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集合24篇)

作者:edditor12023-02-20 10:40:01246

作为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写作,它是将教学原则转变为教材和活动的方案。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朗读课文,能背诵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时,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挂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墙上爬的。

二、整体入手,感知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全文,回顾主要内容。

三、自学赏析,品读积累

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发挥学习自主性。

师:批划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读自批注,再在组内品读赏析,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组汇报,师适时指导发言、引导组织。

如: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我给大家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得,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排列的,我抓住了“一顺儿”“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茂盛,排列得很整齐。我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感情朗读,师做适当指导训练。)

师:就像这位同学这样交流、汇报。还有谁对这一段进行补充?

(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一部分一部分有条理得汇报)

再就其它段落、其它部分进行交流赏析。

师适时板书,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纲要,把握全文要点。

四、朗读背诵,梳理整体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可以借助板书。

五、课外延伸,仿写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一种植物,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4篇

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3、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

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作业。

请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是怎样拂过、漾起?使得学生入情入境的把相关句子读得很贴切。接着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人能画的出来,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这一环节换成拿实物给孩子们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画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会失败。让学生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另外,我对在引导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时,教学语言过于直白、繁琐,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处在雾里雾中。我应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这也是本课的不足。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

(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

(2)指导书写“虎、隙”。

(“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

3.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

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

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彩笔

3.爬山虎图片或实物

一、认识叶圣陶(5)

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的——名字。

有关叶圣陶,你们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课件)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虎”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个笔画。我们一起写一下。边板书边解说:先写虎字头注意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撇要写长,“七”的横要向上斜。再写“几”字,横折弯钩要写潇洒,钩要竖直向上才好看。)(师范写,生在本子上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风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吧。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到字就问一问组里得得同学。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读完课文后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5)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蛟龙 铺开 触着墙 嫩茎请个别学生读词,分小组朗读词语,不会读的字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1)同桌互读。

(2)小组齐读或开火车读。

3、还有不认识的词语吗?检查怕不怕?

4、我们全班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0)

1、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边思考边完成学习单第二题的填空,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3)

1、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长在哪里?请找出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操场北边墙、小院的西墙”变红。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那我们快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么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你知道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吗?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思考。

生13: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追问:你找到的这句是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3:叶子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再追问:什么颜色?

生13:嫩红的,嫩绿的。(板书嫩红 嫩绿)

师:她不光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还发现了颜色的——

生: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请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这句变红。)

师:只有这一句在写叶子的颜色吗?

师:说的真好,他不只写了颜色的变化,还写了看到这些叶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

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谁来舒服地读一读。(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叶老先生除了写到叶子颜色,还写到了什么?

生19: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你们觉得这句是在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9:爬山虎叶子的均匀。

师:那是指所有叶子的——形态!

师:对呀。如果就在这句里找一个词来描绘爬山虎叶子的形态,

你想用哪个词?

师:“均匀”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语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均匀”什么意思。

师: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让斑斑驳驳的破墙,变成一片盎然绿色。一起读。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再找一个词,还在这句里找。还有哪个词是它的形状。

生23:叶尖。

师引导:叶尖怎么样?

生23:朝下的,一顺儿朝下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一顺儿朝下”吗?

生23:叶子顺着墙往下。叶尖对着地。

师:还有补充吗?什么叫“一顺儿”朝下?

生24:就是很多叶子的叶尖都一块儿朝下。

师追问: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摇头)那是什么意思?

生25:全部都朝下。

师:这就叫一顺儿朝下。

师:这些一顺儿朝下均匀排列的叶子是十片吗?(生摇头)

师:是一百片?

生(小声):不是。

师:一千片?一万片?

生(大声,极肯定):不是。

师:那是多少?

师:无数的叶子呀,这么多的叶子让你去摆,你能摆得均匀吗?

生:不能!

师:可是爬山虎做到了。这哪里是叶子啊,这简直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精灵。一起读。

生齐读(更有感觉了):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叶老还写了什么?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是写叶子的什么?

生26:写叶子在风中的动态。

师:一阵风拂过,这一墙爬山虎的叶子就怎么样?

生:漾起波纹。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很”字读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动情引读:是呀,就是这一墙的绿意盎然的叶,当一阵风拂过——

师:就是这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的叶子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当一阵风拂过——

师:这哪里就是一墙叶子啊,这明明就是一座叶之湖,明明就是一片叶之海。所以当一阵风拂过——

师生共读: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在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个别句子已经会背了,就动情地背诵。

(配乐播放开头视频,生动情朗读。)

例证提升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呢?

师(板书):而且他的观察是细致有条理的。他发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所以他一定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

师: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就通过对颜色、形态、动态三个方面细致的观察就把爬山虎的叶子写进了我们的.眼里,也揉进了我们的心里。其实不只这一篇文章,(课件出示《诗的材料》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随教师叙述依次点击变红。)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诗的材料》写荷叶的一句。他也同样通过荷叶的动态,荷叶的形状,荷叶的颜色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这个是我们这学期刚学过的郑振铎的《燕子》。(课件出示《燕子》中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随学生回答点击变红。)它也通过三个方面,燕子的——(生接答羽毛),燕子的——(生接答翅膀),加上燕子的——(生接答尾巴)为我们凑成了——(生接答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看来通过三个方面描写一个事物就能把它写得形象生动引人注目。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师:下课!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虎 颜色 嫩红 嫩绿 形状 均匀 一顺儿朝下 动态 漾起波纹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2篇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4篇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一、掲题板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训练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5篇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6篇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7、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7篇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抽生读。

⑷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19篇

【思路】

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

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

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2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21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

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

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叶子

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 爬的样子

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22篇

【思路】

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

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

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23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第24篇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集合2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