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实用10篇)

作者:edditor12023-01-25 08:21:05307

作为教师,经常要进行课堂讲稿的准备工作。利用讲稿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的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试验操作,进一步认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

能力目标: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健康正值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分数来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验证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借助抛硬币、转转盘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为让学生能较轻松地学习掌握本节知识,采取引导发现法。

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硬币、骰子、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硬币、统计表、圆纸片、直尺、彩笔

六、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我通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4人小组组长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被抽到的可能性,从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游戏规则公平性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此,巧设陷阱——让一个小组中有2人抽到了组长,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会想到用剪刀石头布或猜硬币等方法来决定。

这样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

1、通过猜测使学生回顾复习第一学段中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2、让学生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激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二)、主探究,感悟新知

1、提出猜想,激发探究。

我们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了这个小组的组长,大家觉得公平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同学们讨论过后都认为是公平,因为正面和反面一样大,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这时我引入课题我们在抛硬币时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因此抛硬币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正面反面可能性)紧接着提问:如果我们抛10次硬币,你认为正面朝上的次数是几次呢?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2、合作验证,统计数据。

在开始试验之前课件出示试验要求:

试验要求:

1、确定“字”为正面,“花”为反面,注意抛的力度与高度要适中。

2、做快速抛硬币试验,每人抛10次,记录每一次出现正、反面的情况;

3、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有明确的试验要求,学生的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避免盲目、低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验证”过程中,初步感受抛硬币这一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时同学们会发现自己的试验结果有的偏差很大,但是放到小组之后,这样的偏差变小了。紧接着提问:如果我们把每个小组的试验数据加起来,会怎样呢?计算出各组试验数据的总和,学生们会感到正面朝上的次数更接近于总次数的一半了。但是,也可能出现正面朝上次数正好等于总次数的一半,这时我会追问学生:我们再做一次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通过讨论,学生会说如过再来一次的话,就不一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正面朝上的次数还是会比较接近所抛硬币总次数的1/2。

4、阅读资料,科学验证。

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又会怎样呢?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如下表):

数学家总次数正面朝上次数正面朝上次数÷总次数

蒲丰40402048≈0.506

德摩根40922048≈0.500

费勒100004979≈0.497

皮尔逊2400012019≈0.500

罗曼诺夫斯基8064039699≈0.492

我问学生通过大家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想到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就会越来越接近,总是无限趋向于总数的一半(0.5或1/2)。所以我们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也说明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这个组的组长是公平的。(教师板书:公平)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在抛硬币的活动中体验、理解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同时,也让向学生渗透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就会无限接近于总次数的1/2这样一种极限思想。

(三)、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给学生讨论、合作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验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

(一)、转转盘,走跳棋游戏

出示的课件之后,我把全班分成红、黄、蓝三队,问谁先走呢?每支队都争着自己先走。我们用什么方式决定哪支队先走才合理呢?同学们会想到抛硬币、转转盘、剪刀石头布等方法。在全体同学一致同意用转转盘的方法来决定的情况下,出示一个可能性不公平的转盘(如图),这时学生立刻看出红队的可能性非常大,是不公平的。我接着问你能使它变得公平吗?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的说把圆盘平均分成4等份,转到空余的地方就再转一次。也有的学生说把这个圆盘平均分成3等份,这样三支队来游戏就公平了。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奇特想法都是可以的。确定好游戏开始的顺序后,我送给每个队一个骰子(教具)。我假装游戏开始,这时肯定会有同学提出质疑,说这样不公平,引发同学们的讨论。之后,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确定一个骰子为三支队共同使用,开始游戏;游戏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对活动结果进行分析,再玩一次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集体认同感,发挥团队的力量,增强团队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分角色,设计抽奖大转盘

为了用等可能性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分角色设计转盘的活动——某商场国庆举行促销活动,活动设一等奖(笔记本电脑1台)、二等奖(mp4一台)、三等奖(可乐1瓶)和四等奖(扑克牌2副)。规定:凡当天购满200元的顾客可参加转盘抽奖活动。我把全班分成三大组:1、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打算怎样设计这个转盘?2、如果你是顾客,你会怎样设计转盘?3、如果按公平性原则来设计又该如何设计呢?学生完成后,由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合理的解释都给予充分肯定,并不一定要说出每一份可能性到底是多少,这将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因此,商场经理和顾客两项只要设计的能区别出来都是正确,而按公平性原则来设计的小组则要把转盘平均分成1/4,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小结,体验收获

通过学生自己谈本节课的感受,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

正面反面公平

(六)、预期效果

整节课,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活动贯穿始终,有“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设计转盘”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特点,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联系,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学生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正直的性格特征。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2篇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3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铺垫诱导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2、诱发猜想,主动探索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3、验证猜想,体验成功

根据猜想,给出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记录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让不同的验证方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演示,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4、抽象概括,总结提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

所以两个相等梯形面积=

因此一个梯形面积=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结构

学生对一般梯形的面积推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梯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时老师就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出问题:是否任意梯形面积都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自己研究,分析,记录。感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任意的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题旨,学生尝试。

2)、练习p89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利用2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本堂课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这节课在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你们快乐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识,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愿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4篇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与公平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交流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基于以上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难点: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实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谈话倒入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

3、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

4、请同学们帮助体育老师找一种公平的方法。(目的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入课题。)

(二)自学尝试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提纲;

1、每小组选择一种你认为公平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进行试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分别领取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抛硬币的学习提示;

1、抛硬币20次,记录证明朝上和反面朝上割占多少次?

2、观察试验结果,看发现什么?

3、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几分之几?

4、结论:是否合理?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

1、转盘上两种颜色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红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转动圆盘20次,记录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

3、计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4、结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石头剪子布法:

1、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

2、每班获胜的结果有几种?

3、每班开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4、公平吗?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设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感受到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获取新知识。)

三、展示交流:

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情况。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每一种情况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计算它的可能性,如:抛硬币:10朝上,10次朝下,10÷20=1/2;石头剪子布法:一共有3×3=9种可能情况,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每半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局3种,数的结果3种,因此每班的可能性是3×=

五、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交流、讨论中的表现。

老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板书设计:抛硬币 转盘 石头剪子布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红蓝各占一半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5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分组讨论法

(3)游戏和抢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图片,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3、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4、感知数据,体验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

5、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来练习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7、最后通过听要求给纸盒里增减球来进一步体会可能行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七、板书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黄1白黄球1/2

白球1/2

1黄7白黄球1/8

白球7/8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6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73—74页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4、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从而自己得出分数的意义。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挖空心思地为学生考虑,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让学生操作?什么材料既让学生容易操作又能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决定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三角形纸片以及一些火柴棒,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利用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展开别开生面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三角形纸片和火柴棒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习题可以指名回答。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5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

(2)两块半月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教师出示两块半月饼,将它们平均分成5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已知两个因数:和5,求出它们的积为;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已知积是和一个因数是5,求出另一个因数是,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和一个因数是,求出另一个因数是5,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题、做题,做完后要问学生是怎样应用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来填写除法算式的得数的?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米是几个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表示把米平均分成2段。米是6个米,实际上是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米的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

(第二种方法是可行的。第一种方法不可行,因为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教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不是总能得到整数的商,所以通常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师:在分数除法中,是不是所有整数都可以作除数?边想边阅读教科书第31页

上关于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教师:为什么结语中除以整数要把0除外?这个法则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除法法则有什么关系?(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相同;在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运算中要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4、做教科书第31页中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产生错误的情况。集体订正

时,让学生把错误的做法说一说。一般有:

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1)把除号改为乘号后,没有把除数相应地改成它的倒数。

(2)把除数改成它的倒数后,没有把除号改成乘号。

教师再补充下列练习:

在○内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要按照法则来做题,能够口算的,要用口算。巡视时,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第1行每小题跟第2行相应的题目

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确每栏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而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得数是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

3、做练习八第3题的第1栏两道小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的第5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做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数量关系和算法。使学生明确8个鸡蛋重千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千克,就是把千克平均分成8份,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7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下册第33——35页《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为此,在叙写目标前,我认真查阅了标准、教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1、基于标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于教材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展开图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利用公式解决例1和例2等一些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剪开,通过观察展开图来突破这一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计算方法。

2、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学习重点是:

1、重点:说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火柴盒、直尺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方案:

任务1:通过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能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任务2: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以“四了”教学模式为宗旨,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流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质疑引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本节课我结合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他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小明出主意?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导入新课。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1)复习旧知,巩固强化。教师先拿出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巩固为求表面积进行铺垫。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然后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开,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位置。使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为进一步求表面积作好铺垫。

3)讨论探究让学生观察展平的长方体图,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A、一个长方体剪开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B、展开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有几组相等的面?C、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想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所需数据。

4)教师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学生说出每个面的算法。

5)总结归纳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使学生从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类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练习书本中例题1和例题2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

2、巩固提高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我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课本33页做一做,35页第6题)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解这种题时要注意什么,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使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3、拓展延伸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并计算做这样一个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学生经过动手测量,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同时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上是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8篇

一、说教材分析

此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85页的约分。约分是在学习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内容为学生学习分数的计算条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五、说教法、学法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把约分的过程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会约分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我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抽象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活意识,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数据研究中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程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以我打算从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经历过程,理解意义——自主探索,总结方法——巩固练习,提高能力——总结提升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七、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第一步,复习铺垫,在这里我设计两道复习题,一道是复习最大公因数,另一道是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复习回顾了这两个知识点,为下面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二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例题是一幅游泳的情景图,我认为北方的学生对此情境还是有一些生疏,所以我先向学生介绍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并声情并茂的介绍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在观看图片时感受到长江的壮丽,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先揭示长江干流水质污染的第一个数据,再揭示同期调查的另一组数据,为什么同一个调查会出现两个不同数据呢?这样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数据展开数学研究。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第二环节: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第一步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教学最简分数的意义)

对上一个问题班中的好学生肯定能说出60/100和3/5是相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答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过。所以我要及时追问学生“它们为什么相等”,根据手中的学具卡片(介绍卡片上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图一图,画一画进行探究,验证。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小组学习交流时间与空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验证,3|5还用不用化简,为什么?这样的分数我们把它叫什么?确定最简分数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最简分数,并及时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学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此处出示把18|30化成最简分数,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在讨论约分方法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鼓励方法的多样性,把学生的不同做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认真思考,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揭示约分的意义并板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创造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总结方法(教学约分的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18|42这一环节中我打算让学生,形成约分方法知识的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约分的方法。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通过一步步清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影象。

1.学生自主学习约分的书写格式。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并提示要注意约分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1除外;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2.交流汇报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B、一次约分法。

(指出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结合板书小结。

(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通过把18|30和12|48进行约分,使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在一步一步的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己感悟约分的方法。教师在这个环节要注意引导,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得更加深刻。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再练习上我注重知识的阶梯性,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特设计以下几个练习。

(一)尝试练习

(二)专项约分练习。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

及时对所学内容进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练习中教师不对两种约分形式作规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游戏活动: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1)最简分数上讲台,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性思考。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在练习设计上,从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满趣味性,把孩子拉入游戏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

在本课的总结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先问学生,你能把老师的板书写完整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在对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还要求学生给自己这节课打打分并说说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板书中有空,是残缺不全的,从审美上缺乏整体完整的感觉,让人看了不舒服。这种板书是我多年探索形成的`,从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主张的观点上讲,学习者有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心理倾向,缺漏、残破的板书“图形”正好引起学生心理上不平衡、不舒服,产生自觉补缺、填充的欲望。从建构性学习的角度上讲,学生完全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如果教师将板书填写完整,学生只是照搬,只是被动接受。长久如此形成依赖,这样的板书设计更容易唤回记忆,将不完整部分弥补,更容易正确“完形”。我认为板书是教师提挈学生自主学生的一条线索和载体,不是教师自己玩味的,更不是设计给别人鉴赏品味的。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9篇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说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本着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大的环节。在每个环节中也预设了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引路,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使所学的知识自然生成。

1、课前准备。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的特征,为本节课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先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所求问题是什么,将“做这样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和呢?让学生明白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图的面积。

3、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这里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组内将长方体学具展开,通过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及其展开图的对应关系,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各边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中归纳概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征,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为长方体表面积延续,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时,重在关注学生的基本解决方法及长方体表面积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实践应用,巩固提升。我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梯度,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课堂小结。让孩子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可以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利于学生掌握。

6、作业。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还用到长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表面积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检测,学生已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1、课堂中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当然,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 第10篇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小数》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小数乘法和除法中例7至例9的内容,这一部分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小数乘小数,具体来说在例7中让学生对于小数乘小数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在例8中讲解对于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应如何做。在例9中讲解取近似数的方法。本节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完善了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对于学生来讲,整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与分数的运算,虽然有相近相似之处,但是确实又是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和注意事项,那么就需要我们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前后逻辑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小数乘法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将小数乘以10或100变为整数,再利用整数的乘法得到积,再通过积的变化规律除以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乘小数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得到原来的积。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这里我采用书中小明房间大小的问题,对于情景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便于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师家中装修需要测量面积,或学校规划新的活动室等等。尤其是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之后更有成就感。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能够很轻易的列出算式3.8×3.2,但是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可以不着急让学生立刻开始计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估算,因为学生之前在试商法等地有过大量的估算经验只要教师提出学生就能自己解决,因为有着3.8五入看作4,3.2四舍看作3等,估算一个数或估算两个数等方法,在学生尝试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方法,由教师进行呈现。

接下来要让学生进行具体运算,这里出现小数乘法中最容易出现的小数点的问题,故而教材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先将小数看作整数进行计算,然后根据数位变化再写出正确的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能做到哪一步,而又不能做到哪些。

对于这个计算来讲应该又教师提出化为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便可以安排学生小组一起计算,计算完互相对比下结果是否一致,问题在于哪里。这样的预设好处就在于能够顺势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得到原来的积。这里可以采用让学生板演的方式进一步讲解由3.8到38和由3.2到32分别乘以10,所以在积要除以100这样的方式,放在板书上能够非常直观的表现出来。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书中小数乘小数的例题。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解决生活中或者与父母去购物时遇到的小数乘法。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范文(实用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红海行动观后感字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哪吒闹海教案施工安全警示标语2022民族团结工作总结2022年街道工作总结面试客服自我介绍范文小班班级工作计划环境综合整治标语滴水穿石读后感4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