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从文自传读后感(必备9篇)

作者:edditor12023-02-14 14:40:24442

认真阅读一部作品之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可以与人分享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份读后感 !如何避免读后感成为“流水账”?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从文自传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1篇

沈从文写出来的书是属于全世界的。他的经历是可以让世上善良而充满好奇心、渴望走向远方的漂泊者们和他一起感受自己生命中的渴望与迷茫、痛苦与欢乐的。这里的漂泊者,指的是灵魂漂泊者。

这个月的“每月一书,姐妹共读”活动,推送的是《从文自传》。在读此书之前,我阅读了《沈从文与他身边的人们》一书。在此书里,我神游般的游历了沈从文的一个个传奇故事。游历中,我时时会有震撼、顿悟和感慨。时而为他欢喜、时而为他揪心、时而也会为他潸然泪下。

书中沈从文身边的众多人物,烘托着他成长、成功的历程。一个初小文化程度顽劣湘西少年,成了一个文学青年,甚至最终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棵参天大树、与二十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文学巨匠,除了他具有的写作天赋,还得益于诸多杰出人物对他的欣赏和帮助,得益于他自身坦然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生命的艰难历练。

阅读此书时,我不住的问,在沈从文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什么神力在推动着他前行?是什么时候埋下了这颗潜在的文学的希望种子?

我在《从文自传》中,找到了问题解答的蛛丝马迹。

小小少年时,沈从文是个爱逃学贪玩、对世上一切有深切兴趣的天真的孩子。“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动”,他不断地逃学,是去寻找和享受这些新鲜玩艺,放学时常常特意绕远路,是去看城里城外的许多新鲜有趣的人和事。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玩地方尽他捡选一种,他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书,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他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自己去找寻答解。”他说,“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面前的世界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得用这方面弄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私塾里不能解决他这么多的问题,只能逃学自己去找寻,不能逃学,那只好做梦。这种奇特的求知欲,使沈从文对私塾的教育不屑一顾,为以后的独立成长垫实了基石。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民风彪悍,匪气十足的湘西乡间,刚知道“人生”时,又值军阀混战时期。听到和看到的,是无辜的被害、血腥的杀戮。“城边抬回四百一十个人头,一大串耳朵”、“衙门口平地上一大堆肮脏血污人头”、“云梯木棍上悬挂着许多人头”、小小的人儿知道了许多杀人的故事。所幸的是,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他没怕,只是疑问,觉得哪儿错了,没给他的性格造成扭曲。所幸的是,由于他是从社会大动荡恐怖黑暗中走出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有一种冷静审视的习惯,养成了特立独行的品性。

人的兴趣就这么奇怪,命运让沈从文读书时,他不爱读,当命运让他到腥风血雨中去讨生活时,他却变得嗜书如命,成了书迷。

使他改变顽劣性格的,让他爱读书讲礼仪的人,是他刚到军营里认识的姓文的秘书。面对口口声声叫自己是“老子”的少年沈从文,文秘书礼貌的称呼他“小师爷”,还把厚厚的一本《辞源》翻开来给他看,告诉他“老子”是谁,还对他说《辞源》是宝贝,天下什么都写在上面,你想知道的各样问题,全部写得有条有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这个爱想问题却不想读书的少年,他两眼放光,看着这本厚厚的《辞源》,对它产生了敬畏之心。

从此,沈从文从一个厌烦读书的人变成了一个见书就想读的人。

越来越多的阅读,沈从文与身边的人渐渐变得不尽相同。日益增多的阅读,他的“幻想更宽”,对于生存意义的追求,也不同于周围的人。开始“不安于当前事物,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沈从文认识了一位印刷工人,他非常感谢这位印刷工人,因为“若没有他的新书,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和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他在印刷工人给他看的的新书里“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一度检讨与批判,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起初,他不适应,有点反感,不久,便被这些大小新书所征服了。

于是他不再看《花间集》、喜欢上了《新潮》、《改造》杂志,羡慕那些写作者知道的事情多,写得是那么好。于是,他想进一个学校,去学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去听去看使他耳目一新的世界。于是他结束了在小小天地中度过的二十年,以“五四”运动为转机,争取到处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完成了向社会学习的前一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更广大复杂的社会大学。

《从文自传》拉开了沈从文的人生序幕,自此,开始了他寻找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之路。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2篇

说到沈从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边城》中湘西古朴的民风和真挚的爱情也早已被人们所熟知。读《边城》,我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的翠翠,看到了凤凰城里的古韵,使我也不由得对沈从文本人产生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这样一代文学奇匠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沈从文自传》,想把这个问题一探究竟。他在一开篇就提到了他所生长的地方,迎面袭来的就是湘西的地域风情,古老城墙,水边风景,他详细地介绍了凤凰县的地理位置和名字由来,使读者更了解这个古老的地方,更了解他的生活环境。这些字字句句,都会让我联想到我的家乡——沅陵,一样的古朴风景,一样的怀念。能够在我离开家乡之后读到这些,这无疑是一种心灵慰籍。然后他又讲到了他的家庭,讲到了他的亲戚们,因天资聪颖家人都跟宠爱他。他所呈现出来的是封建家庭的特色,使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也与后来写他的特立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后来,他又写到进入军队后与各种各样的人的交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到他前三十年的生活。其实严格来说,这部作品是不能够完全称为自传的,因为这本书是他29岁时写的,写了他近三十年来的种种经历。但我觉得这三十年足以对他本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他接下来的生活个文学成就都受其影响。因为只有他自己亲身经历过、见过、听过,才会把文章内容、人物、风景写得那么贴切自然、栩栩如生。就如他本人所言:”只是当十五年后,我能够用我各方面的经验写点故事时,这些粗话、野话却给了我许多帮助,增加了人物的色彩和生命。“

读罢此书,读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小时候的生活描写,那么快乐无邪的时光,那么潇洒任性的年年岁岁,着实令我羡慕不已。沈从文小时候特别顽劣,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拐着弯儿走远路,只为了看路上的风景。看路上铁匠打铁,杀牛,织竹篮子。看牢狱处杀人,还会捡石头砸或用木棍戳没有收的尸体。这些游玩,这些生活小情趣,都为他日后写湘西风景、古朴民风习俗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期间还说到他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雨天可以不穿鞋,专门走水坑。这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我小时候的经历,雨天总喜欢穿雨靴去踩踏水坑,好像这便是下雨天最欢喜的事了。他还喜欢在河边看人捞东西,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这些这些,都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所不曾经历的,生动形象地让我跟他一起过了一次真正的童年。而小孩子都是贪吃的,但凡伙伴身上有一个两个铜元,他们都会到卖狗肉的摊边割一块狗肉,蘸点盐水,平均分来吃。沿路有桃树、李树,还有黄泥田里的红萝卜,还有樱桃、枇杷、山果野莓,这些东西都只是买来吃,从未体会过自己去采摘的。他的童年是可以肆意疯狂的,可以任性的,这在当时都是种不被接受的叛逆行为。他还掷筛子赌钱,常用母亲给他买菜的钱在大街上跟乞丐们赌钱,赢了就把钱用来买吃的,输了自然免不了回家一顿饱打。他总是因为犯各种错而被打,家里人也觉得他给家人丢了颜面,因此在亲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但他全然不顾,从别人那学了许多下流野话和赌博术语。他的特立独行都是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所格格不入的,但我觉得那样的任性疯狂才是少年应有的姿态。他的少年经历是让现在的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当我们回忆起童年恐怕只有特长班和各种习题了,正是他让我看到了青春真正的色彩。

沈从文虽然小时候读书少,大点就进了军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但社会这本大书教给他的,远远超过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他以后的成就也得意于社会这本大书。”见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了,也是他登上文坛大家的奠基石。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3篇

"天气看看渐渐的夜了下来,有些人已经在船头烧火煮饭,有些人已蹲着吃饭,我却坐在岸边一块大石上,发呆发愁,想不出什么办法。那时阔阔的江面,已布满了薄雾,有野鹜鸂鶒之类接翅在水面向对河飞去,天边剩余一抹深紫。见到这些新奇光景,小小心中升起一分无言的哀戚,自己便微笑着,揉着为长途折磨坏了的两只脚。"

读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却忘不了上面这个场景。当时尚不足5岁的沈先生走出家庭到广大社会学习生存,途中有次不知该上哪艘船,怯怯借问一声,得到硬邦邦一句"已经坐满",而后少年从文便坐在了沅水边的大石上,看着想着。为少小离家惶惑,但并不惶恐;为前途茫茫忧愁,但并不忧怨;为人世艰难自怜,但并不自弃。《从文自传》成于沈从文而立之年,三十岁的文字竟如深山枯井,老僧入定,字里行间的静水流深着实令人沉醉。

犹记得"清乡所见"篇里的惊骇故事:商会会长年纪极轻的女儿,得病死去埋葬后,当夜被一个卖豆腐的青年从坟墓里挖出,背到山洞中睡了三天,后又送回坟墓。此时被人发觉后,这卖豆腐青年便被押解到衙门随即就地正法。临刑前沈先生问他脚被谁打伤的,那卖豆腐青年把头摇摇,放佛记起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微笑了一会,轻轻地说:"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点儿滚进棺材里去了。"沈先生又问他为何做这件事,青年依然微笑,望了沈先生一眼,好像说他是个不明白爱的小孩子,不理会先生,但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轻轻地说:"美得很,美得很。"旁边的兵士直斥青年是"疯子",可是少年从文却深深记得了那个微笑,十余年来在记忆中竟还异常明朗。

不曾忘沈先生写其二姐的死:"那年我死了一个二姐,她比我大两岁,美丽,骄傲,聪明,大胆,在一行九个兄弟姊妹中,比任何一个都强过一等。她的死也就死在那分要好使强的性格上。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的土坎上。过了快二十年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上坟时,想不到那株山桃树已成了两丈多高一株大树。"寥寥数语,托物抒情,不禁联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文末"庭有枇杷树,我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表达的同样思念。

颇回味"怀化镇"篇中那个意味深长的妓女:"那个烟馆门前常常坐了一个年纪四十来岁的妇人,扁扁的脸上擦了很厚一层粉,眉毛扯得细细的,故意把五棓子染绿的家机布裤子提得高高的,露出下面水红色洋袜子来。见兵士同火伕过身时,就把脸掉向里面,看也不看,表示正派贞静。若过身的穿着长衣或是军官,她便很巧妙的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且故意娇声娇气喊叫屋中男子为她做点事情。我同兵士走过身时,只见她的背影,同营副走过时,就看到她的正面了。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

不激烈,不控诉,不呐喊,却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倾诉一个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的生活"。沈从文自称是"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自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幼时上学沿途,俨然一段爱丽丝漫游记,不是流连于伞铺、针铺、剃头铺、铁匠铺,就是沉迷于制浆、破篾、扎花轿、杀牛。军旅中既见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场面,又会为了看一座山洞,寻一种草药而走十多里路。没有丝毫的猎奇与炫耀,亦没有十分的残酷与冷血;见不着咬牙切齿的愤怒与仇恨,亦嗅不到十分的懦弱与卑微。静静地看,淡淡地想,默默地忆,自自然然,从从容容。一切都像那条伴随他很长一段时间的辰河,暴涨时像受惊的野马,平静时似温顺的小鹿,动静之间是如此的自然。

然而从文先生文字里流淌的这股静气并不仅仅是文气,尚饱含着硬气和韧气。硬气或许因着他真个是军人世家子嗣的气魄,晓得一个真正的男子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面对杀戮和死亡不焦不惧;韧气或许因着他自小对看遍世间奇人奇事的心愿,乐意执着地去探寻追究。无论是奸淫艳尸的年轻男子、富于人性表现的妓女,还是最下等的士兵,他只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性,只静静地看,实实地写。

沈从文是独特的,他的文学世界亦是独特的。他非科班学院派出身,但是浩瀚的社会给了他深味人世、纵横天地的格局;他非大富大贵出身,但是"乡下人"的身份给了他善待万物、亲近底层的情怀。

从文先生的这份静气实难以追,然我辈身上的种种怨气、怒气、躁气甚至戾气,却是真真要丢掉的。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4篇

作为一代大家,生长在湘土上的沈从文曾经被认为是实力最雄厚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文风、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都与他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

沈从文从小就聪明,但就是不爱读书,每日逃学挨打就是家常便饭一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私塾仍然盛行,以孔夫子为圣,以考状元为人生目标的风气也仍是有的。但他却不为之所动,他愿在集市中游逛,愿在大自然中驰骋,每天当其他学生苦苦诵读四书五经、在孔子牌匾前行拜时,他在集市中看人打牌斗蛐蛐,在水中游泳玩耍。——这便是他的人生教材,不是四书也不是五经,而是人文与自然把他抚养长大。

沈从文的老师不仅是一位私塾里的先生,那些社会上的平常人物教给他的似乎要多得多。他会感谢那个和他斗蛐蛐的木匠,他学会了坚持不懈;他会感谢那个紫脸膛表兄,他了解了社会变革;他会感谢那个老战兵,他学会了助人为乐;他会感谢那个姓文的秘书,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他会感谢那些数以万计的普通人,正是在这个由普通人组成的社会中,沈从文才得以立足乃至成功。

沈从文说自己是“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在读着一本大书”,这“大书”比那“小书”要丰富得多,只有细细品味这本“大书”,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在社会变革飞快的世界里,我们还能只读书而不问天下事吗?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5篇

刚开始翻开沈从文的自传时,第一感觉不像是一般的'自传。若不说它是一本自传的话,我倒觉得那更像是一本记载着风俗人情、世故变迁的画册。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人生不尽是乏味的,即便是穿梭在人山人海之中,但我们依然可以经历一场又一场唯美的邂逅。那些之于我们新奇的人和事,那些之于世间日月星辰中的点点滴滴,借着淡淡的墨香从薄纸上渐渐晕开,那般亲切真实。沈从文用自己最朴素的笔调,勾勒出了自己记忆中的城:不知哪里来的胆子去逃学了;生病无可奈何必须待在家里躺在病榻上;稍稍有些年纪从军,在一路上却明白了什么叫沧桑……在他捧着一本小书在读的时候,无意中脑子里又翻开了另一本大书——那些可爱的大自然所给予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体会。他亲身走过了那一段叫”人生“的路,兜兜转转从城里走到城外,最后又从现在的城回到了以前的城,来来去去,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此时,我和他一样,正捧着小书试图窥探另一本大书里的世界。在那个大书的世界里,我跟着他的脚步,忽的看透了大自然的美妙可爱,又明白了各种各样人情世故,心坎里更是懂了世间冷暖流转,一叶知秋。

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自白的那样,他是一个读书人,然而又不如其他读书人那般规矩。他不似许多只会受旁征博引掉书袋的读书人,不像他们那样只懂得从各种发黄的书籍中摘取前人意见。在自己怀里的那本”小书“里,他看到的何止井底之蛙所看见的那一方窄小天地?大书里的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广袤无垠的宇宙,而身处在这个”宇宙“之中的他,心里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直都惊喜地张望着四周一切新奇,用孩童固有的敏锐感知着四时消长,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用温柔的目光静静地看着在这世间与自己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从热闹到冷寂,从生到死,从过去到相继成为历史的现在。一切就如同山涧小溪那般缓缓流淌,泛出淡淡的水纹,即便这是多平凡的一瞬间,一个画面,都让人心中无尽地感动。

他从不曾怀疑过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爱,就算人间剧目纷呈,自己在当中一路走来又不知道受了多少磨砺和摧折,但他的信念依然。我多想像他一样,永远怀着这样的心情对视这个世间,无论路如何遥远如何曲折,我都能始终怀着柔和的心情哭着笑着看淡这一切,然后,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点一滴,将其视若珍宝。

这样,多好。

从小书到大书,从自己到整个世界,从平凡到不平凡,这,就是沈从文的人生之书。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6篇

我想在湘西沈从文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边城》让世人知道了湘西,而《沈从文自传》让我了解了在湘西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沈从文。

用现在老师们的话来说沈从文小的时候就是个典型的坏学生。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光景。铁匠铺打铁的,杀牛的,织竹篮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过牢狱处,从杀人的地方走过去,要是看到没有收的尸体,他都要捡起石头来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几下。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捞东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会儿,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这时候的他过得很快乐。而不是像现在的孩子每天就是上课,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还得上各种辅导班,没有了一点孩子应有的活泼与朝气,在这一点上现代的孩子是多么悲哀的。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沱江陪伴着他成长,这也养成了他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情节。沈从文特别喜欢下雨喜欢,因为一到下雨的时候他便可以不穿鞋子,光着脚跑到河边,水池里去玩耍。而且在雨天走在路上他还会专门去踩水坑。他不光喜欢水,而且喜欢和水有关的事情。比如说,有一次沈从文看到有人在河里捞东西,他便坐在河边看了好久。正是出于对水的这种喜欢,也使得沈从文的性格像水一样,看似温柔,却力道内存。

我不知道当时的湘西是怎样一个闭塞的地方,导致那里的孩子竟然喜欢看看头,面对四百多个被砍的头和耳朵竟然会觉得新鲜刺激,在这些孩子中沈从文也是其中之一。当时人命贱如草莽,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后来的军旅生活中才会更坚强吧。军队的生活是那么的苦可他却说:“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的卑微位置上做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是健康的。”虽然很累很苦却依然健康的活着,这里让我看到了他的坚强与乐观。

沈从文——一个生活在水边的孩子,一个拥有水一样性格的湘西汉子。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7篇

很喜欢沈老的文字,佩服大师运用文字的技巧,没有华丽的词藻,便能构造一个幽美的境界。想想现在的学校老是让学生读各种作文选,以期提高写作水平,其实多让学生读读这类的课外书,是非常好的。

提起笔,却不知如何下笔。带着感动读了《从文自传》,读后让我的感受是感慨,让我惊异,从没想过一代文豪小时候居然是天天逃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文豪居然是小学文凭,初中都没毕业。尽管许多的举动让我不解,让我诧异,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羡慕他。至少多年以后,至少当自己吹垂老时回忆童年时,那些记忆值得回味,那些过去值得留恋,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吧!不象我们,童年的记忆基本上与学校,与作业联系在一起。回首观望,在我们匆匆流逝的岁月里,基本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陪伴我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蟋蟀,蛐蛐,河里洗澡,好象永远只能观望。这一切只因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于是放弃了本属于我们的自由,本属于我们的天真,本属于我们的好奇,本属于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现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学,却发现原来过去父母说的都是美丽的谎言,大学就方便面,闻着永远比吃着香,大学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却无路可走。时常听人说,写作的不是学文学的,从商的不是学经济的。一直不解,《从文自传》,似乎在对此解释。其实与其说,〈从文自传〉在介绍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说他是在说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诗人,作家。诚然,从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与他童年有密切的联系。他打破了限制,他为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逃课,他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他的童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看看,什么好奇的事他都要去凑热闹,见到不懂的事,他都愿意去想,去动脑筋。于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事物的美。童年过后,他也没在学校读过书,他的思想依然没限制。相比之下,大学中的我们好像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可谓悲矣!

他是地区民族作家的代表,我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中文学子时刻以他为荣!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8篇

听蒋勋讲沈从文,说他的自传如何好,一时好奇,便找来读。

小时候学《边城》,只记得那爷爷唤“翠翠”,“翠翠”。名字好比一抹山的颜色,小姑娘个性单纯得很。往后读《湘行散记》,看那旅途艰险如何被他轻松带过,反倒是人物和山水描写得生动。

对有的作者我是一下子便喜欢,对沈从文的文字反倒是后知后觉。听别人说他好,听得多了,便好奇自己到底哪里错过了,再回头看,渐渐才发现他文字的独特风格。

这本自传从他幼年时讲起,贯穿整个青年时期,以他到达北京并在小旅店的簿子上写下“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为止,这也是他真正从文的始端。

作品篇幅不算长,然而字极精炼。在第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里,有譬如这样的句子:

“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的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看得透彻。

“兵皆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有如写史。

还有“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仿佛一笔勾勒就出神韵,好看得很。

蒋勋曾特意提及沈从文写自己如何逃学,后者则自己解释“当我学会了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毫无兴味可言了。”他认为智慧应当是从直接的生活上而得来的,而不是来自书本。他好奇新鲜的事物,幼时生活在水边,自认一派清波对他“流动而不凝固”的感情有深刻影响。他形容自己的性格“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实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自传》里记录了他童年如何顽劣,青年时期则从戎,见识不少。他记录所历经的年代,杀戮是如何的寻常。看似对于数字不敏感,实则精细地记录着,令人震惊。他描写人物,寥寥几笔便刻画其特点。他也记录自己的成长,在后来的年月里,逐渐接触书本、报纸,学得新的知识。文字成了他的长处,他作书记,写得一手好字。

沈从文写作与别人的不同处在于不加道德判断的描述。他忠实地观看和记叙,不为主观偏见而掣肘。人性的复杂在他的文字里显现得多。他对于自己的态度也明了: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我深为这一句话而感动。

总有人要磨掉棱角体悟人生,拥有天真方能拥有慈悲。

从文自传读后感 第9篇

《从文自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它不只是一本自传,也不像其它的一些自传那样高深而又难以理解,它的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具有亲和力,像与朋友间那样交谈。所以我并不觉得它是一本自传,反倒觉得那更像一本记载风俗人情、世故变迁的油画。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人生不是乏味的,即使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我们也依然可以经历一场又一场唯美的邂逅。沈从文用自己的最朴素的笔调,勾勒出自己记忆中的城。

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自白的那样,他是一个读书人,然而又不似其他读书人那般规矩。他不似许多只会受旁征博引书袋的读书人,不像他们那样只懂得从各种发黄的书籍中摘取前人意见。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良好的教育以外,从文从小就有许多令人不易察觉的过人之处。我觉得从文是个胆大心细、求知欲十分强烈,善于观察、极具洞察力,而且记忆力惊人的人。

另外,我还觉得他是个十分有主见的人。就像文中有一段文字令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他们在日光下作事,又看到他们在灯光下商量,那长叔从一会儿跑出门去,一会儿又偷偷跑回来悄悄说一阵,我装作不注意的神情,算计到他出门的次数。这一天他一共出门九次,到最后一次,我跟在他身后,走出到屋廊下,我说:‘四叔,怎么的,你们是不是预备杀仗?’‘咄,你过小东西还不去睡,回头要猫儿吃你。’于是我便被一个丫头拖到上边屋里去,把头伏到母亲腿上,一会儿就睡了。”这是沈从文说起自己幼年的事情。

那时他才只有几岁,却十分善于观察,而且很有毅力,很专注。他观察大人们的言谈举止,精明的他深怕别人怀疑自己,故又装作不注意的神情,偷偷算计他们出门的次数。

儿时的他真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孩子。

从小书到大书,从自己到整个世界,从平凡到不平凡,这,就是沈从文的人生之书。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从文自传读后感(必备9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