神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法宝,确保了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创设“自强学堂”,每周四晚集中夜学,邀请邀请十九大党代表王华君等专家来院授课31次,增强信仰定力、锤炼党性、熔铸党魂。依托“秭归检察”微信公众号推广“互联网+党建”,开设“微党课”等栏目,讲述红色故事,宣传先进典型,以微见大、以微促学,使党员干部在“微时间”中接受党性教育。用党建引领扶贫工作,通过“屋场会”“院坝会”“围炉会”等形式深入帮扶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召开党员会议,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扶贫攻坚战场上。圆满完成省级、市级验收,群众认可度居全县前列,漏评率、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均为零。

二是突出规范创新,打好政治生活“组合拳”。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拔优秀干警担任党务干部,将规范党员生活仪式贯穿党员干警教育、管理、监督各环节。创推“规范+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模式,坚持做到“四必须”,即:各支部必须向院总支提前汇报学习内容,各支部学习必须书面装订资料并创新集中学习形式,所有党员必须佩戴党徽并上交手机,院总支必须派员督导各支部活动并书面通报情况,经验做法得到省委政研室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县党建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强化党员身份意识,珍视“政治生日”,为所有在职党员建立“政治生日卡”,每月集体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志愿书和入党誓词,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组织开展系列党建活动,赴秭归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陈家坡革命老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开展开展红色精神讲述,邀请退休老党员讲授“红色党课”,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鼓舞党员干警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全面实现机关党建与检察工作“双促双赢”。

三是保持自律定力,锻造从严治检“硬铠甲”。院党组深刻认识自身建设在党的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鲜明提出“严格管理队伍就是严格管理班子”的理念。坚持司法规范化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把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检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全过程。善用“钢规铁律”严管队伍,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始终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始终把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改进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方式,真正做到“红脸、出汗、醒脑、鼓劲”。坚决防止党建活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内容轻结果等问题,指派总支委员、纪检人员现场督导主题党日,指出存在问题,限期进行整改,使其成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性锻炼的生动实践。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2篇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气候变迁、粮食生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农耕和可食地景成为广受关注与推崇的潮流。

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府方面曾提出一个要增加20XX个园圃的目标。后来,人们利用很多城市剩余空间、街道空间,甚至诗园绿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在韩国首尔,政府从20XX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农耕政策,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超越伦敦,使首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农耕之都”。

即使在人口稠密的中国香港,也多次出现利用屋顶天台开展都市农耕的案例。

在社区园圃历史较长的北欧国家也出现了新型园圃,激活了城市里那些曾被荒废的空间。一些社区里,曾被荒废的铁道被当地市民重新利用起来做农耕。

我对社区花园的研究已有15年。最大的发现是,社区花园虽说在整个都市农耕的浪潮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准确来说,社区花园在城市里所能实现的功能,真的不只是种菜或生产粮食而已。它还有非常多社会、环境方面的立意。在我个人看来,社区花园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如果用“城市革命”四字来概括,一点都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社区花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就是为大家营造一个社区,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群网络,把社会上一些已经渐渐被孤立、绝缘的个体连接起来。

在我所居住的西雅图,整个社区花园的推动由市政府的邻里局来统筹。邻里局的主要工作就是社区营造,鼓励社区的连接和互动。从园圃的设计到施工,基本上鼓励居民主动来参与,甚至是推动整个流程。为了让居民自动、自发地来做这些事,政府在资金上也提供了很多配套。由于食物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个很好的连接,而园圃主办的社区活动很多跟食物相关,由此形成的社会连接,不仅作用于参与种菜的居民,也体现了西雅图这座城市对社会多元族群的关怀。在很多社区花园,种出来的菜会被专门分给需要它们的困难人群。

社区花园第二个面向是重新架构城市与生态之间的连接。

在中国台北市,最早的社区屋顶花园位于一家社区活动中心的图书馆的楼上。在那里,居民不只是种菜,也进行各种跟生态和环境有关的试验——既传授如何简易、有效、无臭地堆肥的知识,也鼓励居民们利用厨余、咖啡渣等自主开发堆肥方法,还研究雨水的收集与净化,等等。

我曾采访过这些社区花园中的“农夫”。有趣的是,他们常常给我讲非常多自己种菜的心得和技法,可往往聊到最后,我才发现,原来这群人之前根本就没有种菜的经验。换言之,仅仅在参与种植了一两季之后,他们已然拥有了满腹的农耕与环境知识。可见,社区花园在创造城市新型生态与环境学的过程中,成了一方重要平台。而随之发生的一切,重建着城市人与生态之间的连接。

我们还发现,社区花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活化城市空间。

相对亚洲,美国的城市密度较低,却依然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包括路边的人行道。在西雅图,我们有电塔下的花园,有利用立体停车库的屋顶做社区花园,还有公路旁边的花园,都是一处处荒废的空地,变身为一处又一处城市新绿洲,让居民们即便行走在社区里的小路上,也有了在农场里徜徉般的感觉。

社区花园的另一个面向是它改变了公共空间的营造模式。

过往,城市公共空间多半由政府公共部门规划或主导,然后进行施工与建造。社区花园的营造方式很不一样。因为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居民自己来耕种。

在西雅图,邻里局鼓励社区从头到尾自己来营造社区花园。在一处社区花园中,除了最基本的专业协助之外,从整地、施工到户外活动的设计,都由居民们自己完成。于是,居民们随手可得的建材、装饰物、自己创作的艺术品,都在社区花园中一件件地冒了出来,不仅新意迭出,且充满了创意与灵感。一些居民自发地记录下花园营造的整个过程。类似的做法基本上推翻了过去那种由专家主导的空间营造方式,充分展现出市民自身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花园是政府与民众通力合作下的成果,更指向了一个城市共治的新模式。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3篇

_社区隶属_街道办事处,地处_街道办事处西北边,距_街道办事处所在地_公里,距区_公里。辖区内共有_个居民小组,现有_户,_人,国土面积_平方公里,社区党总支加强社区协商,建立“红色网格”制度,充分发挥结对共建作用,创新_河党建管护制度,深化推进基层治理实践活动。

一、加强社区协商

坚持执行“四议两公开”“三重一大”制度。利用“四议两公开”“三重一大”制度认真抓好民主决策,推进集体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四议”:党总支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三重”: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一大”:大额度资金使用。通过“4+2”“3+1”的工作方法,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区,让村民代表和村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和村民自治的权力。

搭建系统完善的协商平台。在原有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为基础,健全完善居民议事协商组织机构和制度程序,统一基层意愿;强化小组长队伍建设,建立居民小组群众协商处理公共事务的协商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实现12个居民小组理财会监管全覆盖。通过建立各层级议事协商平台之间的衔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社区议事体系。

明确层级分明的议事协商内容。结合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确定各层级具体协商内容,将社区建设、基层管理、居规民约及涉及辖区内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优先纳入议事协商范围。完善基层议事协商目录,做到边界清晰、实用有效。

建立规范有序的议事协商程序。规范协商基本程序,建立事前提议、一事一议、尊重规则的协商议事机制。提升协商成效,建立不同层级相互转介的议事机制。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合理运用协商成果。做好依法公开,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二、建立“红色网格”制度,充分发挥结对共建作用

基层干伍建设作保障。强化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主体的基层干伍建设,通过理论学习考试、远程教育学习等,培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干伍,通过民主生活会等加强社区三委班子凝聚力,为加快推进社区经济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加强在学习教育、党建业务、硬件建设、规章制度、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力保为其他支部起示范带头作用。

先后与城市社区海源社区党总支、沙河派出所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开展了送电脑活动、社区三委电脑技术培训、慰问困难党员群众等共建活动。

建立了社区班子成员联系一至二个小组的“红色网格”制度,共同参与小组治理活动。依托_少数民族特有的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淳朴民俗,开展大型文艺活动,组建专门的宣传队伍,大力宣传各种惠农利民政策,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同时,将苗族少数民族的特有民俗进行大力宣传,对广大村民进行民风淳朴教育,对特有的民俗进行保护,以“特有”的民俗风情提升自己的宣传影响力,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创新_河党建管护制度

_社区党总支召开_河管护工作会议,针对_河现状、整治方案、责任管护落实等进行讨论,制度_河党建管护制度,将7000余米长的_河分为三段,沿河三个支部支部书记为河段长,小组党员为巡河员,对_河进行管护:宣传河道保护、阻止群众倾倒或排放污染物入河、清理河道内的杂草淤泥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切实推进“七改三清”。配合城市网格化管理“六员”开展各项基础治理工作,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以党员带头,开展“七改三清”活动。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以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为抓手,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整治一起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品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在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建成了省级重点“禹都甸美丽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清水塘幸福苗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中魏家美丽乡村”、区级“文明社区”、“清水塘民族团结示范村”,12个小组的通村硬化道路已全部建成,宜居乡村区级示范村_社区下_小组建设稳步推进。_社区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4篇

进入后经济时代后,整个社会都在改变。不仅是传统的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受到挑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信息、知识、商品之间的关系,人和本地生活资源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作为一名一线设计师,我也在反思,当新的连接、新的场景建立起来,设计师该如何思考,我们可以连接什么?慢慢地,我们意识到,改变生活的方式,就是改变社会,而如果不能改变空间,生活方式的改变便少了依托。

不难看出,如今整个景观设计界都在进步——材料、技术、审美都在进步,越来越多艺术元素或构想被融入生活。这时,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当一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激发起人们的消费冲动,不少所谓示范项目却“人气”不足。

这提醒我们,应该回归设计的初心——景观的本质不只在视觉,更在于缝合。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可以连接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磁场。我们应该使我们设计的社区有烟火味、有生活的气息。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环境,才是设计师的终极责任。好在,如今不仅是设计师,开发商也慢慢意识到上述问题,大家都在积极寻求变化。

以山水比德为例,我们设计过一个下沉空间。这个空间大概有6米的高差。以往,我们一般就做一面墙,然后写一幅字或是画一幅画放到上面。这一次,我们用五个高低不同的盒子,让路人有了仿佛置身在山林中的感觉。这五个盒子还承载起不同的功能,分别是图书馆、儿童娱乐室、茶室、登高望远点等。我们希望这处景观不仅仅被看到,还能成为这个社区的共享活动中心。

又如,我们开始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教育功能。我们曾做过一个生态启蒙项目。它的外观非常现代,里面设计了一些生态设施。为了让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生态知识,我们做了一个共享廊架。在这个廊架中,有咖啡馆,有书院,有可供人们静思的空间,有人们触手可及的科普项目。这一切,让这个项目本身拥有了更丰富的功能。

最近,为了帮助一个社区花园植入更多功能,我们的景观设计师提出一个构想:在中央绿地里做一部分下沉,跟车库相连接。在这个下沉空间里,我们做了这个社区里第一个图书馆,设计了一些健身设施,还设计了农耕区,让这个空间成为整个社区花园的中心。

真心希望,我们能通过向大家学习各种社区共治共建的好模式,把我们的景观营造成为一个个可以连接各种关系的磁场,让各种文化、精神财富不断地传承下去。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5篇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社区规划的阶段。

为什么说是按我的理解,它的背景,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大规模的扩张进入新阶段,整个社会正从注重物质环境建设,向更多关注人文环境建设转变。了解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已然被放到了更优先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一些新的社区规划理念频频出现,开启了社区规划阶段的序幕。

进入社区规划阶段以后,最大的变化是我们从过往以结果、效率为导向且自上而下的利益分配,转向更多关注一个空间生产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公平问题,更注重需求的挖掘、资源的连接,更关注空间再造与社会再造之间的相互影响。

尽管这两年,很多城市为社区规划出台了不少新的制度保障举措,但一线的探索者、实践者们依然遇到了不少一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第一个问题,社区规划里面的“社区”到底指什么?社区规划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是不是专指只落在社区层面的规划?

在我所生活、工作的xx,老旧小区停车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不少此类小区,政府投入资金做改造,加了停车栏杆、划停车位、引入停车管理公司,可依然会发生剐蹭、碰撞,触发居民的反感。在新形势下,一些开发商也谋求转型。比如,他们基于对“社区营造”的认同,为居民营造更多服务设施,加装各种活动设施,但因为种.种原因,被居民投诉“扰民”的情况不时出现。

这些案例或许可以启发我们,进入社区规划阶段,社区已然成为一个个微型的社会空间。而在这样的空间里,有居民共同参与谋划的景观和前面所说的那种被居民投诉的营造一定是不同的。在那些展开深度参与的社区,居民们投入了更多个人感情,对社区的认同度更高。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社区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说到底,是不是城市空间的各种问题?若如此,这些问题该不该都让社区来解决?

我们曾在xx一个老旧小区做改造。我们重建了协商制度,收集居民需求,挖掘出最需要改造的地方,在xx市率先实现三个试点项目——加装电梯、增设养老服务设施、增设机械式停车库。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在反思,做了这么多工作,政府也投入了很多钱,我们是否真正解决了这个社区里大家最关注的核心问题?解决停车问题,可否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尺度内腾挪空间?解决老年人上下楼不便问题,可否通过更优化的方式解决?

无论如何,社区规划阶段,对很多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了。社区规划不再是简单地搞活动、做设计,而需要像绣花针一样,跨越空间的角度来重新设计、整合。这就需要谋之长远、计之全局的规划。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参与基层社区规划工作,跟我说压力很大,“我们既要学规划,又要学社会学。但是真的工作起来,发现自己没什么存在感。很多事情,居民都比我们懂。这么多年,我本、硕、博都读下来有什么用?”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潮流下,社区规划对专家、专业工作者都提出了新要求。拥有更多基于实践的知识、乐于交流、既有自己内核又可以跟其他专业连接的“交互型专家”将愈发受到欢迎。

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专业工作者,如何保证我们的团队更好地扎根地方?

现在,xx开始在社区规划方面做一些新探索,把责任规划制度纳入审批程序。在此背后,一方面,技术力量下沉,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社区反映、表达技术性反馈意见的团队更受欢迎。这一切意味着,与此相配套的培训、认定、经费、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都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与配套。为了社区更好的生活,我们首先需要为之孕育更好的土壤。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6篇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的六件民生实事之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是有明确目标的政治任务。在计划财务司等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重点,强化组织实施,开展绩效评价,确保项目发挥效益,在加强农业投资项目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加强资金统筹,形成支持合力

我们立足于统筹养殖、种植以及农村能源等各环节,整建制系统谋划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按照“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用水”的思路,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整合种养结合、标准化规模养殖等资金,支持部分畜牧大县开展整县治理,通过区域内资源共享和要素组合,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我们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以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兼顾奶牛和肉牛大县,确定585个畜牧大县,猪肉和牛奶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

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思路

20XX年,国家发展 改革委和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及三年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我们强调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通过整县推进,探索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成功模式。我们明确项目县绩效目标,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出明确要求,还要求项目县完善政策体系、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等,形成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

三、加强项目遴选,严格评审程序

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项目县遴选中注重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项目思路关。指导畜牧大县认真谋划整县推进的思路,优先支持第三方机构和中小规模养殖场建设,确保项目建设的专业性、运行的可持续性。二是把好方案制定关。督促省级畜牧部门对本区域内项目实施方案逐一审核把关,组织专家对地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集中论证,提出调整完善建议。三是把好项目评审关。我们组织申报县开展竞争性比选,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组打分的方式,择优选择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畜牧大县率先开展整县治理。

四、加强工作指导,确保项目实施

多次举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培训班,同时利用全国现场会议和论坛等多个渠道,针对重点问题和基层关切,专题安排PPP模式、招投标、技术模式等培训内容,推介成功经验,明确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总结提炼出粪污全量还田利用等9种典型技术模式,在农民日报等媒体上广泛宣传,编印书籍,由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分区分片进行推广,指导项目县科学设计治理路径,合理选择技术模式。

五、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考核机制

一是落实管理责任。我部成立了由畜牧兽医局、计划财务司、发展规划司、科技教育司和种植业司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推动。各地也建立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创新监管手段。依托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全面掌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计划和执行进度,治理一个,销号一个。加强项目实施督导,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整改。三是开展绩效评价。起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确定绩效评价要求和指标体系,要求有关省对项目县开展延伸评价。办法印发实施后,将进一步推动完善管理措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建立起务实管用的奖惩机制。

在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整县推进项目的同时,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重点和目标任务与整县推进项目一致,共同聚焦585个畜牧大县,形成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合力。在财政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创新实施方式,选择4个省、5个市开展整省整市推进,由点带面促进粪污利用水平的提高。今年,财政部已明确启动剩余畜牧大县治理,实现了畜牧大县全覆盖,为全面完成粪污资源化利用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 第7篇

大家好,我们是SOCIALers小队,一共7位同学,在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刘悦来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创新课题项目。这个项目发生在玉兰苑。

玉兰苑就在我们学校对面。我每天上下学都会路过。但在那条街上,这样的小区太多了,为什么会选择它?契机是这样发生的——

有一天,当我跟同学穿过玉兰苑时,发现小区里有一些泥泞的土地,还有一些公共设施都比较破败了。这一切,看上去和整个小区居民的气质非常不同。这让我们想要进一步去探究个明白。

为此,我们首先研究了玉兰苑的历史沿革与居民构成。这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这个小区中的居民虽因各种因缘际会聚到一起,却各自有着相当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大的一个矛盾出现在了“种菜”这件事上。

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原来,小区部分居民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们来到城市里居住以后,希望可以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并非爱种蔬菜瓜果,而是在看到荒废的绿地以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为什么不能种菜呢”。于是,他们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种菜的地方,还为此搭了一个小棚子。可这个过程遇到了城市居民的反对。他们认为,物业公司种的绿化带更好,更美观、整洁,还不会有异味。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展开了进一步的调研。调研期间,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我本以为,对于我们这些高中生提出的问询,年长者还是比较欢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来到一位老爷爷的家门口,他是种菜居民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位,敲了一次门后无人回应,屋子里却明明传来收看电视节目的声音。我敲了第二次,并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来访的目的,过了挺久,老爷爷终于开了门。他跟我们说,不接受采访,没有时间,再见再见。大家现在听我这么介绍可能觉得没什么,但他当时表现出的态度比我现在陈述的要激烈多了。

后来,我和队员们发现,刘悦来老师所引领的社区花园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便对这个模式展开了深入的走访和学习,从而确定了以“菜园改造”为切入口来缓解玉兰苑小区居民冷漠的项目目标。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有着不同想法的居民聚到一起。我们凑齐了200多位态度不一的居民。通过与他们交流、探讨,我们收集了500多条意见,包括他们反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尽管在前来参加讨论之前,他们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激动、有的还有点粗鲁,但他们在圆桌上的态度都非常好,不再动怒,不再有很重的怨气,非常愿意倾听、交谈、协商。

进入解决方案寻找阶段后,一方面,在刘悦来老师的建议和支持下,我们前往玉兰苑种菜区域进行了实际测量,按照分布情况绘制了地形图,并按照社区花园的理念,搭建起了一个方便社区居民参与讨论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实地探访、数据分析等手段,总结出了“社区治理36计”,借用中国古代智慧的构想,归纳出我们的“36计”,还为此配了插图。在后期的研究中,复旦大学多位老师解答了我们很多疑问,启发我们通过基层党支部建设、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共治等方式多管齐下,帮助我们更加明确了后期的研究方向。

最终,我们的解决方案围绕“美感”和“活动”两大主题展开。为了提升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我们将计划中进行改造的花园划分为景观区、休息区、草本植物区、木本植物区。通过一张植物地图、一张空间活动地图以及对相关景观展开的布局和设计,我们得到了玉兰苑居委会的批准和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与肯定。这份计划在今年3月得到了全面实施。我们非常高兴,自己能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蓝天白云下,迎来了属于玉兰苑的春天。

作为中学生,我们第一次介入社区生活,收获满满。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把这个项目做下去。相信在我们与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玉兰苑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社区工作交流发言稿(推荐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