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创作网,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孔庆东的语文观_精选2篇

作者:2022-06-19 10:22:100

孔庆东的语文观1


润物无声,静待花开

----观语文两会有感

2018 年3 月17 日,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二届语文年会隆重举行。18日,怀揣着兴奋与期待,我走进了活动现场并有幸目睹了语文名师、大家的风采。至今回味,仍言犹在耳,心绪难平。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由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执教的《爱莲说》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课。下面,我就对这两节课的观摩学习谈谈我的感受。

程翔老师在教授这两节课时,反复强调了一句话,那就是语文核心素养。所谓语文核心素养,即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程老师的这两节课就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切实有效的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后来我有查过程老师的相关资料,发现在讲授内容时,他有注重以下几点: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教师的提问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设计出来的,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意图。这个意图好比路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就无所适从;程翔老师在执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就设置了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比如,“写此词时,苏东坡处在人生一个怎样的特殊时期?”,“苏东坡作此词所站之处,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吗?”,“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为什么又要提‘小乔出嫁了’?”等。这些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生成新问题。针对学生的交流不断启发、诱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总之,课堂提问不单单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程老师的的课,我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二、讲究课堂调控的艺术

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学生也不能无所顾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能力,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变化,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定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偏差不要简单地否定,要搞清学生的思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偏差,这就是课堂调控的艺术。而课堂调控的具体表现就在于上课时能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爱莲说》中,程老师问学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怎么就是在体现君子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呢?”学生们三言两语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莲花的外形来说的。于是,程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说到正直高尚,我们还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异口同声:“竹子。”程老师拿上借助这个“势”。接着问:“竹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笔直,很高,中间是空的”程老师紧承着回答:“是的,竹子中间是空的,莲花亦是。而‘中通’就代表着内心的谦虚,自然体现的是君子之风”学生恍然大悟,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为下面理解周敦颐独爱莲花的情感打下了基础。由此,我也深深理解了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善于凭借学生的“势”。“利导”则是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原始理解,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没有这个“势”,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正确的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纵深开拓的“势”;学生的错误理解也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方向引导的“势”。

三、讲究引用材料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用相关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多彩;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深化学生的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加厚重。引用材料恰当,课堂锦上添花;引用材料不恰当,课堂弄巧成拙。因此,引用材料是一门艺术。比如教学苏东坡的《念奴娇》,程老师就引用了令苏拭倒霉的歌咏桧树的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也是苏轼人生当中的重大转折点。这个故事的引用引起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极大兴趣。仍以《念奴娇》为例,课堂进行时,程老师引用了后人对这首词的探究结论:“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很明确的解释了此词描绘之地并非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听着程老师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文献经典,我也暗自叹服。这些材料从哪里来?从广泛阅读中来。今后还必须大量阅读才能掌握丰富的材料,才能从丰富的材料中提取最恰当的材料引用到课堂中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程老师在整堂课中和蔼可亲,其笑声给了学生最大心理安全感。对于不敢发言的学生,他给予鼓励;对于缺少自信的学生,他给予信任;对于答错了的学生,他在笑声中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老师,无疑会给学生心灵照进温暖的阳光,使学生在师爱的笼罩下幸福快乐地成长。

围绕“提高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抓住三个讲究,程老师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兴趣,提升了能力。通过程翔老师的课,我看到了一个教师在工作中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程老师为榜样,严格督促自己:诚心对待教育、诚心对待学生、诚心对待他人。笑看花落,静待花开!


孔庆东的语文观2


第1篇: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2篇: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范文,送一篇给你。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论诗

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

(一) 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二)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 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

(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五、体会诗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诗歌艺术特色

(一)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A、“水何澹澹”, B、“山岛竦峙”。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以上A属于( )描写,B属于( )描写。 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上A属于( )描写,B属于( )描写 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

七、《观沧海》译读

1、请同学同桌讨论,试着将《观沧海》译为现代诗;

2、展示范例并齐读

《观沧海》译读 东登碣石山,特观此大海。 水波何荡漾,山岛及云端。 树木郁葱葱,百草枝繁茂。 秋风作萧瑟,波逐浪滔天。 日月从此升,星河自此现。 幸运唯我有,作歌达吾意。

八、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九、板书设计:

肉眼看到: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浪

观沧海 建功立业、统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汉——博大胸襟 【教学反思】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孔庆东的语文观_精选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学生期末评语班主任工作计划两只蚊子作文1500字向日葵下一颗心作文1500字美妙的歌声作文1500字蝴蝶的翅膀作文1500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1500字环保作文1500字玫瑰作文15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