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下面是范文网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二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
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管理层心中真正放着民众福祉,真正抱有塑造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理念,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是虽任重而道不远。问题是,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框架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三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消费经济学是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个总量及其变化;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企业、单个行业、单个市场或单个消费者的经济活动。
宏观消费问题可以分为消费需求与总需求,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消费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微观消费问题包括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储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消费信贷等问题。
微观消费与宏观消费的关系:微观消费问题是宏观消费问题的基础;宏观消费问题是微观消费问题的目的。
第二节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他的观点是主张节制不必要的消费,以保证积累和财富的增值。其思想后来被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继承。
法国古典经济学魁奈和西斯蒙。魁奈是重农学派代表,西斯蒙是法国小资产阶级代表。
第三节消费者及其行为
消费者,是能够做出独立的消费决策的基本经济单位。
消费者行为的层次:1、消费者资源的初次分配选择;、消费者资源的再分配;3、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购买选择。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1、效用最大化原则;、习惯性;3、不可逆性;4、示范性;5、复杂性。
效用最大化原则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基本准则。
效用,消费者通过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
效用最大化,消费者通过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追求满足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习惯性,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不可逆性,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示范性,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
第二章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第一节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及其预算约束究对象
追求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准则。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两个基本要素:1、消费者面临的限制性条件;、最大化目标。前者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有关,后者与效用和偏好相关。
预算约束,指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
预算约束线,指消费者用完其所有收入能够买到的价格已定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预算约束线变动的原因有两个:价格的变动和收入的变动。
价格的变动导致预算约束线变动:当商品价格上升,预算约束线为围绕E点向左转动,当商品价格下降,预算约束线为围绕E点向右转动。
收入的变动导致预算约束线变动,收入的变化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地向外或向内移动。收入增加向右移动,收入减少向左移动。
第二节收入与消费
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根本因素。
正常商品,消费量随人民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低档商品,消费量随人民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商品。
收入变化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影响取决于该种商品的性质。对于正常商品而言,更高的收入将导致更高的消费;低于低档商品而言,更高的收入将导致更低的消费。
需求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对于正常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该商品为奢侈品;小于1,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
预期收入,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
第三节价格与消费
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几何图形。它描绘出在不同价格下某个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消费量。
替代效应,指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改用其他商品来满足需求;而当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会用该商品来替代别的商品来满足需求。
收入效应,如果商品价格上涨但收入不变,那么实际收入便下降了。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互补品,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家用交叉弹性系数的正负来区分替代品和互补品。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是替代品;为负是互补品。
通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需求量的变化大于价格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等于1,表示需求量的变化等于价格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表示需求量的变化小于价格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等于0,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第四节效用
效用,指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或需要的能力。
支付愿意,消费者为了获取某种商品组合的愿意支付的金额。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量与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差,即消费者通过消费在心理上所获得的收益。
第五节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其他因素
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①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决策②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③市场发育程度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以生活方式、价格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所划分成的许多组相对永久的同类人群。
现代社会,社会阶层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1、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因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表现出不同;、较高阶层的消费方式对较低阶层的消费方式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关系集团,指一个人用以指导自己目前行为的那个具有某种价值观念和观察事物准则的团体。
文化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1、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观念;、不用文化有不同的风俗和消费习惯;3、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因而消费方式也有所不同。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动机和社会心理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从高到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心理特征:1、从众心理;、攀比心理;3、消费流行。
从众,是一个人因受到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
攀比心理,指不同收入阶层之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范。
消费流行,是社会时尚在消费活动中的反映。
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
第一节预算约束与储蓄
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新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利率上升时,替代效应使消费者储蓄更多,收入效应使消费者储蓄减少;
利率对储蓄的最终影响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
退休是储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
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是消费计划的制定通过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均匀的消费跨时期配置;
第二节储蓄的其他动机
储蓄的其他动机:遗产动机、谨慎动机、目标储蓄。
遗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而进行储蓄。
遗产动机对储蓄的影响;①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越多②反之越小
谨慎动机,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未料到的对资金的需要,人们也要进行适当的储蓄。
目标储蓄,指人们为了一些特定的目标,诸如支付购买住宅的现金、或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进行的。
目标储蓄三大特点:1、有特定的目的;、存贷款融于一体;3、存款时间相对来说较短。
第三节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
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资本市场;消费观念。
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在公民患病、年老、遇到意外事故情况下,对公民受到的损失或生活处境的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三大内容:1、社会救济;、社会福利;3、社会保险。
现收现付社会保障体系对储蓄的影响:1、现收现付社会保障制度不会影响人们退休前后的消费数量;、社会保障制度将排挤私人储蓄。
货币市场,由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为短期资金市场。
资本市场,由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为中长期资金市场。
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影响:1、若存贷款利率相同,那么资本市场不会对储蓄产生太大影响;、若存贷款利率相差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3、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减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消费观念:指支配和调节人们消费行为的思想、意识;
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1、“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使人民减少储蓄;、“克勤克俭”的消费观念使人民增加储蓄。
简答高储蓄的原因;①收入水平提高、②风险预期增加、③东亚文化背景的影响、④实现正利率
论述收入水平提高对储蓄的影响;①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促使储蓄的增加②投资渠道狭窄单一,从反面促使人们储蓄的增加③过高的消费门槛客观上增强了人们的储蓄倾向④居民储蓄率及储蓄余额的变化从客观上证实了收入对储蓄的促进作用
名义利率:指包括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人们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更主要的是依据实际利率的变动;
第四章消费者的投资决策
第一节消费者投资决策及其主要类型及方式
投资,是指为了在未来获得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而放弃现在的消费,并将其转换为资产的过程。
投资具有两个特性:时间性和不确定性。
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教育投资。
金融投资:是以金融资产为对象的投资,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和基金。
金融投资的特点:1、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消费者让渡的是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在这三种投资类型中,金融投资的流动性最强;3、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
实物投资:是指以有形资产为对象的投资,包括不动产投资、贵重金属投资、珠宝投资、古董级艺术品投资等。
实物投资的特点:1、流动性低;、有形资产基本上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实物投资具有保值功能。
教育投资的特点:1、教育投资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属性;、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时间上的间接性。
消费者投资的主要方式: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住宅投资、教育投资。
银行存款的优点:1、品质多、档次多;、变现能力强3、银行存款偿还性高,风险小;4、对消费者的专业技能要求低。
债券:指政府、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借款承担还本付息义务所开具的凭证,用以表明彼此间的债务、债权关系。
债券的特点:1、债券的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债券都有面值和利息率;3、债券有一定的期限;4、债券可以买卖流通。
按发行主体来分类,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
按偿还期来分,债券可分为长期债券(5年以上)、中期债券(-5年)和短期债券(1年内);
按发行的方式,债券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公募债券:指在市场上公开发行,没有具体的发行对象的债券;
私募债券:事先指定,在小范围内发行的债券;
债权投资的特征:1、风险性小;、债券多样化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和分红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投资的特征:1、风险较大;、流动性好;3、需要投资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基金:指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发行收益凭证或入股凭证,将社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交由各种专家进行经营和管理。
基金投资的优点:1、规模经济;、投资分散,降低风险;3、具有专业管理效果。
第二节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利息和资本增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第三节投资风险
风险: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按照风险是否可以避免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者都将共同面临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分散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是指由影响某一投资对象收益的某些独特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风险。
按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市场风险:是因为投资市场各种因素,如利率升降、外汇价格涨跌、购买力的强弱等因素,而导致投资者亏损的可能性。
经营风险: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未来的预期出现偏差,导致决策不当,操作失误,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按照风险的大小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
第五章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包含:劳动者个人的供给时间、教育培训一级家庭劳动供给决策。
人的大部分时间划分为两种:工作和闲暇。
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将成为人内在的第一需要;
消费者在预算线束线上选择的点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
非劳动收入的各类包括各种政府计划如失业保障、医疗和养老保险,以及遗产和私人养老金等;
劳动是一种正常商品,但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却是反方向的;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向后弯曲;
劳动供给弹性:指某一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对工资变化的反应程度;
在现实社会中,多数情况下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消费者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原因:①消费者对非劳动时间的偏好较强②对收入的弱偏好③工资低
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美国经济学家查德、伊斯特林从预期与实际情况相偏差离的角度来分析妇女参与率提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人力资本:指通过教育或培训转化在人身上的各种技能;
经常学家认为人力资本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教育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
劳动供给弹性系数可正可负;
教育收益的趋势是递减趋势;
如果非收入增加,则闲暇和收入之间的预算线束线将平行向外移动;
如果工资增加,则闲暇和收入之间预算线束线将以下方端点为支点向外旋转;
家庭规模决策,对长期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对未来就业人口数量的影响;
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原因:①男性对女性工作看法的转变②高质量的家用电器③妇女工资提高④晚婚⑤离婚增加
简述工资增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答:由于工资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越多,激发了他对工作更多时间的欲望,就是替代效应;但收入效应却是相反的,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导致更多的闲暇和更少的劳动时间,而替代效应却导致更多的劳动时间和更少的闲暇。因此,最终劳动供给是增加减少,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孰大孰小了;
相对收入假说的含义:认为妇女参与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丈夫的收入低于收入增长的预期,所以促使妇女参与工作来保持家庭收入的增长;
退休年龄提前的原因:①政府的强制②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③养老保障;
论述教育对消费的影响:①货币收益②福利收益如果认为教育的未来收益大于现在的成本投入,就牺牲眼下的消费;
简述妇女收入越高,家庭规模越小的原因;答:第一种看法,母亲工资较高时,家庭会决定少要一些孩子;第二种看法,家庭规模越大的妇女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务上,在工作上的精力较少;第三种看法,存在一些其它因素,如教育既导致了高工资,也导致了家庭的小规模;
第六章消费信贷
第一节消费信贷及其主要种类
消费信贷:是个人金融业主的一种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用居民的未来收入做担保,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消费目的为对象的贷款。
消费信贷产生的原因:1、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问题的需要;3、消费观念的转变。
直接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向消费者提供贷款。
间接贷款:是指销售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销售商品。
消费信贷的特点:1、利率水平高;、规模呈周期性;3、贷款的利率弹性较低。
消费信贷的主要类型: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
第二节消费信贷的作用
发展消费信贷对个人消费的影响:1、消费信贷会提高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水平。、消费信贷还会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具有降低储蓄的作用;3、降低了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会降低自由储蓄额。
发展消费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P138
第三节消费信贷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消费信贷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
简述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三种方式:①当资金来源以中短期为主时,控制长期信贷的比例②以住宅抵押贷款为主的应大力吸收中长期存款③当长期资产比例过高时,通过二级市场将其出售给其他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指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①加强利率的风险管理②利用金融创新产品来消除利率风险③开发新产品
西方银行评估个人资信时使用5C含义:品格、能力、资本、担保、环境条件;
消费信贷的收益主要来源:利息收入、贷款手续费及其他收入。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社会对个人信用关系的发生发展、个人信用历史记录的建立及个人信用的调查、分析与评估所做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第四节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P149
制约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 ①收入水平②消费观念③社会保障制度④个人信用制度⑤金融机构和控制管理风险的水平
第七章消费函数
第一节凯恩斯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定)
消费函数主要是揭示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础对总量消费状况的描述。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其中心是消费倾向递减论。
“绝对收入假定”体现的这样的思想: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绝对的变化。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投机、自豪、贪婪。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1、工资单位的变化;、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3、财产货币价值的意想不到的变化;4、利息率的变化;5、财政政策的变化;6、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第二节相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
“相对收入假定”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提出的。
相对收入有两个含义:第一,相对于别人的收入,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要同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进行对比;第二,相对于过去的收入,消费者现期收入和消费要同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进行对比。
相对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包含要点如下: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影响。3、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变化往往落后于其收入的变化。4、当消费者减少了的收入又逐渐回升,并恢复到过去的水平,消费者可能首先恢复储蓄,而消费不会增加。
第三节持久收入假定
“持久收入假定”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佛理德曼提出的。
持久收入假定的核心是用人们的长期收入(未来收入)来分析人们现期消费支出的变化。
持久收入假定的要点:P158
第四节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假定的要点:个人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个人储蓄额的大小也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
第八章消费需求
第一节社会总需求的构成
社会总需求即国民收入。由四个部分构成:对消费品的需求;对投资品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
第三节消费模式的选择
三种不同模式的消费模式:同步型消费;早熟型消费;滞后型消费。
同步型消费:指消费水平、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
早熟型消费:消费的增长速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滞后型消费: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滞后型消费模式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1、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有广阔的出口市场。
改革前我国的消费模式属于滞后性消费。
消费模式的选择要考虑本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各种消费模式的特点及其产生条件。
现阶段我国应当采用适度滞后型消费模式。
判断消费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应考虑两个标准:1、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消费率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1.社会总需求通常有4个部分构成:
①对消费品的需求、②对投资品的需求、③政府支出、④出口需求;
.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始初注入时间的比例;
3.投资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决定;
4.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实现的;
5.消费率:指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6.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社会总需求起着拉动作用;
7.经济增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 惠特曼 罗斯托提出;
8.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消费模式是同步型消费;
9.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张发展集约型经济;
10.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为零,投资乘数等于1;
11.消费模式的选择要考虑: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各种消费模式特点、产生条件;
1.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滞后型消费模式的实现条件: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有广阔的出口市场;
14.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的阶段》中,将各国经济过程概括为五个阶段:
①传统社会、②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③起飞阶段、④向成熟推进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15.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最关键的是起飞阶段;
16.199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点;
17.经济可持续发展: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
18.消费增长与本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模式:
①同步型消费、②早熟型消费、③滞后型消费
19.前苏联、东欧国家、中国建国后较长的时间里推行的就是滞后型消费模式;
0.评价我国现阶段消费的模式的选择;
答:鉴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消费模式的特点及产生的条件,现阶段我国应当采用适度滞后型消费模式。其基本含义是,在工业化加速阶段,消费水平的增长适度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1.判断消费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应该考虑两个标准:
一、消费率保持在合理的区间、二、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试述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
答: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克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痼疾;
其二,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我国在总体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通胀和增长、通缩和增长的矛盾;
其三,在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升级远远没有完成;
要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
一、首先,要树立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其次,在生产和消费方面设立节俭资源的经济体系;
三、再次,发展绿色导向的科技体系;
四、最后,实施共同行动的系统工程
第九章消费需求与宏观消费政策
第一节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消费政策是国际在一定时期内有关消费发展的各种方针、制度及相关措施的总和,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政策主要有:有关消费水平提高的政策;有关消费结构变化的政策。
有关消费水平提高的政策:1、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3、收入分配政策;4、福利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
消费结构政策:1、消费品产业结构;、消费品市场。
消费政策实现的手段:1、税收手段;、利率手段;3、国债手段;4、政府支出;P187
第二节经济周期与宏观消费政策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这个因为:1、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较大,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会大幅增加其消费支出,从而增加财务负担;、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中,必需品所占比重较大,非必需品比重较小。3、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高收入阶层往往可以有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渠道,因此其名义收入的增长有可能超过通货膨胀的增长,而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实际收入降低的可能性更大。
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收回资金,减少货币存量;提高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率、再贷款率,提高商业央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削减财政支出;增税);3、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工资;特别税收手段);4、其他政策(控制价格、控制集团购买率、直接信用控制)。
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税、增加财政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吐出货币,增加市场中的货币存量;降低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率或再贷款率,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3、国债政策。
第三节开放经济中的消费政策
消费政策的目标:1、有助于稳定经济、缓和经济波动;、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3、有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的差距,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
发展中国家消费政策的重点:1、抵制发达国家消费方式的示范作用的不利影响,防止出现“消费早熟”;、迅速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防止城乡消费差距的过分悬殊;3、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理顺消费品价格机制,疏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消费品流通。
制定消费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1、消费战略;、社会发展经济目标;3、社会资源状况;4、需要协调的其他政策(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现阶段我国消费政策的要点:1、发展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第十章消费结构
第一节消费结构的含义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消费支出结构:是指消费者通过货币支出反映的消费结构。
新的统计分类把我国消费支出划分为八项: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及其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化教育及其服务;居住支出;杂品及其服务支出。
第二节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微观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1、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目标及家庭类型;3、家庭消费支出功能;4、家庭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5、家庭规模;6、家庭的投资。
宏观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1、消费水平;、福利制度及价格体系;3、消费品市场状况;4、人口年龄结构。
消费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P08。
根据各国发展的经验,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上升。
判断一个国家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1、消费结构与当时社会经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否相适宜;、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与一国的资源条件是否相符。
第四节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P19
第十一章消费方式
1.消费方式:指消费需求的满足方式,或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结合方式;
.简答消费方式的两层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①消费的技术方式、②消费的社会实现方式
从消费需求满足的角度来看,消费的社会实现方式是前提,消费的技术方式涉及的则是需求满足的具体过程;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来看,消费方式的两个方面都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个人消费:指在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范围内实现的消费活动;
4.消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消费方式是消费的社会实现方式;
5.现阶段消费的主导方式是家庭消费;
6.我国现阶段制约生活服务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市场需求不足;
7.按照消费的社会实现范围,可以将消费分为:个人、公共、集体消费;
8.个人消费特点:分散性、灵活性、多样性;
9.集体消费:指以消费资料公开所有为基础的满足人们公共需求的消费活动;
10.论述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变化趋势;
(1)家庭消费方式的长期必然性。
①家庭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因而是社会的基本消费单位
②家庭成员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某种需要
③消费者的需求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公共消费比重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①公共消费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
②只有通过公共消费活动,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6.论述自给性消费与商品性消费的变化趋势;
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自给性消费比重将逐渐降低,商品性消费的比重将逐渐上升;
①消费品的商品化。消费品的商品化是实现商品性消费的初级阶段,也是最关键②劳务的商品化。劳务的商品化是商品性消费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7.消费服务社会化:消费者不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来获得服务,而是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市场上的购买服务;
8.消费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消费过程中的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9.简答消费服务社会化的意义;
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②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效益
③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
10.论述缩短家务劳动时间,增加闲暇时间的意义;
①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质量,发展劳动力
③发展假日经济对当前启动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
11.简答我国消费者闲暇消费的状况;
①闲暇消费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②闲暇消费的知识化程度低
③闲暇消费产业有待发展
1.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①费者的收入、②时间的价值、③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消费者保护
1.消费者权益: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的一系列生活费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得到的利益;
.消费者权益本质上是货币权利的体现;
3.消费者权益的内涵体现在消费者购买力的实现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4.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正式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5.消费者权益的确认和保护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6.在卖方市场中,生产者在商品交换中占主导地位。
7.消费者主权: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中,消费者是起支配的一方,生产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来安排生产;
8.论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①消费的分散性
②消费者信息的缺乏
③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
④消费者的小额购买造成其索赔的不经济
⑤消费风险的存在
⑥负的外部性的存在
9.消费者运动最早产生于美国;
10.在消费者运动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包括:对消费者权益的确认、对市场交易的管理、对商品质量的管理、对商品促销的管理、对商品价格的管理;
11.在消费者运动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消费者运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运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侧重于立法过渡到侧重于消费者权益、企业开始与消费者组织合作并提供援助;
1.从企业行为来说,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表现为:
①企业不良经营作风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②在产品质量方面
③价格方面、④促销方面、⑤售后服务方面
13.论述消费者运动的发展阶段;
①19世纪末0世纪初,消费者运动的兴起
②30年代到50年代,消费者运动的发展
③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消费者运动成为世界潮流
④70年代末到80年代,消费者运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运动
14.简述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者权益
②制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因素
③市场管理状况与消费者权益
④消费者自身的因素
15.论述消费者保护体系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体现;
(1)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①法制的健全、②政府的作用、③社会公众的力量
()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
16.我国目前对消费者权益损害的主要表现;
答(1)由于社会原因。市场商品数量和品种供应不足,消费者了解商品及劳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由于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原因
①企业不良经营作风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②在产品质量方面
③价格方面、④促销方面、⑤售后服务方面
消费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的权益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②消费者的某些心理因素往往容易造成自身权益的损害
②费者某些消费知识的缺乏
摘要: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在最近一些年里与日俱增,伴随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这个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陷入所谓高学历能够带来高收入的怪圈之中。随着这个社会现象的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学机构力图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扩大生源和专业设置,从而为在如今这个招生大军中分多一点美羹。本文通过对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博弈与供求状况分析,简要说明国内高校扩招现象中隐藏的玄机与供求失衡现状的缘由。
关键字:高校扩招、供求失衡、供求结构矛盾
从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在扩招之后的这些年里,不断上升的扩招基数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恶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犹如“折翼天使”,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呈现下降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当代诸多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迷茫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从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角度来看,既然是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并没有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这说明整个社会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拿文凭,去攻读更高的学位,考研考博蔚然成风。为何大家对文凭都趋之若鹜?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并不是每个人可以根据学习所花费精力的多少来自由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是由各种考试决定,因此教育成本的计算本身就不能由学习花费的精力衡量。但我们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视为能力较高能够支付教育成本的人,而高校的扩招,相当于教育成本下降,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支付教育成本,接受高等教育。这样,在雇佣需求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增加必然导致均衡工资水平下降,下降的程度要受到新选择接受教育并进入这个市场的人的数量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旦过了这个滞后期,超额供给的影响就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显现出来,于是出现的就业情况是本科生的工资连年下降。当工资下降到一定幅度,就会导致高能力的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研究生教育),因为就目前的中国国情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决定工资水平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而当这一批高能力的人选择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之后,他们又相当于把以前的市场让给了低能力的潜在进入者。所以,高能力者选择接受更高的教育水平,其以前的位置让给了后来的低能力者,结果是双方都选择追加教育投资。
在教育成本下降后,不论是高能力者还是低能力者,追加教育都是他们各自的最优选择。具体来讲,我国高校扩招后,导致接受本科教育成本大大下降,所以,在本科这个层次上的均衡工资水平下降,高能力的人就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即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以图得到更高的回报。这从一个方面可以解释高校扩招与文凭热愈演愈烈的现象,而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高校却始终都处于主动优势地位。
然而,在这场博弈过程中,作为博弈的主体学生来说,毕业之后就业难、工资水平下降等众多后果都是供需失衡所致。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是小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供给方的高校,用人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大学毕业生更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大量的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难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另外,供求失衡的状况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总基数上的供求失衡。从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毕业生供求结构的失衡。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来进行适时调整,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有限需求与高校的过度供给之间的矛盾。未就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与其专业类似的人才一般已趋于或者达到饱和的程度。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加强招生质量的监督与教学过程过程中的有效监控,同时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加强高校与毕业生踏入社会之后的双方交互作用,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也许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改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走向政治经济批判的重要转折
时期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流行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同于“巴黎手稿”,不过近年来,人们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将《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同归类到“巴黎手稿”中来,这有助于我们客观而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当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研究情况。
由于“巴黎手稿”仅仅是马克思当时研究的草稿和笔记,并没有定稿和成书,因此我们很难概括或者复述其思想,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手稿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关于该手稿的研究学说也是汗牛充栋。
“到巴黎去,到这座古老的哲学大学去吧……到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在1843年9月马克思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呼吁,并且动身前往了当时在大革命中风云激荡的巴黎。由于近代以来资本世界的复杂性,他这时实际上并不知道从何着手来理解社会、寻找出路;与恩格斯那样进入工厂、实际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途径也不同,他是从研读政治经济学著述开始的。从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先后仔细阅读了19部经济学著作,写下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批笔记,并且在观察现实和研读他人著述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产生了表述自己独立观点的想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马克思开始萌发的“异化”理论。
他将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引入了哲学,融通哲学与经济学,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矛盾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并且具体分析了它的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即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以至于他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就越低贱;他的产品越完美,他自己越畸形;他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二是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的异化。产品是劳动、生产的总结,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三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的异化。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劳动活动同劳动者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同人的异化。类本质是对不同个体之间共同性的抽象,而人的类特性应当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从而“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四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从“劳动异化论”开始,马克思的异化观不断发展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关系异化论”
他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否定了自己,同时也否定了另一个人,从而也就否定了人的社会关系。对劳动者来讲,他的劳动不体现他个性和特点,那么产品也就不是其个性和特点的对象化,因而在对产品的直观中就不能够感性地、直观地、确定地感受到个人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本质的对象化。而且,劳动者也意识不到自身所创造的产品因被他人享受和使用而与他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也就无法确认他人的思想和爱对自己的本质的证实。对劳动者来说,由于被使用的这个产品与自身并没有本质联系,所以,产品使用者感觉不到劳动者与其的本质联系,感觉不到劳动者是产品使用者与类之间的中介,感觉不到劳动者与产品使用者的社会联系。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产者,也同时是消费者,我们在否定自己和别人的同时,也就否定了我们作为人的、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异化、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
由于私有财产问题产生的这些异化问题,马克思也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可消除的。为了改变人们在经济乃至思想上的异化困境,让社会摆脱奴役与被奴役的囚笼,并寻求人类真正光明的出路,马克思不断的思考如何去变革现实,并考察了各种共产主义的学说。他认识到,私有财产的占有即私有制是人的自我异化,只有对其进行积极的扬弃,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的“共产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政治平等,然而经济平等却遥遥无期。在我们喊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政治口号时,却往往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无产阶级以汗水和鲜血把繁荣贡献给了世界,却不能感受到自身实现的价值,反而要忍受异化带来的痛苦;我们的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律,科学艺术又要从劳动异化的支配中来异化人们的精神思想。这样的异化现象世代影响着人们,只有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切,并指出了共产主义这条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不单要扬弃经济领域的异化,而且要扬弃整个社会的一切异化。只有进行这样的扬弃,去改造人们的劳动,使劳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表现重新获得它的全部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把劳动过程当作是享受生命的过程,我们才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满足以及实现社会上真正的平等。
尽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是一个草稿没有成书,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探到马克思那深邃而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并一路追寻这他的思想轨迹和思路历程。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内的一大批笔记和著述也成为日后马克思完成《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同时,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理论以及提及的共产主义理论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具备超越马克思自身所处世代的高瞻远瞩,给后人留下宏大的思考空间。
钟经樊: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基于实证研究的视角
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基于实证研究的视角
钟经樊 台湾中央研究院 经济研究所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后目的是为进行实证研究,但对初学计量经济学的人而言,要写一篇有实证研究的报告或论文时常有不知如何着手的感觉,这里我便对实证研究的规划以及论文的写作做一些粗浅的建议。
前期规划:
1. 广泛收集参考文献,决定计划的目的和范畴:
* 决定所要解释的现象是什么?
* 决定所要检验的假设或理论是什么?
* 决定所要预测的趋势是什么?
* 决定所要评估的政策是什么?
2.建构实证计量模型;
* 除研读相关经济理论之外,应比较三至五篇有实证分析之文献中的实证计量模型: * 确认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lity);
* 理清各模型的异同及优缺点,思考改进文献中现存模型的可能;
* 最后决定实证计量模型雏形;
* 初步调查是否有相关的资料,若无则实证模型设计的再好也无用。
3.收集相关资料;
* 对数据的精确性一定要严格查核,对错假漏数据要仔细修正;
* 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列表绘图,以验证数据的逻辑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数值要有所处理;
* 不论要用的是横断面数据或是时间数列,数据数目越多越好,面板数据(Panel Data)尤佳;
* 对资料数值作一些整理,表列各种基本统计量(样本平均值、变异数、变量间的样本相关系数等)、变量之间的两两交互列表、做一些初步图解分析。
计量方法的执行:
1.计量方法不应太简单(例如只做到最简单的 OLS),但也不必过于复杂,应针对问题采用恰到好处的计量方法。若采用了比较复杂的计量方法,则要说明为什么简单的方法不适合。计量方法的好坏不在其复杂程度,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帮我们得到正确的估计值,以了解数据中所包含的真正信息。
2.除了估计值以及对应的 t 检定外外,也可做一些 F 检定之对多个系数的假设检定。
3.回归模型的设定,尤其是解释变量的取舍,可在估计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对应变量和解释变量均可尝试诸如对数、指数、幂函数等不同的转换。这些转换方式的决定,以经济理论上的考虑最为重要,不能单只为了提高模型的配适,而盲目的做一些不合理的变量转换。
4.选取解释变量时,应有如下的考虑:
* 解释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解释变量是原因在先,应变量是结果在后,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尤其要注意,有些变量数值的产生很可能是和应变量同时
决定的,或是因果关系不很明确(也就是说,相对于应变量而言,这些变量是内生的),则在选取这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便要非常小心。解释变量的内生问题常常是研究被批评的主要原因;
* 要注意解释变量的同构型,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一大堆彼此相关性很高的变量(包括相同变量的不同转换、或是几个变数间的各种交乘项)放进回归式内,造成严重的线性重合问题;
* 经济理论所牵涉到的变量常常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在做实证研究时必须采用替代变量(Proxy),研究者要对所选用之替代变数的合理性详加说明。由于数据总有些缺失,常有人在束手无策之下,采用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替代变数;
* 虚拟变量的定义要清楚而合理,使用要小心;
* 要探讨解释变量不足、观察值有误差等数据缺失所可能造成的计量问题。
5.横断面数据要注意异方差(Heteroscedasticity)的问题,时间数列的数据则要注意干扰项自我相关(Autocorrelation)的问题。要确定时间数列的稳定性(Stationarity),若有季节变动也要加以处理。
6.模型的稳定性要注意,可能需要诸如 Chow Test 或 CumSum Test 的检验。
7.若用到 MLE 或 GMM 等非线性计算,则在撰写报告时要对数值方法的细节,诸如统计软件及数值方法的名称、起始值之选取、收敛速度、是否产生区域解(local solution)、收敛条件的设定等,均需有所说明。
8.若实证模型中有多个应变量(和对应之方程式)值得同时分析,则可考虑采用 Seeming unrelated regression 甚至联立回归模型等系统模型,以更有效的利用各回归式之间的相关性。
报告的写作:
1.首页:报告题目,作者名字,系所,学号,日期。
2.摘要:对全文宗旨作一简单描述,并简述文章的目的是对经济结构的分析,还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还是对政策的评估;然后简单介绍所使用的模型及变量,数据的种类及来源,所估计的模型,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最后以最主要的实证结果为终结。
3.绪论:说明研究的性质、范围和目的,并从不同角度或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历史、社会、文献、问题严重性等)来解释研究的重要性。
4.文献回顾:对和主题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文献做一个简单清楚有系统的回顾,和主题有直接关系但有不同结果的文献,更是要有比较完整的解释。
5.模型设定:模型有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两类。理论模型是从经济理论中直接导出,而实证模型则是从理论模型衍申出来,是要实际以资料来估计的。理论模型通常需以数学推导,因此文章中可列出一些关键的数式以帮助理论的阐述,但不应长篇累牍的堆积只有间接关系的数式。实证模型通常是以回归模型的形式表示,对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均须给与明确的定义,对解释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要详尽的说明,也要解释对模型中主要系数(或由这些系数所导出之弹性、乘数等)可能数值的大小及符号有怎样的理论预期。
6.资料说明:对数据的种类,性质,来源出处,数据修订的方式,数据中可能有的错误和缺失,都要有详细的说明,最好也能将资料的基本统计量表列出来。
7.计量方法的描述:对所用到的每一个符号都要有清楚的定义。
8.实证结果的报告:
* 系数估计的主要结果均须以表列出,在表中每一系数对应之变量名称要写清楚,每一系数估计值旁均须伴随一标准差(s.e.)或 t 统计量,也可加列 p 值,对于显著的估计值也可附加诸如星号之特殊标记以提醒读者。显示模型整体表现的统计量,诸如 R2(线性回归模
型), F 检定统计量, Durbin-Watson 检定统计量(对时间数列资料),也可选择性的列于表内。在表的脚注中,必须说明表中所有的特殊符号和简称,表中变量名称的选取,应尽量采用有意义的中文简称,少用无意义的英文字母组合。制表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让读者便捷、完整而清楚的了解估计的结果;
* 对主要回归系数(或由回归系数所导出之弹性、乘数等)估计值的大小、符号及显著与否要详加讨论,对于显著的估计值更要和理论预期值比较,若有明显的矛盾,则要探讨原因; * 若能在文献中找到类似模型的估计结果,则应择要报告,并做比较;
* 对重要回归系数若是得不到显著的估计值,则要探讨其中原因。也绝不能对不显著的估计值做出过度的解释,尤其不能宣称不显著的估计值支持或不支持某些特定结论。我们要知道估计值不显著,就是表示所使用的数据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若是没有足够的信息,当然不能够也不应该做出任何确切的结论;
* 为增加文章的清晰度,能够条列的结果应尽量条列(但要注意条列式的阐述易流于机械化而让读者失去兴趣),同样的,能够列表的结果应尽量列表,表格应尽可能的明确、独立自主而自成一体(多利用表格下端的附注详加解释表格的内容),尽可能让读者不用在文章中到处找相关说明。此外,图表也是一个非常精准有效之传达信息的方式,应多加利用; * 所有具有政策意义的重要论点都要经过假设检定的严谨统计程序探讨其显著性;
* 若要根据估计模型对数据外的时期或状况进行预测,则态度必须保守谨慎,尽可能设想预测可能不准的原因;
* 所有列举的统计数字应尽量保持统一的小数点位数(小数点后三位数或四位数均可),如果有很小或很大的数字,则可以用科学表示法表示(例如 1.2345 x 10-4),尽可能显示出三至五位有效数字。
9.结论:对所有重要结果做一个完整的总结,并经由理论或数据中不尽完美处的讨论,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
10.列举参考文献。
一些注意事项:
1.正确的进行研究很重要,但如何将研究结果有条有理、完整而正确的写成报告则更是重要。由于大学教育并不重视国文(英文)写作的训练,很多学期报告的问题都在于国文 (英文)的写作。所以对报告主体完成后的文字修饰工作,一定要给与很大的重视。
2.写论文应该抱持着推销产品的心态,所以在包装产品(即写文章)之前要清楚的了解顾客(读者)的基本心理:顾客基本上是报着不太关心但走着瞧的心理,所以写文章时,便要时时设想如何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让顾客对产品发生兴趣,当然也要设想如何能让他们在将产品消化后能对产品赞不绝口。
3.大家都知道文章中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章节的标题就是用来点明该主题的),但很多人似乎是不知道,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也有各自的主题,也就是说每一个段落只是用来说明一件事情的。很多人常在该分段的时候不分,以致一个段落中常挤进两三个不太相关连的主题,而让读者不易掌握文章重点。
4.相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同一个主题,也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讲清楚,而不应该在文章中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在序论及结论中对各主题之概论则例外),尤其是不应该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但有时候在对一个主题的解释过程中,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些其它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将一个主题的解释,分置于文章中两个不同的段落。若如此则在前一部份解释完成后,应预先告知往后还会有更多的说明。这种做法既让读者有一个全盘了然的感觉,也提醒自己在前后不同地方的说明要彼此呼应而不重复或矛盾。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经济学实习报告》,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学生期末评语, 班主任工作计划, 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 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 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 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 环保作文1500字, 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