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推荐14篇)

作者:edditor12023-02-08 19:20:49377

当你看了一部作品,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做个笔记很重要,大家一起来把读后感写出来。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1篇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王姊妹送给我们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从死亡集中营中幸存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看了这本书,不由得激起我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让哲学家、心理学家们长篇大论来谈论的问题;然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回答的问题。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在以各种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否则我们便枉称为“人”。

世间万物,不外乎三种。

一种不在意自己的存在,那是无生命之物。当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直冲向木星之时,它不会作出任何避免毁灭的动作。

第二种,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那是有生命之物。任何生命体都会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包括植物。树木虽然不会走路,但它们的根系会选择朝水、肥充足的方向生长。虽然有些物种似乎有“自杀”的行为,比如鲸会集体在岸边搁浅,但都是事出有因,并非真的不想活了。史铁生曾说,若鲸真会自杀,人类就应该去买鲸的作品来读,因为会自杀的物种一定是有思想的(大意如此)。

第三种,就是我们人类了,我们是为存在的意义而活着的。所以,虽然我们与动植物同属有生命之物,但并不是时刻都为存在而奋斗。有时,有人会因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自杀;有时,有人会为了比自己生命更有意义的事去主动赴死;也有人,可以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只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生命有意义。

有人会说: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但为了活下去,我们得为我们的人生找出些意义。的确,当我们处于后现代社会的时候,“意义感”的缺乏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什么当人类能够成功应对各种疾病的今天,自杀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反而成为结果,先有思后有在,存在就变为依靠“思”而不能独立的依附者。所以,这句名言可以有好多变体:“我赚钱故我在”、“我行善故我在”、“我有老婆(老公)故我在”、“我有子女故我在”、“我爱故我在”等等,总之就是对自己是否存在没有了信心,只能依靠外在之物来证明内在之存。

究其根源,实在是人类远离信仰而致。当人不再相信人是上帝所造之后,人就只是无目的、无意义的随机过程的产物,因此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试想,一只猴子抓起一把沙子随意撒出去,无论沙子组成什么图案,那堆沙子都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为其存在毫无目标。若是沙画艺术家,用一把沙子精心做出精美的图案,那这堆沙子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因为是艺术家带着某个目标而做成的。当然,艺术家可能会因为不满意或是各种理由,把他们所做的画抹去,但就在沙子逐渐形成图案的过程之中,沙子就已经实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了啊。所以,大卫在《诗篇》139篇感言:“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虽然,从自然过程看,似乎只是无数个精子中的一个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进而在母腹内生长发育的结果,但这一过程其实都掌握在造物主的手中,每一个胎儿都是奇妙可畏的创造物,这就已经决定了胎儿的意义与价值,何需再从外部寻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呢?

有一首歌常被一些人误当成赞美诗,就是《感恩的心》。然而,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就证明了它并非基于世界观,就是“我来自偶然”,而更奇妙可畏的,是我们蒙神的救赎,竟是在万古之先就决定了的:“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

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提后1:9”当我们确认我们的生命因此而充满了贵重的价值与奇妙的意义之时,我们就再也不被世上各种患难和劳苦愁烦所困住,也不会再为各样的诱惑所摇动,我们的心灵可以归回安息,不再以外在之物证己之存,而我们所作一切,只为荣耀真理,而不必为自己证明什么,不必为自己实现什么价值。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掩卷长思,我似已明白,却又似仍有许多不明白。然我已知我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不在于我做出什么事,而在于生命放在我身上的计划与目标。当我从前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但我现在想作点什么的时候,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价值,而是真理的荣耀。当我在床头有所思想,思想有所得的时候,那就是真理的荣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2篇

有些人会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谈何生命的意义。是的,他们确实不懂,也不太能理解,但他们一样拥有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出生,是新生命的诞生,是人类的延续,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虽然他不懂,但这个意义是存在的。他们一天天成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会哭会闹会笑,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也是他们生命意义的存在。

作为学生的孩子们,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吗?在目前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更何谈生命的意义?

我认为其实不然,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玩耍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在玩耍的时候,孩子很开心快乐,且收获了幸福,这难道没有意义?当然有。因为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

个人也认为大多数从小过得幸福的孩子,都心地善良,对人生更积极乐观。可是,以我自己为例。每次看到孩子疯天疯地地玩,就气不打一处来。立马质问孩子:“作业做了吗?书看了吗?某某任务完成了吗?“

用自己家长的身份去打断和阻止孩子快乐地玩耍,完全不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现在想来感觉自己是在剥夺孩子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要求他们学习或做任何事之前,用平和的语气先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做这件事。

如果他们选择玩耍,而我也开心的放手,他们接下来会收获很愉快的一段时间,这是他们幸福童年的组成部分。如果他们选择学习,学到的知识,会一点一滴积累,化作他们将来成就自己的基石。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认识孩子做任何事的意义,让他们整个生命的意义少一些缺失,多一些圆满。

当然,这样的看法,并不是要放任孩子任性妄为。比如他们想打砸玩具就打,想放火烧山就烧,且这些行为是他们知道后果并自主选择去做的。

那么这些行为是必须被禁止的,这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许,且超出意义范围的行为。

作为家长就需要好好拿捏,怎样才不会养大一个巨婴?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觉得,我所说的这些被道德法规所禁止的事情,被人们所不齿的事情,还是会有很多人去做,且已经有很多人去做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积极正向地看待事物,那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些人做这些事呢?对此我想说的是,就如弗兰克尔书中写到,“世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

我们需要尊重这个事实。不能因为有龌龊的人,我们就去做龌龊的人,我们还可以也更应该选择做高尚的人。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阅读,思考,并输出自己的看法,写下这些文字。

最后想说的是,请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请给你的孩子合理的自由选择权,成就他们孩童期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3篇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4篇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尔,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苦难与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提出了心理学上的“着眼于未来”的意义疗法。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育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面对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极,决定权在你手中,决定的不同,也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与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变不利为有利。“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它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气,会导致死亡”。环境对人有影响,但最终都是自主决策的结果。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痛苦如果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这就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比如,失业不等于没用,没用不等于生活没有意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囚徒的状况,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只能慢慢培养。”“存在之虚主要表现的是厌倦,这比焦虑带来的问题要来的多,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加努力的去改变这种焦虑感,而厌倦就不同了,表现出来的是消极的情绪。”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给你的各种际遇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5篇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想,我的生命意义,在于做中国的巴菲特和释迦牟尼,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财务自由和生命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我们只是宇宙海洋中偶尔飘起的一个浪花,一切不由我们自由选择,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可以通过探索,找到生命自由,灵魂永生的途径。

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自由,就算不能成功,就算最后发现是徒劳,那是否也比活得浑浑噩噩要幸福?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快乐,又何必纠结于有没有结果?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6篇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的一本著作,它是从心理学角度,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做出的观察。弗兰克把自己和同事被关机集中营的狱友当成样本进行一个心理学视角的观察。作者在这种极端的生命体验中,开创了意义疗法,对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找到了绝处逢生的意义,战胜极端痛苦。

进入集中营的人,先后会经历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恐惧和震惊,他们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结果不会这么糟糕。第二阶段:冷漠、无动于衷的阶段,即情绪死亡的境界。这个阶段的犯人目睹惨状已无动于衷,丝毫激不起恶心、恐怖或怜悯的情绪,他们冷漠寡情,感觉钝化、自觉什么都不在乎。这个阶段的冷漠,其实是因为自我防卫所必需。第三阶段:恢复。他们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已经相信自己已经自由。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叫"人格解体"

作者通过分析集中营的犯人,发现一种在心理学上非常伟大意义的"意义疗法",即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为当下状态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够唤起人们潜在的斗志,召唤着人们去完成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就会让人产生一股精神动力,即便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心。想要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未的某个目标,这一点对于任何遭遇厄运的人都适用。

在书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方式。

第一:从事某项事业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并不会给你带幸福,因为追求成功的观念容易引发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耻,反而会加重人们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不是要我们控制生命中发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情绪和行动。在面对人生必经的苦难时,它提醒我们,人性只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升华。

第三:去爱某个人,帮助爱人实现他的潜能。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它自然也是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一个方式,只有在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本质,了解他的潜能。可以说,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所以,通过爱,你能够帮助对方认识到他的潜质,从而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不得不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困苦的环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机会并进行自我超越,达到人生意义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7篇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弗兰克尔说,是追求生命的意义。

人能够自由吗?

弗兰克尔说,人能够达到内心的自由。

苦难痛苦对人意味什么?

弗兰克尔说,让人发现生命的意义。

所以,弗兰克尔的心理疗法叫意义疗法。他相信人之存在,需要有一个意义。我以为,因为人无法创造自己的生命,会终其一生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活着的理由,以求能给自己安全感——有了活着的理由,我就能好好活。弗兰克尔认为,不同的时期,生命的意义是不同的。是的,活着是一个过程,变化多端。我们会追求很多意义,也得到很多意义。

对于那些,我们不愿不想不要的人生呢?那些让我们痛苦的部分呢?那些我们觉得不好,觉得虚度了的部分呢?那些让我们眼里心里流泪的部分呢?弗兰克尔引用圣经的话:上帝会保留你的眼泪。不要软弱,但要允许自己流泪。这是那个创造人类生命的人所给予我们的礼物。我们痛苦、不快、胆怯、乃至犯错,是我们在追求人生意义的旅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风景,接受它们,宽恕自己。这样,才能有力量面对以后的路,好好地走以后的路。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8篇

维克多。弗兰克尔:“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努力为有价值的目标和自由选择的任务奋斗”“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希望和积极的能量能够化挑战为胜利”“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人对待一切事情——不论是生死攸关的挑战还是日常琐事——的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我:“哀大莫过于心死”“心的自由=人的自由”“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9篇

逼着让自己把这本书看完了。读书本来就是一种自虐的倾向。并不是书的内容不好,而是各种理论,第一次接触,生涩难懂。

尼采的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并应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后,作者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分析”该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那么做。

应经常思考: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保持积极的心态,赋予生命以意义。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

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够做到的,终究会实现;每一个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经验都会带来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10篇

集中营里边的经历令人为之震撼,

特别是关与年轻女子去世前与作者交流那段。

这个年轻女子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在跟她谈话时,她却很快活,她告诉我:“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践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她指着窗外:“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透过窗户,她只能看到栗树的一条枝桠,上面开着两朵花。“我常常跟它交谈。”她对我说。我感到震惊,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是否在说胡话?她是否有了幻觉?我好奇地问,树是怎么回答她的。她告诉我:“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这太美了。

铁丝网可以囚禁人的身体,却关不住每一个自由的灵魂。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11篇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星期一本来计划星期二准备星期三将要进行的班级讲课,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开了微信读书改变了这一切。这是我用最短的时间读完的一本书。对于很少读书,拖沓读书的自己,读完这本书已经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生命的意义不知道周围的人是否会思考,我经常会想到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活着到底要追求些什么。记得自己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具体记不清了,就有过自杀的'想法,曾一度觉得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第一次明确的觉得生命可爱是在高中喜欢一个女孩子的时候,记得当时就是走在教学楼外边都觉得柳树可爱,微风暖暖。后来当然也就逐渐意识到,丰富着生命的意义。

大学以后不像高中那样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大概从初中就有规划和给自己制定规矩的习惯,虽然绝大多数都形同虚设,哈哈,但是确实还是有作用的,并且到后来,规划也越来越实际,行动率也越来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学,除非特殊时期,很少再给自己制定段时间短内的规划了,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虚无状况。这种情况亟待解决。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12篇

在书中,作者主要有这么几五观点:

1、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2、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这些使命因人因时而异,生命的意义亦然。因此,我们不可能以概括的方式来解释生命的意义,而这类的问题也绝无法用泛论来解答。生命并不是模棱两可的玩意儿,而是非常真切具体的东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分成真切具体一样。这些使命构成了人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独一无二各有不同,无法同别人互作比较。同样的境遇不会重复,每个境遇需要当事人给予不同的反应。置身在某种情境当中,人有时必须以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命运,有时候则最好趁机深思熟虑,借以领悟人生的道理,又有时候,光是接受命运,承担个人的十字架即足矣尽矣。

3、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运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人存在的意义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追问,而他只有以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5、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属现象。

这些观点和我前些日子里看的毕淑敏的书里的有些论点颇为相似。

现在的我正在逐步感受自己可以选择的自由。有个故事这样说“有人问牧师:我选择信仰上帝,站在正义的一边,会有什么奖励呢?牧师回答他:选择站在光明一边的人,光明本身就是上帝给予他的奖励,而选择站在黑暗一边的人,黑暗就是上帝给他的惩罚。”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摆着的,面对它,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或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并不是指不顾事实地盲目乐观,而是理性面对现实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也并不是一种盲目地悲观,似乎我们能做的只剩下这些态度。

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总是徘徊在我的脑海里。本书的作者弗兰克用他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要活出意义来。他用自己在集中营里非人一般的生活中寻找到的人生意义并且支撑着他活下来的例子,告诉人们,无论境遇如何,人总是能够活出意义来。看到他这样的例子,我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似乎也少了一些。从小到大都被大人们告知要未雨绸缪,而长大了才发现自己过于的'焦虑和担忧。那种焦虑和担忧,来自于自身的不足,来自于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的各种传言,也来自己的心态。现在,我渐渐知道,一些事情,比如痛苦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当真的没法避免时,我们一样可以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的我们,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13篇

一位叫做弗兰克尔的精神病学家,在二战期间,为了照顾年迈了父母放弃了可以去美国的机会,最后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时间长达3年,以1/20的生存机会活下来,并写下的这本著作。

关进集中营的生活,是无止境的饥饿和体力活,永远不充足的睡眠,对生命的未知以及对于战友不断放弃生命的无奈。

脏乱差带来的反差让集中营的囚徒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因无法接受现实落差而放弃生命,书中提及一个作曲作词家,梦见了3月30日战争会结束,大家会被解放。然而随着日子的接近,希望逐渐渺茫,最后这个人在2.29日发高尚在最后于3.30日逝世,死因伤寒。而战后大量的研究指向集中营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缺乏勇气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生病从而走向生命的终点。

作者认为他的活下来于运气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他对生命的使命感——完成他因被关而丢失的精神病研究手稿,支撑着他要一直地活下去。大部分活下来的人也是有着强烈的生存使命感的。

这样的经历,造就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一样的看法。书中写道“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在大部分人渐渐失去信仰的年代,人们不问牧师,但是希望向心理医生/精神学家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作者的观点事,别问外界能给予你什么,应该是在外界条件不可控的情况下,思考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你活在痛苦当中,对待痛苦的态度也是意义的一种体现。

他提出的意义疗法是: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譬如爱情)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现在就是过去,过去能被改变和修补。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负责任。

大部分人都同意“人是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但是现在普遍社会现象是“无意义感”。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心理医生面对病人,更多时候是回归到病人的过去,归结为童年的不幸或者过去某个行为某件事情所带来的心理阴影,而意义疗法不是归咎于某个原因,而是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价值,不对过去下判断。

很多患上神经性官能症的人(中国称心理病),通过意义疗法发明的特别技术:矛盾意念法,得到了治愈。譬如一个失眠的人,会恐惧失眠,失眠本身是个痛苦的事,而对失眠的恐惧会加深这种恐惧,作者建议,可以干脆不强迫自己入睡,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晚点上床入睡,反而会更快入睡。

与我上周看完的《未来简史》,有一个很不同的观点,简史认为人是生化的算法,我们的行为看上去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但是很有可能是生化的一个算法结果,我们的决定不是自主的产物。而本书认为,越是在恶劣的环境,越能体现人的差异,就是我们在困境的看法和我们对生命的坚持,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听从内心活着谨慎选择,在不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看似没有选择,但是作者相信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机会,就是选择让内化自己,让自己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所以心情忧郁的时候是选择找到生命的意义?还是在过去阴影中寻找和解和解决的方式?

我个人觉得两者都很重要。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方式。谢谢本书带给我的观点;越痛苦,越美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14篇

当老师布置要写《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读后感后,我当时在想这个问题。也许在我们这个年纪谈论这个沉重的问题有些不妥,甚至有些多余,我当时也没有想通老师为什么布置这本书作为作业。带着疑惑,下课后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剩下几本相对比较破旧的,顿时心生退意,但是当时脑子一想,书被翻成这种程度,说明这本书被很多人看过,最后带着不是很开心的心情借了本破旧的书。

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

集中营生活

第一部分写的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描绘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而就在这非人的生活中,作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悲惨的命运让作者对幸福和美好充满了向往,在保持本心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爱的伟大、自由意志的力量,领悟出做人的最重要使命是负责,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自己,而是回答对生命的追问,不断超越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

意义治疗学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比精神分析法,同时举了很多事例揭示了什么是意义治疗,以及意义治疗起作用的案例。作者给出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就是要负责,接受生命的追问,力求有意义地度过。与心理分析比起来,意义治疗是较少回顾与较少内省的方法。意义治疗的焦点是放在将来,也就是说,焦点是放在病人将来要完成的工作与意义上。

首先,令我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便是:人无论遭遇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咋看这句话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从作者自己以及落难同胞同在磨灭人性的集中营里艰苦寻求活下来的各种经历来看,它不能没有一定的哲理。作者在被捕前,本也已是一位心理学家,还有一本书待完成;而他的同胞之前有的是店铺老板,有的是银行经理,有的是教师、医生。总之从未想过自己会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能够活下来;然而当他们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才发现为了活下去,人真的是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这就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那么人为何什么都能适应呢?这就引出了弗兰克尔在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弗兰克尔在行医时,经常问那些经受了极大痛苦的病人:“您为什么不自杀?”既然能够坐在弗兰克尔的诊所中看病,这些人当然是战胜了他们面对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了。有的人说完全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问题使其没有步入死途;有的人说是因为自己还有某项才能没有发挥出来,选择了阻止死亡;还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保存一个珍贵的回忆才使自己没有自杀。这就是了,集中营里的俘虏也有的最后坚持的活下来了(如作者),他们都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未知生死的亲人,也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事业。而这中间的坚持及你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付出的代价。

我又想起了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年老的医师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两年前他最挚爱的妻子死了,此后他一直无法克服丧妻的沮丧。弗兰克尔在想怎样帮助他的时候,避免直接告诉他任何话语,反而问他:“如果是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他说:“喔!对她来说这是可怕的!她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于是弗兰克尔回答他说:“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所以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他不发一语地紧紧握住弗兰克尔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诊所。这充分的说明了: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

寻找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途径:

1.建立一项事业;

2.体验某种情景体验某个人(爱);

3.承受痛苦。我们应当承受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承受那些本可以避免的痛苦则是自虐。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推荐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