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热门8篇)

作者:edditor12023-01-01 22:40:38497

当你细细品味一部经典作品之后,你对人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不如就坐下,把读后感写出来。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1篇

寒假里读了《缘缘堂随笔》一书,从书里认识了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万分。从书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和《渐》这两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讲述了四岁小孩华瞻对“逃难”二字的理解,在他的眼中,逃难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可以坐汽车、爬假山、戏水,可以在救济院中尽情地玩耍,一九二六年是国民革命的战争时期,枪火连绵,逃难是多么恐怖和慌张的一件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是孩子们却把这看成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事,那孩子为什么会将一件可怕的事看得如此有趣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这纯真的童心让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你如果拥有这么一颗纯真的童心,也许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是多么美好,于是,丰子恺从华瞻的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懂得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这样或许能得到短暂的快乐,表达了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有一句话说得好“童心无价,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碎愁事,快乐地面对人生,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而大人们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看待事物当然要比孩子深刻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大人也会被很多表面现象所迷惑,可爱的童真!当一个孩子将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想呢?恰恰有些事的真相也许只有通过小孩子“狡黠”的目光才能发觉,“皇帝的新装”不就是吗?

但孩子的这份纯真在一个人的身上能永远保持下去吗?不能,为什么?这就要谈到《渐》了。丰子恺说:“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可能再像孩子那样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探究本质的,其实《渐》这篇文章又延伸到了时间的问题,我觉得《渐》很像朱自清的《匆匆》,这两篇文章都是叹息时光来去匆匆,渐渐消逝,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很多事物离去了都会再回来,不管是什么,都遵循这个规律,但是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那就是时间,毎一天的每一刻都在流逝着,朱自清抒发了对时间的惋惜。“渐”,你看不到它的形态,只能随着光阴的推移来看出它的变化,“渐”,不可捉摸,只有等到了你尝到了滋味,才能感慨它所带给你结果,一朵花从盛开到凋落,一棵树从矮小到高大,一个人由失败走向成功,甚至一个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这都是“渐”带来的变化,“渐”的本质是时间,让人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把握,不可挽留,“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人生就是“渐”的过程,“一秒一秒地、一分一分地、一时一时地、一日一日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而“渐”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上,你却怎么也感觉不到,这也正是人生的精妙所在,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老态龙钟的老者,说长亦长,说短也短,回首童年,往事依稀,只有在“渐”字里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感叹人生的所悟之后,才知道有多少的完美和不完美,想必在苍茫人海生涯中,能悟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丰子恺、朱自清和一等僧人了吧!

《缘缘堂随笔》这部作品不仅告诉了我一种独特的人生观,还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儒雅、随意等优美自然的风韵在这部随笔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这是本让人受益终生的书。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2篇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画大师丰子恺久负盛名的大作《缘缘堂随笔》,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又没有时间,只能利用一些拼凑的零散时间,终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

有人说,他写的东西存在着个人主义色彩,我认同这点,但我想问,每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不都倾向于个人色彩吗?我喜欢他的散文,他将人的直观感受用一种几近哲学的语言写的让你感觉是那么深刻却又贴近人心。例如“我——我们大人——的举止的警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骨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再如在《儿女》篇里,大人与其子女由于岁月的间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写“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大人与子女或者小孩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显然不同的,我时常羡慕那些五六岁天真烂漫的稚童,喜欢便是喜欢,我就是要得到什么东西,张口就来,想打你就打你,而我们大人生活在一个假话圈里,就像作者在《作父亲》那散文里,作者的小儿子元草听到担担子卖小鸡的过来了,便一股脑儿地往外冲去,连膝盖摔破了也惦记着那小鸡。作者在与老板说价过程中,体现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们一个劲儿地直嚷嚷要小鸡。而老板定是吃住了这点,便不肯让价。最后生意没有做成,作者教育还在道:“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维,作者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可是,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舍得用这种思想去玷污那烂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对家庭,孩子,亲友而写的随性之感,记录着他的孩子们那么多天真烂漫的时刻,回忆着自己的成长 ,并有关于其对住所缘缘堂的深刻感情。当缘缘堂被暴寇所毁,作者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写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在这一散文里,作者不仅抒发了对于暴寇侵占缘缘堂的愤恨,更是表达了列强肆意侵略摧毁我国领土的愤怒,将其散文从个人主义提升到了爱国主义,从而使整个散文集提升了一个高度,赋予了它爱国主义的浓厚色彩。并在篇末,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这一希冀。

“我有馨香携满袖,将求麟风向天涯”,这就是丰子恺。随性,艺术,漫不经心却时常有惊人之笔,这就是丰子恺的散文。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3篇

读丰子恺的散文,宛如细品一壶清香的茶,或如倾耳聆听他以智慧之语话人生,也如畅游于“陶渊明”式安闲宁静的世界里,那般惬意,那般自然,那般舒适。丰子恺天性平和,有着疏旷放达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这种人格精神也就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大都娓娓道来,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着人间关怀,表现出亲切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更流露了其率真的个性。读着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他在散文里津津乐道孩子的童真世界,深情回忆师长的音容笑貌,崇尚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禅宗艺术,且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碎事观察入微,写出独特自得的感兴,嚼出耐人寻思的人生百味。读罢,真让人仿如亲历了一趟生命之旅,获得一种宁静的感觉,一种身心放松的愉快,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于是,我们将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

儿童的天真是丰子恺在散文中始终赞美的主题。他在《给我的孩子们》《儿女》等篇中热烈地表达了这种赞美情感。童年,对成人来说无疑是一座沦陷的城池,再也无法收复。而品味丰子恺的散文,却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天真烂漫的时代,同感那份无忧无虑。丰子恺在老屋里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于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到这样的快乐生活:祖母在家里大规模地养蚕,屋里的厅上,地上的落地铺里统统是蚕,他便架起跳跳板在屋里通行,也为蚕饲叶;闲着无聊时就以跳跳板为乐,因此常失足跌到落地铺里;天井角落的缸里经常养着蟹,待到中秋时节,蟹煮熟了,他就移桌子到外面的场地上,抬头看月低头吃蟹……哦,这样可爱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这童真的世界,是那么地纯、真、美,让我们回味无穷。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这是丰子恺最喜欢的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时常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他认为,唯有童心才绝对真纯,不但没有虚伪残冷的腐蚀,没有名利缰索的羁绊,更没有怀疑妒忌的压抑。是的,常道最美是童真,若心中时时秉持一颗孩童般正直无瑕的心,人才能活得真,活得自在,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从丰子恺的文字里头读出的一方道理。

丰子恺善于处理与子女间的关系,那与众不同的仁者之爱,成为许多父母学习的榜样。他爱孩子,在朋友中有口皆碑。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散文二集》的导语中写到:“丰子恺对于小孩子的爱,与冰心女士不同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对于小孩子的爱,尤其是他的散文里的特色。”同样的,朱自清在同名散文《儿女》中也说到:“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丰子恺为他的孩子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写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后,丰子恺又写了《儿女》一文,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孩子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儿女》的开篇直接写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离别了孩子,作者的心头被空寂和孤独填满了。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从留下小鞋子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细腻、深沉与真切。丰子恺与儿女相处时,会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处处为儿女着想。例如对于孩子们种.种调皮捣蛋的行为,大人们一般难以容忍,连慈爱的丰子恺也会有不耐烦之时,也不免会哼喝孩子,夺走他们手中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但和别的父母不一样的是,他随自己的儿女哼喝之后继而以笑相对,夺了东西之后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途中立刻变为了抚摸。其次,他总喜欢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儿女的创造,在别人眼中那幼稚可笑的行为,在丰子恺看来却是儿女们可贵的创举。

再者,他与众不同的爱还在于他并不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而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朋友,这就跳出了一般的亲子之爱,看问题的角度宽了,爱的内涵就更丰富了,这应该给我们当下的父母有很大的启发。在散文《送考》中,作者开篇就写自己奉命送考——“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责任,因此我颇有闲散的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淡淡的几句话,道出了丰子恺对自己孩子的升学考试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作为考生家长的他,能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处处体察孩子的心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和排解焦虑,体现了宽厚的仁者风范。更重要的是他爱孩子的这种方式不像我们当代有些家长,因受狭隘的“一考定终身”观念左右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表现得特为重视,他只持一种自然的心态坦然对之。要知道,这过于重视会让孩子心里头的紧张感徒增,给孩子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最终不仅影响儿女的成绩,也不利于儿女的健康成长。

诚然,我们都承认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都惯于用期望的链子把孩子紧紧锁住,希望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延续自己的心愿,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情感,让孩子倍感压抑和负担。其实,父母是不能单纯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孩子不仅是父母自身的延续,也是独立的自然人,我们应该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让彼此都有平等表达心中意愿的权利,以敞开心胸来交流。并且,做到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体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这样才能更恰当地给予子女真正的爱。

丰子恺,其文真且朴。读其文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生命探索之旅,并在这个旅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他,让我们的心灵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希望;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位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旅人撑出一片希望的天空。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4篇

有时,我常常会想,我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识的教师,还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就在这样忧虑的环境中生存着,又迫于来自父母的压力,无法脱离。我的心在痛苦的挣扎着。但它的出现,散去了我内心的浮躁。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一名出色的漫画家,这便是我尊敬的丰子恺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却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爱的便是那《缘缘堂随笔》了。它的语言不是那样的华丽,却是那样的形象,令人回味。在书中,我看见了童年的丰子恺,在私塾上课的他,做父亲的他。在书中,我还看见了不同于其他大人的丰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张网,丰先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的显现在我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人们在做事情总是会掺杂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观地去看待,本是很简单的事物却变复杂了。大人便是处于人生这张网的最中心了。孩子们便是如此天真,不掺杂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们也就处于这张网的最边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时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将孩子们带入社会,磨去他们的天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满怀正义的青年为了能有立足之地,变成了冷酷的成人。社会将人们磨砺成了我们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们的欲望改变了社会,而社会又改变了人们。使充满正义、天真烂漫的青年们,变得奸诈,变得狡猾。

从丰先生的笔下,我真的读懂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充满信心。在丰先生看来,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是多么可贵。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么好笑。但我认为,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给我们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天真烂漫。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却是那样有趣,那样新鲜。在他们心中,对大人说的名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我真想问一问那些大人:“你们的童年过得怎么样?”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每天将自己的孩子压进学海,几乎不给他们一点空余的时间。家长们,难道你们童年吃过的苦还不够多么,难道你们觉得童年吃那么多苦还很快乐吗?我在这里劝一劝各位家长,不要将各位童年的苦转移到孩子们身上,去回忆过去的心情,好好去体会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吧!请不要认为你们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可爱,出言不讳是由于自己把他“调教”好了,他们只是过早受到了压力,将自己的可爱,封存在那心灵的最深处,请不要用大人的规则去约束孩子,令孩子过早的体会到社会的残酷,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也请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对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请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世间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离别了。丰先生与缘缘堂的离别让我记忆犹新。虽然缘缘堂并非为人,但在丰先生心中,他已经成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于战火,丰先生才含泪与他离别。

泪已打湿我的双眼,这才从书的世界中清醒过来。我在想:“我长大后会不会变得那样冷酷,那样阴险,我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实现梦想的原因呢?”

“不!会!”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建筑师,那么它(《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有了它的陪伴,我将穿越暗礁,击退狂风,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面包师,那么它就是在我饥饿时的一块面包,给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将只顾风雨兼程。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教练,那么它就是在我失望时一句鼓励的话语,给予我自信,我将只顾与时间赛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5篇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屋里的我却依然捧着那本书。因为老师偶然的推荐,我才遇到这本如此有爱的书。

《缘缘堂随笔》是由丰子恺写的一本书。提到丰子恺,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朴素、自然的文字了。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奥的语句,偶尔还会出现种种古风的名句,还有那些有趣故事,读起来真是津津有味。

再来说一说这本的的内容吧!我认为,全书有两大种对爱的解读:一是对孩子们的爱,二是对丰子恺生活的地方,缘缘堂的爱。

一、对孩子的爱

丰子恺认为,孩子是人们最棒的老师,他们能撤去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羡慕小孩子们,也正因如此,他有对孩子爱的独特解读。

整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这篇文篇,作者写出了送阿宝出黄时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为阿宝将推动童年所拥有的童真与童趣,还有那些对外界事物独特的见解,喜则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宝将要成为大女孩了。作者还举了几个阿宝小时和现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风格,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悲喜交集的无奈心情。我看的时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犹豫极了。是啊,生活中,这样的无奈,悲喜交加的时候不也很多吗?就比如我小学毕业时,心情是那样复杂,又有对六年同学深深友情的不舍,还有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学期的期待。想到这些,读书时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二、对家乡的爱

对于家乡缘缘堂,丰子恺也特意用了许多笔墨写出“我”对它的爱意与思念。书中,也写到了许多作者与缘缘堂之间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有趣、新奇、好玩,但当然,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缘缘堂的喜爱与思念。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告缘缘堂在风之灵》。文中,作者写到离开缘缘堂之后对它深切的思念,还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爱与思念,丰子恺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连缘缘堂这名字,也来源于作者。离别时,作者对缘缘堂的无限不舍,也是从那朴素但铿锵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为这字字那样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时侯,我老家边上,有一座水桥,以前奶奶总会还着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许多美丽的景物,我都是那时看到的,当然记忆最深,记忆中的那里,永远是充满美的。长大后,我在硖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桥已经不见,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长,还有那渐渐浑浊的水,我的心立马凉了,望着那片孤单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现在已经忘记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来,心里便只有思念与热爱了。想毕,丰子恺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缘缘堂随笔》,慢慢合上书,脑海里的思绪却不以退去,这些朴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还有深深的爱,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谢谢这本书,让我也对爱有了更深的解读。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6篇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化的秘密。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界的有无、荣枯,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这宇宙中没有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因为他们拥有最纯洁的本质。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丰子恺从他那四个燕子似的儿女身上悟出了儿童的高贵和伟大,甚至觉得不配为其父。丰子恺感叹于儿童的“称心而言”,感叹于儿童乐观丰富的生活,更感叹于“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尘污垢的,眼睛才会浑浊,心灵才会蒙纱,进而惯用虚造的心态和眼神,于是,世界就走了样。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顾虑,就足以让一个世界生出无穷的世界,让一件事幻成无穷的事。追究是谁造成大人不能“称心而言”,不就是人类制造的生活本身吗?

曹操临沧海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只当是劝人及时行乐,错矣。他是在警醒人们人生短暂,在人生的短暂中应当创造无限的功业。丰子恺在《晨梦》中诠释了广为人叹的“人生如梦”,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梦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遍,都像昙花泡影的倏现倏灭。”“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贵的荣耀,把我们骗住,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的死。”

丰子恺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赞美着儿童的纯真,赞美着万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自然中包含着多少人类不能企及的智慧。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7篇

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爱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没有波及到孩子们的天堂,未经任何掩饰的真情流露,在这里,总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现在回味,小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是这样,可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第8篇

最近看过了丰子恺先生撰写的《缘缘堂随笔》,感受颇深。

作者用幽默、轻松与自然的语言具体写了在缘缘堂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与家庭生活,其中也夹杂了一些逃难经历和游玩经历,使我体验了一段心灵的轻松而又有些凝重的旅程,而且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作者对各种事物不同角度的评价,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与思想让我对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对丰子恺这个人有了深的认识。

丰子恺,我国现代散文家,漫画家。

初见他的漫画时,感觉这不像是漫画,它与我平常所见的那种夸张、奇特的一般漫画不同,他的画很简单,只需几笔简单勾勒了一下就可,并且颜色单一,而且内容的素材也是很平常、简单、贴近生活。我第一次感觉他的画没什么内涵,甚至有些太普通。

而当我看完一篇文章,再去看这幅画时,心中竟不知不觉的有些韵味,其中往往揭示了最普通但最可贵的精神和思想,正如朱光潜评价他的画时所说的一句话: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文章也是如此。

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就是谈论了人们“吃瓜子”这一话题,读来颇有一番讽刺味道。

生活中可见许多有闲暇阶级的人们吃瓜子来消磨时光,作者便抓住这一点以他们娴熟灵巧的动作来写,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来细细品味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文中最后一句话“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实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时许多中国人都整日里无所事事,常以吃瓜子来消磨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技艺几乎到精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国人来炫耀,其实不然,这其实大大说明当时中国人们的“闲”,对什么事都不去关心,只是每日消磨、虚度时光,国家的形势实在值得担忧。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写文章,不一定非要什么轰轰死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一点一滴之中,其实我们只需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记录下来,那便就是最美的。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热门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半年销售总结报告审计年度总结个人工作自评报告开票工作总结职业规划书模板厨师工作计划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方案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结消毒供应室个人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